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四川省广元市美食特产 四川广元最有名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四川省广元市美食特产 四川广元最有名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11-20 03:29:02

一. 澳门 官也街—美食集中地

氹仔岛官也街是一条“食街”,官也街是昔日葡人聚居地,今日已成著名食街。在窄巷间放眼望去,栉比鳞次的招牌让人眼花缭乱。木偶,公鸡,小飞象等葡国餐厅装修各具性格.巷头的雪糕店,大菜糕、木糠布丁也是官也街的魅力之源。再加上鼎鼎有名的大利来猪扒包,咖喱鱿鱼,誠昌水蟹粥,澳门著名的牛肉干、杏仁饼等美食手信,官也街已成为了各位来澳的饕客们必去的场所。

二. 四川省 广元 青川县 青川银耳

又称白木耳、雪耳、银耳子等。性平,味甘、淡、无毒。具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安神、强心健脑等作用。

子实体纸白至乳白色,胶质,半透明,柔软有弹性,由数片至10余片瓣片组成,形似菊花形、牡丹形或绣球形,直径3-15cm干后收缩,角质,硬而脆,白色或米黄色。子实层生瓣片表面。担子近球形或近卵圆形,纵分隔,10-12×9-10μm。

三. 四川省 广元 青川县 豆瓣鲜鱼

用料:

鲜鱼1000克,豆瓣75克,姜末20克,蒜末20克,葱花30克,酱油15克,白糖25克,醋20克,料酒25克,味精2克,精盐5克,胡椒面1克,水豆粉30克,肉汤750克,花生油150克。



制作方法:

1、将鱼刮鳞,剖腹,去内脏,去鳃,洗净,在鱼身两面各剞5刀,用料酒、盐、胡椒面码味。

2、锅内油烧至七成热,下鱼,两面煎,片刻铲起。

3、锅内下豆瓣,炒出红色,加姜、葱、蒜,炒出香味,加汤,再将鱼入锅,加酱油、白糖、料酒,移小火上,两面烧透入味,取出装盘。

4、锅内放味精,下水豆粉,将汁收浓亮油,放醋、葱花,浇在鱼上即成。


注意:

鱼身两面要剞深浅一致的花刀,使之易熟易入味。煎鱼时的油温要高,要保持鱼的完整。烧鱼时的火力要小。芡汁不要过大。



特点:

此菜为川菜中的传统名菜。其主要调料为四川特有的郫县豆瓣酱和葱、姜、蒜,带有浓郁的川菜风味和特点。成菜色泽红亮,鱼肉鲜嫩,味道香辣,略带甜酸。

四. 四川省 广元 昭化区 广元蒸凉面

广元蒸凉面又称广元凉面,四川省广元市的。只产于广元本市及其周边相邻几个县镇,其口感味道随离市中区的远近逐步递减,超出广元市再无产地。其外型外型和陕西凉皮近似,但其原材料为大米而不是面粉。广元凉面口感滑腻爽口,清凉宜人。

——女皇蒸凉面又叫“夫妻米凉面”。相传,武媚娘在入宫之前,常和青梅竹马的情郎常剑峰一起游河湾,河湾渡口有一家削面店,他们每次总要到店里吃上一碗面。因此经常与店老板淡论面的制作,他们想,夏天要是能吃一种凉面该多好。于是便和面店师傅一起试验,终于用米浆研制成了一种柔软可口、绵韧不粘的米凉面。媚娘和剑峰高兴得抱成了一团,削面店师傅见此情景,便打趣这一对小情人:“这面不如就叫夫妻米凉面吧!”,恰巧这天又是媚娘的生日,夫妻米凉面就这样诞生了。并由此传开,成为当地人人爱吃的地方名食。后来武媚娘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因君命难违,她不得不去了京都长安。直到武媚娘当了女皇帝,还念念不忘“夫妻米凉面”,每逢生日,必命御厨给她烹制一碗食用,这样一直到她的天年。 这种蒸凉面选用上等大米为原料,耐嚼、爽口,吃法多样,最普通的吃法是;碗内放凉面,加入酱油、香醋、辣椒、辣油、香油、白糖、花椒面儿、蒜泥等调料,搅拌后有酸、甜、麻、辣、香五味,川味十足。

五. 四川省 广元市 剑阁县 酸菜

酸菜

酸菜是剑阁人传统饮食习惯。不论城乡,不分老小,即便生活改善了,也都喜吃酸菜。许多人几天不吃酸菜,就感食欲不佳。建国前,酸菜是农村家家必备,有“米缸缸,面缸缸,不如一个菜缸缸”之说。建国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仍用酸菜佐饭,因之集市上仍有酸菜出售。酸菜分活酸菜、干酸菜两种。活酸菜用佳菜或白菜、萝卜菜、嫩油菜苗等,洗净切碎,煮至八九成熟,捞置缸内压紧,盖覆一层老酸菜,密闭至第二天颜色变黄可食用。酸菜在缸里搁放时间长了(半月或一月),菜酸水吊流成滑丝。干酸菜即是菜糟酸后,取出晒干即成,食时用热水侵泡后下锅。酸菜的食用方法很多,有稀饭中和酸菜叫酸菜稀饭,类似这种食法的有酸菜干饭、酸菜面条、酸菜“搅团”(以玉米面搅成糊状拌酸菜吃)、酸菜汤等。

六. 四川省 广元市 苍溪县 苍溪杜仲

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杜仲由于药用价值高,并且用途广,所以杜仲又被人们誉为“植物黄金”。杜仲的特征是表皮草质,内有韧性较强的状白丝相连,剥皮后又生。只要保护好母树,便可以经常剥皮,一年一次。

杜仲药材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大小不一,厚3至7毫米。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有的树皮较薄,未去粗皮,可见明显的皮孔;内表面暗紫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微苦。以皮厚而大,粗皮刮净,内表面暗紫色,断面银白橡胶丝多而长者为佳。

适宜人群

适宜高血压患者、习惯性流产妇女、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肾气不足者。

阴虚火旺者慎服。(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黄柏、知母同入。)

食用指导

可以用来泡茶,泡酒,或在烹饪时作为辅料添加于菜品中。

凡肝肾不足,腰膝酸痛,或足膝痿软无力者,可与补骨脂、胡桃仁等配伍;本品常用于冲任不固所致的胎动不安或习惯性随胎。可单用煮枣肉为丸服;或配伍续断、桑寄生、熟地黄等,以增强补肾固胎作用;对于妊娠下血者,则可与人参、阿胶、当归等合用。

七. 四川省 广元市 昭化区 昭化韭黄

昭化韭黄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昭化镇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位于国道108线,地处嘉陵江、白龙江、清江三江汇合处,平均海拔51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土壤质地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是韭黄种植的最佳适宜之地。

据相关史载,韭黄原产我国,分布在全国各地,《诗经》中即有“献羔祭韭”的诗句。韭黄也称“韭芽”、“黄韭芽”、“黄韭”,俗称“韭菜黄”,为韭菜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经软化栽培而变黄的产品。韭菜隔绝光线,完全在黑暗中生长,因无阳光供给,不能产生光合作用,合成叶绿素就会变成黄色,称之为“韭黄”。韭黄含有蛋白质、脂肪、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具有健胃、提神、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保暖等功效。韭菜和韭黄各有特色,韭菜养肝,韭黄健胃,而韭黄的色泽和口感俱佳,身价远远高于韭菜。

昭化韭黄的生产源头可上溯到三国时代。公元211年,蜀先主刘备率兵“北驻葭萌(今昭化),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建立了还攻成都开创一代帝业的大本营。刘备和将士们十分喜欢食用昭化的韭黄,认为昭化韭黄质鲜味美,是“天赐神菜”、“大吉之物”。一吃昭化韭黄,刘备便胃口大开,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他不断采取措施鼓励士兵在空闲时间种植韭黄。刘备由“韭”字的偏旁“非字”和“一”字,坚定了他扫除乱党军阀(非汉室皇家刘氏正姓)和恢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决心和信心,并由“韭”字的谐音“久”字联想,于公元217年亲改葭萌县为汉寿县,铭感蜀汉政权正在昭化发祥,寄予指日可待即将恢复的汉室江山能天长地久。在公元221年称帝后,刘备还念念不忘食用昭化韭黄,时常下令从昭化往成都赶送韭黄。公元252年,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奉诏在汉寿(今昭化)“开府治事”,统摄蜀汉军政,昭化成为蜀汉抗魏前线的指挥中心。在昭化驻扎时期,费祎特别喜欢吃昭化韭黄,他视昭化韭黄为珍馐,经常用昭化韭黄作下酒菜。昭化韭黄还治好了费祎长患数年的胃病,时人深感神奇。那时当地农户种植韭黄的面积还很少,每到种植时节,费祎都命令他的卫士在军营周围的空地上种植韭黄,确保自己和府中官员食用。

到了唐代,昭化韭黄的生产有所扩大。昭化(当时为益昌县)是武则天生母杨氏的出生地,广元是武则天的出生地。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曾任利州(今广元)都督,他们一家人都特别爱吃昭化的韭黄。武则天母亲杨氏在怀孕期间,几乎每天都食用昭化韭黄。昭化韭黄尤其能美容延年益寿,武则天从小就吃昭化韭黄,因而出落得天姿国色,闭月羞花,她母亲杨氏一生嗜吃昭化韭黄,享年九十二岁,创长寿奇迹。武则天当了皇帝后,便命当地年年向皇宫进献昭化韭黄,昭化韭黄由此便成为贡品,称“贡韭”(也称“贡黄”)。由此,昭化韭黄深受皇族及宫廷达官贵人的青睐,成为他们首选的山珍仙品。武则天在晚年时由“韭黄”二字还悟出了人生的一些深刻道理。她拆开“韭”字,由其偏旁“非”字悟出“万事皆空”,由其偏旁“一”字悟出“九九归一”,她认为天下没有长久的皇帝,只有长久的黄土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由此她创造了一个令人千古传奇的“曌”字,大意是说明“明月永恒当空”,唯有自然长久”,一切都要经受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她下令在自己死后由朝廷给她建造无字墓碑,让人万世遐思。

昭化韭黄“色泽嫩黄、清脆可口”。唐明皇李隆基曾途经昭化,他第一次吃到昭化韭黄,就惊为天味,特赐名 “贡黄”。昭化韭黄便开始盛产。

清朝的历代昭化知县,十分重视昭化韭黄的生产,昭化韭黄的种植技术日趋成熟,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清代著名的“蚕桑知县”曾逢吉,在大力鼓励百姓栽桑养蚕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推广昭化韭黄的生产,让百姓增加了收入,让更多的过往客商吃到了名闻遐迩的昭化韭黄。

昭化韭黄生长于温度适中、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的独特自然条件中,具有独特的传统种植和加工工艺,在省内乃自海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昭化韭黄营养丰富,富含大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有益人体健康的成分。昭化韭黄的加工食用有多种方法,但主要是炒制和包饺子用。昭化韭黄色泽鲜艳、口感宜人、香气浓郁、功用独特,为辛温补阳之品,能温补肝肾,并有温中行气、散血解毒、保暖、健胃的功效,一般人都能食用,其它地域的韭黄难以与之媲美。

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昭化人民把韭黄独特的品质与现代田园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2002年昭化韭黄被认定为国家首批无公害产品之一,2006年成功创建了四川省韭黄标准化生产基地。每年的春秋时节,昭化韭黄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芳香益人,香泽天下。每年的昭化古城三国旅游文化节,昭化韭黄都会成为宴席上一道丰盛的美味佳肴,让海内外广大游客一饱口福,称赞留连。

八. 四川省 广元 旺苍县 火麻油

《火麻仁》又叫1仁或麻仁,为桑科植物1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味甘、性平,入脾、胃,能润燥滑肠,滋养补虚。火麻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卵磷脂、亚麻酸、维生素及钙、铁矿物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食之有润肠胃、滋阴补虚、助消化、明目保肝、祛病益寿之功效,且对老人便秘、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疾病有特殊的疗效,而且火麻是唯一能够溶于水的油料。

制作工艺

采用低温冷榨的物理工艺制取的田禾火麻油,不但较好的保留了原料的天然活性营养成分,经检测田禾火麻油还具有无胆固醇、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高,特别是具有ω-6族亚油酸与ω-3族α-亚麻酸2.4:1的天然比值,符合国际卫生组织推荐的小于等于4:1最佳比值的特点,是最具营养平衡性的油脂且可溶于水。田禾火麻油营养清香,长期食用田禾火麻油有效补充人体必需营养素α-亚麻酸、润燥滑肠、有益心、脑及血管的健康延年益寿,还具有降低血脂血压血糖等功效。

五官寨牌火麻油产品说明

五官寨牌火麻油是精选上等火麻仁,直接压榨生产的天然油料,不含任何化学试剂。据医书记载,火麻仁入脾、胃,能润燥滑肠,滋养补虚。加工出的火麻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油酸达78%,具有调功能、降三高、美容颜、益长寿的功效。

食用方法:凉拌、煎、炒、炸、煮各类食物或直接口服,煲汤、煮粥效果最佳。

配料:旺苍火麻仁

保质期:18个月

九. 四川省 广元市 利州区 利州天曌山羊

利州天曌山羊业发展与陕南一带同步,但养羊业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可能是由于狩猎业蔓延的制约之故,喜欢猎食野猪、野羊、野兔等等,而放松利州天曌山羊的饲养。据民国十一年所修《广元县志》记载:“……羊只有山羊(俗称火羊)一种,饲养者亦少,山泽民居间有从事牲畜利州天曌山羊到百余头者,然不易夫……”。所以在清末的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四川省劝业道编《四川省第四次劝业统计二》家务第二十六表家畜(四川省家畜分县统计表)载:利州天曌山羊共830只。1942年达到15000只,1944年达到26000只,这与利州人民为了支援“抗日”奋发发展生产是分不开的。而解放战争时期,可能是广元在国民党统治区,由于战乱,官不为民作主故,至使利州天曌山羊生产一度回落,到1949年广元县的山羊仅存2227只。

建国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发展畜牧业的重视,为了改良利州天曌山羊品种提高养羊效益,50年代初在天曌山牧场派员引进四川铜羊,金堂黑羊以及奴比羊0羊、萨能山羊0羊等品种,对本地土种利州天曌山羊进行杂交改良。开始在天曌山牧场饲养,、并建立三堆分场后,逐步将利州天曌山羊移往曾家山牧场饲养;七十年代初再次引进四川铜羊改良“两场”低产羊;1972年又引绵羊仍在天曌山牧场饲养。均因绵羊不适应,而被自然淘汰。

利州天曌山羊,很适应利州的自然生态环境,经引种改良形成了数量较大的杂交利州天曌山羊群体,为了提高利州天曌山羊板皮的品质,改造劣质羊、又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两次前往汶川、大邑等地引进肉皮兼用地方良种四川铜羊作为父本,与利州天曌山羊进行杂交。由于利州天曌山羊取得了良好的改良效果,在70年代初选育出利州天曌山羊育种群,加之国家出台了一系统的鼓励羊业政策,有力的促进了利州天曌山羊生产发展。1979年全区利州天曌山羊存栏达到50000只,创最高历史水平。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形成利州天曌山羊新品种群后,为加快育种进程,丰富其新品种的遗传基础,提高养羊生产力,于1984年至1988年间,又先后三次引进土根堡公羊、两次引入奴比公羊,给坚持育种方向和生产方向提供了依据。经“七五”、“八五”连续按照“加强本选、建立品系、提高品质、扩大群体”的技术路线,进行利州天曌山羊肉用性能的选育攻关,使之达到了新品种的标准和条件,更有力的推动利州天曌山羊生产。1995年品种验收、鉴定、审定时,全区利州天曌山羊存栏达到80000只,创立了数质兼优的又一历史最高水平。

利州天曌山羊生产在本世纪内创立了三个历史最高水平,不仅数量增加,而且羊群品质提高,养羊效益增加。由于利州天曌山羊的育种和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从根本上扭转了利州天曌山羊由数量型的局面,不断的向质量型转变,到二十世纪末,一个养羊治富的浪潮正在利州区兴起。据1996年不完全统计,全区利州天曌山羊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农户达120户。2004年利州天曌山羊存栏达到35万只。

十. 吉林省 特产美食

美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