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肃特产海报 甘肃特产宣传海报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肃特产海报 甘肃特产宣传海报更新时间:2023-01-06 19:39:00

一. 甘肃省 酒泉 敦煌 卵石牛柳

牛柳是指牛的里脊肉,是一种美味的食材,因其采用戈壁沙滩河道的卵石制作,故称其名。

卵石牛柳是敦煌独有的一种特色风味菜肴,因敦煌深处内陆,受高山的阻碍,远离了潮湿的海洋气流,属极干旱大陆性的气候,而卵石炒肉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辅料鹅卵石是由太阳高温暴晒,使鹅卵石中的矿物质被全面激活,主料牛里脊肉中有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丰富的优质蛋白、维生素等,其肉质鲜滑爽口,易消化,让人回味无穷。

烹调方法:石烹

味型:咸鲜味

主料:本地黄牛里脊肉400g

辅料:洋葱100g、青红椒80g、鹅卵石

调料:盐2g、味精3g、白糖5g、鸡精3g、蚝油10g、老抽8g、鸡蛋1个、料酒3g、葱10g、蒜沫10g、水10g、油10g

制作工艺:

1、先将牛里脊肉切薄片,洋葱切丝,鹅卵石清洗干净,放油锅中加热。

2、把肉片放入盆中,加料酒、鸡蛋、水,使肉片鲜嫩,然后加盐、味精、白糖、鸡精、葱姜、蒜沫搅拌,再放入老抽、蚝油。

3、把洋葱丝铺在不沾锅上,再铺上搅拌好的肉片,把加热的石头倒入盛肉片的锅中,用小木铲不停的搅拌,3-4分钟即熟,随即盛盘食用。

风味特点:

1、肉嫩鲜美,色泽红亮、洋葱味和蚝油扑鼻、菜质鲜嫩。

2、形态:主料呈片状,辅料缩水。

操作要领:

1、腌制肉时,水分和鸡蛋的比例要掌握准确。

2、鹅卵石在炒肉前温度一定要高。

3、牛柳必须要新鲜,选料时要去除筋膜,顶丝切成片。

4、倒入烧好的卵石后要不停的翻炒。

二. 甘肃省 陇南 宕昌县 甘肃大红袍花椒

甘肃大红袍花椒:传统产品,省内分布较广,有大花椒、大红袍、小红袍3种。以陇南所产大红袍为最佳,又称伏椒,果柄基部两侧有二小肉状物,俗称耳朵,为区别于他种的主要特征。

三. 甘肃省 陇南 文县 空筒菜

空筒菜

空筒菜,多采食嫩叶茎,极味微甜,营养较高,四、五月为采集最佳季节。鲜嫩叶茎采集后经沸水煮2-4分钟,用清水洗漂二至三遍,即可凉拌或入汤菜。空筒菜分布在文县海拔1200-1800米左右的高山林区,散生面积5万亩以上。

四.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核桃

宁县核桃以产量高、品质好、果实大、壳薄、易脱仁,含油量高、香味独特而驰名。据测定。宁县核桃含油率平均为66.7%,是健脑的优质食品。目前,庆阳地区年产核桃3000多吨,其中宁县核桃达530多吨。

五. 甘肃省 酒泉 敦煌 烫面油饼

据敦煌莫高窟文书P.2040卷子记载,唐五代时称为“水饼”。由“烫”好的面,经过擀薄,撒上香豆末,抹上油,烙熟。所以,口味略带甜香,酥软可口。有别于温水和面,故称“烫面油饼。

六. 甘肃省 陇南 徽县 棒棒面

棒棒面

棒棒面,源于扯面,用挂面制作手法,兼容扯面工艺,配小葱,蒜苗,辣子、豆腐丁等佐料,吃来口感独特,夸人百吃不厌一番忙碌之后,饥渴难耐,棒棒面好吃,且声名远播,主要在于工艺独到,配料独特而独领-。制面条的特殊过程,选好上等精粉,配以石碱、食盐,溶于温水中,摇均自后和面,用力抒搓待面软硬适中时,特面打成小体,再搓成一尺左右的母指粗的条子,用油布盖上软化一十时后再用。

七.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炒蚕豆

炒蚕豆

岷州气候适于蚕豆生长,所产蚕,岷人有吃炒豆子的风俗,久而久之,炒豆子成为岷县的一大。

八.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鸡血云子

鸡血云子在宁县西区的某些地方也叫“鸡血面”,意思就是用鸡血制成的面,切出来的面片,红白相间,条纹清晰,配以鸡汤,其味无穷,现在还流行于宁县的太昌、和盛、焦村等地方。其做法简单,一般先在碗内加入凉水,滴入鸡血(最好是刚刚接的鸡血为好),用筷子搅匀。然后用搅拌好的鸡血加水将面和好,擀成薄片,再用面粉加水和成面饼,将面饼和鸡血擀成的薄片贴合在一起进行擀制,用手搓成面棒,用刀切成大小在2公分左右的薄片,放到蒸笼上蒸熟晒干,用时再煮,烩于热汤中,配于各种佐料,分外好吃。

鸡血面的保健作用较好,因为鸡血中含铁量较高,而且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同时鸡血具有利肠通便作用,可清除肠腔的沉渣浊垢,对尘埃及金属微粒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作用,以避免积累性中毒。因此它是人体污物的“清道夫”。鸡血含有凝血酶,凝血酶能使血溶胶状态纤维蛋白质迅速生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因此有止血作用。

九.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麦索

“过了五端阳,小麦大麦梢子黄。”农历五月的凉州,田野处处翻滚的麦浪。热辣辣的五月风,推茬掠过麦梢,留下半青半黄的步履。麦穗在“灌浆”了,一籽落地,万粒归仓,已是指日可待之事。于是庄稼人脸上有了笑容,悬了一年的心放下了多半,揪起一穗,在结满老茧的掌心里搓碾着,吹去皮儿,细心数数粒数,掂摸掂摸年景
女人娃娃们兴冲冲上田野“掐青”来了。拣那实沉的大穗头揪下来,七八十来穗扎成一小把,三五十把攒成一捆,往胳肢洼里一挟,沿着窄窄的田埂有说有笑,健壮的双脚“刷刷”扫着小草,走起来像风吹柔柳
这新麦抱回家要做“麦索子”的,其做法独特而绕有风趣。先是连秸杆一起下锅煮,大火大轰,那新麦特有的清香满街满院飘逸;熟了,涝出来,控净水,晾凉,再放在雪白的柳条簸箕里搓,一搓麦粒和麦衣两分家。“哗——刺,哗——刺,”簸得麦衣飞去,只剩净净一堆翡翠珠,抓起一把扔进口中,一股奶津津的清甜润入喉嗓,筋盈盈嚼不够。这叫“青粮食
过了端午时间不长,凉州城里街上就可见卖青粮食的。都是些小姑娘,穿戴得爽爽净净,挽着金色小竹篮,使块白布盖着,顶上是个蓝花小瓷杯,厚墩墩的,青粮食盛的顶尖,这是他们的“幌子”。拣人多的地方一站,一会儿篮子就空了,城里人特稀罕那股田野的清素味儿
庄稼人尝新,嫌这样吃法不过瘾,就转起了青石头磨,把这绿的水汪汪珠子喂进磨眼,转出来一条条小拇指粗细、菊青色的索子,这就是“麦索子”。磨好,美美的盛一海碗,搁点细盐,调上些油泼辣子油泼蒜。嗬!喷鼻儿香,吃的娃娃们都弯不下腰
其实,农家吃“麦索子”,最先并不是为了尝新,纯是为了应急应饥。地里的还没有登场,仓里的却吃完了。庄稼半青半黄,粮食快到口了,但是还差那么一点;这是一段最难熬的光阴。总不能守着粮食饿死。这一应急,就“急”出个麦索子来。磨好了麦索子,还要加一道工序:添一锅水,把麦索子煮成一锅粥,好耐吃些,凑和着别断了顿,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这些年,做麦索子的人少了,何原因?据说:其一,现在农民种田讲科学,麦子品种优良化,由青到黄“接”的非常紧,麦子转眼就黄,容不得你慢慢做了“麦索”来吃;其二,以前做麦索子都是女人娃娃们的兴头大,现在她们都各有“公干”,闲功夫少了;其三,现在磨面都是用电磨,那能磨麦索子的石头磨,差不多都变成“文物”;其四,…恕不一一
于是,有些老人叹道:“过些年,新上来的娃们,都不知道什么是个‘麦索子’了。”年轻人却说;“那也不一定,说不定过些年人们大鱼大肉吃得不耐烦了,又想吃些清素野气的,制造出一种麦索加工机,一头麦子进去,一头麦索子出来,再用不着掐呀煮呀,簸呀磨呀......”但愿凉州麦索常青
( 武威)

十. 甘肃省 张掖 民乐 灰碱面

灰碱面

张掖传统的灰碱面是用手工擀制。将上好的面粉用盐水加用灰草烧成的灰碱和好,反复揉搓后,拼成薄薄的面皮,撒一层豆粉,折成三指宽的一叠,用刀细细切过,轻轻抖散,松松地拧成一绞,摆放整齐。吃时用白水煮熟,捞进凉水中浸过。煮出的面条薄细均匀,微微发黄。按所需多少捞进碗中,拌上菠菜豆腐、黄瓜丝,或肉炸酱,再加上油泼辣子和蒜泥,调上陈醋,口感柔韧滑爽。灰碱面是张掖农村待客的上食,也是判断姑娘和媳妇做饭手艺的一个标志。新婚第三天新媳妇的“试刀面”即指灰碱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