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团风县的特产是什么 团风县牛车河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团风县的特产是什么 团风县牛车河特产更新时间:2022-12-21 06:11:30

一. 湖北省 黄冈市 团风县 天堂绞股蓝袋泡茶

天堂绞股蓝袋泡茶 产于罗田县。1992年荣获全国妇女儿童精品博览会金奖( 黄冈)

二. 湖北省 黄冈市 团风县 团风苦荆茶

团风苦荆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团风苦荆茶是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苦荆茶因其味苦而树形又形似荆刺得名,具有提神醒脑、清火明目、消肿利尿、降压消食等功能,对于治疗肠炎腹泻、痢疾等肠胃病有明显效果。

苦荆茶因其味苦而树形又形似荆刺得名,它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和矿物质元素,其中包括硒和锗两种抗癌微量元素。具有提神醒脑、清火明目、消肿利尿、降压消食等功能,对于治疗肠炎腹泻、痢疾等肠胃病有明显效果。1977年,经湖北省植物研究所验证,苦荆茶系“猫儿刺树”变种。这种茶树高者3米,矮者1米多,分枝部位很低,主枝不明,全株呈塔形,叶片宽大深绿,有蜡质层,多角形的叶缘上生有3-4对小刺。苦荆茶的制作与一般茶叶相同,汤味苦,但饮之先苦后甘,回味清新爽润,同时极耐冲泡,一两片叶即可总冲泡一天,三天后仍有苦味。

苦荆茶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团风县境内。400多年前,李时珍在大别山脉南麓的大崎山发现一味有趣的药茶,味道极苦,而山民们用它治疗肠炎腹泻、痢疾等肠胃病却"茶到病除",《本草纲目》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微苦、凉、无毒,浸酒、补腰脚令健,叶皮同用"。这味药茶就是团风苦荆茶,是一种稀有名贵的植物品种。

1999年-2004年,团风县政府曾对苦荆茶的产业发展狠下工夫,在政府的扶持下形成了以贾庙乡泉华山村、杜皮烈士陵园为中心的苦荆茶园基地,总种植面积近2000亩,注册了"大崎"牌苦荆茶商标,并成立了"团风县苦荆茶协会",团风县科技局曾与多家科研机构、院校、企业联合对苦荆茶进行研究和开发。但苦荆茶开发热在2004年后突然开始"退烧",如今团风县境内苦荆茶的种植面积已退缩到不足550亩,且种植规模仍在不断缩小。

湖北省团风县贾庙乡、杜皮乡共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团风县人民政府关于恳请界定团风苦荆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团风政文〔2013〕49号

团风县地方标准:DB421121/T010-2008《团风苦荆茶种植技术规程》

三. 陕西省 宝鸡 扶风县 扶风一口香

扶风一口香

扶风的一口香在岐山燥子面的基础上精工细做,只吃一口,就让你留连往返.

1、臭豆腐5块。

2、扁尖笋30克、火腿30克、香茹30克、辣椒1支。

3、青豆仁30克、虾米20克。

调味料:

1、酱油1茶匙、糖1/2茶匙、盐1/2茶匙

2、面粉1大匙。

制作方法:

1、材料(2)洗净切碎末。

2、将作法1,加入调味料(1)拌匀。

3、将拌匀之作法2,放于臭豆腐上入蒸笼以中火蒸15分钟至熟后放凉备用。

4、将作法3,充分捣碎。

5、豆腐皮推平,切为三角形。

6、将作法4,包入豆腐皮内,并以调味料(2)加水1大匙调匀封口。

7、最后入油锅中以中火炸至金黄色即可。

四. 陕西省 宝鸡 扶风县 扶风醋糟粉

扶风醋糟粉是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的。醋糟粉,是陕西西府的一种风味小吃。用美阳河水做的醋糟粉,那柔细、清亮、酸中有辣、辣中有咸,一种扑鼻的清香味,使人回味无穷。

扶风醋糟粉的做法并不复杂,将醋淋出来后,醋糟分别盛进几个大盆里。然后给盆里加适量的清水,这时盆里的醋糟就成为一种糊状,再用手从盆里的糊状中掏出糟粑,在盆子的上空使劲地掐几下,使汁液掉人盆内,至到掐尽盆里的醋糟为止。这时,盆里剩下的液体就是做醋糟粉的有用成份。两个小时后,将盆内上浮的清水倒掉,给盆里加一小碗面粉;同时将汁液与面粉揽匀。用勺舀入制做面皮的圆锣锣内,然后象蒸面皮一样,不到半小时取出后,放到冷水里冰10分钟,然后放到案板上反扣,一张张筋腾腾的醋糟粉做成了。吃的时候,用刀将它切成条条,再拌入醋、盐、蒜水、红油辣椒,就成了具有特色的西府醋粉,其口感微酸,香馥浓郁,吃了以后,胃口大开。

五. 陕西省 宝鸡 扶风县 西府醋粉

醋糟粉,是陕西西府的一种风味小吃。用美阳河水做的醋糟粉,那柔细、清亮、酸中有辣、辣中有咸,一种扑鼻的清香味,使人回味无穷。

它的做法并不复杂,将醋淋出来后,醋糟分别盛进几个大盆里。然后给盆里加适量的清水,这时盆里的醋糟就成为一种糊状,再用手从盆里的糊状中掏出糟粑,在盆子的上空使劲地掐几下,使汁液掉人盆内,至到掐尽盆里的醋糟为止。但有时候用手从盆内掏掐出的糟粑不能彻底掏掐完,这就需另找一个大盆,上面放一个竹箩,将没有捞尽的稠液从竹箩上面倒下,竹箩能起到过滤作用。这时,盆里剩下的液体就是做醋糟粉的有用成份。两个小时后,将盆内上浮的十层清水倒掉,给盆里加一小碗面粉;同时将汁液与面粉揽匀。用勺舀入制做面皮的圆锣锣内,然后象蒸面皮一样,不到半小时取出后,放到冷水里冰10分钟,然后放到案板上反扣,一张张筋腾腾的醋糟粉做成了。

吃的时候,用刀将它切成条条,再放上葱花、韭菜、调上盐、油、醋、生姜末就行。

出差到宝鸡,当地的朋友在农家小院请我吃了一顿西府醋粉。

西府是以西安为中心,关中道以西的宝鸡诸县的统称。

说到西府的醋粉,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但是把它列为陕西的名吃,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因为它本身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可以上溯到商周时代。那时候,在陕西的西府,农家多有自己酿醋的风俗。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向阳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种荆棘,这是做酿醋的原料,把它采摘来用水烫过,和五谷的糟粕搅拌在一起,就成了做醋的醋曲了。醋酿好,把醋糟进行过滤,剩下有淀粉的部分,再掺入麦面,和成很稀的面糊,倒入铁制的箩里,隔水蒸熟,待凉后用刀切成细细条状,拌入醋、盐、蒜水、红油辣椒,就成了具有特色的西府醋粉,其口感微酸,香馥浓郁,吃了以后,胃口大开。

如果你有机会到西府的农家小院去做客,不要忘了尝一尝西府醋粉。

六. 陕西省 宝鸡 扶风县 扶风鹿糕

扶风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是周秦的发祥地。唐置为湋川县,后改名扶风县。这里地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腴。古老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也孕育丁不少名特食品。凡到过扶风县的人,几乎无不盛赞扶风鹿糕馍独具特色,别有风味,酥香可口。“岐山挂面,凤翔的酒,扶风鹿糕京里走”。这是关中西府一带流传的关于名品的民谣。扶风鹿糕是一种烤馍,是久享盛名的地方风味食品。扶风鹿糕馍是一种圆形的烙馍,又名鹿糕干粮。形似满月,碗口大小,厚寸许,皮薄如纸,内外一色,白中略带乳黄,背面微微隆起,正面中间有一小小圆坑,坑中装饰有一胭脂印染的朱红小梅花鹿图案,故名“鹿糕”。整个造型别致奇巧,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扶风鹿糕的产生,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由重阳节的应节食品“重阳糕”演变而来。《岁时记》云:“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唐六典·膳部》又称它为“九日麻葛糕”。这里的“上置小鹿”就是在糕面上缀饰有鹿的图案。唐时建都长安,由于扶风鹿糕是一种远近闻名的食品,进京办事皆带糕,作为旅途食品,或馈赠京城亲朋好友,便流传下“扶风鹿糕京城走”的美言。

扶风鹿糕是选用上等小麦特制的细白面粉,先合水发酵,后搅拌揉搓,调得十分干硬,再加香油或猪板油、鸡蛋及五香调料,用木杠在案板上反复压揉,直压得光如泥,再揉成长条,等分成团制饼,放在锅中,先武火后文火慢慢烘烤即成。有咸、甜两种。小吃特点,不干不硬,不顽不软,脆酥香醇,美味可口,久贮不霉变。因而,凡外地来扶风之人,除一饱口福之后,走时总要带上一些,作为旅途美食干粮,或带回家中以作珍品,供家人亲朋品尝。扶风本地人,四时八节走亲会友,也总要带“鹿糕馍”,作为上等礼品以表敬意。

七. 湖北省 黄冈市 团风县 贾庙野生茶油

贾庙野生茶油是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贾庙乡的。贾庙野生茶油系以大崎山深处的野生茶籽为原料,精工榨取而成的食用油,品质优良,自然健康,是养生健康之珍品。

据《本草纲目》记载:茶籽油性寒凉,味甘平,有润肠通便,清热化湿,润肺区痰,利头目;根据《农息居饮食谱》记载:茶油烹调,日用皆宜。蒸蒸食之,泽发生光油最为轻清,故诸病不忌;根据《纲目拾遗》记载:茶油可润肠、清胃、解毒、杀菌。

据中医论述,长期食用茶油,能降低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等疾病有明显疗效。同时,具有养颜护肤等功效,消化吸收率达99%以上,特别是对产妇后复原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是油中之王。

八. 湖北省 黄冈市 团风县 淋山河辣椒

淋山河辣椒主要产于淋山河谢河的赵方园新屋湾和刘家街一带。这种辣椒别具特色,辣度适中,辣中带甜,个大色红,肉厚籽少,鲜脆可口,内含丰富的微量元素,有开胃增食之功,贯通血脉之效。株高70-80厘米,分枝部位低,单个辣椒平均鲜重28.43克、肉厚4.7毫米,10多个至20多个就有500克。最高亩产达725公斤。

谢河辣椒种植历史久远,从清代至今,农民就世代相传的栽培技术,故能长期保质其优良种性。但此辣椒具有地域选择性,移植它处易变种。

九. 湖北省 黄冈市 团风县 溢流河鱼面

鱼面,俗称捶鱼,因其清新爽口,味道鲜美,成为人们喜爱的鱼制品。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湖区渔民就能从事鱼面生产,尤以淋山河、徐家楼、团风等地出产的鱼面较著名。新中国成立后,县水产部门曾组织生产,由商业部门收购,销往武汉、黄石等地。1996年后,境内团风镇、溢流河、总路咀等地生产的鱼面,不仅满足县内人民的消费需求,还销往外地。鱼面生产以个体作坊为主。

十. 湖北省 黄冈市 团风县 鄂东茯苓

茯苓,亦名伏灵、伏菟、松腴、不死面。伏灵之名出于《史记·龟策列传》,传云:“所谓伏灵者,在警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淮南子》也载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下有菟丝。”李时珍说:“下有茯苓,则上有灵气如丝之状,山人亦时见之,非菟丝子之菟丝也。注淮南子者,以菟丝子及女萝为说,误矣。”

茯苓为担子菌纲,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干燥菌核,靠吸收松木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生长。嫩时白棉绒状,成熟后呈棕褐色皮状。李时珍说:“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耳。”现仍有野生,但主要靠人工培养。

据《本草纲目》载:茯苓“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甚至有人说它“通神而开心,调营而理卫,上品仙药也。”宋苏颂著《集仙方》,把茯苓酥描述为“日食一枚,终日不饥。”慈禧太后曾令御膳房制作“茯苓饼”供膳,并以此赏赐王公大臣。

茯苓的主要成分,目前已知的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麦角甾醇、胆碱、组织氨、磷脂、蛋白质、酶等,是一种很有营养的有益健康的药品。因此,久已失传的茯苓食品近年又相继上市,罗田县九资河茯苓糖不久也将问世。

鄂东茯苓称著全国,主要产区在罗田、英山、麻城。罗田生产茯苓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曾被誉为“茯苓之乡”。一九三○年全县总产达三百多万斤,一九五六年曾达到四百二十五万斤,一九八三年下降到六十一万斤,罗田、英山、麻城三县总产也不过一百一十二万多斤。茯苓的商品规格,罗田、英山、麻城各有特色。英山出口片类,以洁白匀净著称;麻城以块类方正整齐见长;罗田以个苓坚实皮细闻名,药用性能好,曾有九十六斤重的“茯苓王”,在广州博览会上展出,许多外商惊叹不已。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