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仙桃市有啥特产 仙桃土特产可带走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仙桃市有啥特产 仙桃土特产可带走的更新时间:2022-11-28 19:52:45

一. 湖北省 仙桃 仙桃苕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时常念叨起家乡的小吃。

在家乡仙桃,提起毛嘴炒粉鲜为人知,其它地方只是把这寻常的炒粉,来当作日常一种小吃而已,而在我的家乡,炒粉则是宴席上的第一碗要上的主菜。仙桃炒粉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毛嘴炒粉,主要制作原料是以豌豆粉常见,仙桃人喜欢吃辣椒和五香粉味道,毛嘴炒粉放有瘦肉、姜沫、大蒜、葱花、麻油、酱油、猪油等。炒粉肉嫩,粉韧、味美,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道风景。

粉条也叫粉丝,仙桃人简单的把它叫作“粉”。是以大米,豆类、薯类和杂粮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丝状或条状干燥淀粉制品。有米粉、豌豆粉、洋芋粉、红薯(苕)粉、茭藕粉等品种之分。粉条加工在我国有千余年的历史,各地均有生产。粉条呈灰白色、黄色或黄褐色,为干制品。仙桃长埫口镇曾经是生产粉条的专业市场所在地。

红薯,故乡人都叫苕。家乡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种普通的食品,但对于我来说它又是那么的不普通。那贫瘠的岁月里,红薯是故乡恩赐的难忘佳肴,填满了一个孩子饥饿的记忆,引发我万千的感慨!回忆红薯,是对自己人生的回望。红薯那煮熟的家乡味,散发着故乡的泥土芳香,那浓浓中泛着绿色的汤汁,浇灌和滋润着我的童年。

瓜菜半年粮的日子,庄户人家的自留地里都种有红薯。因为红薯的产量高,也耐旱涝,是那个年代乡下人的主要食物。干红薯片、红薯粑粑、蒸红薯、煮红薯、烧红薯、熬糖……天天吃红薯,吃多了反酸水,人都吃得黄皮胍瘦。但是,尽管红薯不好吃,为了不饿肚子还得要吃。

红薯是无性繁植的,只要气温合适就可以生长。小麦收割后栽红薯苗,只要把红薯腾剪下来,分成二三个结巴叶,插进土里,它就会长根发芽。霜降前后,就可以提锹拎篮把地里的红薯挖回家,晾干水分,然后放入地窖(苕洞)去冬藏。

粉坊属于生产队集体的副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粉坊。那时候,农业科技不发达,地里的粮食产量不高,用粮食酿酒、下粉是绝对不允许的,市场上的粮食粉稀少,生产队的粉坊一多半是红薯粉坊。

我们村是汉江边的沙坡地,长出好红薯,大而甜,且含淀粉多,乡亲们为了把红薯换个口味吃,就下起了苕粉。开粉坊一是可以增加生产队副业收入,二是粉渣生产队也可以多养猪。其实早在解放前我们村就有粉坊,有许多擅长下粉的师傅。听上辈说,村里的一户大地主就是靠做这一个行当发的家。

记得我们村的粉坊屋是连着生产队猪圈的二栋房,四周没有墙壁。一栋是粉坊屋,地方宽敞,有驴子拉磨磨粉的磨坊,锅、灶、缸、桶等家什齐备;另一栋则是堆放杂粮、红薯的地方,平日里上着锁。

苕粉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先把红薯一个个清洗干净,用菜刀改小后,磨成泥糊状,家乡叫“推稻”。再用水把里边的淀粉漂洗出来,经过过滤沉淀最后得到淀粉阴干。等经过五六天的生产,积攒足够一次下粉用的淀粉后,就可以开始下粉了。

下粉时,要选择晴天,而且要清早开始,否则,下出来的粉就会一个太阳晒不干。参加下粉的人,有烧开水的、有和粉芡的、有拿着漏瓢“捶瓢”的,一人将和好的粉芡双手挖起,装进漏瓢,持瓢者就着大锅的滚水,用拳头捶击瓢边沿,粉芡从瓢底的窟窿漏下,成细条状,持续不断掉进滚水里,马上就凝结成粉条。能持瓢就算得上是师傅了。有把锅里煮好的粉用长筷捞出来后,放进凉水缸里冷却的、有把粉条剪成定长一段段的、有负责晾晒的。晾晒粉时,选择在堤坡、路边无遮阳的地方,用一根扯紧的长长粗麻绳,将粉条挂在绳子上,风刮下来的粉条掉在地上的青草上,粉条不会弄脏。算起来,这下粉得十几道工序,全凭纯手工工艺才能制作完成。

粉条晒好后最后用麻丝捆扎,交保管员放进队屋,每天队长派劳动力挑着粉条出去兑换,谷子、细米、杂粮或卖钱,红薯不要,因村里的农户自留地和生产队种有红薯。那时,生产队一月也轮流分一次粉条给社员。

苕粉比红薯好吃,是因为苕粉中掺有一定比例的细米、杂粮之类,小时候,我喜欢吃苕粉,但并不明白这些。母亲把自留地挖的红薯、掰的玉米从生产队换回苕粉,煮一锅冬瓜汤,放一把苕粉。每次吃苕粉,我是站在凳子上,用筷子去夹桌子上钵子里的苕粉,直到捞得没有了为止。母亲总会改变法子给我们解馋,莴苣交苕粉,萝卜、莲藕交苕粉,黄瓜、瓠子、丝瓜交苕粉……鸡蛋汤交苕粉是奢望,鸡蛋卖了要换回油盐。那个时代物质困乏,如谁家来了客人,打几个鸡蛋做碗粉汤来招待,主妇想办法用粮食粉,家里没有,就到隔壁三家去借,借不到,就撮几瓢豌豆,到粮食粉坊去换。真情实意,坦诚相待。都说仙桃人“沔憨子”,多么高尚的评价啊!外表憨厚,内心实在,仙桃人真诚,你要去说像苕一样,反觉也好。

老人们说,盛产苕的地方,出不了名人,而如今“老人说话一本册”也不灵验了。我们村就有个小名叫“苕货”的,种苕一生、吃苕一生。土地承包后开过粉坊,也挑副担子,走村串户换过苕粉。在他养育的儿女中,大学生、研究生、还出了个留美博士后,全村人都为他骄傲。而今他享受着荣华富贵,是不起眼的苕带给他“翻身”,这些都要归功于红薯、粉坊和苕粉。

现在生产苕粉,再也不是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粉条就像吐不尽的蚕丝,源源不断地打进城市,盛进城里人的碗里。

回味那苕粉的馨香,回味那份来自人与人的融洽,回味那粉汤的氛围。当你去品尝那长长的、软软的、滑溜溜的苕粉,在送入口中时,那五味俱全的酸甜麻辣香瞬间袭来,那美妙的滋味让你难以忘怀。

二. 湖北省 仙桃 沔城牛肉饼

牛肉饼,香又酥,回回公,奉知州……,这是曾经流传在沔阳的一首儿歌,说的是沔城回族厨师向知州献牛肉饼的故事。

明洪武年间,沔阳有一任知州,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因秉公执法,得罪了权贵,遭诬陷被流放。临行时,沔城父老箪食壶浆,含泪为之送别。为感谢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厨师做了一道食品献上,作为途中“干粮”。

后来,这位知州的冤案得到了平反,官复原职。他回到沔城不久,召见了这位厨师,问当时所献“干粮”应叫何名,厨师答道:“牛肉饼”。

问:“你是怎样做的?”

答:“取瘦牛肉剁烂,掺少许水,用手搅拌成无粒的糊状,再掺些鸡蛋、鱼肉糊、清粉、葱、蒜、姜、胡椒等佐料,做成小饼,香油炸熟即成。”

又问:“你是如何想到做牛肉饼的?”

答:“自古以来,当差的不可能让犯人餐餐吃肉,顿顿食鱼,大人您平日清廉,没有积蓄,无银子向差役打点,路上定有苦吃,为了让大人在路上既能吃上肉食,又便于携带,还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想出了这个办法。”

知州听罢,拍手叫好,感激不尽,连连称赞“好手艺,好食品,真是用心良苦啊!”后来,牛肉饼被知州推崇为宴中佳肴,流传至今。

三. 湖北省 仙桃 郑场豆豉

郑场豆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处江汉淤积地带的郑场镇,自古以来就有种植黄豆的历史。江汉平原在古代一直是十年淹九水的地方,每年水灾过后,由于蔬菜类作物来不及生长,老百姓的菜品供应成了问题,豆豉也就成了餐桌上的应急菜。郑场的黄豆生长环境有个特点,叫“油沙土,夜潮田”,意思是说,郑场的泥土是油沙混合的,特别肥沃;郑场的田地白天是干的,夜晚是湿的,便于黄豆的快速健康成长。在这样环境中长出来的黄豆最适合腌制豆豉,它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不是其他豆类可比拟的。

走进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就会看见腌着豆豉的大缸,每口缸里腌了约250公斤的豆豉。打开其中一口缸,可以见到仅封口就有四层,中间层铺着厚厚的一层盐,这是用于防止细菌、灰尘等进入的隔离层。

制作豆豉的秘籍有很多。仅黄豆的选择就是有讲究的。一般集中在每年的谷雨之后,收购的黄豆是农民没有种完的种黄豆。农谚说,“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谷雨后,农民就开始播种黄豆了。一般来说,农民替自己留种,都会留得多一些。留多了,种不完,只得拿出来卖。这个时候的黄豆,优点很多。一是经过挑选了的,品质很高;二是存放时间长,是经过了六月天的,更干爽;三是腌制时更容易入味。而新黄豆由于不够干,放置时间稍长一些,黄豆就糖心,也就是中心部分变质,影响豆豉的质量。豆豉的主要原料,还有辣椒。郑场豆豉使用的辣椒,都是从北方购买的。北方的辣椒,干、辣,比本地辣椒更适宜做腌豆豉的原料。此外,生产原料还包括生姜、大蒜、芝麻、香油等,也都是经过严格挑选才使用的。

郑场豆豉采用的制作工艺,是传统农户的酱制工艺。大体包括人工筛选、簸箕箩、精泡、蒸制、发酵、凉晒、腌制等多个环节。整个制作过程中,全部采用人工操作和自然发酵,不添加任何发酵粉、防腐剂,属于标准的绿色食品。“六月曝”、“襄江春”、“汉水源”等一系列豆豉品牌驰名中外。

如今,在郑场,“朋友来了有好酒”这句话,往往被改成“朋友来了有豆豉”。那一缕缕香辣的味道,蕴含着乡土气息,更彰显出郑场人热情豪迈的气质。

湖北

郑场豆豉

郑场豆豉协会

12379441

豆豉

四. 河北省 邯郸 邯山区 赵王仙桃

  赵王仙桃产自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南堡乡,其发源地位于冀南平原邯郸市近郊,交通便利,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水利条件优越,现有林果面 积1.8万亩,享有林果之乡的美称,2002年,被评为河北省优质桃专业生产乡,所产赵王仙桃系列品种是该乡多年从事林果生产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 经验技术人员在市、县林果专家的指导下,从众多优良品种中选育而成。

        目前,共有10个品种,平均果重350克,最大600克,纵径9.3㎝,侧径8.5 ㎝,果实近圆形,离核,10个品种错季成熟,果皮底色绿黄色,果面着暗红色条纹,色泽鲜艳,果实质地硬溶,风味香甜,耐贮运,产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鲜桃 SB/T10090-92的行业标准,为保证果品质量,还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从产前、产中到产后,严格按照赵王仙桃无公害规范化管理,大力 推广使用无公害生物农药和人工防治病虫害技术,使赵王桃果质量达到优等标准。98年在国家工商局进行了商标注册,并于2001、2002年连续被评为第五 届北方农交会名优产品,2001年在农业部郑州果树研究检测中心检测时,10项指标6项为优,4项合格。*质量保证,迅速打开了全国市场,产品主要销往广 州、深圳、厦门、邯郸等地区,年销售量达3000吨,供不应求。

五. 湖北省 仙桃 沔阳麻叶子

麻叶子是老沔阳的一种传统年节小吃,是麦芽糖和炒米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与孝感麻糖制作工艺相似,却远没有孝感麻糖的精致与盛名。

进入腊月,各家各户便进入了制作麻叶子的前期准备,一方面将家里的大麦(小麦可不成)淘洗、保温、发芽,第一道环节的发芽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记忆当中好像曾有一回因麦芽的生长受阻,而导致当年麻叶子制作不成功的经历;另一方面要将糯米蒸好后直至嗮成硬邦邦一颗颗米粒后炒制成炒米,待两方面准备工作就绪后,麻叶子制作之戏才开始正式上演。

鸡叫二遍的时候,家里人便开始将前晚已经磨好的米浆(米和麦芽)上锅熬煮,劈柴火的给力让麦芽水与麦皮迅速分离,这时候便可用悬挂在屋梁中豆腐架子(即两根交叉的棍子头上系着一个布袋)开始过滤,随着两手不断摇晃来摇晃去麦芽水逐渐过滤出来。天开始慢慢放亮,进入锅内二次翻煮的纯麦芽水开始发挥作用,紧接着一股沁脾的糖香慢慢侵入鼻息,糖香引得大人小孩纷纷围到了锅台边,叽叽喳喳吵着要喝麦芽水,不算吝啬的祖母为了保障胜利果实只得吓唬我们“麦芽水喝了肚子要疼死的”,吓得我们赶紧丢下水瓢,直到浓香四溢时我们再次侯在灶边,祖母才舀下一小碗供我们品尝。只是,这时候的糖浆已经开始变稠,腻在喉咙处不好吞咽。待到锅铲上的糖呈一排排冰凌状时,祖母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

糖熬好之后,余下的工作便是切麻叶子了。这时候大多已到点灯时分,为了增加切麻叶子的人手,隔壁邻居被邀约过来。大力气的父亲将厨房门卸下来洗干净后作为案板,随后的步骤是放一点糖稀到锅里,把已经炒好的炒米倒进去快速的将其揉成一坨后放到案板上,父亲用刀一点一点地压平,直到压成直条后分发给帮忙切麻叶子的人们,随着“切、切、切”的声音响起,长约两寸、宽约一寸的麻叶子齐刷刷切了下来。刚切成的麻叶子软软的,等冷了之后,就会变得特别香脆,特别馋人,慷慨的祖母每每都会隔壁左右送上一瓢刚切的麻叶子,随后便将切好的麻叶子装进事先准备好的紧口坛子内。我们除了当天可以奢侈享受外,为防偷嘴,母亲通常都是将麻叶子放在楼上的楼板上,想吃上一口,还得搬梯上楼,小心谨慎,印象中一坛子的麻叶子一直能吃到开春。

除了这种纯粹的米糖结合的麻叶子外,还有一种掺了少许芝麻和橘子皮的麻叶子,遇到年景好的时候,母亲会将炒香的芝麻和橘皮掺入进去一点点,味道会更香,口感会更好,只是那个年代,农人虽是种了芝麻,但基本上上交公家,自家享用不多,橘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是稀罕物。切麻叶子接近尾声的时候,通常会留下少许碎末,祖母会用剩下的糖将这些碎末捏成一个个的小麻球,因为糖比较多,很甜,小孩子很爱这一口,只是你如果贪吃忘记抹嘴就去睡觉的话,老鼠可会半夜跑来0你的嘴与你分享甜蜜哦。

嫁到婆家以后以后,相隔不到10公里的距离,乡风是如此的相似,家里熬糖成为年年过年必备传统节目。通常这个时候婆婆都会等我放假在家时共同合作,这给了我回乡过年无限动力与向往。等到年关过后,婆婆都会喜滋滋将麻叶子、翻饺子、荷叶子、炒米这些家乡小吃分成若干份,让麻叶子们远隔千山万水来完成婆婆对儿女们的那份浓浓的爱与念想。

随着爹爹婆婆的进城,家里已经没有地方没有环境可供熬糖做麻叶子了,市场上为了迎合人们口味,已经开始将这些传统食品作坊化、产业化,到处可见各种口味的麻叶子。市场已很好的帮我们完成了一切,速成了一切,无需我们再劳神费力。但市场却又像一只无形的手割裂了过去食品制作的整个过程,买到的这些传统食品除了钱物交换之外,和我已没有任何关系,拿到手、吃到嘴里的食品已没有半点温度,我和食物之间已不存在哪怕是一丁点儿感情。

安静下来时我也曾想,相比现在琳琅满目精美食品,麻叶子是那么粗糙,那么不起眼,是什么让我如此记忆深刻如此难忘。也许只有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才有这份切肤的体会吧!也许是麦芽糖的甜还在久久回味吧!更或者,是我们在祖辈面前绕膝承欢这份温暖记忆留存心底吧!

只是,熬糖切麻叶子的经历只能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挥之不去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是的,我们的生活已经永远地改变了,我们已回不到过去。

六. 湖北省 仙桃 丝网划子

丝网划子的历史虽然不长,但由于沔阳地处湖区,水域广阔,适于丝网作业,因此深得渔民青睐
丝网划子小巧灵活,长不过八尺余,宽仅两尺许,且船板极薄,一人拖得动,两人抬得起,放在肩上可以翻山越岭,运动自如。划子通体呈弧形,酷似一弯新月,比威尼斯的小艇还翘得厉害。浮在水面用苏东坡“纵一苇之所如”的“苇”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觉夸张。这种苇叶似的小划子驶起来轻快如飞,回旋自如
丝网种类繁多。就施放的深度说,就有浮网、沉网、半沉网之分;就纺织的材料言,又有丝网、线网或现代的塑料网之别。而就用途则又可分为疏网和密网,既可捕大鱼,百十来斤也挣不脱;也可捞小鱼,连指头大的也逃不了。真的是“一网打尽”,可谓鱼类之大敌
( 仙桃)

七. 湖北省 仙桃 沔阳麻鸭

沔阳麻鸭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沔阳麻鸭,为蛋肉兼用型育成品种。原产于湖北省仙桃市沙湖、杨林尾、西流河、彭场等地区。 沔阳麻鸭系湖北省仙桃市(原沔阳县)畜禽良种场育成。1974年湖北省科委组织有关单位制订品种标准时,命名为沔阳麻鸭。1982年9月组织省内外专家签定,经湖北省农牧业厅畜牧局审定出为育成品种。养殖范围遍及湖北省内天门、汉川、洪湖、荆门以及武汉市蔡甸区、汉南区等地。

1960年开始,沔阳县畜禽良种场引进体大、身长、蛋重的高邮鸭为父本,与当地体小、善牧、蛋多的荆江鸭进行杂交改良,显尔出较好的0优势,自群繁殖三年后,又于1966年再次引进高邮鸭公鸭与杂交一代母鸭进行杂交。经过近20年的定向选育和自交固定,逐渐育成丁体大、蛋重胜于荆江鸦的沔阳麻鸭新品种。

沔阳麻鸭耐热抗寒,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既善游牧走旱地,又经得起风霜雨雪的袭击,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季节,仍能潜入深水觅食色虾螺蚌。据1981年统计初生雏鸭1200只,在放牧条件下,30日龄成活串89.67%,60日龄成活牢85.17%。沔阳麻鸭颈细长而灵活,具有较强的觅食能力。 沔阳麻鸭

沔阳麻鸭是湖北省体型较大、生长较快、适应性强、产蛋较多的蛋肉兼用型育成鸭种。其鸭蛋制成的“沙湖盐蛋”,以蛋大、油多、蛋黄呈桔红色而闻名全国,畅销港澳。1982年湖北有15个县饲养,深受群众欢迎。鉴于育成后的时间短,今后应继续以仙桃市畜禽良种场为选育基地,搞好东荆河外滩5000亩种鸭牧场建设,大力发展鱼、虾、蚌、螺和麦黄草等动植物饲料,并采用群体建系的方法,使沔阳麻鸭朝蛋多、强大、快长的方向发展。

特征沔阳鸭体躯呈长方形,具有背宽胸深,肉色发红,胫和蹼为橘黄色等外貌特征。公鸭:头颈上半部和主翼羽为孔雀绿色,有金色光泽,颈下半部和背腰为棕褐色,臀部黑色,胸腹部和副主翼羽为白色,喙壳青黄,喙豆黑色。母鸭:全身均为斑纹细小的条状麻色,有深麻和浅麻两种,以浅麻居多,主翼羽呈青黑色,喙壳铁灰色,喙豆黑色。雏鸭:羽色为乌灰色,头顶至颈背部有一条深色的羽毛带。

沔阳麻鸭生长速度较快,在13周龄体重就可以达到1.5 kg左右,屠宰率为89%~91%,瘦肉率略低,仅有16%~17%。产蛋性能表现为年产蛋160~250枚,平均蛋重74 g,蛋壳颜色分为青色和白色,分别占85%和15%。在繁殖性能上,沔阳麻鸭在公母配种比例为1:20~25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93.07%和88.47%。

沔阳麻鸭虽然有很多的优点,如繁殖性能好、屠宰率高等特点。[

沔阳麻鸭

仙桃市鸭业协会

11210913

活鸭

八. 湖北省 仙桃 回族酥饼

回族酥饼始于清朝,系回民蒋益大杂货店首创。后来,以答翠香的酥饼最为驰名。

酥饼以熟面、精糖、芝麻、桂花为主料,用适量的清净温水兑进香油将面粉调和,再用精糖拌少许熟面作包心,手工操作,捏成小圆铜板形,表面抹上麻油后,用文火炕烙而成。

酥饼不仅是沔阳回汉人民食品中的珍品,也是旅居荆州、宜昌、武汉、上海等地回民的珍馐。他们每次回乡探亲访友,寻根祭祖,总要带一些回家去馈赠亲友。

回民酥饼声誉之高,还有一段传说。某年,乾隆奉母后,携百官再游江南,驻骅杭州行宫,览遍六桥风光,果觉湖山秀美,乐不思归。

一日,忽报海宁陈阁老遣子接驾,乾隆不无踌躇,母后欣然劝驾临幸。这陈阁老是谁?乃乾隆之生父也!当年在朝得子,被雍(正)亲王妃钮祜禄氏略施小计,命人抱入宫中,以同庚已女易之,故陈阁老之遣子接驾自无虚情,尤为钮祜禄氏首肯。

陈家列席接驾,摆开两百多桌。满桌山珍海味,无一稀物不备。可惜皇上食欲不振,使“为父的”左右为难。次日早膳,陈阁老突发奇想,进以民间点心——沔阳州红庙酥饼。未及言明此乃清真上品,乾隆闻香而喜,取之咬下半边,顿觉酥脆甘甜,落口即消,油而不腻,余味绵长,连吃八个,其味无穷,甚赞“斯乃民间美食,朕愿与民共享”! 回族酥饼,难得乾隆一尝。自此身价百倍,越发走俏江南,从红庙直发苏杭的货船,满载红庙酥饼,穿梭于大江之上,何其得意于当年哉!

九. 湖北省 仙桃 沔阳咸菜

沔阳最负盛名的咸菜——盐菜、豆豉、鲊辣椒,虽是寻常百姓家的普通菜肴,可它们曾做过清宫的贡品,被称为咸菜“三鼎甲”,享誉大江南北,蜚声长城内外。

盐菜,通常用芥菜、榨菜、萝卜菜等菜叶和叶柄腌制而成,其中尤以芥菜腌制的最佳。腌制时酌情减少盐量,腌好后的盐菜菜色嫩黄,气郁香,味酸脆。因为它是用盐腌制而成,所以人们习惯叫它盐菜。

酸盐菜炒肉,其味美不胜收;做扣肉时用酸盐菜垫底,不仅肉菜双佳,而且可使肥肉不腻人,被视为宴中佳肴。

豆豉,是用大豆蒸熟或煮熟(用蚕豆则需炒熟去壳),经过发酵,再加盐浸泡曝晒而成。制作时掺以适量的生姜、辣椒、花椒、芝麻、香油等佐料,不仅成为上好的调料品,而且也是不可多得的菜肴。细品之,久有回味。

豆豉炒虎皮辣椒、豆豉炒回锅肉等等,堪称菜中上品。

沔阳豆豉,尤以郑场镇生产的最好,它的制作工艺已达炉火纯青境地。

鲊辣椒,是将鲜辣椒剁碎,拌以适量的米粉和盐,入坛压紧密封,半月即成。食用时用油炕熟,其色焦黄,辣丝丝,香喷喷,越嚼越有味。制作时如果掺些肉丁或鱼丁之类的东西,其味道就更加醇美无比了。

盐菜、豆豉、鲊辣椒,其原料广,价格廉,制作简单,易于存放,算不了什么山珍海味,可它们是怎样进入宫廷,受到皇帝和娘娘们青睐的?这得从乾隆游江南说起。

有一次,乾隆皇帝巡视江南,微服游览沔阳的湖光水色,中午时分,行至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肚中饥肠如鼓作响,再也走不动了。正在为难之际,迎面来了一农妇,手提竹篮,篮中有饭菜香气飘出。这妇人急匆匆,边走边朝远处张望,看样子是给犁田的丈夫送饭去的。乾隆饥饿难忍,便借问路而向农妇行乞。农妇厚道大方,恭恭敬敬慷慨献食。

乾隆挑了一筷子麦米饭放到嘴里嚼了嚼,怎么也咽不下去,扑嗤一下吐了出来。他贵为天子,何时吃过这等粗粮饮食?到了这个时候,吃吧,咽不下去,不吃吧,又饿得慌,无奈何,又试探着夹了一筷子盐菜尝尝,觉得有味,接着又一一尝了豆豉和酢辣椒。这一尝非同小可,顿时胃口大开,那又酸又辣、又香又美的三咸菜,使他口中津液像泉水般地涌了出来,本来难以下喉的麦仁这时也“顺流而下”了。只见他一口饭一口菜地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和农妇拉家常,得知农妇姓杨名秀英,其夫谢文静,乃一佃农。不一会,把个饭篮里的饭菜吃了一半。他放下碗筷,抹了抹嘴,道一声谢,便坐在道边休息。杨氏女惦记着在地里干活的丈夫,急忙收拾好剩余的饭菜,朝田里一路小跑而去。

再说正在犁田的谢文静,眼见正午将过,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还不见妻子送饭来。他停住活,手搭凉棚朝家里方向眺望,见远处有一妻子模样的女人和一男子相向坐于道旁,男子正吃着饭。他放开嗓门高声喊叫不见应答,急得直跺脚,于是丢下活路,两手叉腰,目视女人,立在田边等候。

杨氏告别了乾隆,两脚生风地来到丈夫跟前,将剩下的饭菜端给他吃。丈夫一看饭菜少了一半,心中甚是恼怒,但因急于填肚肠,一声不吭,端起碗呼啦啦地吃了个精光。只见他把碗筷往地上一丢,粗声说道:“人是铁,饭是钢,吃个半饱了好打婆娘。”说着伸手朝杨氏打去,他边打边问:“今日的饭菜为何少了一半,刚才那个男人是谁?”杨氏耐心解释,农夫才肯住手。谢文静这边打杨氏,乾隆在远处看得清楚,心中大惑:“这样好的女人,其夫为何打她?我定要问个明白。”于是原地等候。

杨氏受了委屈,并不生气。收拾了碗筷,含着眼泪朝回家的路上走来。乾隆见杨氏走近时便迎了上去,关切地问道:“这位大嫂,刚才你丈夫为何打你?难道是因为咱吃了你家的饭不成?”

杨氏女不仅贤惠善良,而且十分聪明机智,见客人发问,料定刚才之事已被他看见,想瞒是瞒不住了,但又不能当着客人的面道出真情,她灵机一动,笑脸巧言道:“刚才之事,乃丈夫责怪奴家待客不周所致”。乾隆不解,又问道:“克己待人,何以待客不周?”杨氏答:“丈夫说,既是客人,就应该请到寒舍好生款待,为何在路上这般草率?这是待客不恭,并且,既是待客,就该让客人吃饱,为何将饭菜留一半?这未免太吝啬了,故此动怒”。

乾隆一听这话,敬意之心油然而生,钦佩与感激,叹息与怜悯,一齐涌上心头。心想,在这穷乡僻壤,远离京城教化之地,尚有如此慈仁笃厚之人,沔阳人淳朴厚实的道德风尚可见一斑了,孤定要重奖于她。于是,他摆出一副大官架式对杨氏说:“等秋收完毕,你把这几亩租田退还东家,我送几亩田你们种”。杨氏不以一饭图报而谢绝。乾隆以为杨氏嫌其馈赠轻微而不纳,接着又说要奏明圣上,封谢文静为黄堂四品(相当于府官的品级),封杨氏女为掌印的夫人。杨氏不信有这等好事,乾隆便解下编龙金丝腰带交给她,叫她以此为凭,于八月十五日到府台处办理文书事宜,说完告辞而去。

乾隆在江南玩了个够,秋日回到北京,想起这一饭之恩,尤其想起了沔阳的三咸菜,便下诏宣杨氏夫妇进京,并特意指示钦差,令杨氏带上盐菜、豆豉、鲊辣椒前来见驾。

杨氏夫妇接到圣旨,怎敢怠慢,立即带上这三样咸菜,日夜兼程,来到北京,叩见皇上,献上贡品,出示编龙金丝腰带。杨氏抬起头来往上一看,见上面坐的这位皇上竟是当初那位寻乞之人,心中又惊又喜,连连叩头,口称万岁,谢主隆恩。

乾隆命内待将杨氏所献之物交给御膳房加工制作之后赐给三宫娘娘、六院嫔妃及后宫百千粉黛们分食,以示恩宠。

三宫娘娘都是北方人,其他嫔妃人等也是出生东北西北者居多。中国幅员辽阔,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在口味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南咸北酸,东甜西辣”的习惯,在宫廷中也体现出来。这三咸菜,酸咸辣各具特色,深受后宫粉黛们的喜爱,人人赞不绝口。

乾隆见大家都说好吃,于是问道:“众爱卿,这三种咸菜哪个第一好吃,哪个第二好吃,哪个第三好吃?”这一问可把大伙问住了。大家只知各有千秋,可没注意到哪个第一哪个第二,再说各人的口味不同,好爱有异,怎好把它们排个名次?故难以作答。

乾隆见众人迟疑,便把目光转向正宫娘娘富察氏皇后,她是乾隆一生中最宠爱的皇后。“皇后,你说呢!”

富察氏皇后是北方人,爱吃酸的,她略加思索后答道:“回陛下,妾妃以为盐菜第一,豆豉次之,鲊辣椒再次之”。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皇后是掌管后宫的统领者,其他嫔妃平日不仅要揣摩皇上的意思说话,还要多看皇后的脸色行事,怎敢同她唱反调?听皇后这么一说,有不同看法的人也不敢多言了。再说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如随声附和,落个人情:“娘娘说得极是,我等也是这么认为的。”

乾隆哈哈一笑:“皇后说的是,朕也是这么认为,这盐菜、豆豉、鲊辣椒,按名次可谓状元、榜眼、探花,堪称咸菜中三魁首,是未经科考的‘三鼎甲”。

众人一听,齐声喝彩:“还是陛下说得好。”

就这样,沔阳咸菜三鼎甲,盐菜、豆豉、酢辣椒,很快传遍了宫廷内外,朝廷上下。一些王公贵族、文武大臣纷纷遣人来沔购食,一时间,京城至沔阳的驿道上,车马塞途,船帆蔽日,咸菜交易十分火暴,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小的实惠。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