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吕梁山有哪些特产 吕梁吃的特产有哪些东西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吕梁山有哪些特产 吕梁吃的特产有哪些东西更新时间:2022-11-15 21:28:45

一. 山西省 吕梁 汾阳 山西汾酒

汾酒产于山西汾阳县杏花村酒厂。

相传杏花村于公元五世纪就开始酿酒,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汾酒在唐代已有盛名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里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汾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具有清香纯正、醇厚绵软、甜润净洁的特点。汾酒虽为60度高度酒,但没有强烈的刺激性。

二. 山西省 吕梁 交城 玻璃圪嘣

“玻璃圪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产自太原附近的交城覃村。是太原地区春节前后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深受儿童欢迎。每到春节,行销一时。

三. 山西省 吕梁 岚县 岚县面塑

岚县面塑:岚县岚城镇是山西省的面塑艺术之乡,在全国都小有名气,当地百姓用技艺精湛、制作精美的面塑供品,诸如象征六畜兴旺的家禽、家畜,象征长寿的松鹤延年、寿星、寿桃,象征喜庆吉祥的如意壁合、鱼跳龙门、马上封侯,也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悟空降妖、八戒偷瓜、天仙配、鹊桥会等,来祭祀这位百姓心目中的菩萨。

面塑品除制作原料的处理工艺上考究外,在捏、剪、割、揉、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纹花、色调配制也极其讲究。

四. 山西省 吕梁 临县 稍梅

稍梅

以羊肉、西葫芦及佐料、调料制馅,以菊花瓣状面皮包馅,捏成梅花形,笼蒸即成。皮薄、馅大、香醇、利口,食后齿颊留香。

五. 山西省 吕梁 岚县 岚县莜面

这次来说说岚县另外一种——莜面。大家都知道莜面是莜麦磨成的,为什么不说是莜麦而是莜面呢?想知道,那您就往下看吧。

要说莜面那得首先来说莜麦。它是一种禾谷类作物,学名裸燕麦。营养丰富,在禾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组成也较平衡。由于莜麦营养丰富,耐饥抗寒,在自治区西部被誉为一宝。征麦含糖分少;蛋白多,是糖尿病患者较好的食品。又因脂肪中含有较多的亚油酸,是老年人常用的疗效食品。莜麦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平均达15.6%,高出大米100%、玉米75%、小麦面粉66%、小米60%,8种氨基酸组成较平衡,赖氨酸含量还高于大米和小麦面粉;脂肪和热能都很高,脂肪是大米的5.5倍,小麦面粉的3.7倍。此外,维生素和磷、铁等物质也比较丰富。莜面出粉率高,一般可达九成以上,吃水量大,0.5公斤莜面可做1公斤成品。内蒙古、山西(晋西北)是我国莜麦的主要产区,而且山西的莜麦绝对是全国最好的。

虽然岚县也属金西北,也产莜麦,但由于莜麦性喜寒、旱,在岚县莜麦大都种在山火丘陵的最顶端,这样就使得种植面积缩小,播种收割也不是很方便而且每年可以种两季的莜麦成了一季,所以产量不是很大,但也正是由于在这种条件下长成,所以岚县的莜面有着其他地方品种无法比拟的味道,也是绝对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如果你想尝一尝岚县莜麦的味道,恐怕要亲自去了岚县才能够吃到,因为当地人从来就没有把它作为经济作物来种,跟本就是为了自家吃才种,甚至很多岚县人都无法吃到地道的岚县莜面,本地莜面价格都是很贵的。

好了,莜麦的介绍就到这里了,看到这相信很多人都吧满意。怎么跟搬教条一样讲了半天,却没有一点实质的东西来说明?嘿嘿,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说明岚县莜麦整个生长过程中的特点,具体和吃相关的,那就放到吃里面讲吧,那个时候将的就不是莜麦了……

六. 山西省 吕梁 汾阳 汾阳石头饼

汾阳石头饼

汾阳石头饼是中国最古老的铁板烧食品。又称石予馍,唐代称石傲饼。特别:经久耐储,携带方便,口感酥脆咸香。

汾阳石头饼历史渊源

黄河人类用火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石烹法的出现,应该说与人类谷、麦等粒食食物的食用有一定的关系。植谷为食,始于神农时期。神农氏是黄河先民中的一位圣人,即传说中的炎帝,是黄河民族的祖先之一,他首创农业生产,教人食谷。

《白虎通》云:“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吕,教民劳作。”然谷物粒食,不宜于火上直接烧烤,先民就发明了“石上燔谷”之法。《古史考》云:“神农叫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熟之也。”

七. 山西省 吕梁 中阳 中阳蚕茧

中阳蚕茧

八. 山东省 济宁 梁山县 梁山烧饼

梁山烧饼又名碳炉马蹄烧饼。为陈姓清朝中期所创 , 是面食名吃之一。它选用优质面粉、芝麻、植物油、糖稀作原料 , 做成圆饼后将背面贴在倒扣的铁锅内 , 用木碳文火烘烤。其特点是 : 园形、中间薄、边沿厚;黄酥油亮 , 香脆可口 , 色香味型俱佳。

九. 山西省 吕梁 离石区 抿圪蚪

白面或加绿豆面、高梁面,调成稀面,放碗中,用削尖的筷子将稀面沿碗边拔入锅内,呈不规则条状,易于消化。

十. 山西省 吕梁 方山 山西老火锅

冷冷的冬天,思念暖暖的火锅。在川锅的市井热闹里,居家过日子的人们,还是忘不了被时代渐渐淡漠的山西老火锅。

火锅的源头是一万年前的陶鼎,并在从鼎到锅的演变中,伴随着对冬季暖食的需求,产生并独立出来。空足之鼎曰鬲,西周有“刖刑奴隶守门鬲”和“温鼎”,放入木炭烧煮食物并保温,可以说是最早的火锅雏形了。汉代时有铜“染杯”,上为盛食杯,下为炭火盘,推断为古代单人使用的保暖食物的小火锅。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暖食的 “锥斗”、分格的“五釜熟”,演变到唐代,又有用于暖酒、暖茶、暖食的陶瓷暖锅。宋代始有锅涮兔肉,名曰“拨霞供”(《山家清供》),元代时出现涮羊肉。明清时,暖食多称为热锅,涮食称为生火锅,如《清稗类钞》记载:“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清帝除夕宴要上热锅一品,千叟宴则上生火锅,如嘉庆元年举办的千叟宴,有5000人入席,共用了1550个火锅(《中国历代御膳大观》),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宴上,用的最多的是大同产的铜火锅,“分上下层,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些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奉天通志》)。大同铜火锅自古享有盛名,《民国大同志稿》有“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其大宗售品有铜锅、铜壶等物,尤以火锅为最。自平绥路通车,中外游人旅客咸乐购置之,用作馈赠,其销路愈畅,本品愈多,故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大同铜火锅有六件套,经过七道工序制成,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造型美观,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1973年,1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席间,总统及随行的法国友人,对大同火锅风味之独特、器具之精美赞不绝口。细心的周总理在蓬皮杜总统别离之际,将一个雕有 “九龙奋壁”的铜火锅相赠,世界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声誉传遍了国内外。此后钓鱼台国宾馆等著名饭店,纷纷订制,火锅宴席兴盛一时,铜火锅涮羊肉亦成为地方特色名吃。

与大同火锅齐名的,有尧乡火锅,早期以翼城或平定的砂火锅为器,将肉菜等食料先入锅后注汤,煮沸上桌而食。这种吃法唐代叫暖锅、清代叫热锅,宋代时则叫“骨董羹”。苏轼的《仇池笔记》记着这个出处:“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范成大有诗“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晋南稷山金墓博物馆段氏墓穴出土有一块方砖,与段氏家传的一块方砖相合,组成一付完整的“贯通宴锅汤”方,类似今天火锅之煮与涮相结合的吃法。笔者曾三次亲往考察,亦曾品尝,食以鹿料为主,但汤方却秘而不宣,只出示了一幅描绘北宋年间三晋南北酒馆冬令吃宴锅汤的古画。贯通宴锅汤曾在太原著名的全晋会馆销售过,现在又推出有木炭铜火锅,是老太原的吃法,层层码料,先煮后上,配以特殊的山野“麻麻花”香料,相传源于北汉。

过去山西民间吃火锅,平日里是不多见的,大都在冬季节令应市。春节期间,人们走亲串戚,初二或初三女婿给丈人、丈母拜年,丈人则多以火锅款待,取意“团暖”之意。火锅料需荤素兼备,如古绛州一带多达十余种。若是将料煮沸后连锅热上,则讲究码放原料至锅子的四分之三深度为宜,过多汤易溢,过少则不丰富。火锅还被应用于山西民间筵席的主菜,如晋中太谷的一品锅、三鲜盆,所用器皿与大同铜火锅有别,是1的平底圆形带盖的铜镀锡盆。三鲜盆内要有三等份的格,互相接通,如魏晋时候的“五釜熟”,三样主菜分放在各格,汤味因相互连通而调和。铜盆配一铜架,下方可安置一酒杯,食时点燃杯中酒,置于盆下,边烧边食,为过去晋商大户人家的吃法。

今天,火锅不再是稀罕之物了,在新生一代却言必川、渝,“上继唐风晋韵,下启调鼎美味”的山西老火锅之种种,正渐渐式微。如此,山西老火锅亦需在根脉文化的复苏中,唱着《从头再来》,与时俱进。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