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五华特产酿粄子 五华酿粄为什么不软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五华特产酿粄子 五华酿粄为什么不软更新时间:2023-01-21 12:06:19

一. 广东省 梅州 五华县 菩米

菩米特点简介

本品为客家传统——俗称熟米。它是客家闽南粤祖先南迁时为了防止沿海水土不服而用传统工艺、经过六道深加工精制而成。相传是菩萨所赐良方,故称“菩米”。

本品具有温性滋补、益脾暖胃、润肠祛湿,减肥保健、降血糖等天然无污染的特点,是家庭、酒家膳食之上等食粮。

本品米质坚韧、呈黄白色、半透明度、不易断粒,香味独特,宜干宜稀,含水份少,是现代送礼的高贵绿色食品。

菩米膳食说明书

将 500 克菩米配 2500 克水煮开后,放放盐、猪骨或鸡肉等肉骨类食品,煮 30 分钟后放入自己喜欢的调味(如姜丝等)即可食用,味佳。(稀饭)

将 500 克菩米配 2500 克水煮熟后即可食用(可解肥腻),用天然山泉水烹煮效果更佳。(稀饭)

将 500 克菩米配 900 克左右水煲好即可食用,用天然山泉水烹煮效果更佳。(干饭)

用电饭煲、微波炉烹煮本品,方法与烹煮普通大米相同。

二.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三圳酿粄

三圳酿粄是蕉岭县三圳镇当地一道非常独特的风味小吃,香味十足,柔软可口,凡是到三圳做客的人,都要买上几斤,带回去给亲朋好友品尝。

三圳酿粄的出名,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三圳墟镇上,住着一对婆孙俩。阿婆七十多岁了,身体还算好,就是一口牙齿脱得所剩无几。她的孙女阿珊,这年二十岁了,却是个苦命的人,在她三岁那年,父母先后去世,自小与阿婆相依为命,长大后尽心孝顺阿婆。她见阿婆没牙齿不能咀嚼东西,就天天煲粥给阿婆吃。什么猪肉粥啊,鸡肉粥、牛肉粥、咸菜粥,轮番给阿婆换着口味。

可是,就是龙肉,天天吃也会腻人啊。不久,阿珊发现阿婆的胃口一天比一天差,起初还以为自己做得不够用心,调味不合阿婆的口味,一日她特意买了一条新鲜的鲩鱼,剁碎后用纱布滤净骨头,用新米煲粥,端给阿婆。阿婆吃过两口,连说好吃,可没吃上半碗,就停了下来,说饱了吃不下了。阿珊心里明白,阿婆还是没胃口,说好吃,其实是安慰她呢。

阿珊想怎样才能打开阿婆的胃口呢?有一次,她去亲戚家做客,尝到了一种没见过的东西,它用凉粉作皮,里面包裹上猪肉咸菜干,蒸熟后非常爽口好吃。阿珊突然想起,阿婆喜欢吃糯米粄,如果用糯米粉做皮,里面包上肉料,阿婆肯定喜欢。于是,她匆匆回到家里,把家里的糯米磨成米粉,买了半斤瘦肉,细细剁碎,和上禾笋等配料,放进锅里蒸熟了,放凉后端给阿婆。阿婆吃后,眉开眼笑,一连吃了三个,最后抚着肚皮问阿珊,刚才让她吃的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阿珊想了想,说是糯米猪肉粄。阿婆说:“好好,以后天天吃这种东西我都不会腻。”阿婆吃上糯米猪肉粄,胃口变好了,加上糯米补中气,身体一天天见好。

过了不久的一天中午,天下起了大雨。这时,一个外地人突然走进阿珊家里,说欲借地方避雨。阿珊见这人浑身被雨淋湿透了,就让他进来,搬凳倒茶,还拿出干毛巾给他抹雨水。客人觉得这家人好,就说他肚饿了,问可有吃的?阿珊见客人可怜的模样,便端出一盘糯米猪肉粄,供客人食用。客人看到白如玉石的糯米猪肉粄,两眼放光,三两下就把一盘粄子吃了个精光,嘴角流油,连声称好吃。老阿婆得意地笑道:“客官当然说好吃。我老了,嘴又馋,我孙女便想法子做这种糯米粄哄我的嘴。”

客人十分感动,待了解清楚阿珊和老阿婆的家底后,看到阿珊年纪轻轻,没有嫁人,还要赡养老阿婆,就有心要帮一下她,便掏出一包银子,说:“姑娘,我看你的手艺不错,做出的美食不亚于大饭馆的师傅。你家前门对着大街,这点银子拿去开个小店,专门出售糯米粄,阿婆也就不会跟着你受苦了。”说着,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让阿珊找一张纸,说要为新开的店铺题字。阿珊家里哪里找得到纸?客人四顾一番,看到屋里的角落有一块木板,就拿过来擦拭干净,提笔说:“我来三圳游玩,这里风光美丽,鱼肥米香,瓜果遍地,实属人间天堂。你的糯米粄又是本地的原料配制而成,做法又极似酿豆腐,我看不如就叫它三圳酿粄吧,这名字既响亮又好听。”说着,在那块木板上写下了“三圳酿粄”四个刚劲的大字。写罢,不等阿珊阻拦,放下笔就匆匆离开了。

后来,阿珊觉得那位客人的话非常有道理,就把临街的房子收拾出来,把客人写的字挂出去当作招牌,添了桌椅和器具,把小饭馆开了起来,专门出售酿粄。有人看过招牌上的字后说,给阿珊写字的,是梅县有名的才子宋湘,又有人说是风流倜傥的李文固。阿珊想不管他是谁,都是对自己有恩的人,只有把饭馆的生意做好了,才不会让恩人失望。于是,她起早摸黑,诚实经营,童叟无欺,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后来还招了个入赘女婿,一起赡养阿婆,日子越过越舒畅。

客家酿粄的做法:

主料

糯米粉二包粘米粉一包

肉末一斤

辅料

老萝卜干半斤

1.二斤糯米粉配一斤粘米粉的比例;

2.将两种粉混合均匀,然后根据个人喜好觉得是否放洋红(一种食用调料)、一般过年会放,平时则不放;

3.然后加入开水用筷子快速搅拌;

4.然后用拆均匀;

5.揉成面团待用;

6.把肉末和老萝卜干炒熟;

7.捏一小团面团,把它压成薄圆形;

8.放入馅料;

9.把面皮两端合起捏稳即可;

10.将成型后的酿粄逐一排好大火烧开水放入锅里开蒸20分钟即大功告成;

小贴士

客家酿1.糯米粉和粘米粉的比例是2:1;2.这道小吃的关键在于掌握好面皮的厚度,皮太厚口感不好,太薄怕底部穿孔漏馅。

三. 广东省 梅州 五华县 聚通豉油

聚通豉油

四. 广东省 梅州 五华县 黄粄

黄粄

黄粄的制作方法颇有讲究。首先要选上好的干柴草(如,干茶树枝、干稻草等),把这些干柴草烧成灰,并在灰中加入一些杨梅叶子(调色用)和少许生石灰(防止所做的黄粄吃后过冷),然后,把草木灰用干净的布包好放在桶中用水淋,制成浸米用的草木灰水。

同时,将约占三分之一的糯米和约占三分之二的籼米淘净后,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数小时,然后把它加工成米浆。再将米浆倒在锅中用文火煮,注意在煮米浆中要不断搅拌,使水分蒸发而不致烧糊,从而制成柔软又富有韧性粄团,将粄团取出放在铜盆中,再把粄团蒸熟,然后将蒸好的粄团放在臼中舂上十几二十分钟。这样,黄灿灿、香嫩嫩的黄粄便制成了。

五. 云南省 昆明 五华区 昆明豆花米线

大多数人一到昆明就四处寻找过桥米线,实际上,虽说过桥米线算得上云南最特色的小吃之一,但在昆明一定要尝尝地道的豆花米线。

豆花米线实际上是在煮好的米线中放入新鲜的自制豆花、各种酱料和小菜,以及肉碎,口味浓重吃起来非常爽的。在这样的米线店通常不会看到游客,所有的客人都是街坊邻里和会吃的本地人,所以虽然是街边小店,却是寻找昆明味道的好地方。昆明人可以一天三餐都吃米线,吃到很满足,这就是满足的小幸福。

六. 云南省 昆明 五华区 卤鹅头

做法:1、把光鹅开腹取出内脏,洗净晾干,用精盐100克抹在鹅身内外,并用竹筷一段挺在腹腔内。2、将川椒粒下炒鼎炒香盛起,与八角、桂皮、甘草、丁香同放在卫生纱布中包扎成球,放进卤水盆里,加入酱油、色油、冰糖、南姜、香茅、白酒,并把肥猪肉用刀切开成块放下,再加入清水,以中火把卤水烧沸;将大蒜、芫荽头、南姜放入光鹅腹内(卤熟时取掉),再把鹅放入卤水盆里,大约煮1小时30分钟(中间要将卤鹅吊起离汤后再放下,反复四次)并注意把鹅身翻转数次,使其入味,然后捞起放晾待用。3、把熟卤鹅放在砧板上切成厚片,淋上卤汁(加入味精),使之湿润即成。上席时跟上蒜头醋2碟。

特点:潮汕的狮头鹅,肉质肥美,卤鹅是地方风味食品,香滑入味,肥而不腻。

七. 云南省 昆明 五华区 鸡菌

   鸡菌非鸡,而是一种美味的伞菌。云南气候温和湿润,每当春夏多雨时节,山野草地,各种菌类竞相破土而出。其中,可供食用的菌类多达四十种,如以形命名的“牛肝”、“虎掌”、“刷把”,以色取名的“铜绿”、“青头”、“紫沙包”,还有形容其变化之快的“见手青”,等等。
    鸡纵菌是云南诸菌之冠。它那表面黑褐色或微黄色的伞盖边缘,呈辐射状裂开,于是,古人说它“纷披如鸡羽”,故而得名。鸡血肉质肥厚,质细丝白,脆嫩爽口,富含蛋白质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用它烹制的菜肴,不论煎炒、油炸,还是清蒸、做汤,皆清香鲜美。于是,到云南旅行的人,无不以品尝这一美味山珍为乐事。
    有人从《庄子》的“鸡菌不知晦朔”里,推测早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食用鸡纵菌了。明朝的高宗皇帝朱由校,最嗜鸡纵了。只因鸡纵娇嫩易变质,采后过夜便香味大减。为此,正像唐明皇为使杨贵妃能吃到新鲜的南国佳果荔枝,而令沿途驿站快马急递那样,他也每年由驿站用快马急送鸡纵菌到京城。不知是鸡纵菌稀罕难得,还是高宗皇帝太偏爱此物,以至于连正宫娘娘张皇后也没有分享这一佳肴的福分。
    在昆明市北郊的富民县,老百姓采得鸡纵菌后,恐其变质.常常用盐胶制,或熬液为油。吃过桥米线时,倘若拌上些许辅鸡纵或油鸡纵,别有一番风味。

八. 云南省 昆明 五华区 云南过桥米线

凡是来云南的游客,都不会忘记品尝过桥米线。过桥米线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鸡汤一碗,每碗不少于600克。二是切成片类的食品,其中包括生的薄肉片、腰片、鸡片、鱼片各一盘,加上处理过的豆腐皮、韭菜、绿豆芽、豌豆尖、香菜和葱各一盘。三是米线。除了最为著名的过桥米线,米线还有很多种吃法,有机会的话,不妨都尝一尝。

九. 广东省 梅州 五华县 天五华柱山茶

五华县天柱山位于梅州市五华县东南部棉洋镇境内,最高海拔870米,种茶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梅州市九大名茶产区之一。

初访天柱山,想起一首美丽的歌谣《山路十八弯》,我想天柱山的弯一定不少于十八个。车子环绕天柱山,从山脚、山腰,直至山顶,身旁的峭壁、一路的险峻着实让人胆战心惊。山上云雾缭绕如仙境一般,有如那沸水冲入杯中升起的氤氲,细闻之又似有阵阵茶香扑鼻而来。不禁想此山定是有仙草,定是杜牧所赞的“瑞草魁”。

相传清乾隆55年(1790)曾琼琲上京会试中武进士,殿试点为一甲榜眼及第。按当时旧制,放榜前要先了解本人的家族风水,故里是否有名山大川,是否贵地良家所出之人,考官问有否,曾琼琲从容回答:我家背靠尖山,面向天柱,左有莲花,右有北斗。皇上遂派1前来调查落实,适逢阴雨季节,前来调查的1走得人困马乏,在山脚田野遇到一个放鸭的老农,问他此山有多大,回答说,“我在山脚放鸭有些年头了,至今还没绕过一圈。”再上山时,1被茂密的树林和丛生的荆棘困倒了,山中大雾笼罩,见不到顶,又问这山究竟有多高,领路的调查人员回答说,我听前人说:“此山离天三尺三,人过低头,马过卸鞍。”1听了几乎晕了头。还没走到山顶,调查的时间就到了,1回朝廷禀报皇上,准了。因此天柱山更加出名了。

天柱山上有个斋堂叫桃源洞,据《五华县志》记载,桃源洞为明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大力垦复和开辟新茶园,桃源洞成为最初的茶叶加工厂。天柱山一直以来种植的是小叶茶,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家茶”。上世纪50年代后引进了云南大叶种、梅占、凤凰水仙等。然而,因山火、失管等原因,天柱山茶曾一度荒废,杂草丛生,几乎看不到茶叶的踪迹。近年来,天柱山由乡贤宋文南先生承包经营,拨开草丛,找出一株株老茶树,完善肥水设施,使用有机肥料,加强管理以尽快恢复传统小叶绿茶。

天柱山绿茶以精湛的手工技艺闻名,当地制茶师傅认为无论多好的茶树,都要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才能做出好茶。为更好地传承天柱山手工制茶的传统工艺,宋文南先生准备将这一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文人曾故庵曾赋诗(方言打油体)赞美天柱山茶:

做茶师傅手艺精,皮皮做出纸炮音。

夜半三更啄目睡,一壶饮下就精神。

坊间流传的关于天柱山的茶诗、茶联、山歌更是不少,如茶诗:

食君细茶领君情,杯中照影影照人。

连杯带茶吞落肚,一生一世不忘情。

又如山歌:

阿妹村中一枝花,好比高山嫩细茶。

阿哥好比山坑水,好水专泡好细茶。

又如茶联:

万丈红尘三杯酒;

千秋大业一壶茶。

(黄秀鑫黄海英)

信息来源:梅州日报

十. 广东省 梅州 五华县 益塘荔枝

益塘荔枝

五华县益塘水库荔枝基地是五华县利用水库水体环境发展该县优质荔枝生产的成功典范。基地荔枝20年龄以上的大树有500多亩,10-15年龄的有7600多亩,合计有8100多亩。品种以优质黑叶为主,果实肉多核较小,色泽鲜红,可口爽脆,味甜带香而著称。另外还种植有五华细核荔枝、糯米糍、桂味、妃子笑、淮枝等优良品种。基地生产与养猪、沼气相结合,采用猪-沼-果养分利用模式,实现荔枝施肥有机化。病虫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并以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科学方法。逐步试验实行果实套袋,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药残留。基地同时建有酒厂一间,生产具有滋补功能的荔枝酒,荔枝干、荔枝酒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基地于2005年获得有机产地认证,五华县客属酒业有限公司获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