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台中的土特产有哪些 台湾十大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台中的土特产有哪些 台湾十大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11-01 03:24:38

一. 台湾省 台中 台中县小吃

台中县的知名地方小吃虽不算多,却别具淳朴、道地的家乡口感,如古风十足的清水筒仔米糕、香浓爽口的草湖芋仔冰,俱是全台闻名的乡土小吃。台中县的小吃据点分布得较为平均,但以城镇区域来看,则属丰原市小吃最多元,亦最具特色;其多集中于慈济宫附近,包含庙东小吃街内的清水排骨面、永芳亭馄饨汤、四神猪脚、凤梨冰,以及第一市场旁的蚵仔仁(链),都令人赞不绝口;此外,南阳路平交道的猪肚汤也深受地方人士喜爱。地属台中港区的梧棲镇盛产活跳跳的海鲜水族,新鲜、便宜是梧棲海鲜的最大特色;镇上海产店林立,梧棲渔港内也聚集着许多海产小吃摊,是尝鲜的热门去处。至于靠山的和平乡,最著名的地方美食莫过于谷关虹鳟,属于高山冷水性的虹鳟很难饲养,价格原就不菲,再加上谷关为知名风景区,单价更是水涨船高,谷关地区几乎每家餐厅都会提供鳟鱼大餐。( 台中县)

二. 台湾省 台中 先麦芋头酥

大甲芋头质地松软,向是草湖芋仔冰、九份芋圆的指定用料;先麦食品有感于大甲芋头长期为人作嫁,于是著手研发芋香月饼(即芋头酥),于中秋节应时推出,不料甚受欢迎,故改为常态供应。即保有古早的芋香,又融入西饼的精致,是先麦芋头酥致胜的秘决,淡紫色的内馅,一口咬下,浓郁的芋香随之散发开来,其口感细致绵密,甜而不腻。( 台中县)

三. 台湾省 台中 麻叶羹

麻叶羹是台中地区最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其他地方很难得见。麻叶羹的吃法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其做法是将麻叶叶脉抽出,用水边冲边以手用力搓揉,将苦水揉出,最后和鱼、蕃薯一同熬煮。武德宫旁有多处摊贩卖麻叶羹,也有混合薏仁一同煮的麻薏,其中杨益权卖麻叶羹已近30年,是最老牌的摊位。( 台中县)

四. 台湾省 台中 沙鹿内圆福

于沙鹿镇镇南街上的“沙鹿内圆福”,历经三代经营、传承,至今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目前有三家分店。其肉圆的制作过程相当讲究,用料特别,因此制作出来的圆个个皮质香Q、肉质香嫩,口味独特、与众不同,且多次获得国家优良食品奖项,因而成为当地小吃的代表。来碗以纯甘薯粉制作的肉圆福肉圆,再搭配一碗美味的肉羹汤,以相辅相的方式引出真正的美好滋味。

五. 台湾省 台中 铁路餐厅

南阳路平交道旁有家搭着棚架卖猪杂汤的路边摊,当地人戏称为铁路餐厅。食客坐在板凳上,面对热腾腾的汤汁,嘴里呼噜品尝,衬着轰隆隆的火车声,乡土趣味十足;由于老板将内脏清洗得十分干净,加上汤头好,完全不需胡椒压制腥味,汤头自有一股甘甜劲,粗陋的小店终能抓住饕客的胃。( 台中县)

六. 台湾省 台中 台银豆花

这摊位于台银旁的小摊贩既没店招,也没座椅,但凭着香滑爽口的豆花,每天顾客不断,早上8点开始,三大桶卖完就收摊。台银豆花祖传三代已70余年,从选料、浸泡、磨浆、滤渣到加入石膏等过程,拿捏得恰到好处,因此口感格外Q滑,搭配的姜汤也使用土产老姜,少了苦辣味,多了份香浓。( 台中县)

七. 台湾省 台中 新社香菇

新社乡的香菇远近驰名,游客几乎人手一包美味炸菇,杏鲍菇的口感与鲍鱼类似,酥炸后味道像鸡块,美味与口感兼具。新社出产的各种新鲜菇类可以衍生出许多佳肴美食,比如百菇养生火锅就是饕客们的最爱。

八. 台湾省 台中 梧棲海鲜

梧楼镇是台湾西海岸的海鲜美食重镇,亦是台中港与梧楼渔港的腹地,镇上一年四季都盛产活跳跳的海产水族,四时渔货丰盛、物美价廉,连带在镇上也兴起众多海鲜餐厅,为台中人大吃海鲜的热门去处。到梧楼吃海鲜,首先可造访梧楼观光渔市的餐饮区,20多家小吃店罗列于此,店前活跳跳的鲜虾、活鱼,以及鲜鱼汤、清蒸活蟹、生吃血蛤、清蒸大蛤等招牌菜肴,点出此地鲜活的特色;每天从渔港捕获的新鲜渔货运抵此地,在大厨利落的烹调下,原味美肴尽呈。除了店里供应的特定菜式外,游客还可自渔市选购新鲜海产,请店家代为料理;阿三哥、珍珠港、好香香、好家是其中口碑较佳的海产摊。除了观光渔市外,梧棲镇上也林立着10多家大大小小的海鲜餐厅。( 台中县)

九. 台湾省 台中 幸发亭蜜豆冰

幸发亭是台中蜜豆冰的招牌老店,除了主料蜜豆之外,还会加上圆仔、红豆、绿豆、以及凤梨、西瓜、香瓜、木瓜、香蕉等当季水果,最后再淋上香蕉油,咀嚼碎冰的泌凉口感,深受大众喜爱。( 台中县)

十. 台湾省 台中 苑里兰草·大甲蓆帽

苑里兰草、大甲蓆帽,是中台湾素享盛名的招牌。溪石磊磊的大安溪,为苗栗县与台中县划出地理分野,而其下游湿地孕育出的兰草,也为两岸城镇创造出盛极一时的蓆帽手工业,其中以北岸苑里的手编生产,以及南岸大甲的外销出口,名气最为响亮。兰草编织起源于原住民的手艺,早在18世纪,苑里一带的平埔族妇女就发现野生兰草晒干后相当坚韧、不易折断,于是拿来编制袋子、刀带及头带等用品,后来更自创编出兰草蓆,由于睡来舒爽芳香,又便于折叠携带,来此开垦的汉人试用后纷纷叫好,便开始学习编蓆技法,同时大量种植兰草及改良加工技术。当时,汉人在织法上加入龙凤及山水图案,称为“加纹蓆”,由于品质精良、造型优美,加上透气舒爽,因此深受达官显贵喜爱,而有“龙须蓆”美称。苑里妇女更创出草帽织法,技艺迅速普传到邻近乡镇,自此,苑里的手编蓆帽蔚为一格,领衔风骚。而在此同时,大甲商人则率先设立了商行,为市场丰厚的苑里帽蓆打开外销之路。当时海线铁路未开通,苑里的帽蓆都靠轻便铁路运到大甲,再由纵贯铁路转出口,因此“大甲帽蓆”声名远播,倒是真正的产地——苑里,反而名气略逊一筹。如今的苑里,是西部海线上一个悠闲的小镇,老街上如今仅剩159号的“振发”和116号的“谦昌”两家帽蓆老店,贩卖本地纯手工制蓆帽、名片夹、杯垫、手提袋,店中不乏几十年前的古董,保存了昔日兰草编织的好手艺。此外,苑里镇农会四楼也设立一座兰草文物馆,详细展出苑里帽蓆编织的历史,以模型展示兰草编织的过程,并陈列龙凤蓆、草帽、提袋等精美编织品。至于昔日的外销集散地大甲镇,目前市面上只能买到素面草蓆及草帽。为了让民众进一步了解草编之美,大甲镇农会里也有座草编展示馆,陈列国宝级的龙凤蓆及草帽、提袋等作品,但仅上班时间开放。( 苗栗县)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