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开封的河南特产 河南省开封市十大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开封的河南特产 河南省开封市十大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11-24 00:11:32

一.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开封稻米

开封稻米水稻种植在开封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史·食货志》中有"京城种稻"的记载,宋人陈景汗所著《群芳备祖》中也有开封城厢(郊区)种稻的记载。可见北宋时期开封已有水稻种植。

1956年,在城西北黑岗口(今南堤村)开五孔大闸(40个流量),引出黄河水。是年,首先在南、北堤村和北郊公社试种水稻。以后随着水利条件的不断改善,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到1978年郊区种稻面积达78000亩,总产稻谷1908.5万公斤。

"开封大米白似玉,籽粒饱满发光色,蒸饭香甜味道美,熬汤汁黏分外鲜。"60年代以来,开封大米的美名已蜚声远近,同汴梁西瓜齐名,为农业土特名产。

开封大米之所以独具特色,主要原因为开封周围的土地多次受黄水淤灌,土质沙松(俗称蒙金地),适宜稻谷生长。另外,开封农民习惯于种植生长期较长的春种稻,加之用肥沃的黄河水浇溉,以至品质优良。

二. 河南省 开封市 禹王台 开封西瓜

开封西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开封西瓜植株生长健壮,匍匐生长,蔓粗叶大,主蔓长达2米有余,分枝能力很强,主蔓可生出许多侧蔓或子蔓,子蔓再生出孙蔓,节间长10厘米左右,粗8毫米左右,功能叶为掌状深裂,膨瓜期绿叶数达到59-67片;根系由主根、多级侧根、不定根和众多根毛组成,主根入土深达1.5米,横向半径1.5-2米;产品果皮分为黑色皮、青色皮、条文及黄色皮等多种,果形有椭圆、圆形、长椭圆形等,果个整齐均匀,果面光亮清晰,瓜瓤呈均匀一致的鲜红色、黄色,果内结构松紧适度,清香爽口,无异味,汁多籽少或无籽,无粗纤维,香甜适度,耐贮运。品种抗逆性强,长势良好,平均单产2860公斤,最高达3500公斤;综上所述,开封西瓜外形优美,瓤色鲜艳,清香爽口,品质极佳。

地域范围

开封西瓜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全市五县二区近50个乡(镇),重点分布在开封县的西姜寨、范村、朱仙镇、半坡店、万隆、袁坊、仇楼、陈留、兴隆等乡(镇);通许县的邸阁、大岗李、厉庄、玉皇庙、四所楼、朱砂、竖岗、长智、城关等乡(镇);尉氏县的水坡、张市、庄头、永兴、邢庄、十八里、大营、门楼任、小陈、岗李、洧川等乡(镇);兰考县的仪封、葡萄架、堌阳、谷营、张君墓、城关、爪营、南丈等乡(镇);杞县的城郊、柿园、高阳、葛岗、阳堌、平城、沙沃、邢口等乡(镇);金明区的杏花营乡、西郊、水稻乡;鼓楼区的仙人庄、南郊乡等地域保护范围面积26.78万公顷,生产面积为4万公顷,年总产量近180万吨。河南省开封市地处东经113°52′-115°02′,北纬34°12′-35°01′之间,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击平原的尖端,北依黄河,南接黄淮平原,东连华东诸省,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开封市处于黄河自孟津县宁咀峡口向东所形成的巨大冲击扇的西南部,是黄河、淮河合力营造形成的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坡降1/1000-1/2000,地势平坦,组成平原的沉积物主

要是冲积物并夹有风成堆积物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形成了许多冲积、风积沙地、沙丘沙岗、丘间低地及沙间洼地、滩地等。全市土壤分为潮土、盐土、风砂土和新积土四大类、3个亚类、6个土属、42个土种。土壤分布总的概况是西砂、北碱、中南壤(壤质潮土)、局部洼地也有粘(粘质潮土)。全市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地力肥沃,平均土壤pH值7.5-8.5之间,有机质1%,全氮0.09mg/kg,速效磷10mg/kg,速效钾80mg/kg。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非常适宜开封西瓜的生长。

(2)水文情况:全市河流分属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支流在开封有涡河、惠济河、贾鲁河、红卫河四个水系。水源为地下水,灌溉多井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3)气候情况:开封市地处北暖温带地带,冬季受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夏季受太平洋孟加拉湾暖气流影响,四季转换分明,“春干大风多,夏热雨充沛,秋爽日丽和,冬冷雨雪少”,是较典型的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3.24℃,元月份平均气温-0.5℃,7月份平均气温27.1℃,年平均气温14.24℃,极端最高气温42.9℃,最低气温-16℃;湿度:绝对湿度1.98mm,相对湿度79%;日照:年均日照时数2267.6小时,年日照率为51%,年均无霜期213-215天;降水:年均降水量670毫米,最大降水量260毫米,元月份降水量7.5毫米,七月份降水量156.5毫米;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925.3毫米,元月份平均蒸发量62.1毫米,六月份平均蒸发量331.5毫米。最大冻土层深度29cm,最大积雪厚度35mm,最大积雪压力20㎏/㎡,沙暴日数(平均)9.3d,雷暴日数(平均)23d;风向NGN频率12.75%,N频率12.04%,SSW.S频率9.97%,C频率100.85%,平均风速4.5cm/s,风压35㎏/㎡;积温:平均在0℃以上的积温5162.5℃,年均305天;5℃以上的积温4972.6℃,年均255天;10℃以上的积温4611.2℃,年均215天;15℃以上的积温3942.5℃,年均167天。以上积温完全可以满足当地农作物一年两熟,更能满足喜温作物开封西瓜生长期内的温度需要。

(4)人文历史情况:开封是全国西瓜三大主产区之一,西瓜种植历史悠

久,始于五代,广种于宋,距今已有1000多年栽培历史,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在他的《西瓜园》诗中云:“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亦有三处摊卖西瓜的场景,可见当时的京都--开封周围西瓜栽培之广泛。多年来,经过开封人民的精心栽培,选优汰劣,发展至今,开封西瓜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名优产品。生产水平日益提高,面积由1980年的3.8万亩发展到目前的60多万亩,单产由1500公斤提高到近3000公斤,产品品质也显著提高,科研水平、品种资源优势均位于全国领先地位。1991年开封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西瓜良种繁育基地”,1992年开封西瓜被授予“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在历届全国西瓜评比中,开封西瓜多次获奖。优良的品质造就了每年1/3以上的产品远销到湖南、江苏、广东、浙江、安微、上海及香港等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其中仅销售到香港的西瓜旺季每年都在600吨以上,占整个香港市场份额的8%。全市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的客商,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西瓜购销网络。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开封西瓜产地选择在远离市县区各工业园区的地域,该地域不受工业各种污染源的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土质肥沃,降水均匀,光照充足,具有适宜西瓜生长的良好生态条件。拥有良好排灌设施和优良品种,生产技术规范,瓜区农民能按照西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无公害西瓜。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品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为标准加以选择,合理早中晚熟品种布局,早中熟品种以甜宝、汴早露、开杂二号、京欣系列、郑抗系列及部分礼品西瓜为主,晚熟品种以无籽系列中的翠宝五号、黑蜜系列,台湾新一号,开杂系列等品种为主。

(3)生产过程管理:开封西瓜生产按照西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宜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忌重茬。在农业投入品方面,肥料运用以有机肥为主,控制使用化肥,实行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上提倡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化学防治上采用生物农药为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复配农药,

其栽培关键技术为:A、育苗:采用在小拱棚加地膜,天、地膜保护栽培模式,以超丰F1或农家葫芦作砧木,进行嫁接育苗。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棚内10厘米地温稳定在13℃以上时进行移栽。移栽时浇足底水。B、采用双蔓或三蔓法整枝,只留主蔓和两条子蔓,并用树枝固定,引导瓜蔓定向生长。C、瓜果管理:选留主蔓上第二、第三朵雌花座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D、肥水管理:实行平衡施肥,重施底肥,底肥以腐熟的优质圈肥和豆粕为主,亩施3000-4000公斤,并配以复合肥50-60公斤/亩;追肥以速效磷钾肥为主,巧施催苗肥亩施5公斤氮肥,伸蔓期追施硫酸钾复合肥20公斤,浇水一次;膨瓜期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公斤,每次施肥后根据天气情况合理浇水,一般生长期浇水3-5次,收获前5-7天停止浇水。D、综合防治病虫害,提倡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化学防治严禁使用高毒剧毒农药,轮换使用高效低毒的规定农药品种,并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制度。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规定:当西瓜出现该品种固有特征时适时采摘。杜绝生瓜上市。一般有籽西瓜于授粉后28-33天、无籽西瓜于授粉后35-40天采摘,采摘前对药肥残留及糖度进行抽样检验。采摘时按瓜个商品外观进行分级包装,需暂存时宜选择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

(5)生产记录要求:如实记录生产投入品,特别是化肥、农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西瓜果实生育期及收获日期;质量检测情况;销售情况。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开封西瓜分黑皮、青皮(网状)、条纹及黄皮等多种皮色及多个品种,果形有椭圆、圆形、长椭圆形等,果个整齐均匀,果面光亮清晰,具有本品种应有的果形、色泽和条纹,无机械伤,无病虫害和干疤,蜡粉已褪去,果柄上茸毛脱落,脐部凹陷。

(2)内在品质:开封西瓜植株生长健壮,匍匐生长,蔓粗叶大,主蔓长达2米有余,分枝能力很强,主蔓可生出许多侧蔓或子蔓,子蔓再生出孙蔓,节间长10厘米左右,粗8毫米左右,功能叶为掌状深裂,膨瓜期绿叶数达到59-67片;根系由主根、多级侧根、不定根和众多根毛组成,主根入土深达1.5米,横向半径1.5-2米;产品果皮分为黑色皮、青色皮、条及黄色皮等多种,果形有椭圆、圆形、长椭圆形等,果个整齐均匀,果面光亮清晰,瓜瓤呈均匀一致的鲜红色、黄色,果内结构松紧适度,清香爽口,无异味,汁多籽少或无籽,无粗纤维,香甜适度,耐贮运。品种抗逆性强,长势良好,平均单产2860公斤,最高达3500公斤;综上所述,开封西瓜外形优美,瓤色鲜艳,清香爽口,品质极佳。

(3)安全要求:开封西瓜在生产工程中严格执行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13/453-2001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使用准则,GB16175.1-1996瓜菜作物种子瓜类,N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检测通则,NY5110-2002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等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开封西瓜同一品种、果形周正、大小一致的西瓜为合格品。果形小、畸形或有机械损伤、病虫伤的不合格另行处理。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西瓜,必须包装销售。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包装前每个西瓜套袋,然后装入包装袋或包装箱。标志使用人上市西瓜应在产品或包装上统一使用“开封西瓜”和公共标识图案,注明西瓜品名、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等内容。西瓜搬运要轻拿轻放。西瓜不宜较长时间保存,需暂存时宜选择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或入恒温库码垛保存。西瓜运输应当使用专用车,并防止日晒雨淋。

三.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开封方笙

开封方笙开封方笙为开封八里湾民间艺人王玉泉创制,至今已有50余年的生产历史。合作化时期由市乐器生产合作社继承生产,后由开封市乐器厂生产。

开封方笙有大、中、小三个型号,大体有笙斗、笙苗、簧片三个部分组成。以中号方笙为例,笙斗高7.8厘米,吹嘴长7厘米,嘴眼1厘米;笙苗:大苗长42.5厘米,内直径12厘米,二苗长33厘米,内直径1厘米;边苗长25.5厘米,内直径0.9厘米;内苗长25.5厘米,直径0.8厘米。

笙的制作一般采用红木、苗木作笙斗,用紫竹或白竹作笙苗,簧片使用富有弹性且硬度均匀的响铜。首先制好各个部件,然后加以组合。组装质量要求严格,一是笙斗上胶部分坚固紧密,不漏气;吹嘴安装不偏不斜,苗孔与笙角的接角密不漏气;漆皮平滑光亮。二是笙苗排列安装紧密,按指孔边缘光滑,笙角与笙苗的接触部分紧密牢固,高低一致。三是音响涂浆均匀,簧片焊接牢固,发音均匀,簧舌抗风力一致。

开封方笙具有发音宏亮、柔和、复调灵活、使用方便之特点,适宜于戏曲和民族乐曲的演奏。1960年曾在全国第二次乐器鉴定会上定为合格产品;1979年又被河南省二轻厅定为优级产品。近年来,开封方笙已畅销全国各省、市,受到欢迎。

四. 河南省 开封市 兰考 麻叶

五月端五节令食品,以死面擀薄皮(带芝麻)裁切成长条形,单片或合片掏股用油炸制。

咯馍刷上面酱,卷了麻叶,就是咯馍麻叶了。

五. 河南省 开封 禹王台 羊肉炕馍

一、羊肉炕馍简介

羊肉炕馍是开封著名小吃之一,是很多吃货们最最爱吃的开封小吃之一。在开封大小街头每逢夜市出摊之时,就数羊肉炕馍排队购买的人最多。

羊肉炕馍是用薄薄的白面饼中间裹着羊肉末和一些特制的调料,吃起来面饼筋道,焦香肉末味十足,很有嚼头,切勿放凉再吃。

二、羊肉炕馍特点

羊肉炕馍是开封回族特色小吃,因为烹制时使用羊油或羊蹄油,所以带有很重的羊肉烧烤的味道。羊肉炕馍在烙饼(开封人CALL烙馍)中加以羊肉等物,用羊油炕制而成,成品焦香,别有风味。

三、羊肉炕馍制作方法

主料:烙馍、羊肉末;

辅料:葱末,盐、孜然、羊油。

1、先在火上用大锅做上水,烧开。用面和水和成像做饺子一样的面块,分成小块擀成薄饼;

2、水开后,把薄饼分次放到锅里蒸。蒸好了就是水烙馍,这也是一种吃法。想省事到街上买也行;

3、拿一个饼把羊肉末,葱末、盐、孜然均匀撒到饼上,然后再拿一个饼盖在他的上面;

4、平底锅放火上倒油,油热把做好的饼方里面烙,反、正都烙黄焦了往中间一叠就好了。

四、羊肉炕馍制作要诀

烙饼的时候火候是关键,火不能太大,火大了容易糊,注意火候。羊肉炕馍很废油,油大了才好吃,趁热吃最好。

六. 河南省 开封 杞县 杞县大蒜

杞县大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杞县大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杞县大蒜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经过长期的精心培育,现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产品远销英、美、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杞县大蒜的主要特点是个大瓣大、蒜肉洁白、鲜差不多爽脆、辛辣味香,尤以吃过生蒜后,口腔中不留异味而受到欢迎。杞县大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及维生素A、B、C、等多种营养物质,它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调味品,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医学认为,大蒜生辛热、熟甘温、有小毒,具有杀虫除湿,温中消食,清热解毒,破恶血、止痛等功效,对治疗痛肿疗毒、水气肿满、腹泄痢疾,腹中冷痛等症均有疗效。

杞且大蒜生食香辣可口,开胃提神,加入肉中可调味去腥,用大蒜腌制的糖蒜、咸蒜、绿蒜、什锦菜等都别个风味。现在,杞县已被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选定为大蒜出口重点县。

苏木大蒜

国际市场的“超市蒜”、“礼品蒜”大部分来源于苏木,大蒜交易市场内拥有店铺500余家,年成产量11万吨,交易额1.2亿元,成为全国大蒜四大集散地之一,“全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被誉为“大蒜之乡”。投资1800万元建造的30座冷库,可对2.8万吨大蒜进行保鲜储存,建成的22座蒜片加工厂可对2000吨大蒜进行深加工,年产优质蒜片500余吨。

(1)土壤地貌情况:杞县属豫东平原的组成部分,从地质构造上看,开封坳陷东部。全县土壤分为潮土、风沙土两大类、4个亚类、6个土属,14个土种。全县两合土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县中部湖岗乡的南界。县北部为黄河故道青沙土带,南以惠济河为界,南部低平淤土地带,北与两合土带相接,南部到县界。全县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地力肥沃,平均土壤pH值8.2、有机质0.8-0.13%、全氮0.7-1.2%、有效磷10-30mg/kg,土壤肥沃,土质疏松,耕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适合作物生长。且属广阔的农田区,环境容量大,区域环境质量较好。

(2)水文情况:该地区范围内为黄河流域惠济河水系、铁底河水系、涡河水系、大堰沟水系。汛期为5-9月份,水量集中。水源为地下水,灌溉多井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井

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3)气候情况:该地区地处北温暖温带地带,冬季受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夏季受西太平洋孟加拉湾暖气流影响,四季转换分明,“春干大风多,夏热雨充沛,秋爽日丽和,冬冷雨雪少”,是较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日照年均2292时,日照率51%,6月份最高,为56%,1月份最低为45%。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5.17千卡/cm2。四季中,夏季日照最多,冬季最少。

无霜期年均210天,80%保证率200天。一般年份,谷雨至霜降前,为无霜期。早霜、晚霜对农作物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以晚霜为重。

杞县年均降水量722.8毫米,年际变化范围较大。四季中,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的58.1%,次为春季,再次秋季,冬季最少。暴雨、特大暴雨常出现在夏秋,集中在7-8月份。

杞县年平均气温14.1℃。一般冷年偏涝,暖年偏旱,常年则雨量比较适中。年内冷期平均95.2天,候平均气温9.9℃-0.1℃,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3℃,极端最热43℃。

年均在0℃以上的积温5237.4℃,年均307天;5℃以上的积温5053.9℃,年均257天;10℃以上的积温为4702.5℃,年均218天,15℃以上的积温为3959.1℃,年均168天,20℃以上的积温为3105.9℃,年均218天。以上积温完全可以满足当地农作物一年两熟

杞县气候适合于露地蔬菜一年二熟及喜温作物生长期内的需要。

(4)人文历史情况:杞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农产丰富,为河南大县,历史曾为杞国,现为中国著名大蒜之乡。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高等院校蔬菜栽培学,曾把杞县大蒜品种及其栽培方法收录其中。杞县酱菜驰名中外,其中腌制的杞县糖蒜、蒜泥、蒜酱等也闻名遐迩。

杞县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杞县大蒜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杞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社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规划,把加快大蒜产业发展作为兴县富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来抓,

大力实施“大蒜带动”战略,走出了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使大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面积已达近40万亩,到2008年达到60万亩,年产大蒜80万吨。为提高杞县大蒜国内外的知名度,县委、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对外宣传,积极参加国内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和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2001年9月份,我县成立了杞县大蒜协会。每年召开1-2次协会交流大会,对大蒜产、供、销及加工业的发展意见和建议进行交流和探讨,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化的向前发展。

2001年11月,杞县成功承办了全国蔬菜协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3年5月,“金杞”牌大蒜被评为中国百姓最喜爱的农产品,荣获“中国蒜王”称号。2004年10月和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杞县大蒜经过近几年来迅猛发展,全县先后建成了县城西关、苏木乡、葛岗镇、五里河镇、高阳镇、阳固镇六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大蒜交易市场。培养了以大蒜经销为主的3000多人农民经纪人队伍。随着杞县大蒜产业的不断壮大,杞县冷藏业和加工、经营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大蒜冷藏保鲜库600多座,年贮藏能力达到25万吨。建成蒜片、蒜米、蒜粒、蒜油等加工企业80多家,年加工能力5万多吨。相继成立了国懋进出口贸易公司、一品农贸公司、中农大朝来有限公司、通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等80多家大蒜贸易企业。随着杞县大蒜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我县已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大蒜销售网点,且远销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杞县大蒜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每年直接间接出口大蒜制品25多万吨。

2007年5月18日,杞县成功举办了“中国杞县第一届大蒜节”,2008年6月12日,又成功举办了“中国杞县大蒜经贸洽谈会”,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蒜商贾云集杞县,大力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的产、供、销及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后每年杞县都要举办一次与大蒜生产、销售有关的盛会,以达到“政府搭台,经贸唱戏,以蒜为媒,联结内外,实现双赢”之目的。2008年6月1日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具有国际顶端域名的“中国杞县大蒜网”网站(http://www.zgqxdsw.com),进一步加快了杞县大蒜产业信息的发布和交流,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的快速发展。

杞县大蒜的认证等情况:2001年,杞县大蒜被河南省质检局认定为大蒜无公害生产基地;2001年11月29日,经河南省质检局批准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2002年5月28日,杞县大蒜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全国第一家荣获“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的蒜类产品(证号:0000040);2002年6月28日,“金杞”牌大蒜商标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定注册(证号:1797632);2003年11月,“金杞牌大蒜”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荣获证书;2003年和2006年连续两次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

杞县大蒜生产严格按照《大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并在杞县葛岗镇、苏木乡、五里河镇、高阳镇、湖岗乡等建立了无公害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有机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杞县大蒜以其个大、色白、皮厚、不散头、耐贮、特有香辣风味、营养丰富等独有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独特的风味和极佳的品质享誉国内外。杞县大蒜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已远销到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尼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地域范围

杞县大蒜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杞县的五里河镇、高阳镇、葛岗镇、苏木乡、裴村店乡等21个乡镇,地域保护范围面积为8.8万公顷,生产面积为4万公顷,年总产量80万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地处东经114°36′-114°54′,北纬34°13′-34°44′之间,南北长55km余,东西宽32km。外环6县:东睢县,南太康,西开封,北兰考,东北为民权,西南邻通许。

七.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 五香风干兔肉

五香风干兔肉是用1.5公斤左右的野兔,挂置阴凉通风处风干,再用十余种香料卤制而成,成品香味独特,回味绵长。

八.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猪肝松

猪肝松猪肝松为开封肉联厂研制生产的风味食品,具有肝味香浓、甜咸适口、营养丰富之特点,尤适老年人和儿童食用。

制作:选用猪后腿瘦肉和鲜猪肝(比例为3:7),先将收拾好的瘦肉切成2寸方块,同猪肝一起入清水盆泡20分钟;然后放入开水锅,配以佐料煮3~4小时捞出,用刀剁成肉泥入炒锅炒(掌握火候勿炒老);继研成细面,拌入炒白面和清油少许再炒。10分钟后加入白糊、精盐、味精等辅料,再用小火炒1~2小时,至红黄色炒糕状时即为成品。

九.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 尉氏汴绣

尉氏汴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不断壮大,形成开封市最大汴绣加工基地,妥善安排下岗女工,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000多人,年产值达4000万元。县城主要以“文萃汴绣”为中心,不断向城乡辐射,仅“文萃汴绣”一家就有近十家分厂。2006年10月,李文萃先后被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评“河南省工艺美术家”、“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6月《光明日报》又对李文萃汴绣进行了报道,其绣品畅销国内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