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螺髻山彝族特产 彝族小吃特产图片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螺髻山彝族特产 彝族小吃特产图片大全更新时间:2022-06-28 21:37:42

一. 四川省 雅安 石棉县 彝族砣砣肉

彝族在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同时,他们杀牲不用刀,杀鸡鸭用手捏死,杀羊、猪则用木棒等捶击头部,于是俗称“打牲”,或曰“打羊”、“打猪”。

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先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诚意和对客人的尊敬。烹煮时,主人把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下锅炖煮。吃起来又鲜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块似砣,又因用手托着吃,故曰“砣砣肉”。

二. 云南省 楚雄 双柏县 彝族土特酒

彝族土特酒

谈起彝族人酿制的土特酒,店主就来了兴致,他道出了彝家人酿制的土特酒香醇的原因。彝族人天0喝酒,酿酒相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从彝族敬酒歌︰喜欢呢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即可见彝族对酒的喜爱,离开了酒就无法谈论彝人文化,因为对酒的喜爱也就促使彝族先人们学会了酿酒的独特工艺和酿出独特风味的酒,彝人酿制的土特酒工艺原始,共有九道工序︰先淘洗粮食﹙粮食主要包括高梁、荞麦、玉米、小麦﹚;把粮食放入木甄生蒸;将粮食放入铁锅煮熟;将粮食放入木甄熟蒸;放入冷床进行冷却。第一次发酵放入发酵箱30小时,第二次发酵放入发酵瓶9-12天;放入木甄蒸制为成品酒,将蒸过酒的粮食取出即可。

三. 四川省 凉山 西昌 彝族漆器

彝族漆器是凉山地区著名,其用色考究,黑红黄巧妙搭配,间隔使用,黑得浓重,红得火烈,黄得艳丽;纹饰大多自然写实,美观大方;种类更是繁多,涉及20多种生活家居用品。特别是餐具、酒器更是独具特色。彝族酒具如酒杯多采用木制外,还有用鹰爪作杯脚者,也有用羊角、牛角制成者。其它民族餐具或生活用品如碗、盘、勺、匙、杯、罐、钵、壶、烟斗等,也是用木制的,内外多涂彩漆,一般以黑色为底,再彩绘红、黄两色。非常漂亮,收藏、送礼两相宜。

彝族漆器民族风格特别突出的造型,是鹰爪杯、雁爪杯、牛角杯和野猪蹄杯等饮酒器皿。这些酒器直接取材于自然物体,磨制彩绘而成,古朴自然,造型不凡。这些动物都凶猛、有力,为牧猎民族所敬畏,借用它们的角、爪做酒杯,可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和势力的强盛。

漆器的纹饰特点是自然写实。纹样皆源于自然,来自生活。山河日月、花鸟虫蛇、植物形体、家畜野兽以及生产生活用具,通过直接摹拟,再逐步加以提炼、概括——圆日、弯月、水浪、山形、鱼泳、马翔、动物的弯角、爬蠕的小虫等等,通过工匠的眼睛,使之规则化、艺术化、抽象化,在漆器上再现出各种写实效样,形义一致。漆器纹样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纹样、生产纹样和人文纹样。其中动物纹样居首,植物纹样次之,说明彝族经历了漫长的游牧生活,以后定居农耕,畜牧业仍在其生活中占相当的地位。

漆器的图案其图案有单一纹样、连续纹样和单元纹样。工匠根据器皿的部位需要,将单个纹样连结或组合起来,形成带纹或中心图案,一般带纹筛子器皿的边沿或作间隔带,如将虫纹首尾相连或作平行排列,或把火镰纹加以提炼,再规则化,把象形的曲线拉为直线,即似囫形纹,均形成带纹。诸如此类的鸡冠纹、指甲纹亦然。器皿的主体图案也有二方连续,主要用于浅腹器型。带纹横贯腹中;鼓腹和深腹器型的中心图案多将单独纹样巧妙地组合一起,形成单元图案,再配以辅助纹饰,重点突出。漆器图案的布局与器型和谐。

如筒状器型,作根线纹饰;鼓腹器型,往往先作横分层,上下绘以宽带纹饰,主要纹饰终于腹部,腹部一分为二成两单元方块,每单元又略是窄长,两端再竖分割以缩长增宽。这种定中求窄,窄中求宽,彼此呼应的手法是很巧妙的外型器物,一般通体满绘花纹,显得饱满、乖巧。器物的不同。不同部位给上不同花纹,一般都作到粗细疏密兼顾,主次位置得当,繁简相宜,绚丽的纹饰图案与优美的造型浑然一体,和谐统一。漆器图案的结构是很讲究章法的。如器物的单元方块图案上,多以一个圆为中心,由中心向四周伸延。不论纹饰繁简,均以一心控制全留,匀称不乱。

漆器的色彩有红、黑、黄三色。彝族人民喜爱红色,它象征勇敢、热情,黑色表示尊贵、庄重;黄色代表美丽、光明。三色错综调配,间隔使用,色泽明快艳丽。漆器的上包方法,是在底色上勾画结构,再绘纹饰轮廓,最后再片涂铺色,无渐次色和混合包,这种上包方法比较简单,较之先铺色再据不同的物体绘出不同的颜色形态,更显得粗放,简略。这样红、黄两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并形成一定的空间感,从而产生出和谐的韵律。

四. 四川省 凉山州 普格县 螺髻山乌骨鸡

螺髻山乌骨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四川普格县畜牧局畜牧站申请登记保护的2个地理标志畜产品“螺髻山乌骨鸡”和“螺髻山黑猪”,经农业部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普格,彝语称之为“普基”,意为一个山垭口下的草甸子。普格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汉、回、苗、布依等16种民族共同生息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螺髻山,彝语称之为“安哈洛”意为五百里山峰,因主峰高耸、直查云端又型似美女发髻而得名,与西昌邛海、泸山相连,构成了融黄山、华山、张家界、西湖、滇池之“野、奇、峻、幽、险、秀”等特色为一体,以地质、森林、湖泊位基调的大型AAAA风景旅游区。 乌骨鸡普格彝语称“阿支也联”,螺髻山乌骨鸡养殖历史悠久,据《普格县志》第六篇第一节<品种>第157页记载:“农村主要家禽是鸡,家家户户都有喂养,都是本地品种,肉质鲜美,以敞放自由觅食为主,乌骨鸡药用价值较高……”据《普格县畜牧志》记载:“家家户户养鸡,乌骨鸡肉卵兼用,肉质鲜、味美,土乌鸡有较高药用价值”。 据《勒俄特依》(万物起源)记载,“天地开辟后,天上同时出现了6个太阳7个月亮,致使大地酷热难当,万物濒临灭绝,英雄支格阿鲁用射掉了5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但九天是亮的,九天又是黑的,洛伊大帝想让世界永远光明,想办法请求太阳菩萨,神鸡“东旨”出来请日月,为赢得日月的信任,自己变成了启明星,还嘱咐自己的子孙一天叫散三遍,一遍叫三次,迎日月出,送日月归,维护日月的正常运转......”可见鸡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关系,独特的“鸡文化”深深融入了彝族独特的民风民俗,与彝族的火文化、酒文化相辅相成。 普格螺髻山乌骨鸡,是普格县二半山以上山区彝族人民在特殊的气候、地理、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经长期自然选择选育形成的原始珍贵的地方品种,具备乌皮、乌骨、乌肉、乌内脏的基本特征,肉质细腻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药用、滋补、保健功能和选育开发价值,是彝族人民传统的吉祥待客和滋补美味,公鸡还作为传统火把节的斗鸡表演,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螺髻山乌骨鸡的养殖与引人入胜的彝族民风民俗和独具风情的旅游文化相融合。 随着普格县螺髻山旅游业的开发,彝族食用家畜家禽肉,都讲究一个“鲜”字,注重原汁原味,都是现杀现食,制作中也不添加过多的调味料。用螺髻山乌骨鸡制作的《烧鸡辣子汤》、《坨坨鸡》、《洋芋酸菜鸡》等彝族传统特色美食,与《坨坨猪肉》、《坨坨羊肉》、《坨坨牛肉》、《烤小猪》共同成为体现彝族风情的特色招牌菜,受到来自各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在祭祀、祈福、占卦、驱邪、去病等传统的宗教活动中也离不开螺髻山乌骨鸡和鸡蛋。在传统的彝族年里,第一天清晨点燃火塘,一家人先宰杀一只红羽乌骨鸡公鸡,做祭祀请族灵后才开始逐户宰杀年猪过年。彝族在宰杀鸡待客的时候都有看鸡头、鸡腿、鸡舌预吉凶,看运势的习俗。 在彝族的毕摩文化中,祭祀、祈福、占卦、驱邪、去病等传统的宗教活动都要采用螺髻山乌骨鸡和鸡蛋来进行。“鸡能避邪是沟通神灵的使者”就是 普格螺髻山乌骨鸡品种资源弥足珍贵,长期以来多为农户散养,多以野外自由放养为主。由于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螺髻山乌骨鸡独特的品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知和喜爱,经济价值和养殖效益大幅度提高。

地域范围

普格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河谷地带,地处凉山州南部,滇北高原北部,西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横断山脉南部,东西宽46公里,南北长68公里,幅员面积1918平方公里。全县辖34个乡镇、15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7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8万人,是以彝族为主体、汉、回、苗、布依等16种民族共同生息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普格县螺髻山乌骨鸡主要分布在则木河、西洛河流域的红莫依达乡、马洪乡、洛甘乡、月吾乡、祝联乡、菜子乡、耶底乡、特兹乡、孟甘乡、甘天地乡、洛乌沟乡、辉隆乡、黎安乡、文坪等14个乡,海拔1800-2500米的山区。东起耶底乡耶底村,南到大坪乡堡里村,西到黎安乡干河沟村,北到红莫依达乡红莫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6′~102°46′、北纬27°13′~27°30′。主产区年饲养量在10万只左右,多为农户在原生态的山林、草地等进行生态放养。

五.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彝族转转酒

彝族转转酒

彝族嗜酒,无论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且酒以烈为贵。彝家待客“有酒便是宴”,而对菜肴则不甚在意。主人斟酒,客人必须双手接饮,哪怕只是用嘴0一下,主人也会露出满意的微笑。他们饮酒时,常见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饮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碗酒。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关于“转转酒”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山里住着汉、藏、彝三个民族,他们和睦相处,结为兄弟。一年,彝族兄弟所种的燕麦丰收,邀请汉、藏两兄弟来吃饭。谁知燕麦饭煮得太多,第一天没吃完,第二天再热着吃时,燕麦饭变成了浓烈溢香的酒水。他们舀进大碗里,却彼此谦让,一碗酒在三人手里转来转去,半天也没喝多少。这时,突然从天上飞来一位仙人对他们说:“喝吧,只要勤劳耕种,喝完了还会有新的酒出来。”兄弟三人听后,个个开怀畅饮起来。奇怪的是,直到他们全都喝醉了,那碗酒还是满满的。从此以后,彝家便有了喝“转转酒”的习惯。

六. 云南省 大理 漾濞县 彝族烤全羊

各少数民族同胞,大多数都有烤全羊的习俗,这可能是从古代围火烧烤猎物演变而来。漾濞彝族同胞烤全羊之习由来已久。具体操作方法:选肥壮的羯羊一只,屠宰后割去羊头,以细铁条在羊脚毛皮下钻洞吹气,边吹边拍打,充气流贯全身,直到全羊皮层膨胀为准。以便浇沸水用刀刮毛。刮洗干净后,剖除其肠肚等。然后装佐料:一是用盐、花椒、草果、辣椒等佐料抹于羊体内外;二是把香芸叶、薄荷叶、鱼腥草、姜叶、香椿叶(不宜多,否则肉发红)等香料叶混杂塞入其胸腔内。以钢钎纵贯羊体,置炭火之上,酌情覆转烘烤,约4—5小时后,全羊皮黄肉熟,香味扑鼻。以刀分割成二至三指宽窄的小块小条,置于盘中,佐以酱油、油辣椒等,动箸开餐,软脆清香。

羊头蹄及其肠肚刮洗干净后下锅水煮,佐以花椒、草果、生姜等烹饪。其味肥肉不腻,瘦肉不腥,香软爽口。是“彝族烤全羊”系列中的第二道菜——羊下水。

羊肉比其它畜肉更为细嫩,营养也更为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多种成份。

中医认为:羊肉性味苦、甘、温热、无毒、入脾贤两经,为宜气补虚,温中暖寒之佳品。对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寒腹痛,寒疝等具有温中补虚之功效。民间有“秋食羊肉补虚劳,冬食羊肉可除寒”之说。可见羊肉系药、食同济之美食。

七. 四川省 凉山 宁南县 彝族腌血肠

宁南彝族每逢宰杀大肥猪,除灌制香肠外,普遍都有制作腌血肠的食俗。这种血肠是用猪肉、豆腐、糯米、猪瘦肉或肥肉等原料灌入大肠或小肠内腌制后熏干而成的。

具有酥者黏糯,色泽油亮,味道香醇,麻辣适中的特点,是很好的佐酒菜。也可用来馈赠亲友。其制作要领是,先将鲜猪大肠或小肠理顺,翻洗干净备用,灌制用料晨新鲜的活猪血内加适量的盐,搀入适当的熟糯米、豆腐、部分鲜猪肉,然后再加辣椒面、花椒面、蒜等作料,拌匀腌好。

接着将备用的肠衣的一头肠口,用小绳紧扎,将配制好的原料从另一头肠口慢慢灌入,灌满配料的血肠用手指捏至不紧不松为佳。大肠的灌制以短节为宜。血肠灌制好后,用一根横木将灌肠拴绕其上,放置于通风处,待晾干后,移挂在有灶火的掌屋,让烟熏过的血肠味道更佳。食用时,用刀切一小节洗净表层烟尘,切成圆片,炸、炒、煮、蒸食均可,味美异常。

八. 四川省 乐山市 马边 彝族风味肉冻

彝族风味肉冻

彝族风味肉冻,这是彝族地区较为讲究的一种菜肴。它采用猪蹄和肘子制做而成。一般做法是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放上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或鸡蛋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使佐料渗入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一夜即成。

肉冻柔软可口,香味独特,是彝族十分喜爱的一种食品。

九. 四川省 凉山州 宁南县 彝族酸菜

彝家有句俗话:“八月野菜四月粮,酸菜圆根不可少。”在彝家人的生活中,酸菜是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佐餐菜。

彝族居家,每家一个或几个酸菜坛子,每个坛子里都盛满各种酸菜。他们的酸菜分湿酸菜和干酸菜两种。青菜、圆根、萝卜叶等等均可腌帛成酸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