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宁湟源土特产有哪些 西宁必买的十大特产是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宁湟源土特产有哪些 西宁必买的十大特产是什么更新时间:2022-12-31 01:50:55

一.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青稞饼

青稞饼是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的一种食物。色泽金黄,香甜可口。是九寨沟藏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制作过程:

青稞饼是用先将青稞磨成面粉,后将青稞面粉加入发酵粉用水和好,放置三小时左右,等面团发酵后,再加入菜籽油和香豆沫,放入烤箱烤好,香喷喷的青稞饼就做好了,它的口感极好,吃起来酥酥的,如果细细咀嚼,就可品出它独一无二的醇香。

味道:

香甜而又有青稞味

功效:

青稞饼有助于消化,经常食用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青稞面调制加烘烤而成,色泽金黄,香甜可口。

青稞饼可以长期露在空气之中而不易变坏,因此,出远门的人们都可以将它带在身上,饿了可以吃一些。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西宁酿皮

青海最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小吃,特别是西宁酿皮与别的地方的酿皮不一样油糊、红辣、酸香出头。金黄透亮的酿皮滑嫩爽口,油红晶亮的调料酸辣醇香,即可作主食充饥,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它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末、韭菜、蒜泥等佐料,就是上好的酿皮了。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三.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花花

花花是青海回族妇女们最拿手的面食,其外形美观,像极了美丽的花瓣,图案考究,样式纷繁,有石榴、莲花、菊花形状的,也有辣椒、茄子、蒜瓣、刀豆状的,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鸡蛋、蜂蜜、枣泥、红糖等,先将各种食材按其颜色的不同分别混入面中,做成一张张面饼,然后叠在一起,撮成五厘米直径的长条后,切成薄片入锅炸透即成,还有各种树木、花草、鸟兽状的。技法有塑、挽、切等,再经炸制。此食外形美观,入口香脆,是茶余饭后不可多得的小点心,也是回族朋友最常制作的美食之一。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四.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肋巴

很多旅游者会对西宁一种独有的叫“肋巴”(Kebab)的烤肉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一种先把羊排骨煮到半熟,然后再刷上酱,在炭上烧烤的风味肉串,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土耳其烤肉,甚至Kebab这个词也是源自土耳其语。( 西宁)

五.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青海冬虫夏草

青海冬虫夏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冬虫夏草,又称“虫草”、“冬虫草”,为中华之,主要产于中国四川、青海境内的青藏高原上。自明代开始,青海冬虫夏草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1460年,中国虫草销往日本、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被称为中国传奇式的珍宝。目前,冬虫夏草仍是青海省换汇度最高的出口商品之一。在国际市场上,冬虫夏草的售价每吨高达70多万美元。虫夏草以干燥的子座和虫体入药,味甘、性温、气香,入肺肾二经,具有益肺肾、补筋骨、止咳喘、抗衰老等作用,并对结核菌、肝炎菌等均有杀伤力。冬虫夏草传统上既作药用,又作食用,是中外闻名的滋补保健珍品。

青海冬虫夏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青海省现辖行政区域。

六.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帐房小吃

牧民群众一年四季逐水草而迁移,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他们在饮食方面也有一些风味特异的小吃。这些小吃不见于摊贩,不登餐厅的大雅之堂,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享受到那奇异的口味。它的品种繁多,制作方法别致新奇,吃法粗犷豪放,尤饶情趣。由于多食羊肉,在羊肠的吃法上就有不少花样。如氽灌肠就有五种:灌注羊血的叫血肠;填装碎肉丁的叫肉肠;装以面糊和油混合品的叫面肠;以羊油为主料加拌肉丁的叫油肠;填装切碎肝脏丁的叫肝肠等。灌注血肠时,拌入食盐,有的加点葱末,在开水锅中翻滚十余分钟,即可捞出切段而食。装肉肠的肉丁切得比较粗,并加盐、花椒粉、生姜末等佐料,煮熟切段,食时肉嫩味鲜,不腻不塞牙,味道绝美。面肠以豆面为主(也有用白面的),加一些羊油、葱末,调以盐、姜粉,煮熟后切—段放在火上反复烘烤,等到皮黄脆硬时吃,馅香皮脆,十分可口。油肠以肥腻见长;肝肠以嫩软取胜。五肠五味各有千秋,令人食后难忘。再说烧羊肝:取鲜羊肝,洗净血水,撒上一点食盐,用润湿的纸包裹两三层,丢进通红的牛粪火中,约近半小时,纸由湿变干,由于变成焦灰,扒出剥尽表层沾染的杂屑,热香阵阵。此时,用刀割块、削片,蘸以姜末、盐、胡椒粉等佐料食用,质嫩味鲜,余味无穷。此外还有做法独特的水油饼,是把面擀成薄饼,先在开水锅中煮熟,涂抹上已拌匀的酥油、曲拉和糖的混合物,吃时柔软香甜;大米制的酥油蒸饭,是在洗净的大米中拌入酥油、蕨麻、红白糖放在碗中蒸熟,食时油香四溢,色彩斑烂;或将煮烂的蕨麻拌以酸奶或熬热的酥油,分别制成酸奶蕨麻和酥油蕨麻;青稞粉、蕨麻、酥油调匀蒸熟切块食用的蕨麻油糕等,不但是牧人虔诚待客的上品,也是典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吃法,是纯正的草原风味。( 西宁)

七.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肉松被称为肉制品中的一绝。色泽鲜艳,入口自溶,味道清醇鲜美,酥香可口,有油香味,却不生油腻感,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的做法:

材料:

主料:猪腿肉(5000克)

调料:白酱油(500克)白砂糖(400克)赤砂糖(250克)

制作工艺:

1.原料整修:选用猪后腿精肉,去皮拆骨,修尽肥膘和油膜,切成方形小块。

2.煮烧:先将肉块煮烂,撇尽浮油,至肉纤维能松散为度。加入白酱油、白糖和红糟混匀。

3.炒松:锅内倒入配料后,不断地翻动肉块,将肉块挤碎挤松,一直至锅内肉汤烧干为止,然后分小锅炒,有铁瓤翻动挤压,使水分逐渐烤干,待肉松纤维疏松不成团时,改用小火烘烤,即成“肉松坯”。

4.油酥:将“肉松坯”再放到小锅内用小火加热,用铲刀翻动,待到80%的“肉松坯”成为酥脆的粉状时,用铲刀铲起,用铁丝筛子筛分,去除颗粒后,再将粉状“肉松坯”置于锅内,倒入已经加热溶化成液体的猪油,用铲刀拌和,结成圆球形的圆粒,即为福建肉松。

八.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葡萄架笔罐

在大才乡一农户家中珍藏着一个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文房四之中的笔罐,此物用玉石雕刻而成,远看玲珑剔透,像一串串葡萄,近看双层圆柱体中空,上面大下面小,高15厘米左右,上口直径为8厘米,下面直径为6厘米,晶莹透明,颗颗紫色的、红色的、白的、淡绿的葡萄从叶子里垂下来,五光十色,真是精妙致极,是一件极其精湛的艺术品。



九.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青海土火锅

青海人把火锅称为“锅子”,其食材和做法极具青藏高原特色。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盛产牛羊,青海土火锅的“锅底”一般由羊肉清汤加少许酸菜制成,口味偏重香辣,不加红油及过多调料,汤色清亮,滋味天然醇厚;尝一口,羊肉的鲜美与酸菜的爽口完美结合,令人齿颊留香,又绝无肥腻之感。

青海土火锅大致可分为家常火锅、海鲜火锅、素火锅三类,具体花样有十几种,但食材都是寻常之物,主要有牛肉、羊肉、猪肉、带鱼、土豆、豆腐、粉丝、海带及青菜、笋尖等时蔬,正应了一个“土”字。价格也十分便宜,三五好友要一个“中锅”,也不过百十元消费。西宁的“青海土火锅”店,一般都免费供应当地特有的“熬茶”,可解油腻,助消化。

虽然食材“土”,可原料加工却十分讲究,刀法细致,所有食材被均匀地切成块、片、条等形状,齐整利落。主要原料都经过煎炸或炖煮,使肉食去掉肥腻,土豆、豆腐等食材不易煮散,底汤始终保持清亮鲜美而不易浑浊。

青海土火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西汉出现至今一直采用传统的铜质火锅,以木炭为燃料,使火锅受热均匀,味道天然。此外,与传统的“涮火锅”不同,青海土火锅端上桌传统的铜质火锅,在如今各式各样的“新式火锅”大行其道之时,“私房老味铜火锅”无疑散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那已经变形却擦得锃亮的锅体,那火锅中央的炭炉内吱吱燃烧的火红木炭,不由得使人想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句来。他在让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更让人体味着丰富的地方饮食文化内涵。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十.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腊八麦仁

  青海风味食品。用脱去皮的小麦粒和切成小块的牛、羊、猪肉佐以调料熬煮成的粥。本地群众一般在农历腊月初八吃麦仁,有的地区也有在农历二月初二吃麦仁的习俗。在农村,选择洁净冰厚的河滩凿一个冰臼,放进麦粒,用石杵或木棒捣锤,使麦粒脱皮,有的也用石碾脱皮。麦仁在腊八前一晚下锅熬煮,先将牛、羊、猪肉块在熟油锅中爆炒,加盐、花椒、姜、大香等调料,然后加水,倒进麦粒,烧沸后用文火慢慢熬煮,并不时搅动,以免粘锅烧糊。至腊八早晨肉烂麦仁熟,成为粘稠别有风味的麦仁。吃时再加上蒜苗丝,则香味更浓。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