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白山市特产馆 白山十大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白山市特产馆 白山十大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9-16 08:13:07

一. 广西 来宾 合山市 香芋扣肉

香芋扣肉”是广西地区的名菜之一,选用猪五花肉为原料,配以去 皮荔浦芋头和多种调料蒸制后扣在碟上而成。荔浦芋头生产于广西合山市, 芋头个大,每个 1 斤以上,肉白细,味香浓,蛋白质丰富。成品色泽铁红,肉质烂而不糜,荔芋软糯,肉富芋味,芋富肉香,风 味别致。

二. 河北省 秦皇岛 昌黎 赵家馆饺子

昌黎赵家馆,位于昌黎县城鼓楼东大街,始创于1921年,创始人赵福元(1907年—1996年)是一代著名的饺子大师。

赵家馆和赵家馆饺子主要经历了四十年代的红火期、五十年代的鼎盛期、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的艰难期、“文革”后的振兴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久负盛誉的赵家馆饺子,是昌黎县传统的老字号风味食品,以圆笼蒸饺为主。其特点是:选料讲究、皮薄馅散、味道鲜美、香而不腻、水灵可口。形成了海鲜、素馅、肉馅、什锦四大系列,十三类品种。一般肉馅配料是:以蒸作1斤精面粉的饺子为例,需要鲜猪肉6.5两,大油1两,香油5钱,海米5钱,味精5钱,葱、菜、香蘑及各种小料适量。并常随节令的变化,分别掺拌对虾、蟹肉、虾籽、鱼骨、海参、干贝、青蛤、蛤蛎、鲍鱼、八爪鱼、皮皮虾等各种海味,使饺子具有独特的风味,深受顾客欢迎。制作方法为开水烫面,肉馅喂鸡汤,全部手工制作。质量标准是:1斤面粉蒸作70个饺子,重3.1-3.3斤。

由于赵家馆饺子风味独特,市场畅销,《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北日报》、《经济日报》、《食品报》等都有报道,曾轰动海内外。上世纪五十年代赵福元曾多次参加全国性、行业性的省、市、地区表演和比赛,并屡获大奖。原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廖沫沙都曾给予表扬。在天津参加表演赛还受到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观摩并有合影和题匾“京东第一家”(文革期间被毁),还曾接待过荀慧生、尚小云、奚啸伯、管绍华等艺术大师。多年来赵家馆和赵家馆饺子先后荣获了省、市级以上多项大奖和荣誉称号。

三. 吉林省 白山 靖宇县 猴腿

猴腿里原猴腿并非指猴子的腿,而是长白山的一种主要山野菜,为蹄盖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猴腿蹄盖蕨。植株高可达1米,根状茎短,斜升,密生黑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深禾秆色,基部黑褐色,羽片密集。多生于海拔500-1300米间的杂木林、针阔混交林下及林缘的湿润处,分布于长白山区各县。

猴腿卷曲未展的嫩叶为当地群众喜食的山野菜,每年春季采摘,鲜食时需先将猴腿用开水烫过,也可加盐渍或晒成干菜。猴腿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盐、蛋白质和脂肪,可做成多种美味佳肴:有质嫩脆、开胃不腻的“鸡丝拌猴腿”,有味鲜咸、清淡不腻的“滑炒是仁猴腿”,亦有色米黄、食之鲜美可口的“炒肉丝猴腿”,色、香、味俱佳,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四. 河南省 平顶山市 汝州 汝瓷

汝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坯质好、质明亮、面下呈斑点、隐纹、冰花。为历代珍品。产于汝州市。

汝瓷在我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第一批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汝瓷厂专家试烧成功并得到陶瓷专家的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汝瓷的典型特色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汝瓷”烧造地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烧造“汝瓷”主要原料

唐代,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黄长石、砂岩石、半坡土、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汝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 “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相关历史记载资料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五. 广西 来宾 合山市 合山澳洲坚果

澳洲坚果合山市于1996年开始引种澳洲坚果,试验种植的澳洲坚果具有速生、早结、丰产、耐旱、耐寒、病虫害少、管理粗放等良好特性,极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澳洲坚果的食用价值很高,且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须的八种氨基酸,还富含蛋白质、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有“干果皇后”之美称。

合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0.6℃,年平均降雨量1350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8小时,年平均无霜期346天,相对湿度78%,土壤PH值5.5-6.5,经试种效果良好,是种植澳洲坚果的理想地域。

广西合山市地方税务局于1997年4月初,果敢引种澳洲坚果试验种植,经精心呵护和反复试验,果树终于挂果累累,轰动了煤城合山市,还获得了2005年度来宾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践证明,在合山是可以发展澳洲坚果种植的,因此,该市农业局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为了搞活当地经济,引导农民从“黑色煤窑”赖以生存转变到“绿色种植”发家致富路上,迅速成立了坚果公司,种植了1200多亩澳洲坚果树苗,至今已种植了3000多亩,计划到2007年带动相关农户种植7000亩,完成10000亩任务,使之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澳洲坚果生产基地。

澳洲坚果原产澳大利亚东部昆士兰洲东南部和新南威尔士洲北部的沿海亚热带雨林地区,从开始挂果年至采果60~70年之久。合山于1997年4月份从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购入嫁接苗定植,种植头两年,坚果树茎围平均增加4.0厘米,株高平均增加69.3厘米,且具有生长量大、耐旱、抗病能力强、病虫害少、适应性广和管理粗放等优点。去年初见成效,亩产干果仁75公斤,每公斤创下80元的好卖价,而且一投入市场非常抢手,根本不愁销路。

六. 广西 来宾 合山市 黑凉粉

广西合山市我国最大的凉粉(仙草粉)生产基地之一。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远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喜爱。本品可加入适量蔗糖、蜂蜜或其它自己喜爱的饮品和足量清水,与白凉粉一起搅拌均匀,不见核状物后搅拌煮沸。静置冷却至常温凝结为清澈透明嫩滑膏状后即可食用,冷冻后食用风味更佳!

七.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黄山白茶

黄山白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山白茶是安徽黄山市歙县的。

黄山白茶,又名徽州白茶,产自黄山市歙县富堨镇青山村凤凰湾,璜田乡蜈蚣岭村,天堂村一带。

徽州官方史料记载:

凤凰山在歙北,十五里,高三十仞,周十里,常有凤凰集于此,旧产茶,岁采制不过二三斤,熙宁中丘寺丞名之为“甘白香”

—宋 淳熙《新安志》

“黄山白茶”又名“徽州白茶”,自宋代则有之,被宋徽宗乐道,成为贡茶而风靡一时。黄山白茶富含氨基酸、铁、锌、硒等营养元素,特别是氨基酸含量较高,高达9.2%,远超浙江安吉白茶,由于其酚氨比较低,故茶汤滋味极其鲜醇,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2008年以来,白茶市场行情年年看涨,销售价格节节攀升,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尤其是经过“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数年来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白茶生产已经初具规模,黄山甘白香白茶已小有名气,2009年“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参加“中茶杯”评比获得安徽省唯一一个特等奖,成为歙县县茶产业的一朵奇葩。

20世纪90年代初,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璜田乡茶农陆续在六联至蜈蚣岭海拔600米左右的高山茶园中发现多株原生状白茶树丛,1991年经县农业局胡武海高级农艺师与当地茶农的采样,研制出首批样品,并送到中国茶叶研究所检测,结果显示:黄山白茶氨基酸含量达8%以上,明显高于其它茶叶含量,同时茶多酚与氨基酸含量比值较低,故茶汤滋味极其鲜醇,时任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研究员品审后欣然写下“黄山白茶、天赐物种、叶白味鲜、最利康健”“黄山甘白香,徽州贡品茶”等赞词。

黄山白茶是采摘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原料,经摊放、杀青、做形、烘焙等工艺精制而成。

高档黄山白茶外形挺直舒展、色泽金黄透绿、匀润显毫,冲泡后花香高长,滋味鲜醇,回味甘甜,史书中所谓“甘白香”三字特点全部体现。同时汤色嫩绿明亮,叶底成朵,通体嫩白,似透明玉体。

2008年以来,黄山白茶在安徽省各级部门的重视关心和地方茶叶经纪能人的不断努力下,黄山白茶的选种、繁育、示范种植与规模化推广不断加快,品牌建设正在加强,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生产的“甘白香”牌黄山白茶2009年获“中茶杯”特等金奖。黄山白茶现已在上海、合肥、北京、苏州等城市拥有一定市场和知名度。黄山白茶作为茶产业的一朵奇葩将香飘到永远。

黄山白茶历史渊源

说到白茶,我们不能不提宋朝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虽然他是一个不理朝政社稷,搜刮民脂民膏,生活荒淫无度的昏君,但他却是一位少有的皇帝书法家和画家,更是一位对茶叶有独特嗜好和见解的茶痴,他所著的《大观茶论》是最好的注解,也是我们了解有关白茶发展读到最早的科学论著。“……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之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我县白茶生产据宋淳熙年间(1174-1189)《新安志》记载“凤凰山在歙北……尝有凤凰于此。旧产茶,岁产不过二、三斤,熙宁中(1068-1077年),丘寺丞名之为甘白香……”史料佐证我县白茶生产应始于宋代。有人说,自北宋皇帝赵佶在记载了白茶之后,一直到明代的350年中就没有再发现过白茶。没有经过考证,只是姑妄听之。但是,我县重视和发展白茶应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时任茶叶干部胡武海先生(现已退休),在璜田乡蜈蚣岭村的崇山峻岭之中,偶然发现绿茶的变异种—白茶,经长期观察和反复研究,发现白茶与常茶不同,它具有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富含氨基酸、铁、锌、硒等营养元素,一般绿茶不能与之相比。该茶外形芽白如玉,叶薄如纸,冲泡后芽叶成朵,香气高爽,汤色清澈,嫩绿明亮,端杯入口,滋味鲜爽,满口甜香,实为茶中珍品。

三、黄山白茶发展现状

于是乎,胡武海先生便在蜈蚣岭村小范围无性繁殖、试种白茶,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种种原因,白茶发展终没有形成市场和规模。直到上世纪末,白茶传承人曹月红女士(现为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法人代表),先在桂林镇练江牧场租地选育白茶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与繁育推广,后因开发区建设,又转战郑村镇三坑、黎民等村进行选种繁育,在县农业委、财政局、科技局、扶贫办,移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建立了自己的黄山白茶母本园、繁育基地和白茶生产基地,并于2009年注册成立了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黄山白茶产业化发展规模初显,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

2009年,“甘白香”牌黄山白茶样品送到中国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结果表明,氨基酸含量8.0%,茶多酚含量8.0%,儿茶素含量10.4%,是同类茶叶酚氨比的佼佼者。此消息通过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一公布,立即引起业内专家的高度关注,我国首位茶叶院士陈宗懋先生欣然题词“甘白香 黄山白茶”;中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砷赞誉“黄山甘白香 徽州贡品茶”;安徽农业大学王镇桓教授称赞“黄山白茶 天赐物种 叶白味鲜 最利康健” 。2009年,“甘白香”黄山白茶首次参加全国第八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以总分94.05的高分力压群芳荣获特等奖。2009年,“甘白香”黄山白茶系列包装参加我县首次农产品包装大赛,产品设计和产品实物双双荣获一等奖。2009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黄山茶叶、名优农产品暨旅游博览会”上,“甘白香”黄山白茶卖出了每公斤11600元的天价。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博览会“上,“甘白香”黄山白茶被香港、广州茶商慧眼相中,以每公斤1.6万元的价格商定包销2011年所有的黄山白茶。

四、黄山白茶品质特点

何谓“白茶”,“甘白香”黄山白茶不是茶叶生产中按加工工艺划分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是属于绿茶类的一种新品名茶。据有关资料报道,白茶是在低温环境下,由于叶绿素缺失而导致品种发生遗传变异体的一个新品种,是茶树中的特异性品种。白茶虽称白茶,仍属于绿茶类,因为它的鲜叶呈白色(在生长过程中一段时期是白色的),按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

白茶茶树的颜色明显较浅,神奇的是,茶树茶芽颜色会随着时令变化而发生改变,如清明前的嫩叶是灰白色的,而到了谷雨时,嫩叶会逐渐转绿直到全绿。而且,白茶的产茶期较短,一般只有一个月左右,这样,白茶就更显得珍贵了。

白茶的形态特征是:春茶时幼嫩,芽叶为白色,当春茶成熟时,其叶由白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白色,而夏秋茶则是绿色。白茶的品质特征是:外形细秀,叶片莹薄,叶张玉白,色如玉霜,叶脉翠绿,光亮油润;冲泡后形似凤羽,茎翠叶碧;汤色鹅黄,清澈明亮;香气鲜爽馥郁,滋味鲜爽,回味甘甜。由于白茶品种珍稀,风格独特,品质极佳,民间谓之“端茶”,世人推崇,贵为珍品。我国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高度评价白茶,称白茶是“具有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普通绿茶不能与之相比”。

五、黄山白茶品系划分

黄山白茶(徽州白茶)从感官上和白化程度上看,我们通过观察有三个品系,“黄山1号”(暂定名),白化程度高,叶呈玉白色、莹薄;“黄山2号”(暂定名),白化程度次之,叶白莹薄,叶脉微绿;黄山“3”号(暂定名),白化程度低于黄山“2”号,其叶呈绿白色,莹薄。当然,白茶的白化程度还要视生长的周边环境,海拔的高度及管理水平,从比较的角度来看黄山白茶的白化程度高于同类产品,这与我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优良品种密不可分。由于白茶是在低温下叶绿素缺失的遗传变异体,由于这种茶树代谢机能的特异性,低温时抑制了叶绿素的合成,但显著的提高了游离氨基酸的生成量,因此,早春白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一般均在6%以上,高者甚至达9%。这时其他一般绿茶品的含量只有2%—4%。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由20多种氨基酸所组成,其中茶氨基酸要占氨基酸总量的50%—60%。这种茶氨基酸是茶的特征性成分,到目前为止,其它动植物中均未发现。由于黄山“1”号白化程度高,内含物丰富,风格独特,品质极佳,实属珍稀品种。

六、黄山白茶发展目标

我县的白茶开发迟于安吉十多年,去年我与相关部门赴安吉进行考察学习,感触很深,感慨万千,论产茶历史,安吉不比我们长;论历史名茶,安吉不可与我们比;论自然条件,安吉不比我们好,论茶叶品质,安吉不比我们优,论白茶的发现,安吉没有我们早,而如今安吉白茶可谓是名扬天下,究其原因,我认为除浙江人有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强大的市场开发能力和无风能起三分浪的拼搏精神外,与他们善于发现产品亮点,立即形成合力,坚持数年,持之以恒的发展,不屈不饶的奋斗密密不可分。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白茶产业,企业将重点在做好白茶品种选育和繁育基础上,加快基地建设;加快初制厂清洁化改扩建、引进自动化加工设备、新产品研发与包装;加大品牌宣传与推介、尽快提高甘白香黄山白茶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拼搏,将“黄山甘白香白茶生态园”打造成集产(生态化茶园)、加(清洁化加工)、销(品牌化销售)、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研(新产品研发)、游(茶乡风情体验游)于一体,使之成为黄山市乃至皖南山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一大亮点,为重振全国第一产茶大县的雄风,造福更多的种茶人而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黄山白茶(徽州白茶)

安徽省歙县现辖行政区域28个乡镇,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

信息来源:歙县茶业网

信息来源:歙县茶业网

八. 广西 来宾 合山市 马安奇石

马安奇石鬼斧神工般的天然造型和石质,具有清、顽、丑、拙俱全,质、色、景、型皆备之特色。合山奇石种类繁多,且千姿百态,各具魅力。有壮锦石、绿玉石、鸳鸯石、彩铀石、素陶石等石种,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或少有的。合山奇石以独有的风格放射了灿烂夺目的神奇光彩,它既有科研价值、艺术价值,又有经济价值,可谓价值连城。

九. 吉林省 白山 江源区 吉林田鸡

又名“蛤蟆”,学名“中园林蛙”。吉林的田鸡与飞龙、熊掌、猴头并列为中国四大山珍。田鸡外形似青蛙,但头部 宽扁,略呈三角形。吻端钝圆而宽,略突出于下颌,吻棱较明显。鼓膜处有牛角 形黑痣。体较短宽,背部黄褐色或深棕色,有“八”字形黑斑。体侧灰色,有少 数分散的疣粒。雄蛙腹面乳白色,雌蛙为红黄色,带有桔红色斑点。前肢较粗短, 后肢发达,关节灵活,指趾端无吸盘和横沟,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善跳跃。它 春天解冻出水,栖于山地、森林的阴湿地或河崖草丛中,皮肤颜色随季节变化, 春为绿色,夏为黄褐,秋则全褐。吉林省东部山区是田鸡的主要产地,人们一年 要进行三次捕捉:一是春季“开江”,二是秋天“割地”,三为冬令“避素”。开江 后的田鸡,经漫长冬眠,腹内净空,肉特鲜嫩;割地时则养分丰盈、肉质肥美; 冬眠的田鸡,肉素血清,别饶风味,尤为珍贵。

田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和少量脂肪以及大量水分,与人们日常食用的肉类 (鸡、鸭、鹅、牛、马、羊、鱼)相比,无论是从味道,还是从营养价值来说都 属上乘。田鸡油营养丰富。据测定,其蛋白质含量为56.53%,脂肪为4.3%,碳 水化合物9.65%,并含有硫、磷等元素,维生素A、B、C以及多种激素。

据宋代《本草图经》记载:“似蛤蟆而大、色黄”之“山蛤”,大概即田鸡之谓。并 说“山人亦食之”。民间传说此蛙以人参苗为食,人们对田鸡之珍贵,由此亦见一斑。

吉林田鸡油既是名贵山珍,又是高级滋补品。它具有补虚、强精、退热的功能, 用于体虚乏力、神经衰弱、精力不足、肺虚咳嗽、久病失调、产后虚弱、气血亏 损、眩晕失眠、记忆减退等疾病。

十. 河北省 唐山市 丰南 稻田河蟹

丰南区稻田养殖河蟹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河蟹价格居高不下,河蟹养殖效益相当可观,在池塘养殖河蟹大规模发展的同时,有效的带动了稻田养殖河蟹的发展,稻田养蟹一度达到3万多亩。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名贵淡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河蟹也叫“螃蟹”或“毛蟹”,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头部和胸部结合而成的头胸甲呈方圆形,质地坚硬。身体前端长着一对眼,侧面具有两对十分坚锐的蟹齿。螃蟹最前端的一对附肢叫螯足,表面长满绒毛;螯足之后有4对步足,侧扁而较长;腹肢已退化。河蟹的雌雄可从它的腹部辨别:雌性腹部呈圆形,雄性腹部为三角形。河蟹常穴居于江、河、湖沼的泥岸,夜间活动,以鱼、虾、动物尸体和谷物为食,每年秋季常洄游到出海的河口产卵,第二年3~5月孵化,发育成幼蟹后,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发育长大。河蟹的肉质鲜嫩,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味食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