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荣昌夏布小镇特产 荣昌夏布风俗小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荣昌夏布小镇特产 荣昌夏布风俗小镇更新时间:2022-08-15 05:35:46

一. 重庆市 荣昌 荣昌夏布

荣昌夏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俗称麻布。荣昌的夏布生产,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蜀布”记载,其上品在唐代就已成为贡品。夏布是用苎麻线经过多道手工工序编织而成。根据不同的要求,能够生产出粗布、细布和罗纹,用途很广。尤其是漂白细布,具有布面平整、莹润光泽、洗后易干、烫后凌角明显、坚韧耐用的优点;制成的时装,典雅大方,深受人们喜爱。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夏布织布机5000多台,全年产销70万匹,大都出口欧美、南洋等国家。民国初年,周义和曾在0.75米宽的布面排上3600根线头织成一对夏布,经漂洗加工出来,正所谓“濑溪河水漂洗夏布甲天下”。近年来,党和0十分重视荣昌的夏布生产,年产量80万匹,产销额1.2亿元,远销欧美、东南亚、香港、日本、南韩,成为本地的出口创汇支柱。( 荣昌)

二. 重庆市 荣昌 盘龙生姜

盘龙生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重庆市荣昌县盘龙镇长岭社区以盛产生姜(俗称盘龙生姜)而闻名,盘龙生姜具有色白质嫩,清香可口,爽口化渣,粗纤维含量低,含硫量少等特点,既可为菜,也可调味,更可入药,备受广大消费者亲睐,是餐厅、宾馆必备的上等蔬菜。生姜经过深加工后可成为老少咸宜的保健生姜饮料。当地农民着力打造万亩无公害生姜基地,小小生姜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2003年5月,盘龙镇长岭社区以本地特色重点农产品—生姜种植为依托,成立了“荣昌县盘龙长岭仔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传授技术、服务群众为宗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目标,致力于生姜种植产业的推广与发展。该合作社被重庆市评为“十佳模范合作社”,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到目前盘龙镇生姜种植户数达14000户,覆盖全镇16个村(社区),种植面积15000多亩,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模式。

三. 重庆市 荣昌 荣昌猪

荣昌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荣昌猪主产于重庆荣昌和隆昌两县,后扩大到永川、泸县、泸州、合江、纳溪、大足、铜梁、江津、璧山、宜宾及重庆等10余县、市。

特定品质

按毛色特征分别称为“金架眼”、“黑眼膛”、“黑头”、“两头黑”,“飞花”和“洋眼”等。其中“黑眼膛”和“黑头”约占一半以上。 荣昌猪头大小适中,面微凹,耳中等大、下垂,额面皱纹横行、有漩毛;体躯较长,发育匀称,背腰微凹,腹大而深,臀部稍倾斜,四肢细致、结实;鬃毛洁白、刚韧。 乳头6~7对。

文化典故

荣昌猪品种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勤劳聪明的荣昌人民选育而成。以其适应性强、杂交配合力好、遗传性能稳定、瘦肉率较高、肉质优良、鬃白质好等优良特性而驰名中外。1957年,荣昌猪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家畜品种及名种辞典》,成为国际公认的宝贵猪种资源。经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评审,荣昌猪以其“瘦肉率高、白色、特定遗传性状”, 农业部在“七五”规划中把荣昌猪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优良地方猪种。又于2000年8月农业部确定其为全国保护的19个猪品种资源之一。2001年农业部又将重庆市种猪场定为国家级荣昌猪资源场。

四. 江西省 宜春 宜丰县 石市夏布

夏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因麻布常用于夏季衣着,凉爽适人,又俗称夏布、夏物。夏布经过独特的汉族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是汉族传统的服装面料。

石市夏布纱质细软,经纬成宜,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秀,不起皱折、不变形。民国初年,石市“夏布岁出六千六百匹有奇”。民国25年《江西年鉴》载:石市年产夏布3.2万匹,销外县2.5万匹。

五. 江西省 宜春 袁州区 宜春夏布

宜春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历来以产优质苎麻著称。以苎麻为原料生产的夏布,更是名扬海内外,其中以袁州、万载、上高生产的夏布更为精良。( 宜春)

‍‍夏布,又名苎布、生布,系由纯苎麻纤维纺织而成,过去因专用于制作夏令服装和蚊帐,故而得名。宜春手织夏布始于唐宋时期,有上千年的历史,影响甚广,技艺流传到新余,萍乡,湖南等地。宜春夏布一向以“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而饮誉全国,二十世纪末期,日本、韩国等国家又首先开辟了夏布的新用途,他们将夏布加工成手工艺品销往全球。于是宜春的夏布生产再度兴盛。袁洲区三阳镇石塘村便是一个典型的夏布专业村。石塘村共有100余户人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织布。

六. 江西省 宜春 万载县 夏布

万载夏布生产历史悠久,起源何时,已无从考据。新中国成立前万载县有十几家夏布行庄。1950年全县产夏布3.27万匹;1953年9.79万匹,为解放后最高年产;1978年产夏布1.27万匹。0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政府采取了鼓励和扶助等措施,夏布生产得到了回升和发展。1995年后,由于市场萎缩,生产量下降。2000年国际市场销量增加,夏布产量近年一直稳定在2万匹左右。万载县夏布素以“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之美称,远销粤、苏、皖、浙、上海及南洋、朝鲜等地,历年都有一批外地客商亲临万载订货。万载夏布系地方之一,也是江西三大之一。

生产万载夏布多在农家生产加工,属手工型和分散型制作的产品,保持着三大传统工序:手工绩纱,人力浆纱,土机织布。

1986年,县外贸为扩建出口夏布厂,由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贷款12万元,对1954年创办的大桥乡夏布厂,进行厂房、车间扩改和漂、织布设备更新,改建为全县第一个“双桥出口夏布厂”,并在1987年4月,由县政府向省、地申报:双桥出口夏布厂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988年,该厂能生产纯手工夏布、半手工夏布和漂白夏布,年产能力达1万匹。

1988年,全县夏布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当年出口供货夏布169万米,折合70416匹,在全省出口夏布总量中,万载夏布所占比率达46.5%。

1993年首次采用现代新工艺对夏布深度加工,进行蜡染和电脑绣花,制成床罩、床垫系列产品出口,至1994年两年出口供货3016条,供货额达4.98万元。

万载夏布生产回升主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从价格政策、原料基地、奖励生产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鼓励和扶助,先后办起了潭埠新开、陂田、马步的黄村、双桥的大桥村、白良的廖杭村等5家村办夏布厂,乡办有双桥夏布厂、白良夏布厂,1988年全县生产夏布96059匹,生产工人有500人,织机近400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东南亚市场均销600扣~1000扣漂白细纱夏布为主,农民从事夏布生产织工增多。1990年从事夏布生产织工1129人,生产细纱夏布35042匹。1994年全县从事夏布生产工人1500余人,有织机1200余台,生产夏布10.7万匹。1995年全县生产夏布425万米,(1万米为 454.5匹)。此后销售市场萎缩,生产量大幅下降,2000年来全县生产夏布15万米。2000年以后,国际市场销量倍增,夏布产量持回升之势。马步乡带塘村、新民村、宝石村、王村相继新办夏布厂。2004年全乡有夏布厂8家,织机120台,从事夏布织作1000余人。2004年末,生产夏布25000匹。全县夏布产量4万余匹。品种有:双色布、门帘布,全手工布,半手工布。规格有:0.6米、0.45米、0.3米等。2004年末年产量2000匹以上的夏布厂4家:元一麻织厂 厂址设马步乡黄村,2001年建厂,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法人代表章元生(南昌人)。织机30台,工人45人;双志夏布厂 厂址设马步乡黄村,2003年建厂,占地1000平方米,法人代表宋志元。织机25台,工人35人;鹏辉织布厂 厂址设马步乡黄村,1996年5月建厂,占地2000平方米,法人代表辛洪初,织机25台,工人35人;万载县全鹏织布厂 厂址设马步乡新民村客人路,占地7000平方米,织机40台,工人65人。

收购与销售 夏布的收购主要由县供销社土产公司以及各乡镇供销社收购点统一收购。出口夏布则由县外贸公司土业务部收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私营商号活跃,夏布收购由私营商号收购后直运外地。1986年以来,夏布在国际市场上行情上扬,销路增多,万载县外贸公司为开拓货源,扩大出口,采取新的购销方式,一是改变公司原来的坐店收为上户收,派出外贸人员走村入户,一家家一匹匹直接收上来,1988年上户达300多人次,直收6000多匹,保证了当年出口夏布货源,全县出口供货夏布169万米,折合70416匹,供货额达838.64万元。二是对夏布购销实行奖励,凡交售一匹夏布可换购计划物资进口尿素2.5公斤,1987年用于奖售的化肥达11.2吨,调动了夏布生产销售积极性。三是广设收购网点,建立夏布生产专业户、收购专营点,县内有16个,周边县、乡9个,如宜春三阳、宜丰石市、分宜双林等,均与县外贸直接建立购销关系。 夏布销售,除了少量通过集市交易外,百分之八十的夏布由县外贸公司、县土产公司统一收购销售,销往广东、上海、辽宁、芜湖、汉口,出口日本、朝鲜、南朝鲜等国家。1986年销售夏布3025匹,其0口量2760匹。1988年销售夏布96059匹,比1986年增长131%。1986年首次开辟了外省口岸提供夏布出口,向北京口岸直接提供夏布供货额23.07万元,1987年又向上海、深圳口岸提供夏布出口,4年内直接提供夏布货源金额达408.96万元。1989年至1992年还通过湖南、福建、广州等省市,多渠道出口夏布供货额为352.04万元。为准确辨别夏布的扣门、纱质、铁线、内斑、色泽等,县外贸改进夏布验收技术,研制“简易手摇验布机”,对20多米长的整匹夏布布面能平稳打开和卷拢,更加方便自如,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验质效率,使夏布残次品率下降23.4%。1991年香港百新贸易公司董事长,两次来万载双桥出口夏布厂洽谈,当场验货夏布成交,韩国客商也多次来县洽谈,县外贸与30多家夏布客户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1993年至1994年县外贸自营销售平板纯麻夏布81.6万米,折合3.4万匹,麻类纺织品系列3个货柜,出口供货额389.7万元。全县1986年至1995年夏布出口供货总量578.21万米,折合24.1万匹,平均每年出口供货57.82万米,比1985年时增8.6%。

1996年起,县外贸夏布经营落入低谷,当年仅为10.31万米,比1985年下减77%,与最高年1988年比,减少15倍多。1997年以后,县外贸停止了夏布营销,出口供货为零。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是价格大落,1996年上半年收购价300余元一匹,比1986年的80元,上涨2.8倍,至下半年外销价180~200元人民币一匹,比进货价还低40%,县外贸形成越销售越增亏的局面;二是1996年开始上级外贸部门对夏布实行设限出口,县外贸未争到夏布出口配额,既无主动配额也无计划外配额,对区域性招标配额也未参与,尽管万载有客户有货源也不能营销;三是县外贸专营夏布的公司因高亏停业,少数专营夏布的业务员下岗后,带走了夏布老客户,错失商机,以致县外贸自营夏布全部丧失国际市场的份额。

1997年起万载夏布的营销已全部转入个人私营业主,由他们直接向县外提供夏布货源,在外地进行夏布转口贸易,如湖南、广西等省及本省外县的出口企业,为他人增创了外汇。2000年全县销量为15万米(均等6818匹)。

七. 四川省 内江市 隆昌市 隆昌夏布

隆昌夏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隆昌县夏布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唐宋以来隆昌夏布编织技术就比较发达。明末清初,湖广移民到四川,带来湖广麻布生产经验,与隆昌本地生产技术融汇交流,历经数辈祖传,工艺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改进。

夏布是由苎麻纱经手工织成的一种平纹布,生产主要通过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精心织就。在明清时隆昌夏布成为宫廷贡品,并开始销往海外,成为中国最早出口的纺织品。

八. 重庆市 荣昌 路孔艾粑

艾粑使用糯米、艾蒿、砂糖为原料微甜,浓浓的艾蒿香,糯糯的也不黏牙!在路孔当地一般农家会在正月制作艾粑,香香的艾粑,浓浓的年味!现在你随时可以在镇上买到!值得一尝!

信息来源:万灵古镇

九. 重庆市 荣昌 荣昌麻竹笋

重庆荣昌是“中国麻竹笋之乡”,主打竹牌,该县发展适合在本地种植且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林业项目,通过以奖代补,引导农民种植麻竹。主打“竹”牌,从广东省英德市引进了10亩麻竹新品种试种。通过积极培育和科技攻关,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协会名烟“中国麻竹笋之乡”。

近年来,重庆荣昌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机会,林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多年来,荣昌县从2001年起通过退耕还林与农民致富相结合,荣昌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笋竹产业建设,建成竹林面积30万亩,使其成为全县农村继生猪产业后的又一大主导产业。如今,10亩麻竹地变成了11万亩麻竹林,荣昌因此而获得了“中国麻竹笋之乡”的美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