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阳新苕粉肉特产 正宗大冶苕粉肉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阳新苕粉肉特产 正宗大冶苕粉肉更新时间:2022-10-21 06:04:27

一. 湖北省 黄石 阳新 阳新布贴

阳新布贴,是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的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它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装饰》等多家报刊竟相载文刊图,称阴新布贴具有“使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1989-1990年间,阳新布贴被送往捷克斯洛伐克、塞浦路斯、苏联、保加利亚等国家展出,许多外国人争相拍摄和临习。

阳新布贴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和乡间景物,如观音坐莲、凤戏牡丹、福寿八宝、金鸡鲤鱼、桃榴茶兰等。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造型,尽随作者的巧手拼贴而成。

二. 湖北省 黄石 阳新 阳新番鸭

番鸭又名阳新豚,是著名的肉用型鸭科家禽,是阳新县的名特优产品之一。其肉鲜味美,具有滋补强身之功,羽毛柔软光洁,是珍贵的轻工业原料,内金是消食化

气和治脾胃病不可缺少的良药,豚肥肝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对治疗老年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降高血脂、胆固醇有一定的效果。

品种名称 阳新番鸭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肉用型品种。主产于湖北省阳新县的兴国、潘桥、白沙、枫林、太子、黄颡口等乡镇,零星分布于湖北省黄冈市的英山、罗田县和咸宁市的咸宁、通山、崇阳县。2002年通过《湖北省畜禽品种志》委员会审定。

外貌特征:体躯长,宽而略扁,体型呈橄榄状。头颈大而粗短。喙短而窄,喙色鲜红或暗红,眼至喙的周围无羽毛。头部两侧和颜面有红色或赤褐色皮瘤,公番鸭皮瘤比母番鸭发达。胸部丰满,宽而平,翅大而长。腿短粗壮,趾爪硬而尖锐,蹼大而肥厚,步态平稳。羽毛丰满,有光泽,全身羽毛紧贴,头顶部有一撮纵向的羽毛,当受惊时立即竖起。翼羽矫健,长达尾部,尾羽长而向上微微翘起。羽毛颜色主要有纯白色和黑白花两种。纯白色番鸭喙部呈粉红色,头部皮瘤鲜红而肥厚,呈链珠状排列,虹彩为浅灰色,脚为橙黄色。黑白花番鸭羽毛黑白比例不等,多为黑色带白色斑状,喙部多为红色带黑点,头部皮瘤呈赤褐色带黑斑点,虹彩为暗黄色,脚为暗黄色带黑色斑点。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 能平均体重:30日龄486克;60日龄970克;90日龄公番鸭1587克、母番鸭1320克;120日龄公番鸭2054克,母番鸭1575克;150日龄公番鸭2666克,母番鸭1782克;180日龄公番鸭3286克,母番鸭1799克;成年公番鸭3675克、母番鸭2265克。成年公番鸭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5.86%,母番鸭79.30%;成年公番鸭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8.09%,母番鸭71.82%。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番鸭平均开产日龄195天。500日龄平均产蛋88枚,平均蛋重68克。蛋壳白色。公番鸭性成熟期120-180天。公母配种比例1:6。平均种蛋受精率98%。公母番鸭利用年限2-3年。

三. 湖北省 黄石 阳新 阳新屯鸟

阳新屯鸟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阳新屯鸟是一种肉用地方品种。相传因吃得多(当地称“屯得”)而得名。1992年省畜牧局陈大章、邓蔼祥、王志强、王秀芝等专家赴阳新考察后,一致认为阳新屯鸟是一个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方品种。199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使用“屯鸟”字 ,读“tueng”音。目前,阳新存笼种公屯鸟 28万多只,年向社会提供阳新屯鸟苗600万只,故阳新屯鸟分布已遍及大半个中国。

一、外貌特征:体躯长宽略扁,体形呈橄榄状。头劲大而粗短,头劲部有一撮较长的羽毛,羽毛丰满、光泽,翼羽矫健,长达尾部,尾羽长而向上翘起。羽毛颜色有纯白和黑白花两种,嘴短而窄,嘴色鲜红或暗红,眼至喙的周围无羽毛,头部两侧和颜面有红色或赤竭色皮瘤,公屯鸟 皮瘤比母屯鸟发达。胸部丰满,宽而平,翅大而长。腿短粗壮,趾爪硬而尖锐,蹼大而肥厚,步态平稳。

二、生产性能:阳新屯鸟抗热耐寒能力强,生活力高,其觅食能力强,全国各地一年四季均可饲养。每只年平均产蛋88个,平均蛋重65—70克,母屯鸟 的就巢性强,产完蛋后即就巢孵化。

三、特性和用途:阳新屯鸟生情温驯喜安静,合群性强叫声嘶哑,耐粗饲,适应于集约化饲养管理。阳新屯鸟 全身都是宝,屯鸟 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汤香甜可口,是佳肴珍品。其药用价值高,屯鸟 内经能消食化气和治脾胃病;屯鸟 血肯有活血化瘀解毒之用;屯鸟 蛋具有除胸隔肠胃伏热清热降逆之功效,全屯鸟煨汤可抗肿瘤;屯鸟 肥肝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是制造多种药物的重要原料,屯鸟羽绒柔软光洁,是珍贵的轻工业原料。

阳新屯鸟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阳新县现辖行政区域。

四. 湖北省 黄石 阳新 阳新枇杷

枇杷是阳新县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兴国州志》,清光绪十五年编纂的《兴国州志》物产篇中都有枇杷的记载。据调查,沙子垴村王金义于1909年将五株枇杷苗摆成五角形栽在一起,后来五株长拢,看起来像一株,年产枇杷1000kg,最高年产量1500kg,当地群众称这株枇杷为“枇杷王”。阳新县枇杷产地主要分布在黄双口镇和富池镇,年产果25 万kg左右,阳新枇杷依其果大味美著称全省,深受武汉、黄石、武穴等地消费者的欢迎,曾得到著名的果树专家学者章恢志、李祥瑞的赞誉,并将阳新县的枇杷品种特点及培植技术等载入全国高等院校《果树栽培》教科书。

五. 湖北省 黄石 阳新 阳新苎麻

苎麻之乡——阳新县

阳新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邻接江西省。因该县多产苎麻而被称为“苎麻之乡”。

六. 湖北省 黄石 阳新 湖银鱼

又名面条鱼、冰鱼,是一种小型鱼类,身体细长、半透明,裸露无鳞,是一种生长在海水里而在淡水中产卵(每年三四月份)的洄游性鱼类,生活于河口及近海,亦可定居于淡水湖泊中。银鱼科包括6属20种。太湖出产的银鱼与白鱼、白虾并称太湖三白。

古称白鱼、玉簪鱼,又名银条鱼面条鱼等。银鱼成鱼身长6~9厘米,呈圆柱形,尾部稍侧偏,鱼头扁平,吻尖短,眼睛大,鱼身无鳞,洁白如银,故名。银鱼体柔若无骨无肠,呈半透时状,漫游水中似银梭织锦,快似银箭离弦,所以古人又把它喻为玉簪、银梭。银鱼若是被捕获捞出水面,会立即变成白色,如玉似雪,令人啧啧称奇。

阳新县年产水产品7800 万斤,是湖北省水产重点大县。其中特色水产品有河蟹,年产达100万斤,天然青虾年产达200万斤,银鱼年产30万斤,绢丝丽蚌湿成品100吨,珍珠100吨,主要品牌有:“网湖鳙鱼”、“海口湖河蟹”、“仙岛湖银鱼”、“宝塔珍珠”。

营养价值

据现代营养学分析,银鱼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特点。并认为银鱼不去鳍、骨,属“整体性食物”,营养完全,利于人体增进免疫功能和长寿。中医认为银鱼叶甘,性平,回补虚,健胃、益肺、利水。可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等疾患。洞庭湖银畅销海外,日本人尤爱之,称银鱼为鱼中人参,视作稀世之珍。

七. 广东省 清远 连山县 连山米粉肉

连山壮瑶汉族的特色美食。大米炒熟,磨成细粉,加上佐料,把猪肉切成肉片与米粉,佐料拌匀后,用藕叶把米粉肉包发蒸熟而成,此肉带有莲花的清香。

八. 湖北省 黄石 阳新 阳新印子粑

阳新印子粑是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的。印子粑用料颇为讲究,以优质糯米粉、黄花豆、花生、芝麻、莲米、0糖等为主要原料,分咸、甜两个品种。

阳新县的印子粑,具有千余年的历史,远近闻名。阳新的印子粑,每年制作两次。一次在春节前,一次在二月花朝后。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小年,家家户户洗米出舂碓,用筛箩筛粉,用粑印做印子粑。粑分两种,一种是高梁粑,红色,代表日子越过越红火;一种是白粑,蒸熟后在粑中点红,代表丰收、喜庆和圣洁。过春节时,当地人便蒸粑、煮粑待客,或送亲友作礼品。印子粑也有绿色的,表示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禾苗葱壮。阳新人最隆重的是第二次制作印子粑,时间是农历2月18日到3月3日。印子粑的制作特别讲究,要一白二清三酥。以籼米为主,兑进适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加入清甜的山泉水揉和,用粑印印成粑,放入蒸笼蒸熟。如果堆粑山,则要趁热堆,冷却后不易堆成。

九. 湖北省 仙桃 仙桃苕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时常念叨起家乡的小吃。

在家乡仙桃,提起毛嘴炒粉鲜为人知,其它地方只是把这寻常的炒粉,来当作日常一种小吃而已,而在我的家乡,炒粉则是宴席上的第一碗要上的主菜。仙桃炒粉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毛嘴炒粉,主要制作原料是以豌豆粉常见,仙桃人喜欢吃辣椒和五香粉味道,毛嘴炒粉放有瘦肉、姜沫、大蒜、葱花、麻油、酱油、猪油等。炒粉肉嫩,粉韧、味美,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道风景。

粉条也叫粉丝,仙桃人简单的把它叫作“粉”。是以大米,豆类、薯类和杂粮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丝状或条状干燥淀粉制品。有米粉、豌豆粉、洋芋粉、红薯(苕)粉、茭藕粉等品种之分。粉条加工在我国有千余年的历史,各地均有生产。粉条呈灰白色、黄色或黄褐色,为干制品。仙桃长埫口镇曾经是生产粉条的专业市场所在地。

红薯,故乡人都叫苕。家乡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种普通的食品,但对于我来说它又是那么的不普通。那贫瘠的岁月里,红薯是故乡恩赐的难忘佳肴,填满了一个孩子饥饿的记忆,引发我万千的感慨!回忆红薯,是对自己人生的回望。红薯那煮熟的家乡味,散发着故乡的泥土芳香,那浓浓中泛着绿色的汤汁,浇灌和滋润着我的童年。

瓜菜半年粮的日子,庄户人家的自留地里都种有红薯。因为红薯的产量高,也耐旱涝,是那个年代乡下人的主要食物。干红薯片、红薯粑粑、蒸红薯、煮红薯、烧红薯、熬糖……天天吃红薯,吃多了反酸水,人都吃得黄皮胍瘦。但是,尽管红薯不好吃,为了不饿肚子还得要吃。

红薯是无性繁植的,只要气温合适就可以生长。小麦收割后栽红薯苗,只要把红薯腾剪下来,分成二三个结巴叶,插进土里,它就会长根发芽。霜降前后,就可以提锹拎篮把地里的红薯挖回家,晾干水分,然后放入地窖(苕洞)去冬藏。

粉坊属于生产队集体的副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粉坊。那时候,农业科技不发达,地里的粮食产量不高,用粮食酿酒、下粉是绝对不允许的,市场上的粮食粉稀少,生产队的粉坊一多半是红薯粉坊。

我们村是汉江边的沙坡地,长出好红薯,大而甜,且含淀粉多,乡亲们为了把红薯换个口味吃,就下起了苕粉。开粉坊一是可以增加生产队副业收入,二是粉渣生产队也可以多养猪。其实早在解放前我们村就有粉坊,有许多擅长下粉的师傅。听上辈说,村里的一户大地主就是靠做这一个行当发的家。

记得我们村的粉坊屋是连着生产队猪圈的二栋房,四周没有墙壁。一栋是粉坊屋,地方宽敞,有驴子拉磨磨粉的磨坊,锅、灶、缸、桶等家什齐备;另一栋则是堆放杂粮、红薯的地方,平日里上着锁。

苕粉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先把红薯一个个清洗干净,用菜刀改小后,磨成泥糊状,家乡叫“推稻”。再用水把里边的淀粉漂洗出来,经过过滤沉淀最后得到淀粉阴干。等经过五六天的生产,积攒足够一次下粉用的淀粉后,就可以开始下粉了。

下粉时,要选择晴天,而且要清早开始,否则,下出来的粉就会一个太阳晒不干。参加下粉的人,有烧开水的、有和粉芡的、有拿着漏瓢“捶瓢”的,一人将和好的粉芡双手挖起,装进漏瓢,持瓢者就着大锅的滚水,用拳头捶击瓢边沿,粉芡从瓢底的窟窿漏下,成细条状,持续不断掉进滚水里,马上就凝结成粉条。能持瓢就算得上是师傅了。有把锅里煮好的粉用长筷捞出来后,放进凉水缸里冷却的、有把粉条剪成定长一段段的、有负责晾晒的。晾晒粉时,选择在堤坡、路边无遮阳的地方,用一根扯紧的长长粗麻绳,将粉条挂在绳子上,风刮下来的粉条掉在地上的青草上,粉条不会弄脏。算起来,这下粉得十几道工序,全凭纯手工工艺才能制作完成。

粉条晒好后最后用麻丝捆扎,交保管员放进队屋,每天队长派劳动力挑着粉条出去兑换,谷子、细米、杂粮或卖钱,红薯不要,因村里的农户自留地和生产队种有红薯。那时,生产队一月也轮流分一次粉条给社员。

苕粉比红薯好吃,是因为苕粉中掺有一定比例的细米、杂粮之类,小时候,我喜欢吃苕粉,但并不明白这些。母亲把自留地挖的红薯、掰的玉米从生产队换回苕粉,煮一锅冬瓜汤,放一把苕粉。每次吃苕粉,我是站在凳子上,用筷子去夹桌子上钵子里的苕粉,直到捞得没有了为止。母亲总会改变法子给我们解馋,莴苣交苕粉,萝卜、莲藕交苕粉,黄瓜、瓠子、丝瓜交苕粉……鸡蛋汤交苕粉是奢望,鸡蛋卖了要换回油盐。那个时代物质困乏,如谁家来了客人,打几个鸡蛋做碗粉汤来招待,主妇想办法用粮食粉,家里没有,就到隔壁三家去借,借不到,就撮几瓢豌豆,到粮食粉坊去换。真情实意,坦诚相待。都说仙桃人“沔憨子”,多么高尚的评价啊!外表憨厚,内心实在,仙桃人真诚,你要去说像苕一样,反觉也好。

老人们说,盛产苕的地方,出不了名人,而如今“老人说话一本册”也不灵验了。我们村就有个小名叫“苕货”的,种苕一生、吃苕一生。土地承包后开过粉坊,也挑副担子,走村串户换过苕粉。在他养育的儿女中,大学生、研究生、还出了个留美博士后,全村人都为他骄傲。而今他享受着荣华富贵,是不起眼的苕带给他“翻身”,这些都要归功于红薯、粉坊和苕粉。

现在生产苕粉,再也不是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粉条就像吐不尽的蚕丝,源源不断地打进城市,盛进城里人的碗里。

回味那苕粉的馨香,回味那份来自人与人的融洽,回味那粉汤的氛围。当你去品尝那长长的、软软的、滑溜溜的苕粉,在送入口中时,那五味俱全的酸甜麻辣香瞬间袭来,那美妙的滋味让你难以忘怀。

十. 重庆市 彭水县 彭水晶丝苕粉

彭水晶丝苕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彭水晶丝苕粉是重庆彭水县的。

在彭水,红薯被称为红苕,因此,红苕制成的粉叫做苕粉。

要想获得品质优良的晶丝苕粉,最开始就要在红薯选择上下功夫。曾久居郁山的曾庆禄是一位长期研究当地人文历史的学者,他在一篇介绍郁山晶丝苕粉的文章中写到:“从品种上讲,一定要选用百花苕,因百花苕产量大,出粉率及甜度高;从地域上讲,一定要选用光照充足、粘性黄土出产的红苕,因这样的光照和养分条件培育出的红苕个大均匀,表皮光滑紧实,适于加工。”

事实上,从事苕粉加工的人们,至今也没有停止对更加优质红薯继续发掘的脚步。龙须晶丝苕粉专业合作社职员邓新玻向笔者介绍说,如今,他们选择了产量和出粉率都更高的豫薯王,淀粉含量可以达到20%。

农谚说“榆钱鼓,种红薯”,“黄鹂走,出红薯”。每年金秋,红薯在加工厂前堆积成山,来到这里的红薯红皮白肉,大小均匀,均是做晶丝苕粉的上好原料。

第一道工序便是给红薯“洗个澡”,一车车的红薯倒进清洗机里,直到表皮上没有污泥才送往下一道工序——粉碎。千万别小瞧清洗红薯这道工序,洗得越干净,苕粉的成色才能越加晶莹剔透。

粉碎之后,不含营养成分的渣被滤去,留下来的物质运至沉淀池进行沉淀。

在沉淀过程中,红薯表皮中所含的杂质及油份会浮到表面上来,这层黄色的物质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油粉”,没有去掉油粉的淀粉做出来的苕粉呈深色,不够透亮,人们通常会把油粉去掉,这样苕粉才晶莹剔透。

经过24小时的沉淀后将水倒掉,余下的便是淀粉,当地人称之为水粉。水粉白如乳酪,状若羊脂。

清洗、粉碎、过滤、沉淀、去油粉这几道工序都可以用机器帮忙,但等到了制作晶丝苕粉的核心环节——“浪苕粉”,就非得靠人工了。

“浪”字其实是谐音,邓新玻说他也不知道这个字应该怎么写,反正在彭水方言里,大家都这么发音。“浪苕粉”前,工人们从沉淀池里舀出一桶淀粉来,放到搅拌机里加水、搅拌,制成淀粉浆。淀粉浆的干湿度尤其重要:太干了,浪不动,做出来的粉容易断;太湿了,粉浪不干,容易粘住。

“浪苕粉”的工具是自制的浪盆,说是个盆,其实叫做盒子更为贴切。浪盆用铝制成,长方形,齐胸长,尺寸是固定的。每次“浪”的时候只舀一勺淀粉浆,这样“浪”出来的粉皮大小才一致。用农村常用的大铁锅烧上一锅水,用手感觉一下,水微微发烫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浪”了。工人们手持浪盆,置浪盆于水面上,前后轻轻摇晃,淀粉浆随着浪盆的摇晃“爬”满浪盆底部,从白色慢慢变成透明色,手劲巧的人,浪出来的粉皮厚度均匀。等到粉皮快干的时候,就把浪盆沉入水底,煮上一分钟。煮好后捞出来,一张粉皮就做好了。

粉皮冷却后,接着起粉皮。起粉皮也有绝招,“浪”粉前先在浪盆底刷上一层菜油,起粉的时候从两边慢慢往中间扯,粉皮就倒挂在竹竿上了。经过一两天的晾晒,待粉皮完全干透就将其切成丝再晾。

到了晾晒这道程序,也是苕粉迎来最美丽的时刻。晾杆上的粉皮,一张张莹润纤薄,光泽有佳;切成丝后,又像美女的秀发,顺滑如瀑。

红薯本是粗粮,似乎上不得台面。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早在乾隆年间,彭水一带的人们就改变了红薯的命运,他们去其糟粕,用红薯制成了被誉为“山中珍宝”的晶丝苕粉。

彭水晶丝苕粉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红薯专业技术协会

12405997

晶丝苕粉(粉丝(条))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