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宁德蕉城的特产有哪些 宁德蕉城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宁德蕉城的特产有哪些 宁德蕉城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10-10 00:31:37

一. 福建省 宁德 古田 古田竹荪

竹荪学名 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ex pers) fisch,俗名有竹参、竹笙、面纱菌、网纱菌、竹姑娘。

竹荪隶属于腹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竹荪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食药两用菌,由于它的鲜品色泽雪白、菌裙漂亮、清香袭人,被誉为“真菌皇后”。
竹荪历史上列为“宫庭贡品”,近代做为国宴名菜,同时也是食疗佳品。其营养丰富,据测定干竹荪中含粗蛋白19.4%、粗脂肪2.6%,可溶性无氮倾倒物总量60.4%,其中菌糖4.2%、粗纤维8.4%,灰分9.3%。其对治疗高血压、神经衰弱、肠胃疾病等具有显著效果,能防癌抗癌,减肥壮体。还具有特异的防腐功能,夏日加入竹荪烹调的菜、肉多日不变馊。

竹荪生产是古田县继银耳、香菇之后的第三开发产品。1981年古田县真菌厂于室内试栽长裙竹荪成功。1989年古田菇农生料栽培试验获得成功,接种后60天即可采菇,每平方米当年收竹荪干品250~350克,单产提高10倍,周期缩短2/3。此项新技术迅速推广福建省内外。古田竹荪经过二十几年的技术攻关,品种驯化,以及栽培场所的突破,目前古田竹荪在质量、产量上都处于领先水平,产品行销世界各地。2000年全县栽培竹荪150万平方米,产量300吨(干品)。竹荪栽培获得多项技术成果,《竹荪林地开放式栽培初探》被收入《中国竹荪驯化栽培大观》一书内。《竹荪畦床套种香菇立体栽培法》通过地区科委组织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论文被《富民报》于1990年连载。《油柰园套种竹荪初探》选登于1997年中国食用菌新技术产品交流会的论文集。"古田竹荪"荣获第一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二. 福建省 宁德 霞浦 霞浦紫菜

霞浦紫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霞浦是“中国紫菜之乡”,全县养殖面积4.7万亩,干菜产量近万吨,产值2.5亿元,养殖量居全国沿海县(市)第二位。

霞浦县是我国南方最早养殖海带、紫菜地区。海带、紫菜主产区生态环境独特,产品无论从形态、色泽、营养、口感等方面都优于同类产品。2008年,全县海带、紫菜养殖面积11.46万亩,产量17.05万吨,产值13.3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7.8%,养殖面积、产量均居全国沿海县(市)前列。

目前,全县共有海带、紫菜育苗厂(场)58家、加工厂(场)300多家,一支由5000多人组成的营销队伍遍布全国各地。

该县进一步加大海带、紫菜产业扶持力度,同时提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培育发展霞浦海带、紫菜产业”。继去年12月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注册“霞浦海带”、“霞浦紫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基础上,今年又向中国水产流通与协会申报“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称号。

三. 福建省 宁德 周宁 宁德番石榴

宁德番石榴

四. 福建省 宁德 蕉城 天山清水绿

天山清水绿:为闽东天山绿茶中的上品,以其泡水清澈碧绿而得名。产于西乡天山岗下、章后乡的中天山、铁坪坑及际头乡的梨坪村。成品香气芬芳,近似珠兰花的鲜爽气味;滋味浓厚,回甘犹如新鲜橄榄;汤色碧绿,清澈鲜亮,与匀嫩鲜翠的叶底相辉映;叶肉肥厚,持久耐泡,冲泡三四次,余味犹存。宁德产茶,已有700余年历史。1781年前后天山所产“芽茶”已列为贡品。

五. 福建省 宁德 蕉城 三沙粿仔

三沙粿仔,福建宁德小吃.以其具有集山珍海味于一丸之中的特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先将炒熟(或油煎)的花生去膜,将芹菜、香菇、笋干、葱等切成碎块,合为一锅煮熟后盛进盆中。待汤料冷却后,把三沙出产的精白地瓜粉研成粉末,放进汤盆中与上述佐料搅拌成糊状。然后,锅中开始烧油汤,待油汤滚沸后,就用汤匙把盆中的糊状原料一粒一粒均匀地舀进滚汤中,原料在滚锅中迅速硬结,形成米果状,“三沙粿仔”因此得名。“三沙粿仔”吃之鲜嫩、香醇,集山珍海味于一丸之中,既可充饥又可品尝。

六. 福建省 宁德 古田 湖滨蜜柚

湖滨蜜柚是从坪山柚选育出的一个新株系,1987-1990年被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和漳州市农科所主持的“福建省柚子优良品种资源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柚优良品种,并命名为“湖滨蜜柚”。1986年建立了湖滨蜜柚子母园,进行了品种选育研究,选育出五个优良单株(92-1、92-2、92-3、92-6、92-8),并通过了省、地专家组的鉴定验收。1994年11月参加第三次全国柚类科研生产协作会评比,荣获优质柚类金杯奖。

湖滨蜜柚树势强壮,一年抽梢3-4次,自花结实,花量大,花期长,二月萌芽,十一月上旬成熟。具有早结丰产,抗病,抗逆性强,耐旱,耐寒等特点,三年始果,五年株产可达60kg,七年高达80kg,亩产可达3360kg。

湖滨蜜柚果叶圆头型,果大,外观美,香味浓,单果重1200-1500g,纵径14.3-17.0cm,横径14.0-16.0cm。果皮黄色,厚1.0-2.2cm,襄瓣13-14瓣,果与襄瓣易剥离,含酸量为0.69%,转化糖10.6%,100ml果汁维生素含量为44.7mg。湖滨蜜柚口感好,肉脆,甜酸适度,果实可耐贮藏至次年4月底。湖滨蜜柚远销广东、上海等省市,是深受老幼喜爱的古田佳果。

湖滨蜜柚原产福建省古田县湖滨乡,为坪山柚与晚白柚杂交的实生芽变。主产古田县,在福建省南平、建瓯、闽清、连江、屏南等地均有引种栽培。

树势强健,树冠圆头形,叶片大、椭圆形、略内卷,翼叶中大。果实长卵圆形,果形指数1.01,果基平或一边略耸起,有明显放射沟纹,果顶广平中心微凹,单果重1 200~1500g。果面黄色,具香味,油胞凸出,较粗,皮厚1.4~2.5cm,海绵层白色略带粉红色。瓤瓣13~14瓣,半月形,排列较整齐,果心空。果肉蜡黄色,肉脆化渣,汁偏少,甜酸适口,香味浓郁。每100ml果汁含全糖7.76~7.84g、总酸0.65~0.70g、维生素C37.5~44.7mg,可溶性固形物10.0%~12.0%, 可食率44.21%~61.3%,果汁率27.85%~28.06%,正常种子6.6粒,干瘪种子104粒。品质中上等。果实11月上旬成熟,耐贮藏。早结丰产性强,自花授粉坐果率高。定植后3年始果,平均株产约7.5kg,7年生树平均株产80kg。以枳作砧亲和性好,并具矮化效果。

七. 福建省 宁德 寿宁 三糍

三糍

寿宁“三糍”指糯米糍、粳米糍、马铃薯糍。糯米糍是将糯米洗净浸泡8小时,置蒸茏蒸熟,取出后放石臼中,舂至嫩食用,也可取成团放碾末的地瓜粉上,待冷硬后自然成圆饼。也可用炒熟的米、豆、花生仁、芝麻碾成粉,加白糖拌匀,将舂好的糯米米时切成小粒置粉上沾食;成圆饼的,切成块状油炸或蒸软沾粉食用。粳米糍是将粳米洗净,浸泡于碱水中5小时,上蒸笼蒸熟,取出后放入石臼中舂至嫩匀,然后用于揉成块状或圆状。可以切成细条配上佐料煮熟食,也可切成条蒸软配佐料沾食,还可切成条炸食。马铃薯糍是将马铃薯煮熟后去皮,捣烂与地瓜粉揉和,然后切成片块,配上佐料煮食。

八. 福建省 宁德 屏南 腐片

是一种特制的豆腐干,质软坚韧,经久火烘干,久藏不坏。售时削成长条,薄如蝉翼。有多种烹调方法,荤素皆宜,柔软清咸。

九. 福建省 宁德 蕉城 虎贝黄家蒸笼

虎贝黄家蒸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黄家蒸笼是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黄家村祖传的传统工艺艺术产品,由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熟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始创,至今有900多年悠久历史,黄家蒸笼的制作工艺是柳杉片手缚技艺的典型遗存,在全国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仍一脉相承,堪称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活化石”,2009年,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4月18日,虎贝黄家蒸笼协会正式挂牌成立,40多家黄家蒸笼企业结成一体,共谋蒸笼行业发展,至此,黄家蒸笼重又引起许多人的关注。黄家蒸笼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家蒸笼:流传千年的古老手工技艺

虎贝乡是我市蕉城区的“好西乡”,距离市区约50公里路程,过去,这里由于距离蕉城区比较偏远,少有人了解。而由乡政府所在地西去20多公里,位于蕉城古田屏南三县交界的黄家村就更少人至了。黄家是虎贝乡的大村,这里至今仍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黄家蒸笼制作工艺,这是柳杉片手缚技艺的典型遗存,在全国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漫步在黄家村中,可见其中散布着许多家庭式作坊。许多人家里的大厅、房间里层层重叠着摆满了高过人的蒸笼。这些蒸笼大多由柳杉和竹片制成,大小规格不一。小的只有人的一个巴掌大,刚好能放入一个包子;大的一笼可以装入上百个馒头肉包。村民说他们以前还生产过一个台湾老板定制的巨型蒸笼,制作的时候,整个人站在笼箍里面,都还不用低头。

除了大小不同,蒸笼的形态和工艺也各有所异,这些来自北京、上海、台湾、香港和国外的不同订单产品中,有的底屉用的是竹木,有的是陶瓷等,有的笼箍用上了闪亮的铝片,显得更为精致、时尚。如今,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蒸笼还成为了品种多样的工艺品。

黄家蒸笼采用柳杉、毛竹、水藤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其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却能使其具备易熟保温、透气不馊、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等优点,用它蒸出来的米饭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道,并久置不馊,因此,它一直是闽东百姓喜爱的蒸食佳品,在外国人眼中,它是无化学毒性的良好蒸熟器。

工序80多道,关键环节还靠手工

在近年中,黄家蒸笼的生产工序逐渐被一些机械设备代替,但是,许多关键环节还是要靠手工才能完成。

黄小化是黄家村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从爷爷的手上传承了这项技艺。他熟练地将一个个圆形的底座安入腰箍中,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好几个,他说就这道工序,他一天一般能够安装三十到六十个,但这只是制作黄家蒸笼诸多环节中的一道小工序,事实上,黄家蒸笼的制作技艺相当复杂。

“黄家蒸笼的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实则繁难精湛,要凭手工制作出合格的产品绝非易事。”黄北梨(现黄家村党委书)介绍说,以制作一只内径为25厘米的代表性蒸熟器“饭甄”为例,大体来说,先后要经过盘制腰箍、盘制上下墩、盘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盘制笼盖、插板、制底屉等工序,最后才能完成一只完整的蒸笼。而每个环节,又包含着十多道小工序,制作一只原生态的黄家蒸笼,从备料到最后装入底屉完工,需要多达80多道大小工序。一位师傅要花上整工二日,才可制作出一只二斗装(15市斤)的“饭甄”。

“我们要选用的是多年生的杆直、节长、无虫蚀的成竹,按要制作的大小规格截成一定的长度。”在该村的一处厂房内,一个村民正在用刀熟练地将一段竹子破开,他介绍,先要将竹子开片、去青,制成宽几厘米的竹片,然后将竹片放到刨床上进行刨光。“过去,这些都是由人工用刀细细加工的,没有多年的经验和手艺可不行,现在生产技术先进了,有了机床,加工就省力多了。”

竹片经过机床刨光后,就成为规格一致、薄而柔韧的竹片了,但这些竹片还不能马上就用,还要经过蒸煮、晾晒、风干,去除多余水分,这样做成的蒸笼才能耐久而不变形。用柳杉片制作的流程也与此大同小异。

盘制腰箍也是一道精巧的工艺,其内径的大小决定蒸笼的大小和容积,其上下沿需分别与上下墩对接,吻合紧密是最为关键的。这些腰箍没有用一根钉,而是用藤条等绑定。首先,将竹片或柳杉木条,按规格盘成一圈或两圈,然后在接头处用钻子打上孔洞,再用藤条穿过其中绑定。这些孔洞的个数和排列也是有讲究的,总体说来,有三孔、五孔、七孔,乃至十二孔,不同的孔洞,藤条的绑系方法也不一样,从而显现出多种美观的图案,既实用又起到装饰作用。

腰箍制成后,还要盘制上下墩、盘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等。蒸笼的底屉大多也是用竹子制成的,将竹片按一定形状切削,打孔后,用竹子穿过其中,或用藤条连结起来,然后裁成适合蒸笼规格的圆屉。过去没有机器的时候,这些都是纯手工完成的,现在有了机器,工人只要将一叠的笼屉放在机床中,脚一踩,机床铡刀落下,就裁出一片片圆底来。

盘制笼盖也是一项技术活,将柳杉木条盘成盖头圈后将盖板压入,使之与上墩伸出的突出部紧密吻合。笼盖子则是用薄竹条编制后裁切而成,在传统的手工生产中,不同的编制方式显现出来的花样也有好多种,各有特色。

最后一道工序,是将做好的蒸笼进行晾晒、打磨,去除毛边等,有的还要烙上产品标识,就可以进行成品蒸笼包装了。

口口相传900多年,宋时技艺重放光彩

说起黄家蒸笼的风光历史,黄北梨充满了自豪。据介绍,黄家蒸笼手工技艺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早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由石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始创。它用原始的方法、原始的工具,并且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有的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却能经过绵延不绝的流传,至今仍一脉尚存,堪称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活化石”。

据资料记载,石洋即是黄家村的古称,又称熟洋。当地海拔800多米,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湿润,尤其适合柳杉和竹子生长。丰富的柳杉资源,为黄家蒸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在黄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蒸笼,至清朝乾隆年间,更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碟、瓶、壶等日常器用,这些柳杉制品均可做到随物赋形,争奇斗艳,有的甚至成为当时的贡品。到上个世纪末,闽东许多农家人中,还能经常见到使用这些日常器具。

旧时,黄家村人都是用一副挑担挑着做蒸笼的工具、材料,走街串巷现场制作,在闽东各县小有名气,但这并非村民的主导产业。上世纪七十年代,黄家村村民黄北柱办起了黄家村历史上的第一家蒸笼厂。

真正形成黄家蒸笼产业规模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有一位台湾客商,在外地看到了黄家蒸笼,感觉手艺不错,就找上门来,要求订做一批竹蒸笼。那次,全村不但圆满完成了订单,很多年轻人还借着这一成功启示,纷纷办起了自己的蒸笼厂。黄家蒸笼的产业从此不断壮大,走出了国门,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

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从事和发展这一行业,如今,在黄家村从事蒸笼制作的家庭达到约三四百户。黄家蒸笼成了黄家村的主导产业,如今,“黄家蒸笼”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在品牌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这项古老传统技艺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有关部门提出了“五年保护计划”,希望能延续这一千年手工绝技。

虎贝黄家蒸笼

宁德市蕉城区黄家蒸笼行业协会

10779425

蒸笼

十. 福建省 宁德 古田 黄尖笋

黄尖笋出产于古田县黄田、水口沿江一带,尤以黄田炎多。黄尖竹多丛生,清明时节破土而出。采挖标准长25厘米,其中18~20厘米是埋在土里的部分,呈黄色,出土部分为青绿色。多腐殖质的松土地带出生的,笋质最好。黄尖笋不必预煮去汁,而像一般蔬菜一样要即时烹调处理。它可以热锅快炒而保其清脆,亦可清汤烧煮而留下甘味;它可以杂以腌菜、肉丝炒煮以富含多味,亦可单独下锅自求清正品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