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阳市的特产美食 贵阳市区美食推荐地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阳市的特产美食 贵阳市区美食推荐地方更新时间:2023-01-22 08:56:52

一. 贵州省 贵阳 白云区 贵阳香葱

贵阳凉爽宜人的气候,为香葱种植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黑石头村为轴心,延伸到朱昌、金阳等地约2万亩的贵阳香葱生产带,生产的香葱,正在成为贵阳香葱产业带的一个主要部分,使香葱产业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二. 贵州省 贵阳 云岩区 冰粉

冰粉是贵州各地夏季最为畅销的好东西,当你走在街上大汗淋漓,口干舌燥的时候,看见有冰粉卖是最高兴不过的事了,来一碗冰冰凉凉,吃到嘴里香甜滑爽的冰粉,一身的燥热马上就消除了,真是痛快无比。

原料及调料:木瓜子、石灰、白糖、花生、红绿丝、桔子糖、什锦果脯、芝麻、食用冰块、红糖、樱桃适量。

制作方法:木瓜子,放入细布中包好扎紧口,用双手在冷开水中搓揉,搓揉出滑腻的液体使之完全溶到冷开水中,搓揉至不再出滑腻的液体为止,石灰化成水点入冰粉溶液中边点边搅,搅匀了冷却后备用。红糖化成红糖水,白糖化成白糖水,芝麻炒熟,花生干炒熟用擀面仗擀碎,红绿丝、桔子糖、什锦果脯切碎。食用时用勺子打出装碗,放上碎花生、红绿丝、桔子糖、什锦果脯,加入小块的冰块,浇上红糖水、白糖水洒上芝麻在放上几颗红樱桃即可。

风味特色:冰凉香甜,嫩滑爽口,生津解暑,清凉降火。

小贴士:冰粉里放了玫瑰花瓣,葡萄干,花生,芝麻,果圃,水晶粉。吃起来有点像果冻。

三. 河南省 信阳市 固始 苎麻

产于河南信阳。河南是苎麻的原产地,栽培和利用苎麻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出土的一些苎麻织物残片上可以看出,早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温和的黄河流域,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苎麻。八十年代,河南苎麻的栽培相当可观。苎麻及其混纺织物,具有挺拔滑爽、通风透气、易洗快干、吸湿排汗、免烫熨等特点。

四.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五. 台湾省 云林县 云林美食

云林堪称是台湾民风最淳厚的农乡,境内多为淳厚朴实的农渔村景色。在饮食文化方面,同样具有朴实无华、料好实在的乡土特质,麻糬、豆皮、麦牙酥、当归鸭面线……,完全以地道传统的美味为招牌,不需大肆宣传,食客照样远从南北而至。浊水溪孕育了名扬中外的浊水米,西螺人将其做成好吃的麻糬,其中尤以传承四代的正庄麻糬名声最为响亮;目镜仔麦牙酥乍看之下,与金门贡糖颇为相似,但口味及做法上略有不同;排骨大王除做工一流外,精选肉质鲜嫩多汁的温体猪肉,也是其制胜的关键;魏家当归鸭面线是土库镇上最有名的小吃店,店内仅卖鸭肉面线、冬粉、鸭血等几样料理。( 云林县)

六. 河南省 洛阳市 洛宁 金珠果

金珠果是我县选育的特色沙梨新品种,其果实金黄色,外观漂亮、果形奇特,似腰鼓,似弥猴桃,还像芒果。果品内在质量优,可溶性固形物(营养物)含量高达17.6%。具有止咳润肺的功效,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我县金珠果基地1万余亩,年产量2400万公斤,年产值6000万元。

七. 贵州省 贵阳 花溪区 贵阳辣椒

市郊百宜乡等地产生的“平面辣椒”,形体细长,色泽鲜艳,辣香味佳。花溪出产的“党武辣椒”,辣香味浓,亦负盛名。目前,贵阳以辣椒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工业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已形成“老干妈”、“凤辣子”、“辣椒王”等名牌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贵阳)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九. 贵州省 贵阳 息烽县 奇石

贵州得天独厚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环境,造就了极为丰富的观赏奇石资源。有享誉国内外的贵州绿石、盘江石、乌江石、江水河石、天然国画石;有举世无双的胡氏贵州龙等脊锥动物化石;有为贵州赢得荣誉的“高原的玫瑰”石英晶簇、贵州观赏奇石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约占全国观赏石的四分之一。贵阳则荟萃了这些观赏奇石的精华,目前,在市内翠微园、阳明祠等地设有展室
( 贵阳)

十.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