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北廊坊美食特产 河北廊坊十大特产小吃是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北廊坊美食特产 河北廊坊十大特产小吃是什么更新时间:2023-01-19 17:18:08

一. 河北省 廊坊 文安 文安小磨香油

文安小磨香油是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的。文安小磨香油历史悠久,原料精良,工艺考究,色泽澄亮,纯净浓香。它既是烹饪的上等用油,又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在周边各市县乃至京、津诸地,均享有盛名。

小磨香油的原料是芝麻。芝麻既称这种植物,又称这种植物的种子。芝麻富含油脂,故称“脂麻”;芝麻原产自非洲,相传汉代张骞在西域得其种,故称“胡麻”。晋石勒时讳“胡”字,改为芝麻。芝麻榨油技术是芝麻传入中国后开始的。

文安的小磨香油当然也和芝麻的种植有直接关系。不过,文安种植芝麻的历史,明代以前没有记载,至明末创修《文安县志》才有记载。文安人对芝麻情有独钟,“要发家,芝麻瓜”的民谣流传已久。民国9年(公元1920年),城内辟有芝麻交易场所——芝麻行。《河北通志稿》记载文安造油业作坊的户数:民国21年(公元1932年)50家、22年48家、23年51家。在这些户数中,估计小磨香油至少占一半。

据小磨香油世家在世人薪火相传的回忆,文安最早的(是回忆中最早的,实际不一定是最早的)香油坊是县城东关外姓马的大户人家开的。清光绪年间,吉村农民张树春在这家当长工,经常到香油坊打杂、帮忙,慢慢学会了小磨香油的技术。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张树春回到老家,自己开了一家香油坊。后来,他儿子张恩荣又接着干。到第三代张学增,社会1,香油坊时开时关。人民公社化后,生产队办副业,张学增又为生产队开香油坊。第四代张法明、张法信、张法光也各自在生产队开办香油坊。直到张永强、张永良、张同喜,共计五代世家。第五代遇上改革开放时期,香油坊又重新由个人开办,张永强、张永良两家迁移到县城蔬菜市场西侧,张同喜仍留在本村。吉村另一家香油坊是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村民王汝从开办的。第二代王树德经历了自家开办和生产队办两个阶段。第三代王鸿起仍在生产队干,直到1981年又自家开办。第四代王国祥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工艺不断改进,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建立了廊坊利珠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厂址迁至黄甫农场食品工业园内,改作坊为工厂,成为这一行业的佼佼者。王家务村香油坊开办时间也较早,据张树芝老人回忆,第一家香油坊是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张万香开办的。其子张洪皂继承父业,到人民公社化后,张洪皂又为生产队开香油房。在生产队里,他带出了一批小磨香油的技术人员。至今,该村仍有5家香油坊。此外,东关、冯郭、郭辛庄、留郡、大叩皂、阜安、边王赵、马庄等村庄的香油坊开办时间也较早,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纵观文安小磨香油的发展历史,清代及其以前没有文字记载,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约有20余家,人民公社化期间,生产队共办香油坊100余家,这些香油房规模都很小,一般每家每天仅磨芝麻50斤,甚至有的两天磨50斤芝麻。香油坊由个人开办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你方唱罢我登场”,香油坊时增时减。进入21世纪,香油坊基本上趋于稳定,大约80余家,其中城内(防洪堤内)8家,城外70余家,分布在县域各地。这些香油坊的数量比生产队时虽然减少了,但每家的规模都扩大了。至2005年,每家香油坊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廊坊利珠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发展最快,已成为拥有一整套生产流水线的现代工业。

二. 河北省 廊坊 安次 安次鸭广梨

安次区鸭广梨的特点是果型美观、色泽鲜艳、皮薄肉软、味道芳香。除含有较高的糖份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份。具有清心、润肺、止咳、消痰、清喉、降火、解毒等功效。年产量达2000万公斤,是一种大宗传统的出口产品 ,在国际市场久负盛誉

( 廊坊)

鸭广梨是该市安次区的名特果品,栽培历史悠久,该品种适应性强,具有抗旱、抗涝、耐瘠薄、耐盐碱、易管理、产量高、寿命长等特点。近百年生老树尚能大量结果,目前全区已发展鸭广梨5万亩,涉及全区十二个乡镇,集中于万庄镇、尖塔乡、旧洲乡、杨税务乡,年产量3000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 鸭广梨是一个优质生食品种。果实熟后,汁多味农,气味芳香。在果核与果实之间形成离层,受分两半,品质极佳。 鸭广梨富含有人体所需的矿质元素及营养成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5%,每百克果肉含蛋白质100MG,脂肪100MG,钙5MG,钾189MG,钾的含量比鸭梨高74MG。据医学研究:钾是人体心肌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当缺少时,细胞内液减少,影响心肌正常代谢功能。常食鸭广梨,特别是心血管病患者,不仅有宜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延年益寿。 一九九零年前苏联林业考察团在中科院有关专家陪同下来该区参观,对鸭广梨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九九四年参加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获得好评,在京津及东北地区深受欢迎。

三. 河北省 廊坊 固安 固安柳编

产于河北固安。如编制衣篓,一般经过打底、圆底、收口、袋把等,每道工序均须编织紧密,花条牢固,纹理整齐。收口为重要一环,系将原有经桩免倒后作纬,相互交压等多种技法,由左向右逐渐编为条状。果盘、花篮、茶几等色调和谐,编纹紧密清晰,图饰优雅大方,轻便,结实实用;其仿古花瓶及宫灯造型古朴,图饰秀美,色泽浑厚,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四. 河北省 廊坊 大城县 大城金丝小枣

大城金丝小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金丝小枣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枣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全县金丝小枣种植面积已达13.74万亩,进入盛果期的枣树3.2万亩,金丝小枣产量达800万公斤,销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大城县所产的金丝小枣1997年被国家绿色食品检测中心确定为无毒、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被河北省第一届农博会确定为名优产品。

大城金丝小枣是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的。大城县金丝小枣栽培历史悠久,所产的金丝小枣1997年被国家绿色食品检测中心确定为无毒、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被河北省第一届农博会确定为名优产品。“大城金丝小枣”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廊坊市大城县枣树种植历史悠久,600年前就有种植记载,土质适合枣树生长,现存300年以上树龄的枣树仍能丰产。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枣树种植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截至目前,大城县已实现枣树进田24万亩,480万株枣树,年产小枣4.8万吨。枣树品种已达328种,占全国枣种总数的47%。

大城县的金丝小枣主要分布在南部几个乡镇,如里坦镇、留各庄镇、权村镇等。经过河北省无公害管理办公室产地认证的无公害小枣生产面积,已达10万亩。为进一步推动“小枣之乡”建设,大城县多次聘请林业专家进行科技讲座,并采取现场培训等形式,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村街,对果农进行指导,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目前,广大果农及部分果品生产大户自发组织成立了大城县林果业联合会。已拥有会员600多人,涉及8个乡镇,40多个村街。

除了农民自摘自买外,近年来,大城县整合当地资源,中秋及国庆期间还常常推出“金丝小枣采摘节“的活动,很多来自北京、天津等周边地区的游客都到大城品尝鲜枣。现以每亩枣园30株、每株产枣15公斤计算,大城县金丝小枣的亩产可达450公斤,按每公斤6元计算,亩产值可达2700元。种植金丝小枣已成为当地村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手段。

2013年,“大城县金丝小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成为大城县乃至廊坊市第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五. 河北省 廊坊 大城县 薛家宫廷窝头

    清朝道光年间,河北省大城县里坦镇薛家祖传一种独特的蒸制窝头的技术。薛家窝头,色泽金黄,味道纯正,香短期可口,营养丰富,在当地享有盛誉。
     薛家窝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相传,清光绪年间,皇宫大太监李连英吃后称赞不已,他在回宫时带了些窝头。此后一直长盛不衰。
     薛家窝头所用的原料是黄豆和糜子。制作时先将原料去皮,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掺在一起,搅拌均匀,再磨成面子。去皮和磨面都要用石磨,而且磨好的面子,时间不能放的过长,一般地说,夏天要随磨随蒸,不能隔夜;冬天最多只能放置3天,否则蒸出的窝头就会变味。薛家窝头不仅在原料处理上要严格,蒸制技术也十分讲究。无论和面、团制、火候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稍有偏颇,就难以得到好的效果。
     有人认为薛家窝头关键在于配料,只要有了面子同样能蒸薛家的味道来,其实不然。1986年,一位在饭店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师傅找到薛家师傅,说要蒸几个试试。薛师傅欣然同意。剂子做好后,两人在众人观视下同时在同一个锅里蒸。十多分钟后,窝头熟了。只见薛师傅蒸的窝头一律是金黄色,外面好象包了一层透明的膜,光亮滑润;而那位老师傅蒸的窝头却是青色的,而且外表粗糙,没有光泽。众人看后惊叹不已。
     薛家窝头以其精湛的技艺、上乘的质量赢得了顾客,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外地客人来大城吃不上薛家窝头将是莫大遗憾。
     百年传统、宫廷贡品―里坦薛家窝头。清朝道光年间,河北省大城县里坦(古)镇,薛氏独辟蹊径,制做窝头。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选材配方,制做的薛家窝头,清香四溢,绵甜可口而远近驰名。光绪末年,太监总管李莲英(大城籍人),把薛家窝头作为贡品送给慈嬉太后,慈嬉品尝后,大悦,称之为“黄金塔”,并亲书匾额赐给薛家。此事在大城一带广为流传并有史记载。薛家窝头,是根据中国古医学,医食同源的原理,以糜子米、大黄豆为主要原料,辅以其它配料,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份、粗纤维、细口感。食用后有降低血脂、胆固醇、高血压及防治糖尿病的作用,经常食用能调节人的中枢神经及新陈代谢机能。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一般面食难以相比的。如今的薛家窝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的饮食口味及营养科学不断发扬光大,以臻炉火纯青之境地,得到许多国家领导人及海内外友人的品尝和赞许。现正逐步改进工艺,增加产量,使之成为各宾馆、饭店及城乡普通家庭餐桌上的理想面点,以实现昔日宫廷贡品,今朝世人共品之愿望。薛家窝头,不含任何化学防腐剂和添加剂,可速冻保鲜、低温冷藏,-5。C可保存一个月,加热后直接食用。

六. 河北省 廊坊 大城县 大城驴肉

大城驴肉源于明代,祖传方法制作,配料讲究,风味独特,有清香怡人,美而不腻之感,是大城饮食“三宝”之一。

清朝总管太监李莲英(大城籍)曾将大城驴肉献予慈禧太后,得誉“地上珍品”之称,从此大城驴肉名声大振,路经之客必购品尝。改革开放以来,大城驴肉得以开发,采用传统加工制作方法,经高温消毒,真空包装后行销全国,已成为旅游食品,餐桌佳肴,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七. 香港 美食

香港又是世界风味美食菜点的荟集地,有香港快餐、粤菜、潮州菜、西方菜、日菜、越菜等
( 香港)

八. 河北省 廊坊 大城县 芸豆卷豌豆黄

芸豆卷豌豆黄

芸豆卷本是民间小吃。据传清光绪年间一个夏日,慈禧在静心斋歇凉,偶尔听到红墙之外有铜锣声和吆喝声,便问:“是干什么的?”当差的回答说:“是卖豌豆黄、芸豆卷的。”品尝了他的芸豆卷,豌豆黄觉得好吃。于是将此人留在宫内为她专做小吃,芸豆卷,豌豆黄也就成为清宫御膳珍品。

九. 河北省 廊坊 大城县 松花蛋

松花蛋

鑫宝皮蛋有限公司生产的鑫宝牌松花蛋加工程序严禁,配料考究、技术精湛,蛋体完整、层次分明、蛋白为茶色或琥珀色,呈透明状,有松枝花纹,蛋黄可分溏心、沙心、实心,口感适中,回味无穷,实属宴请宾朋的美味佳肴。鑫宝牌松花蛋在传统制作工艺基础上,经科学配方,又开发出无铅松花蛋,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厚爱,并远销日本、香港、南韩、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

十. 河北省 廊坊 大城县 薛家窝头

薛家窝头是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里坦镇的。里坦薛家窝头属百年传统、宫廷贡品。以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选材配方制做的薛家窝头,因清香四溢,绵甜可口而远近驰名。

清朝道光年间,河北省大城县里坦(古)镇,薛氏独辟蹊径,制做窝头。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选材配方,制做的薛家窝头,清香四溢,绵甜可口而远近驰名。光绪末年,太监总管李莲英(大城籍人),把薛家窝头作为贡品送给慈嬉太后,慈嬉品尝后,大悦,称之为“黄金塔”,并亲书匾额赐给薛家。此事在大城一带广为流传并有史记载。

薛家窝头,是根据中国古医学,医食同源的原理, 以糜子米、 大黄豆为主要原料,辅以其它配料,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份、粗纤维、细口感。食用后有降低血脂、胆固醇、高血压及防治糖尿病的作用,经常食用能调节人的中枢神经及新陈代谢机能。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一般面食难以相比的。

里坦薛家窝头的做法:

薛家窝头在原料采选上是很严格的,所用的黄豆和糜子,全部来自于无公害种植基地,手工精挑细选。先将大豆和糜子碾去皮,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掺在一起,搅拌均匀,再上磨细磨。磨好的面,时间不能放的过久。在常温条件下,夏天要随磨随蒸,不能隔夜;冬天最多只能放置3天,否则蒸出的窝头就会变苦。

和面和抟制技术也十分讲究,面团(俗称剂子)要均匀,上下不能偏差5克。在捏抟时速度和用力都要均匀,捏成上尖下圆、内有一洞,侧看如宝塔的形状。蒸制火候也要掌握得恰到好处,稍有偏颇,就难以达到好的效果。刚出屉的窝头要色泽黄润,看似罩着一层透明的膜,光亮油润,气味清香,入口细腻爽滑才够标准。

如今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的饮食口味及营养科学,薛家窝头大胆采用其他绿色新原料,不断的深入挖掘技艺,研究开发出了多系列的小窝头,不断满足了消费者对绿色健康的要求。

如今,里坦薛家窝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并取得国家生产制作工艺专利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