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汉中特产麻雀嘴 汉中粉皮子图片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汉中特产麻雀嘴 汉中粉皮子图片大全更新时间:2022-07-01 04:04:40

一. 陕西省 汉中 留坝县 煎饼腊肉

煎饼这种传统食品,或以面粉洋芋粉,藕粉等为原料,制成薄如宣纸的薄饼,在配以腊肉制成菜品,其食用时煎饼筋道有忍性、腊肉香醇浓郁,是传统的地方美食。

二.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谢村黄酒

谢村黄酒产于陕西汉中市洋县谢村镇。据旧县志说:“洋民好饮食,平坝民多用糯米酿制黄酒,小村店必开酒馆或挑至村中卖之,男女沽之”。这表明,洋县人自古以来便喜爱喝黄酒。早在3000年前,这里已经能够生产和饮用类似黄酒的东西。

谢村黄酒与绍兴酒齐名。人称“南有绍兴加饭,北有谢村黄酒”。这是因为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届黄酒节评比会上,谢村黄酒与绍兴酒双双登上金榜而获得的美誉。不同节日有不同黄酒。新年迎春酒驱寒,端午苦艾酒避暑,中秋桂花酒暖身,重阳菊花酒醇厚,还有冬青黄酒因须用经霜冬青子为药合曲,色紫蓝,味郁香,曾为贡品。不少人家有祖传酿酒秘方,所酿黄酒各领1。“无酒不为节”,是谢村镇人对自己的黄酒的夸耀;“不喝谢村酒,空往洋州走”,是外地人对谢村黄酒的赞美。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沉积的国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王朝时就已开始酿造了,唐朝时驰名京都长安,列为“贡酒”。历代文人墨客常以诗赞誉谢村黄酒:“此酒只应皇家有,瑶池天宫量也无。”(唐德宗李适);“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劝君多拣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宋代苏轼)。据传,唐建中年间,德宗皇帝李适逃难时,途经洋州谢村,浅酌此酒,化凶为吉。清“庚子之变”,慈禧太后携子逃到西安,洋县地方官和谢村富豪刘氏曾贡“谢村黄酒”,备受慈禧青睐。此外,还有宋代大画家文可与大词人苏轼、苏辙兄弟,也曾客宿酒乡洋州,醉中弄笔,留下千古文章。纵观历史,实可谓:“谢村黄酒,千古风流。”

文同出任洋州知府那天,衙门前挤满了人。父老乡亲们想看看文大人坐堂的气派,文人雅士们想看看他画们‘的技艺。这时,前任州官趁机讨好,大摆筵席为文同接风,还特地从南郑请来一家汉剧班子。可是文同无心做官,有戏不看,逢宴不吃,常常漫步在汉江河畔,欣赏茂林修竹,清波激浪,寄情于山水之间。

文同的墨竹画早有盛名,他到洋州任职后,常有富户豪绅持绢索画,但他总是拒之门外。这天,他出外查访,途经谢村镇一家黄酒作坊门前,一位鬓发皆白的老人朝他点头微笑,热情的请他到屋里饮酒。闲聊中才知老人靠酿酒谋生,只因他的作坊地处偏僻小巷,销路一直不好,生活非常艰难。

文同饮罢一杯黄酒之后,顿觉心清神爽,于是,命随从取出文房四宝,一阵淡泼浓抹,便画成了一幅墨竹图。

说来巧得很,正在文同往画上落款之际,他表兄苏东坡也赶到谢村黄酒作坊来了。苏东坡一边喝酒,一边赞叹:佳作,佳作!说罢,操笔在墨竹图的右下方画了一头黄牛,并写了七绝一首:

汉水修竹贱如蓬,

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谗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洋州三县远近都知道文同和苏东坡为谢村黄酒题诗赐画了。人民纷纷前往观赏。真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谢村黄酒很快就在东川

(汉中地区古称)名声大震了。从此,作坊主把这幅文人画高悬中堂,供人观赏,招徕顾客。但是,不知到了什么时候,这幅画却不见了。

说来奇怪,1960年文物普查时,竞在谢村镇北十里的大爷山的第48座庙宇前墙壁上,发现了这幅墨竹黄牛图。洋县文化馆把这幅珍贵的画裱糊后,夹在画框里供人观赏。

三. 陕西省 汉中 略阳县 磨珍子

磨珍子是略阳县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将玉米改良衍生出的特有饭食,一直到现在,磨榛子都是略阳县部分地区农家的主食之一,也是城镇居民改善口味的特色饮食之一。

制作方法是:首先在锅里加水和浆水,待水烧开后一手抓玉米珍(注:将玉米磨碎,把玉米面和玉米皮清理干净,剩下的呈沙粒状的颗粒),一手拿勺子搅动,玉米珍要均匀倒入,以免结疙瘩。然后一边加热一边搅动,等到锅里的玉米珍煮熟、呈粘稠状态即可食用。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当地特有的酸菜、土豆丝等小菜。

四. 陕西省 汉中 城固 原公杂烩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公杂烩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固历代移民颇多。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朝廷户部1原杰奉旨安置湖北荆州、襄樊一带灾民顺汉江上游到城固李氏村(今原公村)落户,李氏村从此人员增多,村庄扩大,李氏村的人们为纪念原杰这位恩官,便将李氏村改称原公村。

随着村民生活需求和生产贸易发展自然形成集镇,加之湑水河道近在镇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众多丰富的地域物产,南来北往的客商不断,促使原公的农业、商贸、手工业、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饮食文化也得到相应发展和创新;在饮食生意的攀比竞争下,原公的两位姓尚、姓赵的厨师创造发明了“原公酸汤杂烩”这道地方名菜,又称“全家福”、“大团圆”,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它历史悠久、久传不衰、久吃不厌、颇享盛名。

原公杂烩制作是以猪肉、鸡肉等材料变换为吃肉不见肉的厨艺技巧为主,以独特的腥味汤水为辅,再以精细复杂的配料为上,又以花色品种的组合为中,最后以开席时的操作工序为风格,堪称原公最精辟的饮食文化之创举。杂烩在食用时荤而不腻,清香淡雅,古朴厚重,色艳味鲜带给人咸中有酸,酸中有腥、腥中有香、香中有辣、五味俱全的独特口感。尤其是杂烩血腥味的汤水味道任何物质调料是无法代替的。原公杂烩在民间已将其作为宴席首菜,当地举办婚嫁、满月、祝寿、等宴请宾客及年节宴会必不可少,是原公·城固乃至汉中盆地,人人爱吃,人人知晓的地方名菜,现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 陕西省 汉中 西乡县 汉中仙毫

汉中仙毫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汉中仙毫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汉中仙毫效果

汉中仙毫是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3个品牌的总称。秦巴三月芳菲盛,又是绿茶飘香时。陕南绿茶主产区——汉中市各地茶叶定点经营门店3月初统一换上了以绿色茶园为底、印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汉中仙毫”字样的门头标识。 汉中仙毫

汉中北依秦岭南垣巴山,产茶历史悠久,茶区生态优越,“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土壤锌硒含量高”的自然地理优势,使汉中茶叶市场美誉度日渐上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汉中市委、市0把茶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绿色产业之一,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使茶叶产业迅猛发展。但发展中,汉中茶叶陷入了长期的品牌混战、标准不一、竞相压价、消费者选择难的尴尬,阻碍着茶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05年,汉中市0启动了茶叶品牌整合工作,将茶叶品牌由最初的20多个整合到“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3个品牌。2007年12月,汉中市0又以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为契机,最终将茶叶品牌整合为“汉中仙毫”一个品牌。汉中市0先后组团分别参加了西安首届茶博会和北京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博会,“汉中仙毫”斩获多项金奖。去年起,汉中市茶业协会对“汉中仙毫”实行定点产销企业资格认定,采取“企业自愿申报,专家评估,颁证挂牌”的办法,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统一定点经营企业、经营门店门头标志,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247个“汉中仙毫”定点生产企业,195个“汉中仙毫”定点经营企业。汉中市0副市长郑宗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汉中借助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强力推进品牌整合,汉中茶叶统一称之为‘汉中仙毫’。使多年困扰汉中茶产业发展的品牌多、杂、乱问题得以逐步解决,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汉中茶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陕西省汉中市 《关于请求将汉中仙毫列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报告》(汉政函〔2007〕107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陕西省南郑县西河乡、碑坝镇、福成乡、白玉乡、喜神坝乡、黄官镇、两河乡、塘口乡、青树镇、红庙镇、牟家坝镇、城关镇、高家岭乡、湘水镇、法镇、圣水镇、小南海镇、胡家营乡、歇马乡、新集镇、濂水镇、魏家桥乡、协税镇,西乡县大河镇、司上乡、罗镇乡、柳树镇、白龙塘镇、白勉峡乡、茶镇、马家湾乡、高川镇、五里坝镇、两河口镇、城关镇、堰口镇、杨河镇、古城镇、三花石乡、左溪乡、峡口镇、骆家坝乡、私渡镇、沙河镇、桑园镇,镇巴县泾洋镇、杨家河乡、渔渡镇、赤南乡、盐场镇、巴山乡、观音镇、田坝乡、巴庙镇、兴隆镇、麻柳滩乡、平安乡、三元镇、长岭镇、黎坝乡、仁村乡、简池镇、永乐乡、三溪乡、碾子镇,城固县大盘乡、五堵镇、孙坪镇、天明镇、盐井乡、二里镇、三合乡、董家营乡、上元观镇,洋县黄金峡镇、黄家营镇、桑溪乡、草庙乡、石关乡,勉县漆树坝乡,青羊驿镇、阜川镇、元墩镇、小河庙乡、同沟寺镇、土关铺乡、武侯镇、定军山镇、新铺镇、茶店镇,宁强县汉源镇、高寨子镇、胡家坝镇、青木川镇、铁锁关镇、舒家坝镇、广坪镇、大安镇、宽川乡、巴山镇、黄坝驿乡,略阳县接官亭镇、鱼洞子乡、何家岩镇、硖口驿镇、郭镇、两河口镇、观音寺乡、仙台坝乡、九中金乡、白石沟乡、黑河坝乡等11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六. 陕西省 汉中 汉台区 泡姜鸡

泡姜鸡应该算是汉中的一道名菜了,顾名思义,是用当地的土鸡、生姜做成的,辅之以魔芋、香菇、白菜、辣椒、大蒜等,看上去极其的诱人!鸡肉清香可口,配菜辣而不冲,鲜汤美味营养。汉中的泡姜鸡是用大盆装的,何止是足够吃,简直就是吃不完啊!

七.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朱鹮

朱鹮是稀世珍禽,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得朱鹮对变化了的环境难以适应,其数量急剧减少。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

八.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黑米

洋县黑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洋县黑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洋县黑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洋县种植黑稻米,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西汉时代,张骞还未出以前,在汉中家乡成固(今陕西城固、洋县一带)读书。有一天,他在柳林内读书困倦,依树入梦,梦中游历了斗牛宫,拜谒文曲星求问前程。文曲星告诉他:“前程万里。”张骞又问何时发迹。文曲星答曰:“汝见黑米之日,即发迹之时也。”从此以后,张骞除了苦读诗书外,常去河畔寻找黑米。三年后的一天,他终于在野稻中找到一株灰色稻穗,剥开稻壳,果然是黑米。张骞正巧就在这一年出仕。据说,张骞发现的黑米,就是流传至今的洋县黑米。由于黑稻米味美,所以,自西汉汉武帝时代开始,直到清朝末年,洋县黑米均是向帝王进献的贡米。庚子之变,尽管慈禧太后如丧家之犬,仍然念念不忘洋县黑米之香,下令进奉。

洋县黑米色泽乌黑,内质色白,煮成粥为深棕色,味道浓香,营养价值甚高。据1981年陕西省粮油检测站化验分析:黑米含蛋白质8.5%,比普通大米高1.7%;含赖氨酸等八种氨基酸,比普通大米高15%。另据商业部有关部门化验分析:黑米每百克内含维生素B10.21毫克,B20.16毫克,含脂肪2.8%,另外含磷、钙、铁、锌等无机成分也比较高。常食洋县黑米,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强身、明目活血的作用。若用洋县黑米与陕北红枣煮粥,更是味美甜香,被人们称之为“黑红双绝”。用洋县黑米配以白果、银耳、核桃仁、花生米、红枣、冰糖、苡米做成“黑米八宝粥”,是难得的高级滋补美食。如能长期服用,可以益寿延年。

伪劣品鉴别

第一招看光泽。正常黑米表皮层有光泽,劣质黑米没光泽。

第二招看表皮。正常黑米用手抠下的是片状的东西,若是粉状的则是劣质黑米。

第三招看米心。正常黑米的米心是白色的,而普通大米的米心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用大米染成的黑米,外表虽均匀,但染料的颜色会渗透到米心里去。

第四招看泡米水。正常黑米的泡米水是紫红色,稀释以后也是紫红色或偏近红色。如果泡出的水像墨汁一样,经稀释后还是黑色,就是假黑米。

九.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猪白血

猪白血

猪白血,雅称芙蓉白血。其以猪血清、鸡蛋清为原料,搅拌蒸制,用玉兰片,菠菜叶为辅料,加鸡汤稍煎制成。白血洁白光滑,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含粗蛋白93.1%,氨基酸总和95.7%,VB2.1%,VA3%,并含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质高蛋白营养食品。且风味素雅,不腥不腻,清补气血,适应于大病初愈或老弱、孕妇食用,尤其适应于化疗癌症、矽肺病、妇女白带病患者食用,具有保健康复功效。1981年被中国食品协会录入《中国菜谱》。食用时,可按口味爱好配制成高、中、低档菜谱食用,如高档的“团鱼白血”、“白血艮肚汤”、“白血海参”等。中档的,如“白血肉丝”、“鹌鹑蛋白血”、“白血豆腐”等。低档品,辅以豆粉丝、黄花、木耳、浇上高汤,佐以姜沫、葱白沫、香油、胡椒粉、细盐等,供顾客自我选用或由美食家调配制做成各种新的菜谱。

十. 陕西省 汉中 佛坪县 观音凉粉

观音凉粉是选用山上的一种天然树叶,俗称“神仙叶”制作而成的,又叫神仙凉粉。传统作法是将鲜嫩的叶子用清水浸泡捞水,放到锅里加少许食用碱熬煮、过滤之后,形成粘稠的糊糊儿,然后凉冷凝固,再用清水漂一天左右,切成块或条放在碗里,浇上备好的调料汤即可食用。吃起来清凉爽口,别有一番风味。正宗的神仙凉粉是不掺其它佐料的。它的色泽呈棕褐色,剔剥透亮,略带苦味却苦得可口。吃神仙凉粉,不但能清热、消暑,还具有治便秘、降血压之食疗功效。之所以称之为“神仙凉粉”,是因为过去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穷苦人没粮吃,用它来保命度饥荒,意为神仙相助。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提倡绿色食品,神仙凉粉又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