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阳泉特产小吃可携带的食物 阳泉特产有哪些可带走的食物呢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阳泉特产小吃可携带的食物 阳泉特产有哪些可带走的食物呢更新时间:2022-12-15 11:13:08

一. 山西省 阳泉 矿区 阳泉硫铁矿

阳泉硫铁矿

二. 山西省 阳泉 矿区 北岭牌米醋

北岭牌米醋是山西省阳泉市的。以优质小米、小麦、麦麸、白糖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大曲制醋工艺精制而成,含有多种维生素,是制取醋蛋液的底醋,对高血脂、动脉硬化,慢性胃炎都有一定疗效,是集美容健美、烹调为一体的佳品。

由阳泉市酿造总厂生产,采用高压蒸煮,大池发酵,机械移醅等工艺,产品均达到国际生产标准,并形成了产品系列。其中保键疗效型系列陈醋荣获1996年第五届中国专利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

食醋由于酿制原料和工艺条件不同,风味各异,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若按制醋工艺流程来分,可分为酿造醋和人工合成醋。酿造醋又可分为谷物醋(用粮食等原料制成)、糖醋(用饴糖、蔗糖、糖类原料制成)、酒醋(用食用酒精、酒尾制成)。谷物醋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再分为熏醋、特醋、香醋、麸醋等。人工合成醋又可分为色醋和白醋(白醋可再分为普通白醋和醋精)。醋以酿造醋为佳,其中又以谷物醋为佳。

食醋的味酸而醇厚,液香而柔和,它是烹饪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主要成分为乙酸、高级醇类等。现用食醋主要有“米醋”、“熏醋”、“特醋”“糖醋”、“酒醋”、“白醋”等,根据产地品种的不同,食醋中所含醋酸的量也不同,一般大构在5~8%之间,食醋的酸味强度的高低主要是其中所含醋酸量的大小所决定。例如山西老陈醋的酸味较浓,而镇江香醋的酸味酸中带柔,酸而不烈。

食醋中除了含有醋酸以外,还含有对身体有益的其它一些营养成分,如乳酸、葡萄糖酸、琥珀酸、氨基酸、糖、钙、磷、铁、维生素B2等等。

三.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椒叶窝窝

椒叶窝窝是山西阳泉盂县的。

做法:花椒叶,玉米面,食盐,和面,捏成团,进锅蒸,出炉!完工

四.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五.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九节菖蒲

阿尔泰银莲花,又名:菊形双瓶梅。

多年生草本。根茎棕黄色,具多数细根及鳞片痕迹。茎直立,高达8-26厘米。根生叶为2回3出复叶,叶柄长约13厘米;小叶片长圆形至卵圆形,先端渐尖,通常中间小叶片较大而具短柄,每小叶偶具3深裂或具缺刻及粗锯齿,两面均被少数白色柔毛或毛早落。花茎细长,高出墓生叶甚多,顶生1花,约在近顶端1/4处有总苞3片,总苞片叶状3出;花萼瓣状,8-12片,长圆形,长约1.3厘米,宽约4毫米,白色或淡紫色;雄蕊多数,花药椭圆形,花丝线状;心皮多数,分离,成螺旋状排列,上被白色短毛。瘦果卵圆形或新月形,长约0.4厘米,灰褐色,密生白色柔毛,常带宿存花柱。种子1枚。花期4-6月。

六.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盂县葵花籽

葵花籽

葵花,又名向日葵,是盂县的大宗农副产品,年产量迈30万公斤。主要品种为“三道眉”。其特点是籽长片大,果仁饱满,含油量高,油质好。它还是人造奶油的重要原料,是油漆、肥皂、梁料、医药和纺织等多种工业用油。所含的亚油酸,有减少人体脂防积累,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畅销全国各地。

七.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盂县卤土豆

主料:土豆。

配料:花椒、八角、姜、糖、盐、味精、老葱、蒜瓣、可乐、芝麻、孜然、酱油等。

卤土豆的做法:

1、洗净新鲜的小土豆,不去皮。

2、锅中加水,放入土豆,大火煮开,再中火煮10分钟,然后捞出,控干水分。

3、锅中油适量,炸煮好的土豆,等到表皮微皱的时候捞出来控干油份,待用。在这个时候内,另外拿一只锅,做卤水,把配料中所有调料通通放入。卤汁中放入炸好的土豆,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煮20分钟至土豆软烂。鸡蛋是要剥皮后放的,10分钟后就要拿出来的。

4、用筷子试一下土豆,轻轻一戳就透就是好了,将土豆鸡蛋捞出放入另外一个干净容器里。将卤水中的杂料捞出不要,把卤水倒入土豆容器中静置2小时以上即可。

八. 山西省 阳泉 郊区 山西河捞面

人们一提到山西不禁会想起那里的刀削面,但是山西还有一种比刀削面的来历更早的面食,那就是河捞面。

河捞是一种古老的面食品种,大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多在北方人家尤其山西民间和陕北流行,在不同的地方名称有些不大一样,有叫河捞面的,有0子面的,有叫饸饹面的,还有叫压河捞或叫轧河捞的。制作河捞时,有专门压河捞的工具,称为“河捞床”,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制成,现在也有用铁制机械做的,中间有一木芯象活塞一样可上下穿动。老的木头制的河捞床是在一根木头上挖个杯口粗细的圆坑,坑上下通透,在坑底下钉一块扎满小孔均匀分布大小适中的铁皮或铜板。在河捞床上方有一根圆柱体上面连接在一个轴上,将河捞床架于锅上,把和好的面搓成长圆形,在水里沾一下,将面添满圆洞,放入河捞床坑内,木芯置于洞口,然后按住河捞床的床把,手板木杠用力下压(挤压),将面从小孔中压入开水锅中,把面压尽后,用刀将河捞床底的面丝割断,煮熟后从锅里捞出来即可,再浇上不同口味的臊子(也就是吃面条的时候在面条上浇的卤儿。山西人一般都说臊子),就可以吃了。大的河捞床,要用两三个人的力量才能操作。 但家庭也有用小河捞床的,形如大河捞床,只是尺寸小的多。

口味:河捞面比拨鱼面硬,比刀削面要软,食感滑溜柔软,自有妙处。河捞面结构紧密、粗细均匀、长度适宜、筋柔利口。是美味的面食。

九.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仙人红薯

仙人红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仙人红薯是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仙人乡的。仙人乡海拔低、积温高、沙土地透气好,这些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就了仙人红薯的优良品质。2011年,仙人红薯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仙人红薯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盂县仙人乡狮子神村海拔低、积温高、沙土地透气好,这些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就了贞祥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红薯产品的优质。2011年,合作社的红薯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如今仙人红薯品牌越叫越响,入社农户达126户,辐射带动仙人乡十几个村进行种植,每年生产红薯200吨,创造产值1400万元。在工商局的帮助下,该合作社完成了“阳坡婆”商标的设计和申报。2011年1月份,该合作社领到商标注册证,红薯还在地里买主就上门签订了合同。

2013年,盂县贞祥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的“仙人红薯”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盂县贞祥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

所在地域:2013年

地域范围

仙人红薯产区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仙人乡,在山西省中部东翼,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阳泉市郊区平定县相邻,是山西、河北两省四县互往重地,是山西省与河北省较为频繁的经济往来地带。同时也是通往京津地区的重要出省口。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7°40′—38°31′,东经112°54′—114°04′,地理海拔在500-600米,国土面积207平方公里,耕作土地35285亩,占阳泉市总面积4.65%,著名的内长城在仙人境域自北向南延伸,六岭关、十八盘、娘子关在境内形成著名关隘,素有“山西东大门之称”,是山西政治、军事、经济的重要地位。仙人红薯地域保护范围为盂县仙人乡30个行政村,有张庄村、狮子神、张万、山西峪、杨家水、石峪良、杨树凹、桑树凹、刁王崖、岺底、里山南、石圪泽、外山南、仙人村、交口、庄上、沙井、又道沟、东庄头、水占、阳坡、石宝、垴上、角雨、会里、东庄、七里峪、北坡、西峪、拦里、30个行政村。地域受保护面积2352.33公顷,甘薯种植面积1000公顷,年产优质甘薯30000吨左右。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仙人红薯由于它的特有地方品种栽培条件,岩石地貌,沙性土壤,这些极其优良的传统种植经验模式和气候条件等特性使其仙人红薯以其薯个均匀,薯型仿锤,椭圆,圆筒,块根表面光滑平整,内外皮层色鲜艳丽漂亮商品率高,每千克含干物质258克以上闻名于世。2.内在品质指标:仙人红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谱尼测试检测结论“该产品经检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仙人红薯》的要求。”样品等级为新鲜正常,样品基数为30000kg检测项目和实际检测质为淀粉13.2%大于规范规定值1.4%,总膳食纤维2.21%大于规范规定值0.57%,每百克含钙29mg大于规范规定值7mg。每百克含镁18.2mg大于规范规定值5.2mg,每百克含钾324mg大于规定规范值64mg。维生素E总量每百克为19.23mg大于规范规定值5.43mg,每百克含维生素C14.4mg大于规范规定值4.4mg,值的《仙人红薯》感到自豪的是:通过产品检测赖氨酸每100g含量在79.95mg,超过规范规定值52.95mg是国家规定标准的3倍。3.安全要求:仙人红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甘薯ZBB23007-1985,无公害食品甘薯产地环境NY5304-200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农药合理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等国家强制性规定。

十.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