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特产介绍 循化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特产介绍 循化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12-08 17:20:02

一. 甘肃省 酒泉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紫胭桃

紫胭桃紫胭桃又名李广桃.为甘肃省稀有的独特品种。因此桃颜色紫红中含绿,呈胭脂色而得名。此桃八月成熟,以形体均匀,色泽艳丽,肉厚味香而闻名,其果肉呈蜜白色,味甘清香,含汁丰富,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份。鲜食可解饥解渴,补养身体。

二. 贵州省 铜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贵州白山羊

贵州白山羊原产于黔东北一鸟江中、下游的沿河、思南、务川等县,分布在贵州遵义、铜仁两地区的20余县,目前总数已超过100万只。

该羊,公、母羊均有角,颈部较圆.胸深,背宽平,体躯呈圆桶形,体长,四肢较矮。毛被以白色为主,其次为麻、黑、花色,毛被粗短。少数羊鼻、脸、耳部皮肤上有灰褐色斑点。

成年公羊体重32.8千克,成年母羊为30.8千克,肉质细嫩,肌肉间有脂肪分布,擅味轻。周岁揭羊平均活重 24.11千克,月同体重11.45千克,内脏脂肪重1.40千克,净肉重8.83千克,屠宰率53.30%,月同体净肉率 68.72%:

其性成熟早,公、母羔在5月龄时即可发情配种,但一般在7-8月龄才配种,常年发情,1年产2胎,从1-7胎 (4岁左右)产羔率逐渐上升,为124.27%-180%,品种平均产羔率273.6%,年繁殖存活率为243.19%。

三. 辽宁省 阜新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玛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新玛瑙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阜新玛瑙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省阜新市是中国四大玛瑙产地之一,玛瑙雕刻工艺享誉海内外。阜新清河门辽墓出土的莲花式盅及玛瑙管珠项链、酒杯、围棋等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宫廷所用玛瑙饰物和雕件的用料及工艺大部分来自阜新。现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乡宝珠营子村就是因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时当地王爷进献“佛光玛瑙朝珠”而受封得名的。

玛瑙属中档宝石,具有多种天然色彩和条带花纹,是雕刻的理想材料。玛瑙有“玉黄金”的美称,其材质本身就具有收藏、保值、增值作用,并被视为美丽、幸福、吉祥、富贵的象征。制成一件精美的玛瑙玉件要经过选料、剥皮、设计、抛光、初雕、细雕和配座等七道工序。阜新玛瑙雕刻工艺门类齐全,素活工艺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打钻掏膛、取链活环、肩耳制作、透雕活球、装饰雕刻等技艺为其特有的绝活儿。1974年根据1总理指示雕成的阜新玛瑙《水帘洞》,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阜新玛瑙雕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历史上有名望的玛瑙世家目前已传至-,玛瑙工艺素活的代表李洪斌大师现已67岁,阜新玛瑙雕在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已面临手工艺人技艺失传的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阜新玛瑙产地范围为辽宁省阜新市现辖行政区域。

四. 贵州省 铜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沿河藤器

沿河藤器

滔滔乌江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形成132公里的自然山峡长郎,四面高山环峙,山群林立的山野之中,遍地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强野青藤、山竹。青藤叶片椭园碧绿,藤蔓柔韧纤长。山竹青翠,质地坚硬韧密。用它们编出来的藤器造型美观大方,结构紧密,色泽鲜艳,透气良好,冬暖夏凉,触感舒适,使人有一种高原山野之风,回归大自然之感。

沿河藤器据传是清朝年间涪陵一位姓刘的师爷传的艺。解放前后,只能生产简单的单仰靠背椅。1972年,刘师爷的玄孙,再度赴沿传艺,心灵手巧的土家族妇女独具匠心,编织创造出了独特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各种藤制品,使沿河藤器发展达到了高峰。

沿河藤器做工精细,工艺复杂。其方法是青藤阴干后再用水发软,剔除疤结、粗藤。编织藤选料粗细均匀,根据编织造型需要,可将部分一破两开待用。特制火苗集中于一点的火炉,选择最大不过拇指,最小不过中指的山竹,加于火炉上,烧制种形状藤器架,再经土家妇女们巧手缠绕,穿花等独到的艺术匠心,编织成图案美丽大方的艺术珍品,其图案有“国宝熊猫”、“连心结”、“中华结”、“菊花”、“双梭子”、“胡椒叶”、“二龙戏珠”、“滚身”等几十种图案。按种类藤器分有:大套沙发、密编沙发、单人沙发、双人沙发、皇冠沙发、折叠式沙发、欧式沙发、宫廷式沙发;欧式单人椅、高靠椅、康乐椅、安乐椅、旋转椅、办公椅、儿童小桌椅、餐椅;中国古典屏风、俄罗斯屏风;花架、花套、藤帽、藤盘、藤萝、藤篮、藤箱、藤兜、藤床等60多个系列产品。

沿河藤器近销北京、武汉、山东、云南、江苏、浙江及港澳地区等。主销东南亚、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和地区,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铜仁地区最主要的创汇大户。曾获得轻工部优秀产品奖,因轻巧舒适曾大量使用于飞机上。中央总书记-同志在任0贵州省委书记期间于1987年视察沿河,肯定和鼓励其产品,并称赞“民族产品、工艺独特,应发扬光大”。对沿河藤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殷切的期望。

五. 贵州省 铜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苦荞酒

苦荞酒

采用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以苦荞和茹仁米为主要原料精酿而成。酒体无色透明、清凉可口、尾味甘爽、独具风味,具有消炎、利尿、益气之功效,1993年获中国保健科技精品金奖。

六. 贵州省 铜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中蜂蜜

中蜂蜜

沿河是贵州蜂蜜主产县之一,产量名列全省前茅。中蜂蜜含葡萄糖和果糖75%以上,并含蔗糖、蛋白质、矿物质、有机酸、芳香物质、多种维生素,既是营养丰富的天然食品,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县蜂产品加工厂生产的“王浆蜜”为老幼皆宜的保健佳品。

七. 甘肃省 张掖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桃娃子

制作方法与蒸馒头相同,只是多加抢面,炮得比蒸馒头的面要硬得多,入笼时,将面团做成比一般蒸馍大的馒头,把用面或杏仁、瓜子做的桃、花、叶。鸟之类的饰物按在上边,涂以食用颜色,蒸熟出笼便成.多用于长辈亲属死后的供品
( 张掖)

八. 甘肃省 天水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锅盔

张家川锅盔

张家川锅盔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面食,主要原料为小麦面粉。有干面锅盔和鸡蛋锅盔两种。锅盔呈园形,极厚且大,口感细腻,便于携带,是出门旅游、馈赠友人的佳品。

九. 湖北省 宜昌市 五峰自治县 采花茶叶

采花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十分适宜发展茶叶生产,到1999年,全乡茶园面积达到2.3万亩。采花毛尖系列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金奖,1998年获得国家名牌产品称号,1999年“绿珠毛尖”被评为湖北十大名优茶精品,并位居榜首。“天麻剑毫”茶是湖北唯一的一支保健茶,在国内茶叶评比中也数次夺得奖牌,通过与卫生部门联合申报国家“健”字号,被批准为国家级保健饮品。2006年,采花毛尖荣获“湖北名茶第一品牌”,并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采花位于五峰的西部,东接县城,西控巴东,南邻鹤峰,北出清江。全乡国土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口3万,35个村,是革命老区和土家族集聚区。采花资源丰富,尤其以茶叶闻名。早在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商人远涉重洋,进采花台,入撒花溪,置厂设铺,经营采花富硒茶,其金字招牌“英商宝顺合茶庄”至今仍保存在采花毛尖集团。

开发最早、规模最大、名茶最多是采花茶叶生产的特色。1997年省茶叶专家专程考察后确认:采花不仅是湖北茶叶第一乡,而且是湖北名茶第一乡,“楚天茶叶第一乡”由此得名。茶叶已撑起乡域经济的半壁河山,茶叶单项税收占全县茶叶税收的40%,占全乡财政收入的50%,茶叶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平纯收入的30%。近年来,茶叶产业化进程加快,已形成一个集团(采花毛尖集团)、两大名茶(采花毛尖、天麻剑毫)、两万多亩基地、联八千农户的茶叶产业链。良好的生产环境,独特的土壤、气温、山水条件,给采花茶赐予优良的内质。乡党委、政府果断决定深度开发茶叶项目,按照大产业、大规模、高效益的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力以赴实施“采花毛尖茶叶高新技术系列开发”工程。其主要措施和目标是:一业(茶叶产业)兴乡、两轮(民营和科技)驱动、三年翻番(茶叶收入)。

历史传说编辑

峡州山南采花出好茶,有一棵风雨沧桑的啊咯茶树,人们叫她“茶树王”,至今仍然枝繁叶茂,古意苍然。她的周围团聚着八棵小茶树。人们说这是苡(yì)禾娘娘和她的八个小孩的化身。据土家族史诗《梯玛神歌》记载:很久以前,在古峡州山南的云雾茶山中,住着一位勤劳美丽的姑娘,名叫苡禾。苡禾姑娘在山中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这一年的清明节,刚好年满18岁的苡禾姑娘顶着晨雾上山劳作,口渴之时尝了一把茶树芽,不料回到家里就怀孕了。怀胎三年六个月后,苡禾娘娘生下了八个小孩。因孩子太多,无法抚养,苡禾娘娘只好含泪将八个小孩抱到山里听凭命运造化。谁知这八个小孩天命富贵,饮雨露甘霖而生长,且有一只白虎每天来喂奶,将她们养大成人。并在这一带繁衍生息,成为土家族的祖先。

后人为了纪念苡禾娘娘,每年都要评出一位当年清明节年满18岁的土家族“小幺姑”,身着盛装,由四个土家族小伙子用花轿抬上茶山,举行祭祖仪式。然后“小幺姑”爬上木梯,用纤纤玉手在“茶树王”上采摘下鲜茶芽,给当地老茶艺人精心制作。有一天,土司王身患重病,百医不治,来到采花一位老茶艺人家中,老茶艺人的孙女献上精心制作的珍茗,土司王闻到茶香,精神为之一振,饮茶后三天身体痊愈,面带桃花,体健如铜。土司王被这种茶的神奇功效和敬茶少女的美丽善良所打动,并下令将这种茶和少女奉为贡品。皇上品茶后龙颜大悦,听了苡禾的故事,为此茶赐名“雨禾露”,“雨禾露”由此得名。如今,清明节就成了“采花毛尖”茶的采茶节,祭祖仪式更加隆重。

十. 湖北省 宜昌市 五峰自治县 五峰宜红茶

五峰宜红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十八世纪初,英国商人到五峰开设茶庄,至今还有“英商宝顺合”的金字招牌存于湖北采花茶业公司总部。另据县志记载,清道光四年(1824年),广东钧大福、林子臣等茶商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并设茶庄收购精制红茶运至武汉转广州出口。1886年前后系宜红茶出口的最盛时期,每年输出量达15万担左右。至民国初期,我县渔洋关镇是当时鄂西最著名的红茶市场,抗日战争爆发前,该镇有专营宜红茶茶号10余家,因生意兴隆、客商云集,有“小汉口”之称。1917年至1937年,五峰经上海、广州口岸出口红茶达90070箱(每箱12.5公斤)。1938年,国家贸易委员会在渔洋关王家冲设“中国茶叶公司五峰精制厂”,精制红茶和加工砖茶。解放后,五峰宜红茶得到快速发展,1973年在渔洋关修建“五峰精制厂”,以精制出口红茶为主。1986年,宜红功夫茶获省政府优质产品奖。近年来大力推进五峰宜红茶恢复性发展,加快了茶叶产业的提档升级。

地域范围

五峰宜红茶产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所辖的采花乡、五峰镇、渔洋关镇、长乐坪镇、仁和坪镇、湾潭镇、傅家堰乡、牛庄乡等八个乡镇。地跨东经 110°15′~111°25′,北纬29°56′~30°25′。东临宜都、松滋,西界鹤峰、巴东,南连湖南石门,北与长阳毗邻,属武陵山支脉。全县国土面积2372平方公里,辖5镇3乡,适宜种植五峰宜红茶面积16000公顷。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五峰宜红茶外形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 2、内在品质指标:五峰宜红茶内质香气甜纯高长,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红亮,叶底红亮柔软。茶汤稍冷有“冷后浑”现象产生。100克干品含水分≤6.5%,灰分≤6.5%,水浸出物≥32%。卫生指标、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质量安全规定:五峰宜红茶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茶树产地环境条件》(NY/T5010)的要求,品质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茶叶》NY5089-2005的标准;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T/T5017-2001)和《无公害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5018-2001)。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产品经农药残毒检测合格方可上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