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丽江哪个村有特产卖的 丽江哪里买特产比较便宜又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丽江哪个村有特产卖的 丽江哪里买特产比较便宜又好更新时间:2022-12-23 22:24:46

一. 云南省 丽江 宁蒗县 山嵛菜

又名“瓦莎毕”(日语译音),为十字花料植物,可水栽亦可旱地栽,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有野生山嵛菜。 山嵛菜是日本人饮食习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香辛料,自古以来就作为日本上流社会制作“寿司”,食用生鱼片和海鲜的佐料倍受推崇。山嵛菜的根茎可制作山嵛菜香辛料,其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目前,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沿海和国内一些海鲜馆内已出现牙膏状的山嵛菜制成品,但由于山嵛菜价格昂贵,国内市场大部分产品是山嵛菜代用品辣根制成的。 丽江不少山区具有适宜旱地栽培山嵛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自1996年以来,丽江瓦莎毕实业有限公司已投入巨资先后在丽江南口、鲁甸、龙山等地旱地种植山嵛菜近千亩,建立育苗基地480多亩,计划投资6000万元,把丽江山嵛菜办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亿元产业。

二.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新丽江马

【主产区与分布】 产于云南省的丽江地区丽江县,其邻县也有分布。

【形成历史】

当地居民素有养马习惯。从1944年起引进阿拉伯马对本地进行杂交改良,1953年以后又先后引进阿拉伯蒙古0、卡巴金、河曲马、伊犁马、小型阿尔登马进行不同形式的杂交组合。1956年以来,云南省农业局制定育种方针和选育指标。目前新丽江马已经经过杂交阶段和横交阶段,进入自群繁育。

三. 云南省 丽江 宁蒗县 泸沽湖清酒

泸沽湖清酒是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的。泸沽湖清酒采用珍贵山药制曲,以玉米、苦荞、小麦和优质高山泉水等为原料精酿而成。酒液清辙透明,甘冽醇香,入口浓郁,酒味纯真芳香,回味香甜,独具风格。

泸沽湖清酒因境内的泸沽湖而得名。相传,有一神女和神鹰相爱,并在人间产下一子,名叫支格阿尔。神鹰外出后久久未归。支格阿尔长大后,母亲让他带着珍贵山药制曲酿造的美酒去寻找父亲,支格阿尔离家后也一直杳无音讯,思念丈夫和儿子的神女终日以泪洗面,泪水汇成了泸沽湖。后来,神女在泸沽湖畔制定了女子当家作主的“阿夏走婚制”即母系家庭婚姻,并把制曲酿酒的方法代代相传下来。

如今,泸沽湖清酒已成为泸沽湖酒业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它采用珍贵山药制曲,以玉米、苦荞、小麦和优质高山泉水等为原料,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和现代高科技技术精酿而成。酒液清辙透明,甘冽醇香,入口浓郁,酒味纯真芳香,回味香甜,独具风格。泸沽湖清酒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国家一级标准,整体酒质达到优级标准,灌装能力由原来的1000千克提高到现在的2000千克,年生产能力达到30多万千克。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泸沽湖清酒先后荣获了“第九届中国专利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第六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中国名牌食品”等殊荣。2003年7月,在昆明举行的酒类产品品评会上获得云南省酒类产品“优质奖”。同年11月,被中国中轻产品保障中心审定为“中国消费者放心购物质量可信产品”,并在《中国消费者报》上进行公告。

四.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丽江铜器

云南丽江的铜器具有悠久的历史,久负盛名。纳西族擅长制作铜器,工艺发达,常盛不衰,为各族群众所喜爱。在古城四方街,有十数家专营各类铜器的铺子,各式铜器满街陈列,耀眼醒目,成为一大人文景观,精美的各式铜制工艺,深受顾客青睐。

铜器大多以手工制作,工艺精良,款式多样,图案精美,质地坚固,经久耐用,是纳西人家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具。铜器分为红黄两色,显得富丽美观。按纳西族的习俗,每逢女儿出嫁,父母亲都要赠送给女儿一套精美的铜器,包括铜火锅、铜盆、铜桶、铜勺、铜壶等器具,以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吉祥如意。

五.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大杂锅

象连渣涝,用大砂锅把腌肉、火腿和蔬菜一锅煮了端上来,热乎乎,很可口。连吃带喝汤,口味重的人就用蘸水。如果其它的都吃腻了,选择大杂锅是最智慧的。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喜欢约着去吃,价格也实惠,五个人也就30多块钱。

大石桥旁有一家,剑南春门前也有。新城最多,跟着出租车司机就到了。

适宜杂烩爱好者。

六.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丽江凉粉

“丽江凉粉”是传统小吃。味鲜美、韧性好,可口、价廉。原料主要有鸡豌豆、韭菜、绿豆芽、花椒油、油辣子、炒火麻子面、醋、酱油、姜汁、蒜泥、香油、盐等。制时先将鸡豌豆用冷水泡一夜,待豆泡软后磨成糊状,滤渣后把桨煮沸,再放进少许生桨或小粉搅拌,煮成糊状成黑色,这时盛入盆盘之类器皿中使其冷却即可成为凉粉。吃时将凉粉切成铜钱厚,1厘米左右宽的长条,放在碗内加上事先制作好的凉韭菜、绿豆芽和各种佐料,调料拌匀即可食用。冬天切成块用锅煎黄、热食。还可做凉粉炒韭菜、炒腌菜等多道菜肴。

“吹猪肝”是纳西族请客时必备的一道传统名菜。它制法特殊,色美爽口。主料猪肝配以芫荽、炒花生米、盐、醋、油辣子、芝麻等拌在一起。吹猪肝是要在农历冬腊月,将鲜猪肝吹膨胀后晒干。制作时将猪肝煮熟,冷却后切成薄片拌上上述配料、佐料,拌匀就可作盘菜食用了。

七.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丽江糍粑

丽江糍粑

是当地的风味主食,它薄如纸、层次多,所以又称“千层饼”,放置两三个月不会变质。吃的时候配以火腿、花椒、葱花、猪油等,有咸甜两种口味。正宗丽江糍粑店在关门口下行约五十米处,四方街附近的多是从别处批发而来的,价格略高且味道也欠缺一些。

小贴士:在福龙小吃往前5米左右的小巷里,不论阴晴都撑着把大伞,老板买一种油煎粑粑。就是将粑粑放在柴火加热的平底锅里,用少量香油烙到两面金黄,可以抹辣椒酱吃,也可以不放任何东西,直接吃,是自然的麦香,5角钱1个,管饱。饵块也是这样做,5角钱2个。老板每天早上10点左右收摊,想吃就要起早。

八.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丽江粑粑

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丽江,居住着勤劳的 纳西族人民。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多种食品,其中尤以丽江粑粑闻名滇西一带,素有“丽江粑粑鹤庆酒”之称。

关于丽江粑粑

丽江粑粑是 纳西族独具的风味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 徐霞客游记》中即有记载。其特点之一是色、香、味俱佳,其制作的主要原料是用丽江出产的精细麦面,加注从玉龙雪山流下来的清泉合成面团,在大理石石板上抹搽植物油,再擀成一块块薄片,抹上化油,撒上火腿末或白糖后卷成圆筒状,两头搭拢按扁,中间包入 芝麻、核桃仁等佐料,再以平底锅文火烤熟煎成金黄色,即可制成。丽江粑粑分为咸甜两类,可以根据各自口味任意选用。其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吃起来酥脆可口,有的加喝 酥油茶,更是其味无穷。在古城四方街,有许多专营丽江粑粑的铺子,多为成年女子经营,她们有着娴熟的技巧和精湛的手艺,生意红火,顾客盈门。

丽江粑粑的第二个特点是不易变质变味,做好后放置数天,不会发霉,无论带着出远门或将它作为礼物馈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你都不用担心,只要到时候把它拿出来随便地蒸或煎一下,它依然酥脆香甜。丽江粑粑过去曾经是马帮商队备用的 干粮,就因其放置多日不会变质变味,倍受旅人喜爱。

原料

好的 土豆薯块肥大而匀称,皮脆薄而干净,不带毛根和泥土;无干疤和糙皮,无病变;无虫咬和机械外伤;不萎蔫、不变软,无发酵酒精气味;薯块不发芽,不变绿。

食材

香米50克,其余不需要。

调料

蜂蜜2茶匙,白糖2茶匙。

做法:

(1) 芝麻炒黄 ,与白糖、20克 猪化油及 玫瑰糖拌匀备用(无玫瑰糖可加入适量食用香精)。

(2)将1克小苏打及适量清水调匀后加入面粉内合匀,在案板上揉成长条形,擀得又长又薄,然后用60克猪化油均匀涂在面皮上,用手卷成筒,切成10节。

(3)把切好的面卷压扁,包上制好的糖馅,擀成15厘米左右的圆形粑粑,共做10个。

(4)平底锅坐火上,烧至七成热,在粑粑面上涂猪化油,放锅里焙3-5分钟翻过,一面焙一面涂上猪化油翻过,15-20分钟左右即可装盘食用。

九.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彝族转转酒

彝族转转酒

彝族嗜酒,无论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且酒以烈为贵。彝家待客“有酒便是宴”,而对菜肴则不甚在意。主人斟酒,客人必须双手接饮,哪怕只是用嘴0一下,主人也会露出满意的微笑。他们饮酒时,常见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饮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碗酒。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关于“转转酒”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山里住着汉、藏、彝三个民族,他们和睦相处,结为兄弟。一年,彝族兄弟所种的燕麦丰收,邀请汉、藏两兄弟来吃饭。谁知燕麦饭煮得太多,第一天没吃完,第二天再热着吃时,燕麦饭变成了浓烈溢香的酒水。他们舀进大碗里,却彼此谦让,一碗酒在三人手里转来转去,半天也没喝多少。这时,突然从天上飞来一位仙人对他们说:“喝吧,只要勤劳耕种,喝完了还会有新的酒出来。”兄弟三人听后,个个开怀畅饮起来。奇怪的是,直到他们全都喝醉了,那碗酒还是满满的。从此以后,彝家便有了喝“转转酒”的习惯。

十. 云南省 丽江 宁蒗县 苗家百褶裙

听说很久以前,一只孔雀在深山密木里,看见一个苗族姑娘,它不仅不飞走,还展翅开屏与苗族姑娘的百褶花裙比美,结果比不过,就嫉妒地飞走了。

神奇的传说,是人们对苗家姑娘辛勤劳动的赞美。因为苗族姑娘往往把绣得最漂亮的衣裙,看作勤劳、能干的象征。她们对自己裙子花色图案的构思、设计和刺绣,总是花尽心血的。如果你仔细看过她们的花裙,就会发现那一根根色线,通过灵巧的双手,把那山间各种花卉,集中到花裙上了。苗族妇女花裙上的图案整齐而对称,色彩复杂而鲜艳夺目。苗家没有不会绣花的姑娘。做母亲的从生下姑娘的那天起,就注意教她认识山间的各种花卉,识别各种花卉的颜色。待到姑娘会使用针线了,就教她绣花织锦,因为不会绣花或者绣得不好的姑娘,就是长得再漂亮,也是不会引起小伙子注目的。

每年,当花山节到来的时候,就是姑娘们百褶裙争艳的日子。姑娘们行走在野花盛开的山道路上,就象彩色蝴蝶在飞舞。这时候,如果哪个姑娘的衣裙绣得最漂亮,年老的人会赞不绝口,年轻的小伙子就会象蜜蜂彩花一样,围在她的身旁,把爱情的第一支歌对着她唱。

彝、苗、侗等族妇女的一种裙子。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明代该裙常用青面作成,褶多至20余幅,腹下有五彩桃花,现代的裙子皱褶多而密,裙有长有短,长的曳地,短的及膝。侗族的百褶裙由前后两片构成。穿时小腿裹绑腿或穿袜筒。不论寒暑、节日或外出余额都穿。四川大小凉山和云南宁蒗彝族地区,一般用三种不同彩色的布缝缀而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