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焦作的特产有什么图片和名称介绍 焦作三样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焦作的特产有什么图片和名称介绍 焦作三样特产更新时间:2023-01-16 04:14:48

一. 河南省 焦作市 温县 董府丸子

董府丸子:董府丸子源于1920年20世纪初,已有数百年文化历史的董府丸子早在抗日战争年间就已名扬怀府。2003年董府丸子被评为焦作名小吃,地方特色小吃称号,并纳入“焦作名吃览胜”一书。

二. 云南省 怒江 贡山县 麝和麝香

麝,又称为麝獐、香獐,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珍贵的野生动物。麝的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雌雄都无角。体呈棕色,背部较深;有的呈灰褐色,有的略琏不甚明显的土黄色条纹和斑点。雄麝脐香腺襄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香料即为麝香,是一种十分名贵的药材,也是极名贵的香料。云南省麝香的产量居全国第4位,怒江地区居云南省之首。麝香在中医学上的主要功用为:开窍、辟秽、通络、散瘀,主治中风痰厥、神志昏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恶疮肿毒等症。麝香制作的香料,芳香宜人,而且持久,并起着圆和、定香的作用。古人在墨料中也加少量麝香,称之为“麝墨”,用麝墨写出的字和画,芳香清幽,定后封妥,防腐不蛀。( 怒江)

三. 河南省 焦作市 博爱 博爱牛肉丸子

博爱牛肉丸子可谓是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元明时期,清朝开始逐渐发展,由于它的制作工艺传统精细,食品干净卫生,味道鲜美独特,因此在晋、豫等地长期享有盛名。

70年代,郑州小楼清真寺楼下,开了第一家范记博爱牛肉丸子店(当时为合营),创了博爱丸子在郑州发展的先河,随后“范记博爱牛肉丸子”于91年在西郊前进路正式开张营业,当时门庭若市,生意红火,郑州方圆十几里遍布老主顾!

四. 河南省 焦作市 博爱 博爱竹器

博爱竹器(也叫清化竹器),以“清化竹器”而驰名。博爱竹器,包括许良、上庄、磨头3 个乡30多个村庄的所有竹器产品约有200 余种。

博爱竹器有悠久的历史、制作工艺较高,早在封建王朝时,博爱的竹器有些已列为“贡品”,供宫廷使用。民国三年(1914年),博爱竹器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当时展出的产品有:嵌花藤心竹大拉床、竹帘子、嵌花漆面竹园桌、嵌花竹面花几、嵌花拆卸带拉盖西式书桌、嵌花活腿藤心六角凳、嵌花漆面六角凳、竹藤心太师椅、竹藤心连椅、竹藤心摇椅、竹镜柜等10余种。这些产品,手工精巧,形式美观,在国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五.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六. 河南省 焦作市 修武县 焦作驴肉

焦作驴肉里面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而且味甘、性温,可补血益气、滋阴壮阳、安神去烦,特别是对于女性,还有着护肤去斑之功。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焦作驴肉也是焦作一绝。吃时如果没人告诉你,你不一定猜得出是驴肉,反而认为是风味独特的牛肉。

七.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八. 河南省 焦作市 博爱 许良扯面

许良扯面,很有博爱特色的小吃,油而不腻,回味无穷。制作时先将面粉用盐水和好,用湿布盖好放置1小时以上,再调到较软程度后擀成较厚较宽面片,然后手拿两端,扯成薄而未断的面片,入沸水锅煮熟捞出,加调料和辣子粉,用烧热的油泼后搅拌食之。

烹制方法:面粉中加少许盐,用凉水和成面团,揉匀,揪成大小相同的剂子,搓成条,盘中抹一层油,放入搓好的条码放好后再刷一层油,用保鲜膜封好,放置10分钟备用;用猪肉、香菇、冬笋、豆芽炒成卤汁,坐锅待水开后,拿出面剂,手拿两端,扯成薄而未断的面片,入沸水锅中煮熟捞出,浇卤汁即可,也可加入盐、鸡精、醋、酱油、辣椒面,浇上烧热的葱油搅拌均匀食用。

九.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