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莜面是张北特产 河北莜面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莜面是张北特产 河北莜面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12-25 00:00:21

一. 山西省 忻州 忻府区 忻州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栲栳kǎolǎo)是山西高寒地区尤其是忻州地区的一种面食小吃。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栳”。是用竹篾或柳条编制成的一钟上下粗细一致的圆框,形状象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钟用具,因“栲栳栳”形如“笆斗”故得名。

其中忻州的做法最典型: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中有“……交城的大山里,没有那好菜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生动地描述出山区人民的食俗风情。“莜面栲栳栳”这种山区普通的杂粮便饭,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二. 宁夏 银川 兴庆区 莜面土豆鱼鱼

一.原料:

主料:莜面200克.

配料:猪肉50克,粉条15克,豆角20克,海带10克,土豆20克,西红柿30克,白芝麻5克,香菜3克.

调味品:生姜片3克,蒜片4克,盐3克,味精3克,陈醋5克,酱油3克.

二.制作过程:

1.莜面粉加水和成面团,用手搓成两端细中间粗白勺橄榄形(北方称鱼鱼),用水煮熟捞出,过冷水后待用.

2.猪肉切小片状;豆角切丁;海带切丝;土豆切筷子条形;西红柿切大丁;粉条用水泡发.

3.烧锅放油,放入肉片炒散,放入生姜片和蒜片炒出味,放入盐和酱油炒肉片上色,放入其余配料略炒后,放入适量水煮开,再放入鱼鱼同煮,待水开时放入盐﹑酱油﹑陈醋﹑白芝麻,味精调味,装入大碗中,表面撒上香菜段即可.

三. 山西省 朔州 右玉县 右玉莜面

右玉莜面:右玉县因海拔高、气候凉爽,是种植莜麦的最佳环境,所产莜麦色美,味香,含营养成份较高。莜面主要以莜麦为原料,精制而成,内含蛋白质比白面、大米、玉米面高1.6——2.2倍;含脂肪8.5%,也比其它3类高2——6.1倍。右玉莜面蛋白质中赖氨酸占3.6——3.7%。莜面中含有较多亚油酸,可分解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具有显著降脂治病作用,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病疗效颇佳。莜面年产1亿斤以上,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四川等地。

四. 山西省 忻州 岢岚县 晋西北莜面

静乐、岢岚、五寨、神池等县因海拔高、气候凉爽,是种植莜麦的最佳环境,所产莜麦色美,味香,含营养成份较高。莜面主要以莜麦为原料,精制而成,内含蛋白质比白面、大米、玉米面高1.6~2.2倍。莜面中含有较多亚油酸,可分解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具有显著降脂治病作用,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病疗效颇佳。莜面年产1亿斤以上,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

五.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察哈尔右翼中旗 武东莜面

莜面在我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属塞北高寒农作物,提起莜面,许多人也许不知道为何物,可说起燕麦,却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莜面的做法吃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当地常用的做法蒸、汆、炒等,其中蒸莜面常见的就有饸饹、窝窝、鱼鱼、钝钝、饺饺、丸丸等食用时可用蔬菜及辣汤,冷调、凉拌,也可用热肉汤、熟土豆拌吃。汆莜面有拨面、煮鱼、山药扁鱼子、糊糊等,炒莜面有炒面等。

六. 内蒙古 呼和浩特 托克托县 托县莜面

托县莜面名闻遐迩。托县人对莜面情有独钟,三天不吃莜面思谋见就香。

托县莜面有蒸、氽、炒三种做法,有凉汤、热汤之分。

先说和莜面。莜面须放在陶瓷盆里和。一半莜面一半滚水。莜面和得“放了屁”,有了声音,民间有“惊死公公,吓死婆婆”之说,莜面才和好了。和莜面有三光:面光、手光、盆光。

然后是制作。有搓鱼鱼、推窝窝、压饸饹等做法。巧媳妇们用双手搓,看得人眼花缭乱。两只手能搓拾几根,其细如龙须。蒸熟以后,入口筋道,极有咬头。推窝窝是在石板上或切菜刀上,右手食指和中指之间夹一段莜面,用手托推薄,左手食指卷起,立于笼屉之上,薄如蝉翼。最简单的是压饸饹。下好了剂,在饸饹床上压出火柴棍细的条条。

凉汤的制作极有考究。黄瓜,水罗卜,辣辣换。切得碎粉粉、红腾腾、绿莹莹、花生生。加醋、酱油、盐、芫荽、葱花、韭菜、香油、鸡精。根据口味调制凉汤的多少。然后用勺子盛胡麻油炝葱和芝麻。炝好葱和芝麻的胡麻油,须放的凉了才能加入菜中,否则胡麻油的热度影响了菜的脆度。喜欢吃西红柿、茄子蔬菜的,可以上茏蒸熟,蘸盐汤就莜面。

热汤的做法,是用新鲜的猪、羊肉切成丁状或细条,加盐、鲜姜用慢火熬熟。出锅时佐以芫荽、葱花、韭菜、鸡精,滴少许香油。,莜面蘸热汤吃,让你吃得香油辣水,满头冒汗。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滚水正好好。

氽莜面是把和好的茯面搓成筷子粗细,一寸左右长短的“鱼鱼”,蒸熟以后,加入熬好的热汤中,既汤汤水水,又不失莜面的精气。

炒莜面更是做法简单好吃。莜面蒸熟以后,切碎,用胡麻油佐葱花、姜、花椒、盐炒制。用慢火炒得莜面“出了汗”,才味香好吃。

莜面极有学问。看好了火候,带皮山药煮得快熟了,水也恰到好处,然后急火蒸莜面八分钟,锅里的水正好蒸发了,铁锅烤的山药焦黄。满家莜面香、山药香。揭笼莜面三口香,让你大饱口福。有俗话为证:莜面捣烧酒,越吃越有。

托县莜面是寻常百姓家的饮食,如今又以其浓浓乡土风味享誉四方。

七. 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多伦 莜面饺子

不用擀面杖做出的饺子:来到多伦,想体验一下自食其力,动手做一顿莜面饺子吃,拿擀面杖,那你就多此一举。因为,莜面饺子皮均手捏而成,其薄度和光滑度一点不亚于白面擀出来的饺子皮。那你又开始担心,会不会包完一顿饺子,手上会粘很多面,洗不掉怎么办?有道理,但这点请放心,因为莜面具有“不粘面”之称,不仅不粘手,连盆、面板、刀子都不粘。怎么样,百闻不如一见,请来这里体验一下吧!

八. 山西省 运城 绛县 莜面墩墩

莜面墩墩

步骤一:和面

将莜面放在盆里,加体积相同的温开水,用筷子搅拌均匀,十分钟后,再将其揉成面团。

步骤二:擀面

把面团分成大小相同的几块,取其中的一块,在面板上揉成粗细均匀的面棒,用手心把面棒压扁后,用面杖擀成约2毫米厚的面皮。

步骤三:夹馅

把预先销皮、清洗后的土豆擦成丝,再用清水冲洗两三次(以免墩墩蒸熟后馅变成黑色或青色)后,将洗好的土豆丝均匀地铺在面皮上(如果爱吃蔬菜,把蔬菜切碎、挤去蔬菜的水份后,也可以和土豆丝一起铺在面皮上),然后把面皮连同土豆丝一起卷起来。

步骤四:切面

用刀快速把面卷切成均匀的小段,把每小段立起来,整齐地放在蒸笼上。上锅蒸10分钟,一笼可口的美食——莜面墩墩就做成了。蘸汤可以是黄瓜、葱、姜、蒜、韭菜、香菜、味精等,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制。你是不是想尝尝呢,请你来试试做吧!

九.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现在已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的盛物器具(《辞海》)。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

此是民间传说,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美食习俗多来源于地方物产与历史传承。山西北部高寒地区,盛产莜麦(也称燕麦、玉麦),从民谣"雁北三件宝,莜麦、山药、大皮袄"就可见一二。过去艰苦的自然条件锻炼了山区人们杂粮细做的本领,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先在莜面上露一手;而新女婿春节登门也要吃上十种花样的莜面饭。莜面栲栳栳,就是这种莜面饭的一种,因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也称其为"莜面窝窝"。其制法关键有三:一是沸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莜面栲栳栳,工艺讲究,成形美观与口感劲道完美结合,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连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若论营养价值,微量元素含量高,可健脑醒目,还可降低现代"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因此,莜面栲栳栳被视为"太原十大面食之一"。

十. 河北省 张家口 张北 坝上柳棘

胡颓子科。枝灰色,有刺。叶互生,线状披针形,被银色鳞毛。生长不择土壤,可做固沙植物。果也可提炼沙棘精或做饮料。中医学上以沙棘入药,主治咳喘多痰,闭经,咽喉肿痛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