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哈尔滨特产光头饼 东北正宗光头饼配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哈尔滨特产光头饼 东北正宗光头饼配方更新时间:2022-08-29 07:06:44

一. 广东省 广州 海珠区 小凤饼

广州小凤饼:以创制人“小凤”的名字命名,当地习惯称鸡为凤,故又名鸡仔饼。小凤饼是广式的著名糕点,原称鸡仔饼或凤饼,因有腐乳香味,又称南乳风饼。小凤饼是散粒型的,质地松脆,又有芝麻和葱香,具有咸甜两味。解放后,曾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赏。

关于小凤饼,何时始创,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和记载。按小凤饼成名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因此有说其源于伍紫垣的婢女小凤。小凤是顺德人而姓氏不详。据说某日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客人,碰巧点心师不在,而客人欲尝广东点心。伍无计可施,暗暗叫苦。小凤情急智生,把平时私下储藏以备充饥的干饼拿出来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吃后大加赞赏,以后还来信称道,念念不忘。其实只不过是小凤把宴客剩下的菜肴收起来,加些梅菜压成饼块,再请点心师傅代为烘干而已。想不到这种饼居然甘香酥脆、油润干洁,十分可口。意外的发现启发了伍紫垣,于是命师傅如法炮制,并把这种饼取名“小凤饼”。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小凤饼是梁氏祖传,因外形酷似小鸡,故尔取名“小凤”。后来,成珠楼确定以小鸡作为小凤饼的商标,正合把鸡雅称为“凤”的民间习俗。不管小凤饼的起源如何,总归是成珠楼的一大发明,由于标新立异,风味独特,质量上乘,难怪问世以来声誉鹊起,而成珠楼更因此名闻遐迩。20年代初,小凤饼曾获“展品赛会最优等奖章”。1931年参加“广州市国货展览会”,获一等奖章。据说当年广播电台曾经编了一段顺口溜宣传:“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你去省城最紧要买鸡仔饼。”长期以来,省内外的过客都喜欢手提小凤饼回家,作为到过广州的标记和珍贵的“手信”。国外华侨乃至外国朋友都把小凤饼视为代表中国饼食的珍品,推崇备至。于是,小凤饼的销售点逐渐遍及省港澳。

二. 河北省 沧州 任丘 任丘茄子饼

任丘茄子饼是河北著名小吃,特点:鲜香酥软,佐餐佳肴。

制法:(1)将茄子切丝、拌盐腌1刻钟,使变软。 (2)将大蒜拍成泥,辣椒切细丝与花椒粉、味精拌入茄丝中;再加适量面粉搅匀至上劲。 (3)素油入锅烧热,把拌好的茄料搓圆成饼状,入锅中炸2分钟捞起装盘即可。

三. 河北省 承德 平泉市 宫廷御膳饼

宫廷御膳饼是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的。御膳饼味香酥甜,包装精美,为招待贵宾、馈赠亲友之佳品。作为礼品,经常被带入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宫廷御膳饼俗称糖饼,原为清宫廷御膳之一,御厨刘德才老师傅流落八沟时,将手艺带到此地,至今有160多年的历史。此饼以精制面粉为主料,配以白糖、白油、青丝、玫瑰等十几种配料,经多道工序加工,色泽金黄,边缘银白,饼多层且薄如纸。饼因馅儿分为五种:白糖、白荞麦面和馅儿为南沙饼。白糖、肥肉末和馅儿为水晶饼。白糖、澄沙馅儿为澄沙饼。白糖、芝麻和馅儿为麻酱饼。香油、白糖、桂花和馅儿为哈达饼。五种饼同装一盒,以饼上红点标记。御膳饼味香酥甜,包装精美,为招待贵宾、馈赠亲友之佳品。作为礼品,经常被带入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宫廷御膳饼,1985年被载入《国家食品大全》,1992年获河北省优秀食品“金鼎奖”。 本产品现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 河北省 承德 承德县 南沙饼

南沙饼在承德已传承百年之久,可以制作很多种馅,甜而不腻,软绵绵的。如澄沙馅:将红小豆煮熟,成糊烂状过筛,除去皮渣豆沙。炒锅内放200克白油,按500克豆沙500克白糖比例配制,加文火炒干,待不粘时再加桂花和适量青红丝而成。水晶馅:将猪板油去皮切丁,用开水焯一下晾干。按500克板油750克白糖和成馅。此馅适于冬季食用。

原料配方:面粉1千克 猪油250克 白荞面500克 白糖1千克 香油200克 杏仁、桃仁、青红丝、桂花、香精适量

做法:

1、用500克面粉与250克炼熟晾冷的白油和成油面,另用500克面粉加入300毫升清水和成水面,用水面包油面擀开成面皮。

2、将白荞面蒸熟,按500克干面1千克白糖、200克香油的比例。适量加入桃仁、杏仁、青红丝、桂花和少许香精拌和成馅。

3、按每千克面粉出40只饼的分量揪剂子擀皮,用皮包好馅,擀成3毫米厚的南沙饼生坯,上铛,用温火烙7分钟左右即成。

五.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淮山糯米饼

做法:1.山药煮烂后捣成泥,加入少许糯米面、细玉米面、适量白糖和成面团。2.面团分成等量剂子,整成圆饼后在两面沾点芝麻,入平锅两面煎熟即可。

六. 山东省 威海 文登区 文登媳妇饼

媳妇饼,文登名吃。主要原料为白面、鸡蛋、猪油、白糖,饼做得要厚,要香,要甜,吃了长劲。原是女方出嫁放在箱底带到婆家送给新郎的“体己干粮”,俗称“媳妇饼”。

媳妇饼俗称为“被窝饼”。此饼是女儿出嫁时,由女方娘家负责烙制的,好吃又耐存放。这种饼专门是为忙碌了一天的小两口进入洞房后,深更半夜说悄悄话时用来填肚子充饥而准备的……

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种饼就烙得多了起来,又作为礼品分发给参加婚礼的客人品尝。

七. 安徽省 安庆 迎江 迎江油酥饼

油酥饼制做技艺精细,要经过制酥、和面、制饼、煎烤四道工序。制酥的油、面比例为1:3。先将菜籽油烧热,将锅端下,徐徐倒入面粉,用擀杖迅速搅拌均匀。和面讲究搓揉,使面有较强的韧性。和面的水,60%为凉水,40%为温水,先用60%的凉水与富强粉拌和,搅成面絮,再倒入20%的温水,搓揉成硬面团,揉至面团表面发光,再将剩余20%凉水洒入,并用拳头在面团上榨压,使水全部“吃入”面内。然后将面团移在案板上用力反复搓揉,功夫全在“揉”上,直至面有较强的韧性时,拉成长条,抹上清油,揪成一两三钱重的面剂;再在面剂上抹油, 以防止粘连在一起,并逐个搓成三寸五分的长条,就可以制饼了。

制饼时,将长条面压扁,擀成一寸半宽的面片,加一钱五分油酥,撒匀椒盐一分,关键在于一手扯面,一手卷面,要求一两三钱重的面条,必须扯成二寸宽的薄片达四公尺长,只有这样边扯边卷,才能达到层叠千折,薄如蝉翼的程度。

煎烤用平底鏊,先在鍪内倒一两菜籽油,将卷好的形似“蜗牛”的小圆饼逐个排放在鏊里。鏊下的火力要分布均匀,散在周围,而鏊上的火力则要集中在鏊的中心,这样才能使酥饼涨发,心子提起。待三分钟后,提开上鏊,给酥饼淋一点清油,逐个按火色情况调换位置,防止烤焦,再将上鏊盖上,一分钟后将酥饼翻身调换位置,达到火色均匀,两面金黄即成。

八. 西藏 阿里 革吉县 公婆饼

为什么叫公婆饼呢?原来,现年七十二岁的阿公林德铭,和六十八岁的阿婆萧水,当年结婚后即在此开设饼店,专门制作结婚用的大饼。邻居们随口给它起了个名──公婆饼,这个充满乡土味的称号遂不径而走,如今店龄已近50年。老夫妻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磨米、揉拌、包馅、制饼,全程手工,一天大概能作一百五十个,皮薄而Q,内容实在,馅有芋头、豆沙、卤肉等口味。

一般游客皆以为,公婆饼有点像是小一号的汉式肉饼,炭烤焙成,香酥可口。此外,店里皮润料实的草仔?也十分出名,以菜脯、绞肉、香菇、虾仁等配料作馅制成,口味相当道地。

九. 浙江省 杭州 淳安 贵妃松花饼

贵妃松花饼是浙江杭州的特色小吃之一。它用纯绿色高山松花粉和糯米粉精制而成,姿容婉妙,有着馥郁的松香和糯米的甜香,同时也是营养价值丰富的保健食品,具有美容养颜、调理身体肌理的功效。

十.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呼兰 石头饼

石子饼具有明显的古代石烹遗风。黄河人类用火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石烹法的出现,应该说与人类谷、麦等粒食食物的食用有一定的关系。植谷为食,始于神农时期。神农氏是黄河先民中的一位圣人,即传说中的炎帝,是黄河民族的祖先之一,他首创农业生产,教人食谷。《白虎通》云;“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吕,教民劳作。”然谷物粒食,不宜于火上直接烧烤,先民就发明了“石上燔谷”之法。《古史考》云:“神农叫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关于“石上燔谷”,其它典籍中也多有所载《礼记·礼运》有“其燔黍捭肠人。污尊而杯饮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之。”、“臂析肠肉加工于烧石之上而熟之也。”

这种方法是将石块烧热,谷物直接放在石上而制熟。这主要是利用石块传热慢,散热也慢,布热比较均匀的特点,以达到控制火候的目的。这种方法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唐朝时有“石鏊饼”之制,明清谓之“天然饼”。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