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安市未央区哪里有土特产 西安哪个地方有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安市未央区哪里有土特产 西安哪个地方有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6-12 18:17:55

一.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商州糍粑

糍粑,本来是南方人用一种江米(糯米)做成的食品,但是我们陕西商州人的糍粑不是用江米做成的,而是用洋芋做成,是镇巴柞水一带人们夏秋季节的主食之一,本地人叫此种饭为“调和饭”。据说可以与关中的米面相媲美。山里人习惯了他们的洋芋糊汤饭,而一旦来了客人便以“硬糍粑”来招待客人,从而糍粑亦成为陕南乃至陕西的一道名贵风味小吃

每年六七月,山里人从青青的玉米行之间挖出一筐筐新鲜的洋芋,刮皮洗净后放于锅内蒸熟后舀出,然后用他们特制的一种器具来砸,所以叫做“砸糍粑”。一般在村子附近的河边找寻一块巨石,将蒸出的洋芋倒于石头上,用锤子砸,边砸边给呈糊状且黏成团的糍粑撩点水,以便它筋道起来,等洋芋渐渐变成晶亮且又有一定黏度的面团时,再放入盆中拿回家用刀切成条状,再配以作料比如红红的辣椒,青青的小葱、大蒜等,或者再拌青菜。这样,吃起来既有洋芋的喷香,又有青菜小葱的清香。夏季可以凉吃,冬季可以放进热汤里吃

商州的糍粑如今已做客省城甚至大江南北,但倘若要吃正宗的商州味糍粑,还须到镇巴、柞水一带乡村去,定会让你一饱口福。( 西安)

二. 陕西省 西安 雁塔区 凉鱼

用凉水将面和成面浆,在锅里烧些开水,等水沸后将面糊慢慢倒入锅内,边倒边搅。(也有直接面浆放在锅里烧开)直到面糊粘度达到要求(冷确后成团)后将其倒入盆或碗内冷却,即成搅团。或趁热时将面糊从多眼的器具(箅子或漏盆)里漏过,下面用放有凉水的盆接着,这时漏下去的面糊即成了像蝌蚪一样的面团,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凉鱼了。提前将西红柿、鸡蛋、韭菜、豆芽、豆腐等做成臊子或用做酸汤。将蒜泥用油激一下可以提高食味。将冷却以后的搅团切成块,浇上臊子或酸汤,放入佐料即可食用。也可以先在碗里放入臊子、酸汤、佐料,再将热的搅团一勺一勺放入碗里,即为美味。用漏勺将水盆里的凉鱼捞上,放入碗内加上臊子、酸汤、佐料,更是别有风味的小吃。

三. 陕西省 西安 未央区 烧肘子

在从前人们把吃一顿肉当成过一回年的年月里,一席之上有一只色泽红亮、慢火煨得浓香的大肘子,那简直就是最使人兴奋不过的大好事了!但如今,好吃的东西多了,饮食的时尚也随之大变了,餐桌上流行的不是鱼头就是鸡爪,惟独不兴大块肉大碗酒。于是,许多像东坡先生一样三天不吃苦头肉就难受的汉子们,却不幸少了东坡先生的率真劲,跟着别人的语气,嘴里乱交待,岂不知,什么都可以哄,惟有肚子哄不了。

肘子好吃,自然各地都有一些有名的肘子菜,如东坡肘子、冰糖肘子、豆瓣肘子,而陕西的肘子菜名气特别大。记得1989年,解放路上当时赫赫有名的曲江春酒家继仿唐菜点和曲江菜肴之后,再打历史文化牌,推出了秦汉菜。一说秦汉菜,当时西安市的不少名流都兴冲冲地应邀来赴席,毕竟,谁也没有见过秦汉人吃的是什么东西。一开席,服务员就端上桌一只硕大的烧猪肘子,这肘子烧得红烂,香气四溢,夹一筷子蘸点上面的芥末糊,真是适口,我看见几位老先生尤其吃得滑爽。这时有人小声咕哝“这不就是大荔的带把肘子吗”。言未落,有人报上菜名曰“炙肩”,有人讲解说这道菜就是从鸿门宴上樊哙持剑在盾牌上剁食的猪肘演变来的。樊哙当时吃的猪肘从司马公的描绘来看是生猪肘,是为了向项羽示威,与今置身华堂,吃着香气四溢的红烧肘子感觉不是一回事。但这个故事告诉食客们陕西肘子这道菜历史是很悠久的了。

如今西安的酒楼饭馆时而也能见到猪肘子菜,但不多。原因一是费功夫,慢火细煨,二是价飙升不上去,老板们都觉得划不来,不如那些海鲜,开水里打个滚就上桌,来钱快。倒是一些街头小门小脸的炒菜馆,因为档次不高,一道红烧肘子或芥末肘子反而成了坐庄菜了。客人喝着一般的白酒,嚼着花生米,耐心等待,一声“好了”,就有一只红油亮光的大肘子扣在前面的大盘子里,用筷子轻轻一挑,枣红色的肉皮就揭起来了,如座中有女士,照例都要夹送过去说,来,这东西胶质多,美容!女士们一般总要蹙眉噘嘴地拒绝一下,然后终于抵不住那香气的诱惑,低头食之。

无独有偶,在江南的小镇子里,人们对烧肘子也有着特别的偏好。前几天到昆山附近有名的水乡周庄,但见满街的小铺都在出售当地的名品“万三蹄膀”。据说明初此地富商沈万三号称江南首富,每在家宴客,头道大菜就是这红烧肘子。午餐时,我们自然点了一只。导游小姐讲完它的故事后,捏住大棒骨旁边又薄又尖利的一片细骨很麻利地就把一只大肘子切割成块,据说这也是沈氏首创的。其实这种切法各地在食肘子时都在用,无非是沈的名气大,吃的好方法都安在他头上罢了。沈万三的结局并不好。太有钱了,就想干点什么事。先是出钱为朱元璋修了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后来又提出要拿出三分之一的家产犒劳军队,这可犯了朱和尚的大忌,全家被流放云南,在周庄留下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但据说,这沈家的猪肘子菜却因此又在云南成了名馔了。

四.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长安粉鱼

名曰鱼,其实并不似鱼,酷如蝌蚪。外地人多不知做法,秦人有戏谑者夸口为手工一一捏制,遂使外人叹为观止。
秦人老少皆能作,依凉水加白矾将豆粉搓成硬团,后以凉水和成粉糊,使其有韧性。锅水开沸,粉糊徐徐倒入,搅,粉糊熟透,压火,以木勺着底再搅,锅离火,取漏勺,盛之下漏凉水盆内;“鱼”,则生动也。
漏勺先为葫芦瓢作,火筷烙漏眼;后为瓦制;现多为铝制品。
漏雨可凉吃,滑、软,进口待咬时却顺喉而下,有活吞之美感。易饱,亦易饥。暑天有愣小子坐下吃两碗,打嘈松裤带,吸一支烟,站起来又能吃两碗,遂暑热尽去,液下津津生风。
冬吃则讲究炒粉,平底锅烧热,淋少许清油,将葱花稍炒后,倒粉鱼炒,加糖色、调料,以瓷碗捂住,一二分钟后,色黄香喷即成。卖主见妇人牵小孩路过,大声吆喝,小孩便受诱不走,妇人多边喂小孩,边斥责小孩嘴馋,却总要喂小孩两勺,便倒一勺入自己口中。


五. 陕西省 西安 鄠邑区 西安涮牛肚

涮牛肚是西安街头名吃,把新鲜的牛肚肉切成片,用竹签穿起来,在高汤里煮熟,然后蘸上由的芝麻酱、辣椒酱、各种调料做成的汁子,浓香筋道,美味又可口。

涮牛肚是乾隆年间的民间祖传秘方,是中华医学与饮食文化相结合精粹,是三秦饮食文化的一颗明珠。

六. 陕西省 西安 未央区 酸汤水饺

西安城里,卖酸汤水饺的跟兰州城里卖兰州拉面的一样多。外地人只要在大街小巷一转,就看得见,也闻得着。许多卖酸汤水饺的都有招牌,即使只用红白纸写几个歪歪扭扭的字,却个头很大,所以看得见。即使没有招牌,大多把下水饺的开水锅放在店门口,还往往另有一口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酸辣汤锅,所以既看得见,也闻得着。

酸汤水饺,顾名思义,贵在酸汤。但饺子也是好的。大肉馅,羊肉馅,海味馅,都有,以羊肉馅最受欢迎。一般手工制作,现捏现卖。讲究馅大皮薄肉多。基本是一个肉丸子。捏时双手合拢,两个大拇指往里一挤,使饺子呈带花边的疙瘩状。所以也有叫羊肉疙瘩、大肉疙瘩的。还有一说,叫水饺是近些年来的事,本地人原先是将饺子叫做疙瘩的,西安市所属户县有种地方小吃,叫大肉辣子疙瘩,那疙瘩就是饺子。

西安夜市近年来特别红火,夜市上的酸汤水饺也特别红火。看那碗里的汤,极红极油,闻一闻便知是极辣极酸的,尝一口更会全身每一毛孔都往外冒汗,酸得你辣得你舌头打转转。人们会说:"老陕竟如此地能吃酸吃辣?"也怪,说起吃酸,人们会想到山西,说到吃辣,人们会想起湖南,而很少有人想起陕西的。岂不知,论吃酸,秦不逊晋;论吃辣,老陕是那"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三派中"怕不辣"一派的。

七.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甜瓜

甜瓜又称甘瓜或香瓜。甜瓜因味甜而得名,由于清香袭人故又名香瓜。甜瓜是夏令消暑瓜果,其营养价值可与西瓜媲美。据测定,甜瓜除了水分和蛋白质的含量低于西瓜外,其他营养成分均不少于西瓜,而芳香物质、矿物质、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则明显高于西瓜。多食甜瓜,有利于人体心脏和肝脏以及肠道系统的活动,促进内分泌和造血机能。祖国医学确认甜瓜具有“消暑热,解烦渴,利小便”的显著功效。
香瓜属葫芦科,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地区,大约在北魏时期随着西瓜一同传到中国,明朝开始广泛种植。现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果肉生食,止渴清燥,可消除口臭,但瓜蒂有毒,生食过量,即会中毒。据有关专家鉴定,各种香瓜均含有苹果酸、葡萄糖、氨基酸、甜菜茄、维生素C等丰富营养,对感染性高烧、口渴等,都具有很好的疗效。
性味:香瓜甘、寒、无毒;瓜蒂苦、寒、有毒。功效:香瓜清热解暑止渴;香瓜子清热解毒利尿主治:香瓜治暑热烦渴;
品种特性该品种单瓜重600-800克。果实圆球形,乳白色,果面光滑,无棱无沟,不易产生裂纹和污点,外观美丽。果肉白色,含糖15%-18%,特甜,个个保甜,肉质松脆,香味浓,风味正,品质极佳。果皮耐磨损,运输过程皮不变色,瓜不裂,不倒瓤,自然条件下可存放20-30天。


八.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卤汁凉粉

卤汁和凉粉一起吃的叫卤汁凉粉。这种陕西特有的风味小吃最初出处据说是陕西省长安县。夏季炎热正赶上农忙季节,农民无暇做饭,热饭吃起来又占用时间,打一锅卤,切一点凉粉,佐以方便调料,泡一些馍,稀里哗啦几口一刨,一顿饭即了之,爽口惬意,美不胜言,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这个具有地方风味的特色小吃。

凉粉制作方法取上好大米或绿豆,关中农家常用的还是绿豆,绿豆,择饱满、无霉病者,用热水(不可是滚水)浸泡,待其松软后,再加凉水没顶浸泡,据说讲究要泡七、八个小时,然后寻小石磨碾磨成浆,放在盆里沉淀,舀去水分后再放入盆中加水充分搅拌,待沉淀好后,舀去浮水,如是者三、四次,倒进粉箩里,掺水过滤,积压残渣,此时要不断地掺水冲滤,再沉降一会儿,湿淀粉即成,(现在大多用机器做)。加凉水、明矾搅拌均匀,成黏糊状,再取大锅烧水,水不可太多,太多不成块,水沸时沿锅边慢慢倒入,大力搅拌,等粉糊熟透了,关小火,再用勺子贴底搅一阵子,然后就可以关火出锅了,凉粉即成。然后倒入一干净脸盆中,待其自然凝固,成凝胶,似果冻,然后倒扣至案板上,白者如凝脂,绿者如美玉,勾人眼神,看似柔软,晃若轻烟,实则坚韧而富于弹性。

卤汁的制作方法是将水烧开,打进提前和稀的淀粉糊,使之形成挂芡状。微开后将打搅后的鸡蛋均匀打入锅,再加少许盐出锅。即成卤汁凉粉的卤。

九.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西安臊子面

特点: 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称,汤多面少,面条热得烫嘴,油要多。 主要原料: 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 简要介绍: 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很驰名
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称。用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种调味品制成。( 西安)

十. 陕西省 西安 未央区 仿唐三彩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西安的工艺美术匠师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研究出土唐三彩实物的基础上,反复试验,成功仿制出多种三彩俑和器皿,其造型精美、形象生动、色釉明快,洋溢着唐三彩艺术的风韵。特别是“神骏”和“明驼”等唐三彩仿制品,因系盛唐艺术的典型题材和具有“丝绸之路”的象征意义,受到中外游人的赞赏,并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然而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败。唐三彩陶器大致可为器皿和俑两大类。器皿有壶、罐、碗、杯和各种建筑模型等,俑类有文官武将、天王力士、歌舞乐工、妻妾奴婢、马牛驴驼、飞禽走兽等各种形象,其中以马、骆驼和人物的造型和色彩最为精美。唐三彩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古朴浑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它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呢,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的出土的马也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