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曲靖特产礼物 曲靖特产哪里买便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曲靖特产礼物 曲靖特产哪里买便宜更新时间:2022-11-21 03:43:22

一. 云南省 曲靖 师宗 葵山面条

葵山面条是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乡的。葵山面条精选葵山本地优质小麦,经精选、掏洗、晾晒、去壳、精碾、反复压制精心制作而成,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质地细腻、脆香、纯正、美味可口。

葵山面条产地在葵山镇瓦葵村委会小寨村,口碑很好,品质优良,煮熟后色泽洁白,适口,韧性和光滑性都很强,麦香味明显,深受客户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已成功进入广州、昆明、曲靖和周边县市等市场,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较好。

葵山面条在吃法上,一般用鸡汤、排骨汤、腊肉汤,煮沸后倒入碗里面,再放入煮熟的面条,加上葱末、姜末等即可,也有的仅用精盐、味精、葱末、熟猪油,以沸水冲制,再把煮熟的面条放入,拌匀后便入食。现流传在民间的“四字经”是对葵山面条最好的描绘: 金黄油亮,一根在手,激荡不断,点火烧之,呼呼而终,煮在锅中,长时不浓,食余回锅,互不粘连,嚼于口中,筋骨毕现,一碗在桌,清香盈室。

多年来,葵山面条一直坚持精选本地优质小麦作原料,坚持用鸡蛋、香油等作辅制品,从不用任何食品添加剂,现已注册了名为葵山“玉带香”的商标,同时,瓦葵村委会小寨村的5户村民组织了葵山面条生产合作社,并在县工商局登记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得到了免税扶持政策。

二. 云南省 曲靖 师宗 师宗牛肉干

来自天然牧场的美味——牛肉干,属师宗壮乡民族传统工艺加工的食品。均选用天然牧场饲养的精壮黄牛,宰杀后取其腿部精肉,辅以食盐、辣椒等调科淹制、柴火烘烤而成。用食用油煎、炒、蒸、煮均可食用。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蛋白质高、味美可口、食用方便,系席上佳肴、馈赠佳品。

三. 云南省 曲靖 罗平 罗平蜂蜜

罗平蜂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罗平蜂蜜是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的。罗平的油菜花蜂蜜有油菜花的香气,味道甜润,略带些辛辣,不过菜花蜜很容易结晶,结晶后呈乳白色,晶体呈细粒或油脂状;性温,有行血破气,消肿散结的功能,能和血补身。

罗平油菜花海作为全国花开最早、全国最大的蜜蜂春繁基地,每年都深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500户余户放蜂人,到罗平繁蜂、采蜜,年产原蜜2000多吨,占全国蜂蜜原蜜产量的1%以上 ,目前已经形成了原蜜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大宗流通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年可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

目前罗平本地有 “云岭”、“罗悦”、“罗康”、“甜园蜜语”、“腊峰” 、滇蜂堂”6个品牌蜂产品。

四. 云南省 曲靖 罗平 罗平花米饭

花米饭是布依人的专利品。将米饭染得色彩鲜艳、五彩斑谰,并由此赋予米饭无尽的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调,当今世界,只有布依人才能做到。

花米饭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首先上好的糯米淘净晒干,同时到山里采摘各种有利于身体的植物熬成红、黄、蓝、橙、黑等颜色,之后将洗净的糯米分别浸泡于各类植物染料中,待各种鲜艳的色彩已深深浸透米质,米的颜色已彻底改变,再将它拿到水边淘洗干净,然后放到甄子里蒸熟。此时,满甄子红、黄、蓝、橙、黑,鲜艳的色彩在浓浓蒸气中熠熠闪烁,纯粹的香味满屋飘溢。面对如此色鲜味美的食物,即使你酒饱饭足,也禁不住要尝上几口。

千万别担心,布依人的五彩花饭绝对是真正的无公害绿色食品,所有色素全是植物熬制,非但对身体无害,内中还含有大量的身体所需元素,你只管放心大胆地品尝。如果未能如愿,请放心,五彩花饭已成功制成盒装食品,你就大大方方买上几盒,回家后再和老婆孩子、亲朋好友慢慢品尝。


五. 云南省 曲靖 富源县 抓抓粉

抓抓粉,是云南夏季消暑的凉食。成品清凉甜润,富有韧性。因是用特制的有洞铲形器往冻粉上面抓成细丝,故有此名。

原料:
主料:蚕豆淀粉5千克。
调料:红糖1千克,明矾3克,玫瑰糖500克。

制法:

(1)将明矾加水化开。蚕豆淀粉加水搅成水粉,点入明矾水。

(2)大锅上火注入水,待水烧开后徐徐淋入水粉,边淋边在锅内搅拌,待水粉受热变稠,并糊化透明时,倒入盆中静置冷却凝结后,翻扣在洗净的圆上,盖上干净纱布。

(3)锅上火注入水,下红糖,待溶化后用纱布过滤杂质,过滤后取糖水入锅收汁成为糖浆,盛入容器内,加玫瑰糖溶为一体。

(4)食用时,用特制有洞的铁皮铲在冻粉上抓,让冻粉从洞中钻出细丝接入碗内,浇上糖浆即成。

六. 云南省 曲靖 罗平 罗平小黄姜

罗平小黄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云南省罗平县现辖的罗雄镇、九龙镇、阿鲁乡、老厂乡、长底乡、钟山乡、旧屋基乡、板桥镇、大水井乡、鲁布革乡。

特定品质

罗平小黄姜质细纤小,含油量高,色泽鲜美,芳香浓郁。素以肥硕、饱满、汁丰、色鲜味美的品质著称,早在1958年,就成为出口商品。1983年,罗平生产的“云南120#干姜块”,以其色泽、质细、纤少、油富、丰满、味美而被国务院外贸部列为优质产品,远销西德、法国、新加坡、比利时、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9年,全县有12个乡镇共种植生姜7.175亩,总产量达850多万公斤。近几年来,罗平县委、政府对生姜的产销更加重视,农户种姜的积极性也逐年提高。在大水井、鲁布革、牛街、板桥、长底、老厂等乡镇,甚至流传着“要奔小康,需种生姜”的民谚。

七. 云南省 曲靖 麒麟区 曲靖蒸饵丝

曲靖蒸饵丝,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在曲靖市学院街口有一家餐馆,虽然门面不大,但因该店供应的主要小吃品种蒸饵丝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故每天都引得顾客盈门,几年间便声名大振。喜欢吃辣的顾客还可以自行放上油辣子,最后拌匀就可以食用了。等顾客吃完饵丝,再喝上一小碗撒了葱花的筒子骨汤,那才叫回味无穷哩!

漫步清晨的曲靖城,那些遍布大街小巷的食肆饭馆里,蒸饵丝的身影竟无处不在。或许他们也经营着米线面条、包子豆浆,但蒸饵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品种。各家的蒸饵丝可能在一些小的细节上有些出入,然而大的做法上如出一辙:切得细细的饵丝在甑子里蒸着,挑出一碗,放上开水氽过的韭菜、绿豆牙,舀一勺熬过的酱油和橙黄的肉酱,吃时必另有一碗骨头汤作配,别有一番滋味。

卖蒸饵丝最出名的要数学院街上的北颖园,这家铺面不过巴掌大的小馆子在曲靖城已有10多年的历史,每天上午食客簇拥其间或蹲或站争食一碗蒸饵丝的情景是这条老街上独有的景观。之所以能够树起“北颖园蒸饵丝”这块牌子,让全城人民为了一餐早点不远数里地奔来,倒也自有它的过人之处。

北颖园的主人崔大妈说起蒸饵丝来数家珍:饵块要选好的,先泡一夜再切成细丝;酱油需以一定比例放入花椒、草果、白糖等各种佐料熬制;酸菜一定要是自家腌的那种。“帽子”的肉一定要好,肥瘦适当;熬汤的骨头得是猪的筒子骨……。

这诸多的讲究看似神秘,其实不过体现了一个“保质保量”的经营宗旨,这道理颇有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味道。

曲靖人对蒸饵丝情有独钟了,以至现在有很多餐馆都打破了早点才经营的常规,一整天都见白生生的饵丝在甑子里冒着热气。腻味了大鱼大肉的人们偶尔把蒸饵丝当正餐吃,也自是一样情趣。

蒸饵丝伴随着曲靖人迎来每一天的晨光,虽然人们步履越来越匆匆,虽然盛饵丝的碗逐渐换成了一次性饭盒,但那份古老质朴的味道依然,并且历久弥香。

  

八. 云南省 曲靖 师宗 龙庆火腿

龙庆火腿,远近闻名,在国内同类产品中独具风格,誉满全市,在省内也颇有名气,它以其纯正的色香味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亲睐和好评。龙庆乡有着高寒冷凉气候优势,空气湿度小,对发展火腿加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龙庆乡有着高寒冷凉气候优势,空气湿度小,对发展火腿加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关于龙庆老火腿有一个故事。说以前当地男人向女人求婚,有一种方式就是送女人一只火腿。姑娘要是上心了,不管是皱巴巴的老火腿还是黑乎乎的黑火腿都会收下。而女方一收下火腿,这婚事就成了,所以从中也不难看出这老火腿的地位。那么,龙庆老火腿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从外表而言,龙庆老火腿乌黑油亮,确实是不中看。不过等到一切开,老火腿就立马变了个模样,红鲜白嫩层次分明,更是暗香阵阵让人按捺不住。而经厨师巧手之后,对着佳肴一嘴下去,只能说是沁人心脾、口感极佳了。这也使得龙庆老火腿成为了当地餐桌名菜,广受当地人和远近游客的称赞与喜爱。

龙庆老火腿吃着好吃,制作工序也是特别严格,要历经即切解、上盐、腌制、烘烤、熏挂等五大工序。其中,挂熏了一年以上的火腿,水分完全散尽,外表由红变黑,内里红白细腻,变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龙庆土品。而要是熏挂两年以上,老火腿的质地和口味就更佳了,并且这老火腿要是以“隔锅”方式蒸着吃,就可以使其香味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老火腿生吃,味道也是鲜嫩无比,自古佳肴配美酒,吃着老火腿喝着佳酿,那滋味就别提有多美了。

九. 云南省 曲靖 罗平 擦尔瓦

擦尔瓦,彝语,又称“瓦拉旁钵”,汉译“木子毡衣”,是彝族的传统工艺服饰。 1963年在昭通出土的东晋霍承嗣招魂墓壁画中,就已描绘了头挽“英雄结”,身披擦尔瓦,腰悬佩刀的彝族武士的形象,证明在距今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居住在今昭通地区的彝族人民,就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具实用功能,又极富审美情趣的民族工艺服饰一擦尔瓦。

擦尔瓦手工制作,多由彝族妇女家庭劳作完成。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一、选料:选用优质羊毛,洗净、晾干。二、抛松:将洗净、晾干的羊毛用弦弓弹松。三、捻线、染色:用家纺“坠子”将羊毛捻成细毛线,再将细毛线三股合一,扭结成细羊毛绳,用土靛染成青色。四、织羊毛布:用土制布机将已浸染着色的羊毛绳织成布;布的幅宽、长度无统一规格,按拟制的擦尔瓦的大小、长短确定。每块羊毛布的上沿要留缝,下沿留16-33厘米长的羊毛毡须。五、缝制:每9块羊毛布沿纵边缝合成一件,从上沿预留的缝中穿缀一股羊毛绳作系带。

绣花:用预染好的各色毛线,在成型的擦尔瓦的胸背处绣制图案:成品擦尔瓦无袖、无领扣,形制与披风相仿。披戴时,上齐肩、下至膝,膝以下是飘拂的毡须,胸背处是彩绣的图案。图案有相对固定的范式:“十”字形花纹边框,边框内是4朵角偶对应的小花,边框上下各有两条波状纹,喻指山脉连绵、峰峦叠起;或作夸张变形处理,象征金沙江水波漫漫。走遍天涯海角,也不忘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纯然一色的靛青作底色,图案则五彩缤纷,艳丽夺目。古朴稚拙的图案设计,反差强烈的色彩效果,透露出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信息。擦尔瓦流行于金沙江沿岸彝族聚居区,尤以永善县彝族妇女制作的擦尔瓦为上品,选料精细,制作精致,图案精美,色彩艳丽,不但在大、小凉山彝族中享有盛名,也为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广大群众倾心钟爱。

擦尔瓦防潮、避水、御寒、抗暑、冬暖夏凉,放牧、狩猎、外出旅行,白天当衣服,晚上作被盖,一专多能,是最为方便、适用的行装。一袭擦尔瓦,披戴于男性身上,更显剽悍威武、英俊潇洒、精神焕发;女性身着擦尔瓦,举手投足间,下摆缀饰的毡须轻拂慢扬,仪态端庄又不失炯娜抚媚,别是一种巾帼气慨。婚嫁、节庆、走亲访友,擦尔瓦既是自尊、自信、自爱,展示自身魅力的“时装”,也是“火的民族”追求美好生活、挚爱亲朋好友、维护民族团结的最富热情的表达。男女老少身披擦尔瓦,或举杯畅饮;或忘情地歌舞于青山碧水间;或点燃篝火,狂欢娱乐,通宵达旦,那真是令人目眩神移、心旌摇荡的醉人的民族风情画卷。

在彝族传统婚俗中,擦尔瓦更是不可或缺的增添欢乐喜庆气氛的道具。姑娘要出嫁,对幸福的憧憬是无法掩饰的,甜蜜、陶醉、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灿然若星辰般在眸子中闪亮。可面对亲友,那独特的、不无羞涩的甜蜜的向往又需要某种掩饰。于是,一袭擦尔瓦顶在头上,便是送亲队伍中新娘特有的装束,与汉族婚俗中"盖头"相似。在迎亲的队伍中,擦尔瓦是抵御“温情攻击”的武器。当迎亲的队伍进入女方家时,无一例外地要遭“泼水”攻击,虽然是礼俗,是默契,但若数九隆冬被劈头盖脑地泼上几盆水,那滋味确实也不太好受。抵御攻击的办法,是把擦尔瓦顶在头上,裹在身上,任你倒海翻江,我自岿然不动。"攻击"演绎出喜庆、演绎出撩人心魄的温馨。

擦尔瓦,彝族人民永远钟情的“时装”。擦尔瓦,民族工艺的奇葩。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