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牦牛是哪儿的特产 藏区牦牛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牦牛是哪儿的特产 藏区牦牛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12-05 23:22:15

一. 四川省 阿坝 壤塘县 昂科牦牛

昂科牦牛

四川省壤塘县畜牧工作站

12189904

牦牛(活动物)

二. 青海省 黄南 泽库县 泽库牦牛

泽库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泽库牦牛

秦汉时期,泽库地区为羌人牧地。先是先零羌的牧地,因先零羌遭受汉朝的军事打击,力量薄弱,烧当羌联合其他各部,将先零羌逐出小榆谷、烧当羌占据大小榆谷,成为强大的部落集团。清代中后期,蒙古势力衰落,泽库地区原有的少数蒙古人逐渐移迁河南县境。随着游牧南迁,泽库县境恢复了隆务囊索独立管辖,成为热贡地区的夏季草地。1949年9月青海解放,今泽库地区属同仁县五、六、七区。1953年12月5日由同仁县析置泽库县,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历史上藏民族的饮食习惯以牛肉、牛奶、酥油、青稞炒面为主食。而作为游牧民族,肉在其食物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藏族食肉的方法有煮、风干、烤、生食、烘等。最平常的食肉法自然是煮。煮肉则强调一个“鲜”字将肉煮至半生不熟,肉的红丝甫尽即可。牛奶和酸奶也是牧民们四季饮用的饮品。牦牛奶经过特制工具的搅合便能打出酥油,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分离过后的酸水经煮沸、过滤、日晒后成为坚硬的粒状物,俗称乳酪。酸奶和奶茶色泽鲜白,被视为纯洁和善良的象征。泽库牦牛全身都是宝,其肉鲜美无比,杀后可煮、炒红烧、清沌或风干等,其咪独特。肉可食,皮可缝制成衣,靴、袋等。牛头可加工成工艺品,牛尾可制作成弹扫灰尘的扫帚,牛则是一道壮阳药。

对高寒严酷的青海高原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是雪山草地不可缺少的特种役畜。

地域范围

泽库县位于东与甘肃省夏河县为邻,南与河南蒙古自治毗连,西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德县相望,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分界,东北与同仁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0°34′—102°08′,北纬34°45′—35°32′之间。包括泽库县泽曲镇、麦秀镇、和日乡、宁秀乡、王家乡、多禾茂乡、西卜沙乡、巴滩牧场、恰科日社区,辖五个乡两镇一场一社区的64个行政村。东西长142公里,南北宽85公里,总面积6658.06平方公里,覆盖全县范围。

三.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武陵源 葛根茶土家(族)人的甘露

    采用湖南省西部--张家界高山区的野生葛根加工。    葛根茶是一种纯天然、无任何污染、未加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饮品,富含钙、铁、铜、锌、硒、磷元素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十八种氨基酸。    葛根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无污染的高寒群山之中,可生食,也可入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对其功效有详细记载。中医认为葛根味甘辛,性平无毒,食之可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同时因它含有大量的黄酮素化合物,故能降压退火、抗病解毒、防癌抗癌。    长期饮用,有补元气、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显著疗效,还有养血安神、滋阴壮阳、健脾益胃、活血通脉、降压减肥、养颜美容之功效。    饮用方法:取葛根茶0.8克左右放入杯中,然后用95度左右的开水加上盖浸泡1--2分钟,即可食用,也可直接食用。( 张家界)

四. 青海省 海北 刚察县 刚察牦牛

刚察牦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刚察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刚察牦牛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刚察牦牛以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风格而受到欢迎。刚察牦牛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刚察县位于青海湖北岸,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3300.5米,全县总面积8138.07平方公里,草场面积7239.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4万亩。经营各类牲畜102万头(只匹),母畜比例达到56.76%,2007农牧业总产值达21386.9万元,农牧业人均收入3709.11 元。是青海省环湖重点牧业县之一。2013年,刚察县特色农畜产品营销会申报的“刚察牦牛”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刚察牦牛划定的产地地域保护范围:刚察县哈尔盖、沙柳河、伊克乌兰、泉吉、吉尔孟等5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9°20′44″~100°37′27″,北纬36°58′06″~38°04′。牦牛被喻为“雪域之舟”,是青海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主要分布在刚察青海湖畔。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体两侧和胸、腹、尾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5000米的高寒地区,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大型哺乳动物。 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牦牛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青海牦牛长期生长在高寒的青藏高原,由于气候寒冷,植被较薄牦牛吃草边走边吃,处于半野生状态。因此,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无污染,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牦牛肉性熟热,冬食可抗寒,蛋白质含量高,脂肪、胆固醇含量低,是青海各族人民喜食的主要肉食品之一。 据藏族古籍记载:古代的藏区曾被牛魔王统治。野牦牛用力大无比的头和尖利的角降伏了高原的诸山神,这些山神多变化为牦牛。这使人想起了许多苯教神灵所乘的坐骑,诸如“长着六只角的牦牛”、“水晶色的牦牛”、“口鼻喷着雪暴的牦牛”,显然,在牦牛图腾崇拜中,白牦牛又居于特殊的地位,时至今日,在许多藏区及土族地区还保留着崇拜牦牛的习俗,当然这早巳不是图腾崇拜了。

刚察县位于青海湖北岸,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3300.5米,全县总面积8138.07平方公里,草场面积7239.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4万亩。经营各类牲畜102万头(只匹),母畜比例达到56.76%,2007农牧业总产值达21386.9万元,农牧业人均收入3709.11 元。是青海省环湖重点牧业县之一。

2013年,刚察县特色农畜产品营销会申报的“刚察牦牛”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刚察牦牛产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境内,刚察县地跨东经99°20′44"-100°37′27",北纬36°58′06"-38°04′04",全县位于州境西部,青海湖北岸。县府驻沙柳河镇,人口2.9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2.4%,还有汉、蒙古、回、东乡等民族。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2镇3乡。东隔哈尔盖河与海晏县为邻,西与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天骏县毗邻,南隔布哈河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相望,北隔大通河与祁连县接壤。县境北部高山连绵,南部低缓,地域宽广;北部为大通山地段,中部为丘陵,南部为平原地带。平均海拔3300.5米,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米以上,海拔最高点4775米,位于县境西部的桑斯扎山峰;最低点3195米,位于县境南部的青海湖湖滨地带。

五.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牦牛肉火锅

牦牛肉火锅是云南丽江的一个特色美食。牦牛是高原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它的毛特别长,适应高寒生态条件。

《吕氏春秋》曾记载“肉之香美,牦向之肉”。可见牦牛肉由古到今都是肉中的极品,尤其进入秋季,能够吃到青藏高原温补的牦牛肉更是首府食客的口福。牦牛因其常年生活在海拔几千米米以上地区,这些地方生长着许多野生药种如贝母、虫草等,牦牛常食这些药材,其肉鲜美无比,杀后可炒红烧、清沌或凉晒成千巴等,其味独特。

六.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天祝白牦牛

天祝白牦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天祝白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白牦牛生长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因只有天祝独有,故命名为“天祝白牦牛”,其生长海拔3000多米的严寒地区,是我国稀贵地方类群,此蓄种适应于高寒缺氧、气压地的生态环境中。能充分利用其他家蓄难以利用的高山草场,属半野半生蓄种。此肉细嫩味美,适口性好,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显著特点,是纯天然保健绿色食品。( 武威)

外貌特征

皮肤为粉红色,多数有黑色素沉着斑点。全身被毛白色,厚密,额部毛 很长,往往覆盖眼睛,腹下和四肢下部毛次长。公 牛头较大,额宽,额毛卷曲。角粗、 长。鼻镜小。颈粗, 甲显著隆起,垂皮不发达。前躯发育良好,背腰低,背线呈凹陷 状, 尖斜。四肢较短,蹄小而质地致密,蹄壳呈黑色。母 牛头大小适中而俊秀,额较 窄,角细长,颈细薄, 甲稍高,背线较公牛平直,腹腔大但不下垂。乳房发育差,0 小而短,乳静脉不明显。成年公、母牛平均体重分别为264.1千克和189.7千克。

生产性能

具有多种经济用途,可以产毛、产奶、产肉和役用。 母牦牛初情期为12月龄,公、母牛初配年龄分别为3岁和2~3岁。天祝白 牛呈明显而 较短的季节性发情,发情季节在牧场牧草条件最好的时期,发情季节为6一11月份,其中7 ~9月份最旺,发情持续期多为12~48小时。适繁母牛发情率平均为51.46%(950头/1846 头),即近一半适繁母 牛不发情。发情率高低与 牛体况有关,特别是当年产犊的带犊母 牛因为哺乳消耗体力,在发情季节体况一般较差,故不发情。妊娠期255天。犊牛初生 重:公牛12.7千克, 牛10.9千克。

在放牧条件下,母牛泌乳期105~120天,产奶量约400千克,乳脂率5.O%~8.2%。 2/3以上的乳用于哺育犊牛。

一般在6月中旬剪毛,先抓绒后剪毛。公、母、阉牛剪毛量分别为3.6千克、1.2千克 和1.7千克,抓绒量分别为0.4千克、0.8千克和0.5千克,尾毛产量分别为0.6千克、 0.4千克和0.3千克。白 牛毛质量良好,无髓毛占75.77%,有髓毛仅占8.31%,是我 国驰名的出口产品。

天祝白牦牛的产肉性能良好,据测定,成年公、母、阉牛的屠宰率分别为52%、52%、 54.6%,净肉率分别为36.3%、39.6%、41.4%,肉骨比分别为2.42:1、3.7:1、 4.07:1.

天祝白牦牛今后的选育方向是继续提高产奶和产肉性能,同时注意其产毛量和毛的品 质。天祝白 牛的遗传多态性极少。据门正明等报道,天祝白 牛的hb、A1b、Pa、Tf表 现高度的同质性,即不存在多态现象。

地域范围

天祝白牦牛地理标志登记地域范围为东径102°01′—103°40′,北纬36°30′—37°35′之间,主要分布于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西大滩乡、华藏寺镇、石门镇、抓喜秀龙乡、打柴沟镇、天堂镇、炭山岭镇、哈溪镇、祁连乡、旦马乡、毛藏乡、大红沟乡、东大滩乡、朵什乡、赛什斯镇、安远镇、赛拉隆乡、东坪乡19个乡镇的176个村。现饲养天祝白牦牛4.5万头。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天祝白牦牛肉 1.1天祝白牦牛肉外在感官特征:宰杀后从胴体上看,新鲜肉肌肉有光泽,深红色均匀,脂肪呈橘黄色,即色泽、气味正常,外表微干或有风干膜,不粘手,切口稍潮湿而无粘性。肉质紧密富有弹性,指压后的凹陷应立即复原,无酸、臭等异味,具有鲜牛肉的自然香味。腱紧密而有弹性,关节表面平坦而光滑,渗出液透明。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聚于表面,具有特殊香味。天祝白牦牛放牧在高寒草原,无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环境清新,再加上因气候生态条件特殊,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牧草营养具有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热能高,粗纤维低的特性,形成天祝白牦牛肉为无污染的“绿色野味肉”。 1.2天祝白牦牛肉内在品质指标:天祝白牦牛肉中肌红蛋白储含量高,平均为12.5克。肉中蛋白质含量高于其它肉类。肉中氨基酸组成齐全,以赖氨酸含量最高。脂肪色泽呈橘黄色,大量贮存于皮下及腹腔。天祝白牦牛肌肉中脂肪层不足,可能与终年放牧,肌肉活动强烈或能量消耗有关。脂肪中胡萝卜素含量丰富,每千克脂肪含胡萝卜素19.1毫克,而普通牛仅7.2毫克。天祝白牦牛肉中的钙、磷、铁明显高于黄牛及羊、猪肉类,含有多种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碱酸,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碱酸高于其它肉类。因此,天祝白牦牛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独特的“绿色”牛肉。 2、天祝白牦牛毛、绒 天祝白牦牛被毛总含量在50.02%~97.80%之间,含绒率非常高,被毛纯白,可染性强,是独特的轻纺工业原料。天祝白牦牛成年公牦牛剪(拔)裙毛量(包括粗毛)平均为3.62公斤,最高达6公斤。抓绒毛量为0.40公斤,尾毛量为0.62公斤;成年母牦牛相应为1.18、0.75、0.35公斤;阉牦牛相应为1.69、0.48、0.30公斤。天祝白牦牛绒的细度和国产山羊绒的细度接近,为27.65微米,比其它牦牛绒细。天祝白牦牛粗毛平均细度为64微米,背部的最细,腹部和臂部的较粗;绒毛平均细度在30微米以下,腹部的最细,背部和臂部的较粗;两型毛的细度为39.56-45.72微米。经分梳以后的天祝白牦牛绒的平均细度约18微米,仅次于山羊绒,相当于70支羊毛的细度,因此,天祝白牦牛绒较细,是其宝贵的特性之一 3、天祝白牦牛乳 天祝白牦牛产乳量高,营养丰富。150天产乳量约400千克/头,其中2/3以上由犊牛哺食。乳成分(%)为:干物质16.91,脂肪5.45,蛋白质5.24,乳糖5.41,灰分0.77。热能值为3647.54兆焦/千克,密度(D20℃/4℃)为1.0387。其中,乳蛋白和乳糖的含量显著高于四川红原牦牛、吉尔吉斯牦牛和尼泊尔牦牛。钙、磷丰富,各种氨基酸高达23.07%,基本符合人体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且乳脂肪球直径只有4.13±1.31微米,小于其它牦牛乳脂球,极易消化吸收,是老少皆宜的滋补佳品。 4、安全要求: 天祝白牦牛产地环境达到《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和《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 畜禽、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DB62/T945》;天祝白牦牛生产管理严格按照《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牦牛 DB62/T 947-2002》标准执行;畜禽饮用水达到并保持《畜禽饮用水水质-NY 5027》;饲料及其使用达到《无公害食品 牦牛饲养饲料使用准则-NY5127—2002》;兽药及其使用达到《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 5030-2006》和《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 畜禽饲养兽药使用规范-DB62/T954》;天祝白牦牛疫病防治符合《畜禽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 5339-2006》和《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 畜禽饲养兽医防疫规范-DB62/T953 》;产品质量达到《武威市无公害农产品 畜禽肉质量DB62/942》的要求;天祝白牦牛病害肉尸处理符合《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天祝白牦牛种畜调运符合《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GB16567》。

七. 四川省 甘孜州 巴塘 牦牛皮

牦牛屠宰后剥下的鲜皮,未加工以前的牛皮、腌皮均叫“生皮”或“原料皮”。原料皮未经脱毛鞣制的皮叫“裘革”,经脱毛鞣制的叫“革”。
    牦牛原料皮含犊牛皮(1岁以内)、小牛库、大牛皮类。犊牛生皮,可加工毛手套、毛帽、毛皮衣、毛皮鞋,大、小牛皮加工成底革、面革、机械用革等而缝制卑箱、皮包、皮衣、皮靴、枪套炮衣、皮带等各种日用品、工业用品。
    
    二、牦牛皮结构
    (一)表皮
    表皮分角质层,粒层,棘层,基层4层。
    角质层:较厚的一层,由许多层扁平鳞状角质化细胞叠积而成。
    粒层:是一层不连续的细胞层,细胞呈鳞状或梭形。
    棘层:细胞层次不多,约5~8层,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
    基层:由一层紧密排列成木栅状的立方状或矮柱状细胞组成。
    (二)真皮
    真皮平均厚度4.52mm,分乳头层、网状层两层。真皮中分布有毛,脂腺、竖毛肌、血管、神经。
    乳头层:比网状层薄。特征是在与表皮交界处形成特别致密的细纤维网状层,很厚,层中细胞成分少,主要由粗大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三)肌皮
    肌皮是真皮层与肌肉连结的一层。从解剖组织学观点,这一层不属于皮肤范畴,是肌膜。
    
    三、牦牛革质量与理化值
    牦牛皮革按0.5岁与大牛皮两种对比如下:
    (一)0.5岁原料皮与大牛皮质量对比
    0.5岁犊牛原料皮外观毛色亮,无虻孔疤痕。经测定统计,鲜皮面积1.14±0.13m,干皮平均3.68kg,皮革平均面积1.09m,为大牛皮成革1.75m的62%;正面革厚度1.64mm,为大牛皮1.99mm的82.41%,且厚薄一致,成革率,利用率均为100%,说明0.5岁犊牛皮远远优于大牛皮,是原料皮中上等品。0.5岁犊牛皮特指全哺乳所宰杀的,以下相同。
    (二)0.5岁犊牛皮与大牛皮成革质量对比
    0.5岁犊牛皮正面革革面远较大牛皮光滑细致,松面少,皱纹不明显且纤维紧密度一致,革身丰满,弹性好,做皮鞋面革下料面积可增加6~10%,与黄牛犊皮,小黄牛皮的“组织紧密、细致坚实、厚度一致”媲美。
    (三)0.5岁犊牛皮与大牛皮正面革理化值对比
    0.5岁犊牛皮与大牛皮正面革均采用铬鞣生产工艺制成。0.5岁犊牛皮抗张强度等主要指标并不比大牛皮低,且其它较近似,其质量不亚于大牛皮,有的还略超过。此外,0.5岁犊牛绒面革比同等大牛皮的绒头缃匀;有条件制成高档,色彩鲜艳的制品,而且色差小,丝光感强。
    (四)0.5岁犊牛皮与大牛皮正面革革面比较
    0.5岁犊牛皮加工的正面革、修面革,绒面革与大牛皮同类革相比,平均可提高一个等级,无等外,二、三级较高。正面革二级占20%,比大牛皮革高15~17%,绒面革一级占2.3%,比大牛革高2%。如果保管不霉变,运输不折坏则不会有绒面革,且正修面革一、二级会达到28%以上(鲜皮及时加工数据)。
    
    四、牦牛皮的缺陷
    凡是降低牛皮质量的各种因素通称缺陷。缺陷分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缺陷,如虻害、癣、虱叮、鞭伤、鞍伤、咬伤、抵伤、石头打伤、拔割毛伤等,二是屠宰后剥制的缺陷,如剥皮伤、防腐、保存不当等所造成的缺陷。
    (一)虻害
    虻害即牛皮蝇危害。牛皮蝇多危害牛的背腰部、臀部,即皮板中部,是牦牛最大的缺陷,严重影响皮革质量与利用率。
    (二)描刀
    描刀是屠宰剥皮过程中技术差所造成的刀伤缺陷,应培训或宣传剥皮这方面的操作技术。
    (三)腐烂
    折叠腐烂:鲜皮在晾晒过程中没有铺伸,在折叠部分由于里面潮湿发霉所致。
    夹心腐烂:鲜皮由于曝晒或气候特别干燥而失水过急,使皮的边缘已经干燥,中层仍然潮湿所造成的腐烂。
    阴雨腐烂:鲜皮不能及时运到加工厂而遇到阴雨天,不采取盐腌,摊开等防腐方法所造成的腐烂。
    开冻腐烂:产区于冷季零星宰剥的皮,以折叠冻干法保存,一冻一消所造成。
    焖烂:鲜皮剥下后,不及时将皮板上附着的脂肪,肌肉等剔除,致晾晒时受热不匀或边缘卷缩处潮湿,时间一长就腐烂。
    (四)皱裂
    产区许多地方剥皮后,不是铺伸平放晾晒,而是鲜皮折叠翻晒,致形成“折皮”、“多折皮”,更有甚者,将鲜皮随便扔在一边,任其自然燥形成“疙瘩皮”,严重影响革质量。
    (五)灼伤
    灼伤不是烧伤,是晾硒时强烈阳光所致。如将鲜皮放到灼热的石头、石板、水泥地坪,砂地上晒,使皮板收缩变质变脆,致成“石灼”、油溃”、“走油”皮,降低革质量,严重的破损无用。
    (六)枯瘦
    冷季末,草原缺草,疾病侵袭致死的牛皮叫“枯瘦皮”,使用价值很低.
    
    五、牦牛皮的防腐
    (一)自然干燥
    是将鲜庠自然干燥到含水量15%以下,抑制微生物繁衍,到防腐的目的。牦牛产的干皮,具有简易,成本低,运输方便等优点,是牦牛产区惯用的防腐方法。自然干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剥下的鲜皮应去掉残留的油脂,肌肉与凝血等物。
    2. 应铺伸在平坦隔潮的地坪上晾晒。晾晒时温度以不超过35度为宜。
    3.如果铺在石头、石板、水泥地、砂子上晾晒,一定要在早晨太阳出来前后,地面不热时铺开晾晒。
    4. 晾晒时毛面朝阳光,阴时肉面朝上。
    (二)冻干干燥
    这种在牦牛产区也是常用的干燥方法。宰剥下的鲜皮不晾晒,借宰时气温低,让其冻结保存或冻干。这种方法省晾晒费力,但若不及时处理,则发生前述开冻腐烂现象。
    (三)盐腌法
    盐腌法是采用食盐或盐水来处理鲜皮的一种较科学的方法。经这种方法处理后的皮不腐烂,保持鲜皮特性,更重要的是杜绝淡干皮原料皮出现松面,避免给加工带来不良后果。据甘肃省轻工研究所报导:按皮的数量计,牦牛淡干皮成革松面率达100%,而盐腌皮最高才25%。另外,盐腌皮还可缩短生产周期,省去刮软这一道工序。牦牛产区不缺盐,也容易推广。
    青海省皮革厂经5000多张试验,盐腌皮除皮革丰满、弹性好、粒面细、毛孔清晰等外,其抗张强度平均提高38%,崩裂强度提高42%,正品率平均提高2.6%,松面率减少52%。以上无论哪一种防腐法,均应去掉皮板上脂肪、肉与血、粪便等物,切忌水洗去污,以免造成“水浸皮”。
    
    六、牦牛皮的保管与运输
    牦牛鲜皮经防腐处理后,虽然耐贮藏,但是无论防腐方法怎样优良,都会随时间,保管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一张好的牛皮如果保管不当,就会受潮发霉,虫蛀鼠咬,压榨断裂等而变成次皮。因此皮张的保管,运输工作很重要。
    牛皮有怕热,怕潮,怕虫鼠,怕水四怕。所以牛皮不能堆放在露天之下,要设置专库房。库房温度应在1O度左右,最高不超过25度,最适宜湿度为50%左右,使原皮含水量保持12~20%之间,不至干裂或受湿发霉;仓库要建在地势高燥的地方,库内要干燥,通风(最好有空调设置),阴凉,并无鼠、虫害。淡干皮应堆放在距地面17~33cm的木楞并铺有席子的上面。
    皮张库要分路分等码垛。刚晾干的皮张,码垛应在日落,气温下降后进行;不要紧贴墙壁,垛中部每隔一段时间应灭虫一次或置放樟脑。运输打捆时,应排列整齐不准折叠。
    
    七、牦牛皮的鞣制
    (一)牦牛毛皮鞣制制革方法
    牦牛毛皮与其它毛皮一样,鞣制方法很多,主要有铬鞣、明矾鞣、福尔马林鞣、混合鞣、土法酸鞣等。其中明矾鞣、混合鞣较简易实用,但无论哪一种鞣制方法,整个过程都分准备、鞣制、整理三个工序。
    1.准备工序
    净水:淡干皮吸水软化,使其恢复呈鲜皮状态(盐腌的要脱盐)。
    削里:将复原的湿皮置放在刮台上或刮机里除去残肉、脂肪等,并使其进一步软化。
    脱脂:用肥皂三份,碳酸钠一份,水10份配成脱脂液,然后在容器中加入为湿皮重4~5倍的温水(38~40℃),再加入脱脂液15%,投入削里的皮充分搅拌5~10min后,再换一次洗液仔细搅拌,直至无油脂气味,且脱脂液中肥皂沫不再消失为止,如果发现腹部,乳房部有脱毛现象,应立即取出漂洗。
    水洗:脱脂后的毛皮,应立即用清水漂洗,除净绒毛中肥皂汁,取出沥净水后再重新用清水洗一次。
    2.鞣制工序
    (1)明矾鞣法
    鞣液配制:明矾4~5份,加食盐3~5份,水100份。先用温水将明矾溶解,然后加入剩余的水和盐混匀。
    鞣制方法:取为湿皮重4~5倍的鞣液倒入缸(池)内,投入漂洗沥干的毛皮,充分搅拌。隔夜以后,每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每次30min左右,浸泡7~10h结束。鞣制好的,将肉皮面向外,叠成四折在角部用力压尽水分,在折叠处呈现不透明白色,似绵 纸状。鞣泡时温度应保持在30℃左右;结束后肉面不要水洗,毛面用水冲洗一下即可。
    (2)铬明矾碳酸钠混合鞣法
    鞣液配制:铬明矾280g,加碳酸钠56g、盐410g、水10kg。称取水1.5kg加入铬明矾,加热溶解。另外称取水0.5kg溶解碳酸钠,然后一面搅拌一面缓缓加入到铬明矾溶液中混匀。
    鞣制方法:将剩余8kg水倒入容器,加入食盐溶解,再加入鞣制的原液2/3配成鞣液。然后将浸酸后的毛皮浸入其中(即;盐500g,盐酸20毫升用100g溶水中制成盐酸液,置毛皮于容器内浸泡2~3h沥水后,即为浸酸毛皮。最初20min要不停地搅拌)不停地搅拌,使皮均匀吸入鞣液。鞣液温度应控制在35℃左右。第二天再加入剩余的1/3原液,进行搅拌。鞣制时所用的液量约为湿皮重的3~4倍。鞣制结束后的检验方法同明矾鞣制。
    (3)中和
    中和的目的是防止成品变硬影响质量。将铬鞣后的毛皮充分水洗,除去过剩的鞣液。然后投入2%的硼砂溶液中,搅拌1h后,取一小块皮边用石蕊纸检查呈微酸性时,就取出水洗干燥。
    3.整理工序
    (1)加脂:将蓖麻油10份,放入10份肥皂液中,使其充分乳化成脂液(水100份)。然后将脂液均匀涂抹在半干状态毛皮的内面,涂完后肉面与肉面重叠一夜,然后继续干燥。
    (2)回潮:在加脂的肉面适当喷洒水分使其回潮。洒水后的毛皮,肉面重合用塑料袋或布包扎后压以石块或重物,使其充分吸收水分,24h回潮完成。
    (3)刮软:回潮后的毛皮,放入刮软机或平的木板上用钝刀轻刮肉面使其变白。
    (4)整形整毛:将刮软后的毛皮毛面向下,钉在木板上使其伸展阴干。不能日晒。充分干燥后用浮石或砂纸将肉面磨平,然后取下修整。最后用梳子梳毛修剪。工厂整形整毛为机械制作。牦牛皮毛皮鞣制仅局限于l岁以内犊牛皮.
    (二)牦牛皮制革方法
    采用鼓池结合浸水,灰退脱毛,一浴铬鞣(或其它鞣),复鞣填充的方法。
    (三)牦牛皮制绒面摹方法
    采用鼓池结合浸水,灰退脱毛,铬一拷结合鞣制的方法。
    
    八 牦牛皮的发展预测
    中国牦牛约有1300万头,预计到本世纪末可能发展到1500万头以上,其中新疆利用天山高寒草场1.1亿亩,就可由现在18万多头发展到100万头以上。随着对牦牛经济杂交,本种选育的逐步深化,在解决人犊争奶的同时,定会加速牦牛牛群周转,缓和肉奶、绒(毛)、皮等原料及制品供不应求的矛盾。本世纪末,依据下线牦牛1500万头,其中生产母牛占50%,每年繁殖成活60%,出栏全哺乳公犊200万头(公母各半,后备牛25万头)和其它牛205万头,共计405万头(出栏27%),则每年比以往多出栏300万头(以往年平均出栏7%左右),即每年多生产300万张原料皮,多生产21万吨牛肉。300万张牛皮中有200万张优质犊牛皮和200万kg绒毛(平均每头可剪拔绒毛1kg)。

八.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中甸牦牛

产地(或分布):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数量:1980年存栏2.62万头。
主要特征:体格健壮结实,体型大小不一。公牛性情凶猛好斗,母牛性情比较温顺。毛色以黑色为多,其次为黑白花。公母牛均有角,角细长向外上方伸展,角尖稍向前或向后,角为黑色或灰白。额宽面凹,眼圆大稍凸,耳较小而下垂。颈细薄无肉垂,胸深大,背腰平直而稍长,臀部倾斜,尾短毛长,形如帚。四肢短。被毛长,尤以四肢及腹部裙毛甚长,长者可及地。公牛体高为113厘米,体重为230千克;母牛分别为105厘米和190千克;阉牛分别为120厘米和300千克。泌乳期一般为210~220天,在带犊哺乳的条件下,每头母牛产奶202~216千克,乳脂率为6.2%左右;不带犊的母牦牛年产奶529~575千克,乳脂率为4.9~5.3%。未经肥育的成年牛屠宰率为48%,净肉率为36%。母牛一般4岁开始配种,繁殖率为66%,成活率为93%。

九. 四川省 甘孜 石渠 石渠牦牛

具有“四川省第一畜牧业大县”之称的石渠,仅牦牛就达45万头,每年可提供牦牛皮 11万张以上。而牦牛皮具有浓、柔软的毛发特性,生产出毛革一体的产品具有即能防油、防水、防污的新功能,又能生产一系列诸如地毯、床上用品、服饰服装、鞋、帽、工艺品、护腿、护膝、护腰等产品,并还可仿制野生珍稀动物裘皮和各种动物标本。

石渠牦牛因其肉质鲜美,且生活在绝对无污染的天然草场,被冠之为”二十一世纪的绿色食品“。

十.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