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四川巴中地区特产 巴中特产有哪些可带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四川巴中地区特产 巴中特产有哪些可带走更新时间:2022-09-09 21:45:51

一. 四川省 巴中 南江县 南江蜂蜜

南江蜂蜜

南江农民养蜂历史悠久,早在元初时期,就有农户用黏土、树枝、竹条或圆木制作饲养蜜蜂的容器,将这些容器悬挂在树上、屋檐或放在地上,引诱分蜂群进入,在自家屋檐下零星自然小量饲养。南江县植被良好,森林覆盖广,山上植物种类多,有天下“避暑胜地”之称的光雾山之中,所产蜂蜜品质最佳远近闻名,南江蜂蜜因此而得名,南江蜂蜜虽有名气,但零星饲养不成规模。解放后,在历届南江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南江蜂蜜得到了迅猛发展。1960年代初期,南江县养南江蜂蜜4000多群,年产南江蜂蜜220多吨,其中南江县年产南江蜂糖在100吨左右。1976年—1982年,南江县养蜂业发展到1.38—1.88万群之间,年产南江蜂蜜180—300吨,产量最多的年份——1982年达402吨。1976年,南江县被四川省定为南江蜂蜜基地县。1980年代后,由于蜂蜜价格走低,南江养蜂减少,1988年后万盛养蜂业下跌至6523群,产南江蜂蜜85吨。南江县1990年养蜂户为300户,14591群,年产量为341吨;发展到1998年全县养蜂户为555户,24250群,年产量为471吨。期间,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加快南江蜂蜜业的发展,逐步使南江县养蜂业走向产业化生产,南江科协在省、市科协和省昆虫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从1990年代末起,分别在南江的光雾山镇、上两镇、贵民镇等镇,组织蜂农进行集中养蜂技术免费培训。开展养蜂技术培训后,1999年,养蜂户已发展到713户,40123群,年产南江蜂蜜872吨;2000年735户,40798群,年产南江蜂蜜896吨;2001年866户,41675群,年产南江蜂蜜1205吨;2000年1052户,43345群,年产南江蜂蜜1421吨。对比开展技术培训前的1998年,全县养蜂户增加了497户,养蜂群数增加了19095群,年产量增加了950吨。2005年南江县养蜂户为1632户,蜂群111390群,年产南江蜂蜜2750吨。

二. 四川省 巴中 平昌县 凉蛋糕

凉蛋糕,蒸点,特点:松软柔嫩,化渣爽口,甜香宜人。烹制法:蒸。此品最宜春末、夏季、秋初食用,也宜作早点和冷饮、筵席配点。

选上等面粉、新鲜鸡蛋,按面粉400克、白糖500克、饴糖100克、鸡蛋500克、食用香草精微量的比例配料。qsv

蛋清掸泡,插上筷子不倒即可。蛋黄与白糖再掸至不现糖粒,加入面粉和好,放入蛋清泡调成稀糊状。蒸笼垫白纸后倒入蛋糊,旺火蒸熟,晾冷后改刀。qsv

操作要领:蛋糊应软硬适度,以舀起蛋糊慢慢来回叠起,其叠起层次能够慢慢地塌下即可;蒸笼坐锅内,待上蒸汽后才能倒入蛋糊;晾凉改刀,由底面进刀,面部收刀。qsv

三. 四川省 巴中市 巴州区 大罗黄花

大罗黄花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罗黄花是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大罗镇的。大罗黄花菜条丰润,色泽金黄鲜艳,肉质滋润,油分大,弹性强,香气纯正、浓郁,味道鲜脆可口。大罗黄花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大罗镇黄花种植历史悠久,据史载,民国27年就开始种植黄花,70年代,黄花得到迅速发展,年产约8万斤,曾拍成纪录片《高举红旗抓住钢,大罗黄花分外香》在全国播放。改革开放后,这里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年产量达10.93万斤,曾被列入全省生产基地;二十世纪后历史最高产量达60余万斤,收入300多万元。迄今,黄花在大罗镇的发展历史已有80余年。

巴州区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东西长72公里,南北长62公里。幅员面积256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1′~ 107°7′,北纬31°31′~ 32°4′。最高海拔1460米,最低海拔301米。大罗黄花最佳生长地域为大罗镇、鼎山镇、羊凤乡、凤溪乡、龙背乡、梁永镇等乡镇。

大罗黄花菜条丰润,色泽金黄鲜艳,肉质滋润,油分大,弹性强,香气纯正、浓郁,味道鲜脆可口。产品外观无意味、无冻害、无病虫害、无机械伤、无腐烂。大罗黄花营养物质丰富,尤其是品种“七根须黄花”,其花内长有雌雄一体的7根花须,品质特优,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丰富;胡萝卜素含量极高,维生素B2的含量更是大于其它同类产品,并富含大量的矿物质富,较国内其它地方如甘肃、湖南、省内渠县等地种植的“五根须”黄花的品质明显高出一筹。

2013年,巴中市巴州区经作站申报的“大罗黄花”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大罗黄花原产于巴中市巴州区大罗乡,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巴州区境内大罗镇、鼎山镇、羊凤乡、凤溪乡、龙背乡、梁永镇、金碑乡、清江镇、兴文镇、水宁寺镇、曾口镇、三江镇、光辉乡、花溪乡、大和乡、化成镇、关渡乡、凌云乡、大茅坪镇等19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1′-107°7′,北纬31°31′-32°4′,东邻通江、平昌县,南接仪陇县,西抵阆中、苍溪县,北接南江县。保护面积15000公顷,年产量6万吨。

四. 四川省 巴中市 巴州区 巴山脆李

1)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达州市茶果技术推广站

(2)品种来源:当地青脆李实生变异,经近20年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树势中庸,树姿半开张,幼树直立,结果后开张,枝条充实细长,分枝角度较小。主干灰褐色,表皮较粗糙,皮孔明显。枝条浅褐色,皮孔不明显。叶片长椭圆形,较薄,绿色,先端渐尖,基部窄楔形,有绿色腺体,边缘锯齿浅钝,较密。以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花白色,花粉量较大。成熟期8月上、中旬,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38克,果皮淡黄绿色,果面光滑,果粉灰白色。果点小而稀,平,白色。果梗较长,1.5厘米左右。梗洼较广,中深。缝合线浅平,较明显。核小,离核,可食率97.8%。果肉淡黄色、松脆,3~4天变软,货架期10天左右。果实汁液中等,味甜,无涩味。可溶性固形物14.0%左右,总糖8.54%,总酸0.3~0.5%。

(4)产量表现:早果性和丰产性强,定植后第2年试花挂果,6年生树平均株产25公斤。

(5)栽培要点:①建园: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2%的沙壤土或壤土,pH值5.5~7.0;②配置花期相同的其他栽培品种作为授粉品种;③整形:以开心形为主,干高40~50厘米,3~4个主枝,6~8个侧枝结果,加强夏季修剪;④施肥原则: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基肥50%~60%,追肥40%~50%; ⑤加强疏花疏果,疏果应在花后30天内完成; ⑥综合防治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李产区。

五. 四川省 巴中 平昌县 金鑫小角楼酒

该产品是最新开发的换代产品。它集小角楼系列酒之精华,具有“浓、酱、清”三香合一,清亮透明、绵甜爽净、回味悠长的风格。其瓶体造型美观,瓶型酷似金瓜,极富观赏、收藏价值。其新颖、独特的防伪设计,开创了酒业之先河,必将成为酒坛又一新秀。

六. 四川省 巴中市 通江县 天岗银芽

天岗银芽为创新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1990年,产于通江县火天岗茶场。1990年获四川省首届“甘露杯”优质名茶证书和奖杯;1993年参加泰国龙马展览并获银奖;1995年参加中国新技术、新产品交易博览会获银奖,同年获农业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 火天岗位于我国三大富硒地段之一的秦巴山区南段海拔1200—1500米,现有茶园面积150公顷。茶园多为建园基础好的集中连片的梯级茶园,栽培管理精细,茶园四周林木葱郁、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洁净、晨浴朝阳、晚罩云雾、土壤泉润,是出名茶的绝好环境。

采摘于清明、谷雨季节1芽1叶初展或开展的初嫩芽叶为原料。通过摊青→杀青→散湿→造型→烘焙→整理包装而成。成品茶的品质特征为:外形扁平、挺秀、匀整、色泽油润、满身披毫、香气馥郁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鲜爽,叶底嫩匀成朵鲜亮。
 

七.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通江富硒茶

通江富硒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通江富硒茶茶叶生产的规模和品质就享誉华夏,罗村茶就属四川八大名茶之一。通江县土壤富硒含量丰富,所产农作物富硒含量高,全县现有富硒茶园面积5.5万余亩,其中投产茶园3万亩,2005年全县茶叶产量820吨,其中名茶25吨,优质茶380吨,产值达2685万元,名优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名优茶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开发的通江富硒茶系列品牌“天岗银芽”、“天岗云雾”、“罗村茗眉”、“佛龙香茗”、“翰林茶”、“汉城银毫”、“龙虎银芽”等十多只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获部、省级名茶称号。到2002年建成名优通江富硒茶生产基地20000亩,A级绿色食品通江富硒茶基地10000亩,无公害生产通江富硒茶基地15000亩。通江雨量市沛,气候适宜,,茶园远离工厂、农田、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既有利于建立生态高效茶园,又有利于生产安全、卫生、营养的高档名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及有机茶。

八.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通江天麻

通江天麻

通江天麻是通江县,种植历史悠久。通江县属典型的中低山丘县,70%的乡镇出产野生天麻,乡镇村民历来有种天麻的习惯和经验。通江天麻块茎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横切面为牙白色或黄棕色,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药用价值极高。自2011年8月,通江县规划实施《巴药发展行动计划》,通江县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中,因地制宜,把通江天麻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农业产业之一大力推广与发展,对麻农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奖励,建立了以原始森林空山一带为中心的天麻种植示范带,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由通江县科技局组织申报、实施的四川省早期科技创新资金项目《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操作规程(SOP)研究及GAP基地建设》已正式投产。目前,全县共计栽培天麻15万窝,种植面积2万亩,年产干天麻达80吨,带领药农人均年增收2000元。通江天麻产业的发展,对秦巴贫困山区脱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九. 四川省 巴中 恩阳巴鱼儿

恩阳巴鱼儿又名恩阳爬岩鳅,恩阳区特色水产品,因主产于巴中市恩阳区水流湍急、多砾石的山涧溪河中,故名恩阳巴鱼儿。恩阳境内溪流众多,水力资源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恩阳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广,森林覆盖率达49.5%,生态植被保护完好,淡水养殖恩阳巴鱼儿由来已久。恩阳巴鱼儿体稍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部及体黑褐色,腹面白色;头和体背部具圆形或长圆形不规则黑色斑点,营业价值极高。近年来,恩阳区政府,按照“立足资源、项目带动、培育特色、做强产业”的渔业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淡水养殖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突出生态特色,着力构建省内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大力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游恩阳古城、吃恩阳巴鱼儿”已成为恩阳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十. 四川省 巴中 巴州区 川明参

川明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川明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川明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品,即可药用,也能食用,是集医疗、食疗为一体的古之贡品。具有补肺、健脾、强身等功能,国内市场每年需求量2万吨以上,我市积累了川明参种植的经验,常年种植1万亩,产量约5000吨以上,目前,已建立了3万亩川明参种植基地,年产川明参2万吨,且我市双林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已研制的川明参泥,产品生产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权,产品1994年、1995年获四川省优秀产品称号。年产量300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广州、深圳等全国20个大中城市。( 巴中)

巴州区川明参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种植历史悠久。川明参在巴州区习惯称沙参,又名土人参,伞形科草本植物,疗效与保健功能与野生人参相似,是秦岭--大巴山南麓特有的气候条件下多年生的绿色植物。野生川明参在巴州区大多数乡镇零星分布,面积100 hm2。野生川明参主要生长在光照较少的灌木丛中,任其自由生长,基本没有开发利用。栽培川明参主要是渔溪、三河场、花丛、九镇等乡镇,面积533.3 hm2。

巴州川明参既是大宗中药材,又是高级营养保健品,曾是古代宫廷御用贡品,具有安胃养胃、润肠解毒,清利肺热,益肝明目,强筋补血气之功效。巴州川明参主产渔溪,通常称为渔溪川明参,属地方,经过三百余年栽培,是迄今为止很优良的川明参品种。经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化验,巴州区川明参内含18种氨基酸、糖、钙、多种维生物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营养丰富的环保绿色产品,具有质嫩,粉足,汤鲜等特点,其药用价值早载入《全国中药汇编》及《四川中草药大型文献》,有健身、护颜、养神、清肺、化痰、健脾、滋阴等功效,大多用于健身补品和食用配料,老少皆宜。

目前,巴州区已形成了巴州川明参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先后建立了巴州川明参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巴州川明参绿色产品认证基地,培育了多家巴州川明参生产企业,研制出了巴州川明参饮料、罐头、茶叶、保健酒等系列产品,2010年,巴州川明参产值近3亿元,巴州川明参产业和相关产业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带动了运输、餐饮、住宿、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增加相关行业收入近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