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芜湖的特产美食 芜湖必买的十大东西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芜湖的特产美食 芜湖必买的十大东西更新时间:2022-10-03 01:58:11

一. 安徽省 芜湖 弋江区 芜湖虾子面

芜湖虾子面是安徽省芜湖市的特色小吃。芜湖虾子面是采用长江中青虾的籽,配以多种佐料,制成膏汤,再加手工揉制的小刀面,煮制而成。面有韧性,味极鲜美,营养价值高。

芜湖人最爱吃虾子面,以前在困难时期,能吃上一碗虾子面绝对是真正的奢侈享受,常有人在生病或生日时慨叹一句:“要是有碗虾子面吃就好了。”而现在虾子面成了人人能吃得起的平价小吃,但质量和细节一如既往的讲究,因此成为江城老百姓心中的代表美食,并且还入选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碗地道的虾子面,只能选用长江流域的青虾子作为材料。而面汤是纯骨头熬制,味道虽然没有加了添加剂的高汤香,但是喝完之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润”;面条要用质量上乘的优质面粉压制三次,就连撒在面上的葱花,也必须要用细小的香葱末,绝对不能用大葱、蒜或金葱代替。

二.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奎湖糯

又名九月红,从红壳糯中选穗出来,是本县的地方品种,品性不衰,原产于奎潭湖沿岸,即奎湖,黄塘,黄墓等地,后繁衍到附近邻县,一般亩产400-500公斤,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谷粒长,出米率高达74%,且粘性强,属比较高产稳产的一种古特水稻品种.1985年,在黄塘乡林塘村发掘,1986年试种良好,宜作单晚,至1990年,农户零星种植.

三.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无为纱灯

[无为纱灯]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光绪年间,清王朝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派出统官专程到无为征选无为纱灯,悬于皇宫内苑。无为纱灯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体,制作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上雕龙凤头状,下刻象鼻虎脚,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山水、人物等形象。经过剔墨工艺和点眼手法,画面人物眼晴,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 无为县)

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为皖地八大之一。无为纱灯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篾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形状一般为六角形和四方形。多选用紫檀、红木、槠树、红椿等高档坚硬木材制成框架,框架可折叠,灯架外缘雕立体龙头凤身,中配卷草图状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底部缀以金黄或大红色须穗,整体造型别致,比例匀称,雕刻精美,结构牢固,用榫槽连接,可自如拆卸,便于收藏和携带。无为州人放灯赏灯相传米芾知无为军时即留下习俗。清康熙年间,无为县艺人蔡静首创剔墨纱灯。清乾隆年间,郡中知名画师蔡竹田、许石隐、卞自环等结社研习画艺,最终摒弃了色纸和玻璃,选用在丝质绢纱上作画,改进了“剔墨”技法,即在绢纱画框上先以笔蘸墨勾出拟画的轮廓,把轮廓以外部分用淡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再将预留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晾干后再在胶面勾线、着色、晕染,以工笔绘制。内容常选取人物、花鸟、飞禽、走兽、神话传奇或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上乘者还绘以水浒、三国、红楼梦、西厢记等耳熟能详的故事。所绘层次分明、形神兼备,点明灯烛后通体透亮,礼觉效果极佳。剔墨工艺成熟于嘉庆年代,鼎盛时制灯作坊有30多家,年产万余对。1894年,光绪为慈禧太后操办60寿辰,曾特派统领官来无为征选。“万寿庆典”的宫殿内外,处处可见纱灯高悬,又被誉为“宫灯”。1911年,无为纱灯参加南京博物院展览,获二等奖状,外国驻华使节和商人争相购买收藏。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民间工艺,寻访到健在的民间工匠卞仲英等,旋即组织纱灯生产。自1953年始,选送的纱灯参加安徽省历届工农业产品展览会,誉满江南塞北。1956年,兴办无为纱灯社。1958年,无为工艺美术厂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又创制10多种新产品。在国庆10周年期间,无为纱灯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并作为名优牌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四. 北京市 通州区 北京特产美食

北京美食

五.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六. 安徽省 芜湖 繁昌县 繁园葡萄

繁园葡萄--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繁昌县庆大葡萄专业合作社位于芜湖市繁昌县荻港镇庆大村,合作社目前基地已发展葡萄种植面积1382亩,年产葡萄1600余吨,产值998万元。主要品种有醉金香、巨玫瑰、美人指、夏黑、红巴拉多、巨峰、阳光玫瑰、东方之星等国内外名优葡萄品种。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繁昌县农产品基地创建先进单位”、“繁昌县土地流转先进单位”、“繁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单位”、“芜湖市农业科普示范基地”、“芜湖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芜湖市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徽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合作社的葡萄生产基地获得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葡萄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无公害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计产品审定,注册了“繁园”牌商标,并获得了“芜湖市知名商标”称号。

七.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八. 安徽省 芜湖 芜湖县 老芮麻油

老芮麻油是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陶辛镇的。老芮麻油采用原生态的古老木榨工艺,生产味醇、浓郁、独特的木榨麻油,香飘十里。

木榨油的工艺特点完全是用人力借助木榨设备将菜籽、芝麻原料榨成食用油脂,不添加任何化学浸出剂和防腐剂、香精等,从而保证了油品的地道纯正,富含营养,食用安全放心。在唐代,就有木榨油作为朝廷贡品的史料记载,其工艺流程是:先将原料菜籽用风车除杂、炒锅炒熟,上槽碾末,包饼进榨,木槌冲榨,而后沉淀沥油。木榨油要存放一周后方可食用。油榨槽和冲榨所用的木槌一般选用檀木、栗树加工制成。

老芮“木榨油坊”年榨油菜籽300多吨,所榨菜籽油、麻油在市场上闻名遐迩。“老芮油坊”与旅游结下不解之缘,是芜湖市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同时也是陶辛水韵(3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油坊将着手加快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陶辛水韵”景区为依托,着力营造“老芮油坊”木榨菜油、麻油的品牌特色,积极申报注册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国家绿色产品,形成公司+农户+基地联结机制,做好产业链的大文章,将木榨古老工艺,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木榨油坊之一——老芮油坊继续发扬光大,让即将消失的木榨古老工艺重新焕发生机。

九. 安徽省 芜湖 繁昌县 砖雕

砖雕

安徽徽州(今安徽歙县)的砖雕,历史悠久,雕刻精致,独具一格,名闻中外。主要用在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等上面。古代砖雕多以浮雕为主,少数也有线刻的。徽州建筑多用青灰色的屋脊和屋顶,雪白的粉墙,水磨青砖的门罩、门楼和飞檐等,门槛和屋脚(升高地面一、二尺)皆用青石或麻石,有的人们也用水磨青砖平铺,而后用圆头铆钉固定在木质门板的表面。象这样的整体建筑,砖雕装嵌其中,十分和谐协调。徽州砖雕的图案,有花鸟、人物、戏出、生活场景和吉祥纹饰等。工艺精细,雕刻工整,运线流畅,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安徽省博物馆藏有《郭子仪上寿》、《百子图》等,都是徽州砖雕的代表作,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十.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大果豆

清末,本县城城郊孙家涝盛产大果豆(亦称青果豆白果豆),粒大,品质优良,营养丰富.1956年,曾作为一种传统产品进行推广.此豆一般于芒种播种,立秋前后鲜豆上市,处暑前后成熟收获,亩产100-125公斤.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