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平顶山的特产有哪些 平顶山特产一览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平顶山的特产有哪些 平顶山特产一览表更新时间:2022-11-04 21:32:21

一. 河南省 平顶山 宝丰 宝丰酒

宝丰酒是选用优质高梁为主要原料,以小麦、大麦、豌豆混合制曲,采取地缸发酵,清蒸清烧,陶缸贮陈,科学勾兑而成。整个酿造工艺从“清”字入手,以“净”字收尾。具有酒液无色透明、清香芬芳、甘润爽口、回香悠长的特点。1956年被评为河南省名酒。1979年,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酒。1984年在全国第四届评酒会上,再次被评为国家优质酒。1984 年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中,荣获金杯奖。

宝丰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西依伏牛,东瞰平原,沙河润其南,汝水藩其北,菽麦盈野,地涌甘泉,为中州灵秀之地。追溯宝丰的酿酒起源,有历史根据的是仪狄造酒。仪狄,是我国的造酒鼻祖。在史籍中,有多处仪狄造酒的记载。《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酒经》载:仪狄作酒醪。因此,是夏禹时期的仪狄酿造了酒,距今有4100多年的历史。《吕氏春秋》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于汝海之南,应邑之野。古时汝河流经汝州的一段称之为汝海,汝海之南就是汝河之南,宝丰在汝河的南岸。宝丰商周时为应国属地,古应国遗址现在宝丰县城东南十公里处, 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应国遗址上先后发掘墓葬100余个,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酒具酒器就有三千多件。从质地上分有:铜、石、陶、玉、骨、玛瑙、绿松石等;从用途上分有:杯、盅、壶等。其中最珍贵的是一组是:“提梁卣”、“蟠龙纹香”、“耳环”、“铜方 壶”、“应伯壶”和“铜爵”等。从爵内的大篆铭文上可以看出宝丰酒业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综上所述,“汝河之南,应邑之野”就是现在的宝丰地区。

宝丰酒:

该酒选用本地优质高梁为原料,用小麦、大麦、豌豆制成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清蒸二次清工艺,经续渣操作,水泥池地窖发酵,甑桶蒸馏,量质摘酒,长贮陈酿,精心勾兑等工序而酿成。

宝丰酒历史

宝丰酒历史源远流长。据史志记载,中国酿酒鼻祖仪狄造酒就在宝丰,距今已有4100多年的历史。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到处是“万家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似蓑”的景象。

隋唐时,宝丰酒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历史上就有“唐兴宋盛”的说法。大唐王朝还把宝丰酒定为贡酒,通过当时的东都洛阳送到长安。

据(宝丰县志)记载:北宋时,汝州有十酒务,仅宝丰就有商酒务、封家庄、父城、曹村、守稠桑、宋村等七酒务。酒务是宋朝官方专门经营酒的地方, 年收税万贯以上。当时宝丰“万家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似蓑”。宝丰酒业繁荣昌盛惊动朝廷,宋神宗钦派大理学家程颢监酒宝丰。治所双酒务,并广传宝丰酒法受益于天下,双酒务在宝丰县城西北二十五里的地方,现更名为商酒镇。

金时,宝丰酒业兴盛不衰,资产万贯以上的作坊100余家,贩粮售酒者如流,监酒官有镇国上将军、忠校尉、忠显昭信尉等16人,官高三品。据《宝丰县志》记载:金朝正大之年,收酒税四万五千贯,居全国各县之首。

荣誉

1956年被命名为河南省名酒;

1984年获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金杯奖;

1979年、1984年荣获全国第三、四届评酒会国家优质酒称号及银质奖;

1988年在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上荣获国家名酒称号及金质奖;

1992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第30届世界优质精品主选会获金奖。

宝丰酒文化

宝丰古称龙兴、龙山属汝州辖,酿酒历史悠久。这里出土的大量陶制酿酒器、饮酒器,系商周时期应国遗物。战国时秦魏两次会盟于此地。唐代李白游龙兴赋诗曰:“元子合逸趣,而我饮清芳。”宋代酒业,呈现“万家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似蓑”的繁荣景象,据《宝丰县志》载,宋神宗时,著名的道学家程明道曾监酒于宝丰,并留下了“酒务春风”的佳话。元代诗人元好问写下了“春风着人不觉醉,快卷还需三百杯”的诗句,盛赞宝丰美酒。“大金正大元年(1224),每年酒税四万五千贯”,居当时河南之首。1948年在民间作坊基础上建成宝丰酒厂,沿用传统工艺继续生产此酒。

历史名人的推崇,是宝丰酒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酒这种产品与其它产品不同,它具有极浓的文化色彩。某种酒的兴旺与否与名人的是否推崇关系极为密切。宝丰酒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上乘的质量,赢得了历代名人的赞誉。

唐代著名诗人刘希夷是汝州人,上元年间他登进士后,与宋之问、沈伦期结伴游三峡,归至故园,以家乡汝州龙兴美酒(宝丰酒的前身)盛情款待友人,赋诗《故园置酒》,畅言“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诗人劝朋友畅饮龙兴美酒,以缓解百年忧愁,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家乡美酒的赞誉。

唐宋时代,洛阳长期处于陪都的重要地位。汝州是洛阳的南部门户,属京畿之地,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名人游历求官的胜地。凡是在汝州游历和任职者无不对宝丰酒喜爱有加,留下美好的回忆。唐代号称“酒仙”的李白,二十五岁出川以后,曾数度游经汝州龙兴县(即宝丰县)。他在《夏日诸从弟登龙兴阁序》(龙兴阁在宝丰西北龙兴寺,有吴道子壁画)中称:“当挥尔凤藻、挹予霞觞,与白去老史,俱莫负古人也”。“霞觞”,就是诗人对龙兴佳酿的美称。在他遍饮天下名酒写成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的千古绝唱中就饱含着对龙兴佳酿的美好感受。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畅饮宝丰酒后写下了“春风着人不觉醉,快卷更须三百杯”的佳句,赞美宝丰酒。

建国后,宝丰酒倍受各界名人的推崇。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著名书法艺术家溥杰作诗赞宝丰酒云:“每爱衔杯醉宝丰,香飞白堕绍遗风。开往继来传佳酿,誉溢旗帘到处同”。

历代名人的推崇,不断扩大宝丰酒的知名度。宝丰酒知名度的扩大,既吸引更多的知名人士喜爱宝丰酒,又促进宝丰酒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

1947年11月,宝丰解放。驻宝某部队排长陈宏达和县城仓巷街的教师傅惠中,在仓巷街逃亡地主宋乃修私人酒馆的基础上,筹办建立了“第五军分区酒局”。1948年6月,宝丰第二次解放。县人民政府再次恢复历史名酒宝丰酒的生产,起名为地方国营宝丰县裕昌源酒厂,成为河南省建厂最早的白酒厂家。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参观访问,在所设国宴上,周总理提出“喝河南的名酒宝丰大曲嘛!

二. 四川省 雅安 名山区 蒙顶山黑茶

蒙顶山黑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蒙顶山黑茶

雅安市名山区茶业协会

三. 河南省 平顶山市 叶县 酱焖鸡

做酱焖鸡的原料,如鸡、酱、花椒等,全是自产,标准的绿色食品。酱焖鸡的关键佐料是酱。农夫山庄用的酱是自己做的,他们叫本地酱。本地酱制作方法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只要有白面就能做,说复杂,要掌握季节、熟悉工序。做酱要在伏天,首先将瓷罐洗刷擦干,放在一旁,用小麦面烙薄饼馍,烙成后把饼馍折成四折,在烧开的水里蘸一下,然后放入瓷罐。一张饼馍压一张饼馍,压实,直到把瓷罐装完为止。最后,用塑料薄膜将罐口封死,不透空气,放在烈日下暴晒。连晒7天到10天,罐里的饼馍就变成了紫红色的酱。

吃酱也有讲究,不是把它挖一块放菜锅就行了,而是把菜锅烧热,挖一块酱放热锅里,边用筷子不停搅酱边续水,续水速度不能过快。然后放鸡块(山庄用的鸡全是在山上放养的,没一点污染),再加入姜、花椒、蒜、辣椒、盐、葱、油等佐料,鸡精、味精、色素等现代佐料一概不用。经过半个小时左右,一大盘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酱焖鸡便上桌了,未动筷子就已领略到了它极具独特的美味。吃一口,肉嫩味鲜,越吃越想吃,越吃越有味,再好的酒也没人喝了,筷子不停嘴不停,吃得头冒汗,嘴流油,风卷残云,一盘酱焖鸡一块不剩。

一道酱焖鸡风味小吃,招引了无数远近食客。真应了“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老话,偏僻的农夫山庄开业刚刚几个月,便有不少食客来这里品尝酱焖鸡。由此使笔者联想到,开发本地资源,开创致富之路,的确是潜力巨大,前景无限。

四. 河南省 平顶山市 舞钢市 舞钢红薯

舞钢红薯是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的。舞钢市不但红薯种植面积大,单产高,且创出一年两季种植模式,淀粉产出率全国领先,红薯、淀粉转化率高,故而中国协会授予舞钢市‘中国红薯之乡’称号。

舞钢市农民群众有种植红薯的传统,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5万亩左右,年产红薯1.5亿公斤。全市现有红薯淀粉加工企业30余家、粉丝加工企业10余家,年加工淀粉2000多万公斤、粉丝2000多万公斤,已形成红薯种植—淀粉加工—粉丝加工一条龙产业链,使农产品大大增值。

而成立于2010年6月,致力于红薯种植、深加工的舞钢市云辉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该市土地流转项目,在省农科院、舞钢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建成了万亩脱毒红薯种植加工示范园区,并成为省农科院植物脱毒研究中心良种繁育基地。目前,该社已拥有基地3.8万亩,高产精品栽培面积2000多亩。2011年,该社试验种植一年两季红薯获得成功,当年生产优质脱毒红薯1.3万吨,产淀粉1800多吨,成为河南省脱毒红薯种植、产量最大的生产基地。同时,该社种植的优质脱毒红薯淀粉含量达26%,淀粉率位居全国第一。

五. 河南省 平顶山市 鲁山 鲁山张良姜

鲁山张良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张良姜,临颖蒜,八龙白菜吃不厌”,“石桥萝卜张良姜,神后的闺女不用相”。在豫西南一带留传至今的谚语,都说到了张良姜。这张良姜就出产于河南鲁山县张良镇,有2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张良镇的名字就源于西汉,因张良曾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最初叫张良店,后改名留侯镇,又易名张良镇。据《史记》和1995年6月在张良镇张北村出土的汉代石碑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项羽争霸,刘邦帅五诸侯兵56万人,屯兵张良镇,期间,染病不愈,民奉姜汤,服而即愈,刘邦甚爱之,即位后,钦定张良姜为贡品。从此,张良姜闻名天下,成为历代宫廷贡品。

芳香爽口,味辣质脆,能发汗、止呕、解毒、健胃。又系菜肴的好佐料。产于鲁山县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鲁山张良姜

申请登记人:鲁山县张良蔬菜专业合作社

登记证书编号:AGI00387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官特征:

张良姜根茎皮肉深黄、有分枝12-20个,姜球多,节间短,排列紧密,扇状分布,姜球上部鳞片呈鲜红色。小黄姜品种单球重700-900g,大黄姜品种单球重1500g以上。适合烹调,加工,以及用作医药制品。

内在品质指标:

张良姜除具有一般姜的营养成分外,其蛋白质、糖类、粗纤维素和矿物质元素硒的含量较高。经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张良姜中的蛋白质的实际含量达到了1.62g/100g,高出普通生姜0.22g,总含量≥1.6%,粗纤维素的实际含量≥1.2%,高出普通生姜的0.2%,可溶性总糖≥1.8%,张良姜辛辣芳香,风味独特,质实多丝,百煮不烂,深受人们喜爱。

地域范围

张良姜地域保护范围为:河南省鲁山县东南部澎河流域,东起磙子营乡磙子营村,西到马楼乡马楼村,南起嶂陡山山脚,北到白龟山水库南岸,包括张良镇、磙子营乡西部、马楼乡东部的88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3°37′至33°43′,东经112°59′至113°06′,东西长11.6Km,南北长11.9Km,总面积为:13797公顷。产地面积3000公顷,年产量约13.5万吨。

六. 河南省 鹤壁 盘砚

又名天坛砚,产于河南济源。相传,天和地是盘古开辟出来的,很久很久以前,他在一个大鸡蛋里孕育成为了一个巨人,过了十八万年后,他踢破了蛋壳,出来后开天辟地,创造了日月星辰、花鸟草虫,万事万物。他出世时踢破的蛋壳,埋在了太行山下,慢慢变成了细腻光滑的石头,用这种石头制成了不渗水的砚台,就成了当世著名的“盘砚”。盘砚始制于唐朝开元年间,已有十二个世纪的历史。砚石产于市境内王屋山的盘谷寺周围。清乾隆皇帝作了《盘谷考证》以后,“盘谷砚”就闻名于世了。盘谷的砚台,石质细腻,坚而不脆,光滑润泽,琢成砚台后,发墨快细、湿润性强,不损毫端。

七. 河南省 洛阳 洛宁 洛宁淡竹

洛宁县多产淡竹,株大质好,故有“绿竹之乡”的美称。

洛宁淡竹,历史悠久,闻名全国。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北魏时就有“山川澄秀,竹林蓊郁”的传说。唐朝诗人白居易,宋朝学者邵康节,因受永宁山水竹林之幽雅秀丽,常游于此。明代县志述:“永宁山抱水绕地宜竹。原野溪间,大半皆竹园”。洛宁人民有丰富的栽竹经验,淡竹单位面积产量居全国之首,最高亩产量曾达六千多斤。

洛宁淡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及砂壤质土壤,在河流两岸、山区谷地,背风向阳处生长最好。植株最高者可达十八米,胸围二十七厘米,最长节间五十五厘米,干重五十斤。全县竹子六千余亩,蓄积量六千六百万斤。兴华竹园,百亩连片;郭庄竹子,柔可拔丝;金门之竹,可做律管。

洛宁淡竹,具有杆高、节长、壁薄、层多、纹细、坚硬、柔韧、耐压、耐磨、弹性好、拉力强、虫不蛀、鼠不咬等优点,最宜劈篾编织竹器。竹叶竹茹可入药,竹笋是名菜,笋叶包棕子,其味清香,岁寒三友,竹居其中,枝叶常绿,装饰庭院,幽雅清静。洛宁人民利用淡竹这一天然优势,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制造了品种繁多的深受欢迎的竹器。

八. 河南省 驻马店市 遂平县 河南冬桃

产地:中国河南遂平。

特点:果实较小,色黄白或略带红晕,肉细皮薄,不易剥落,汁水较多,味甜度一般,肉质硬脆。冬桃成熟晚,肉细,核小、水分多,香甜可口,又耐储存。


九. 河南省 洛阳 孟津 洛阳铲

洛阳邙山一带虽然古墓分布稠密,但对盗墓者来说,也并非唾手可得。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长期的雨水冲刷及平耕土地,除个别大墓保留有封土堆外,绝大多数在地面上已难看到任何痕迹,盲目的挖掘不仅效率低,而且往往会一无所获。若要找到古墓的准确位置,就必须在现代耕土或挠土层下找到墓道或墓口。最初盗墓贼是用厚实锐利的铁锨在地上挖出方形洞穴,以锨头带出来的土来找墓,这种方法很费力,铁锨经常带不上来土,也不能探得很深。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墓中古物价格高涨,盗掘之风愈刮愈烈。利益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来越精,洛阳铲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据传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到孟津赶集,他看到商家在搭帐子固定四角时,用一种铲子戳洞扎杆,这种工具既锋利又能把土带出来,受此启发,他将之加以改进后,打造出用来盗墓的铲子,由于这种铲子首先在洛阳地区使用,人们遂称之为“洛阳铲”。

洛阳铲为半圆形的铲子,由铲头、铁把、蜡杆、绳子等组成。随着盗墓经验的积累,一些盗墓贼逐渐掌握了辨别土色土质的能力,他们利用洛阳铲插入土层带上来的泥土,对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进行简单分析判断后,就可确定地下有无古墓。洛阳铲制作工艺复杂,制造一把小铲只能手工打制,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20道工序。随着时代发展,新铲在旧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铲头后部接的木杆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拆、装和携带都十分方便。

洛阳铲发明后不久,就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和重视,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编写的《中国考古学》一书中,开始将洛阳铲在考古界进行推广。考古工作者使用的洛阳铲,被称为探铲。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一座座古城址的发掘中,洛阳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洛阳铲已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利器,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名考古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洛阳铲已成为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

神奇的洛阳铲还是建筑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为工人准确地打出各种尺寸的探孔,再灌注水泥和钢筋,形成坚固的灌注桩,支撑着各种各样的建筑以及公路、铁路的路基。洛阳铲一个著名的记录是:洛阳探工用洛阳铲为宜洛煤矿成功地打过百米深孔。当然,洛阳铲也不是万能的,一般的砖、瓦可以穿过,但遇到石块就无法穿过了,因此,洛阳铲比较适合土层深厚的平原地区。

“洛阳铲”是考古工作中用来探测地下古墓位置,基建中用来探测地层的一种轻便的探测工具。其构造有二种:一种为下端只具有一个瓦状的铲头,弧度约成半圆,直径7厘米左右,铲头长10—20厘米,铲的后端稍厚,前端为半月形铲刃;铲肩上有铁柄,上端有筒状铲裤,可安装木把,总长近三米;木把上可刻上尺寸,随时检查探测深度。另一种铲的上部与第一种基本相同,只是把铲刃前端改进成合抱形式,称为套铲。“洛阳铲”操作方便,少伤地层,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具有从地下含出“原本”的功能。由于“洛阳铲”是在洛阳创造的,又首先被洛阳地区采用,因而得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