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黎麦是忻州市的特产 忻州哪种杂粮最好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黎麦是忻州市的特产 忻州哪种杂粮最好吃更新时间:2022-06-14 04:00:31

一.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二.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三. 山西省 忻州 忻府区 忻州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栲栳kǎolǎo)是山西高寒地区尤其是忻州地区的一种面食小吃。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栳”。是用竹篾或柳条编制成的一钟上下粗细一致的圆框,形状象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钟用具,因“栲栳栳”形如“笆斗”故得名。

其中忻州的做法最典型: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中有“……交城的大山里,没有那好菜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生动地描述出山区人民的食俗风情。“莜面栲栳栳”这种山区普通的杂粮便饭,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四. 江苏省 泰州市 泰兴 皮卷

肉糜馅外用浆皮卷成圆形,故称皮卷。馅料用新鲜猪肉剁成糜,加入黄酒,开洋(干虾米),淀粉、姜、葱米、盐糖适量,搅拌匀,似肉圆之料。然后用匙舀放豆腐皮上,先将两边折向中间,然后卷成卷,放蒸笠上,下承小钵,放锅内蒸熟即可。

五. 山西省 忻州 忻府区 忻州蒸肉

口味:咸鲜味 工艺:粉蒸

忻州蒸肉的制作材料:主料:土豆(黄皮)2500克,猪肉(肥瘦)750克

辅料:小麦面粉300克

调料:胡麻油50克,大葱100克,姜50克,盐20克,料酒30克

做法

1. 将土豆蒸熟剥皮擦烂;

2. 猪肉切成3 厘米左右的细丝;

3. 鲜姜洗净,切成3 厘米左右的细丝;

4. 大葱去根须,洗净,切成3 厘米左右的细丝;

5. 将土豆泥、猪肉丝、姜丝、大葱丝混合搅拌,加入料酒,放10 分钟左右使其柔韧;

6. 用少量冷水将粉面化成糊浆状;

7. 将粉糊加入上述混合物中,逐渐加胡麻油、食盐,搅和拌匀,以能握住不流泻为准;

8. 完全和好后放入直径为17 厘米、深1.7 厘米的瓷碟中,蒸45 分钟;

9. 出锅冷却后,手蘸冷水将碟内蒸肉整形拍光,然后回笼再蒸30 分钟;

10. 出笼后,用平板按压蒸肉,使之紧密;

11. 食用时,将蒸肉切成薄片,蘸醋、香油等调料,也可再配上其它凉菜。

六. 山西省 忻州 神池 神池胡麻油

色泽纯黄而透明,味道清香,久放不沉淀的神池胡油,在煎、炸食物上色快。据科学鉴定,胡油含有的油酸和亚油酸,是食物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和生理上必需的脂肪酸。久食可防治高血压、血管硬化等疾病。胡油碘价甚高,故干燥性甚强,广泛用于制造油漆和高级油墨,用以印制钞票和邮票;胡油亦含有亚麻胶,用于制革、医药和国防工业。因神池胡麻特殊的产地环境,形成了特定的胡麻籽品质,尽而加工成的神池胡麻油被国内外营养保健专家誉为“高山上的‘深海鱼油’”;当地人有“吃一个油花花,激灵三天”、“天天吃胡油,赛如活神仙”、“装满油罐罐,不愁钱串串”等神池民谣源远流长、广泛流传。在当地,逢年过节,访亲拜友,对外交流,神池胡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品,它的使用价值已经超出了食用有本身,还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

七. 山西省 忻州 繁峙 忻州甜糯玉米

忻州甜糯玉米是区域优势、地方特色、新优。因为忻州昼夜温差大,因此忻州糖分积累多、香甜软糯品质好;忻州甜糯玉米是鲜食玉米、又似杂粮、似蔬菜、似水果;鲜穗产品统一注册有“晋忻绿”商标及品牌;忻州甜糯玉米加工产品有速冻保鲜与真空包装两大类,黄、白、黑、紫、五彩等多种;忻州甜糯玉米已有多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忻州甜糯玉米正在申请国家“原产地保护”与“地理标志产品”;忻州甜糯玉米已形成种植基地化、栽培标准化、产品优质化、产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忻州甜糯玉米合作协会是企业、基地、农户、农技部门共同参加的专业合作组织及法人社会团体;忻州甜糯玉米合作协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基地、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忻州甜糯玉米合作协会为该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标准、认证、立项、营销等全方位服务,并协调与做好行业自律。

八.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九. 山西省 忻州 代县 代县绿豆

代县绿豆粒大饱满,滚圆匀称,干净纯色,营养价值高。含蛋白质22.3%、脂肪1.1%、碳水化合物56%、矿物质4%、维生素1.6%、维生素B1、B2

和胡萝卜素以及含铁量在粮食中居首位。绿豆可制成各种面食点心如团粉、粉丝、凉粉、粉皮等。

绿豆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据我国医学文献记载,绿豆性寒,无毒,煮食用消肿下气,解烦热,治丹毒风症,利小便,益元气和五脏,清胆养胃,解暑止渴。盛夏喝一碗熬绿豆粥,可清凉生津,除烦利尿,是很好的自制饮料

十.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包烧

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食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锅具,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木冬叶(竹芋科植物)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包烧这种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鲜、肉食
可包烧的蔬菜有野磨菇、野芋杆、南瓜尖、菜豆甜笋等。每包欲烧蔬菜的原料,需250~300克,加配青椒、鲜姜、蒜、芫荽。主料配料洗净,切碎,加适量食盐、味精拌匀,用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在火塘的炭火之下,使其慢慢变熟。包烧的蔬菜,味鲜纯、香中略带辣味(不喜食辣味者,可不加青椒),颇开胃,具有浓郁的乡野风味
包烧水鲜,可取鲜鱼鲜、鲜鳝鱼鲜虾作主要原料,重200克、300克均可。配料选取用适量烧热的青辣椒末或糊辣椒粉、蒜末、姜末、芫荽、苤菜。将欲包烧的水鲜收拾干净,配料切细,加入适量食盐、味精拌匀后,填入鱼和鳝鱼腹腔(鲜虾只需与配料拌匀),也可用配料包住主料,用鲜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内的炭火之下,至包内水鲜烧熟。包烧水鲜,菜包白绿相间,味鲜、香,水鲜原味浓醇
包烧肉类,可用禽肉、蓄肉、兽肉、为主料,用量一般为200克至300克。以青辣椒、姜、蒜、芫荽、苤菜为配料。肉料洗净剁细,配料洗净切末,加适量精盐、味精,将主配料调合均匀,用芭蕉叶或叶包成长15公分,宽10公分的肉包,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的炭火之下烧熟。包烧肉类,由于有叶片包裹,营养物质不易散失,菜色褐红夹绿,味鲜、醇、香、辣,营养丰富。( 西双版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