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家乡的土特产作文核桃 尝试写一种家乡的特产核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家乡的土特产作文核桃 尝试写一种家乡的特产核桃更新时间:2022-06-10 05:48:09

一.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二.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三.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哈萨克的烤饼

哈萨克的烤饼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烤制的一种厚饼,味道特香。这种饼也是哈萨克人喝奶茶时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面粉、牛奶或羊奶、羊尾油。做法:把酵面用水泡开和入面粉、羊尾油、牛奶或羊奶揉好面,放入羊皮口袋中发酵(也可用厚的棉织物包起来发酵)。面稍发后即开始做饼,不放碱。一般他们发面不多,一次只做2—3个,随烤随吃,使饼始终保持新鲜。饼的大小根据哈萨克人的“卡盘”(类似汉族人用生铁铸成的平底锅)大小来定。“卡盘”呈圆形,直径在25—30厘米,厚在5—6厘米。面揉好后,放人“卡盘”内,用手压平。上面再扣一个和下面大小一样的“卡盘”。把“卡盘”放在己燃红的牛粪火堆上,上面也放—堆燃着干牛粪。由于受热力均匀,上下不用翻饼,约20分钟即熟。饼厚一般在6—7厘米。特点,饼呈金黄色,味香松软而可口;食时,一般用刀切成小块给客人食用。客人一般不要自己动手去掰,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伊犁哈萨克)

四. 江西省 上饶 婺源县 婺源的特色菜

婺源的主要特色菜有:糊豆腐----------- 特点:色香味齐全,常作为宴席上第一道下酒菜。粉蒸菜 ---------- 特点:味道不同于锅炒,香醇可口,为传统地方菜。粉蒸菜 ---------- 特点:肉嫩味美,滋阴补肾,营养丰富。粉蒸肉 ---------- 特点:肉香味醇,常吃不腻。粉蒸鱼----------- 特点:鱼肉起丝状,鲜嫩味美。清炖荷包鲤鱼----- 特点:红艳之色不变,鱼肉嫩而汤味鲜,壮阳补肾,营养丰富清炖甲鱼--------- 特点:香味诱人,肉汤鲜美,蛋白质丰富,滋阴养血
( 上饶)

五. 山西省 临汾 霍州 霍州核桃

霍州核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霍州核桃

核桃,又称胡桃,羌桃,为胡桃科植物。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核桃仁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每百克含蛋白质15~20克,脂肪较多,碳水化合物10克;并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多种维生素。对人体有益。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坚果类食品之一。

山西

霍州市核桃产业协会

霍州市所辖陶唐峪乡、李曹镇、三教乡共3个乡镇71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3'~112°25',北纬36°01'~36°42'

AGI2017-02-2065

六.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包烧

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食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锅具,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木冬叶(竹芋科植物)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包烧这种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鲜、肉食
可包烧的蔬菜有野磨菇、野芋杆、南瓜尖、菜豆甜笋等。每包欲烧蔬菜的原料,需250~300克,加配青椒、鲜姜、蒜、芫荽。主料配料洗净,切碎,加适量食盐、味精拌匀,用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在火塘的炭火之下,使其慢慢变熟。包烧的蔬菜,味鲜纯、香中略带辣味(不喜食辣味者,可不加青椒),颇开胃,具有浓郁的乡野风味
包烧水鲜,可取鲜鱼鲜、鲜鳝鱼鲜虾作主要原料,重200克、300克均可。配料选取用适量烧热的青辣椒末或糊辣椒粉、蒜末、姜末、芫荽、苤菜。将欲包烧的水鲜收拾干净,配料切细,加入适量食盐、味精拌匀后,填入鱼和鳝鱼腹腔(鲜虾只需与配料拌匀),也可用配料包住主料,用鲜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内的炭火之下,至包内水鲜烧熟。包烧水鲜,菜包白绿相间,味鲜、香,水鲜原味浓醇
包烧肉类,可用禽肉、蓄肉、兽肉、为主料,用量一般为200克至300克。以青辣椒、姜、蒜、芫荽、苤菜为配料。肉料洗净剁细,配料洗净切末,加适量精盐、味精,将主配料调合均匀,用芭蕉叶或叶包成长15公分,宽10公分的肉包,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的炭火之下烧熟。包烧肉类,由于有叶片包裹,营养物质不易散失,菜色褐红夹绿,味鲜、醇、香、辣,营养丰富。( 西双版纳)

七. 新疆 喀什 叶城 叶城核桃

叶城核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根据历史记载,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已有2000多年的核桃种植历史。

新疆叶城县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部,是目前新疆县域中核桃种植面积最大的县,被称为中国的“核桃之乡”。据了解,叶城县核桃产量2010年达到5.5万吨,产值11.13亿元,人均核桃收入2229元。预计2011年核桃产量将达6.2万吨,产值11.45亿元,农民来自核桃的收入达3000多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半壁江山,以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叶城核桃真正成了农民的“摇钱树”和“开心果”。

叶城是目前新疆县域中核桃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为了保护叶城核桃这一具有民族区域特色和极强地域性产品的声誉和地位,维护叶城核桃原产地域少数民族果农的合法权益和叶城核桃产品质量和特色,进一步提高叶城核桃市场知名度,叶城县在2006年就着手叶城核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工作,2008年叶城核桃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叶城核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莎车县、泽普县、麦盖提县、巴楚县等5个县现辖行政区域。

八. 山西省 阳泉 郊区 绵核桃

盛产于阳泉市,以个大壳薄、仁肥易取、入口香脆而闻名三晋。主要品种有绵核桃等。其仁呈浅黄色,含油率在70%以上,年产114.5万斤。产品除满足本境食用及加工用料外,还行销香港、加拿大、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7万公斤。

九. 新疆 和田 墨玉县 墨玉核桃

墨玉核桃是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的。墨玉县核桃成熟期早,口味好,含油量高,经济价值比老品种核桃高出2至3倍。

近年来,墨玉县加大了林果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林果业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初步形成以“核桃、红枣、葡萄”为主的产业格局,特别是核桃产业种植面积已达到4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1.6万亩,经测产,今年全县核桃产量可达2.1万吨,总产值逾5.46亿元,农民核桃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1000元,核桃已发展成为广大农牧民丰产增收的支柱产业。

十. 山西省 临汾 古县 古县核桃

古县核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古县核桃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建国后,古县核桃发展很快,早在一九五八年被国务院授予“干果之乡”的称号,改革开放以来,古县核桃得到迅猛发展,一九八六年列入山西省“星火计划”,一九九三年国务院确立古县为“高产优质高效核桃示范基地县”,一九九四年八月全省在古县召开了“推广先进技术建设核桃优质高产示范园基地”现场会,同时被林业部授予“全国经济林发展先进县”,跨入了全国核桃生产的先进行列。历届县委、政府结合古县实际,制定并实施了“巩固更新老树,管理提高中龄树,高接换优小树,新栽发展良种”的24字方针,使全县核桃生产迈上了“科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标准化栽培,产业化发展”的轨道,把核桃生产作为高优农业的拳头产业,实现农民均衡致富、长远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大打核桃翻身仗,核桃遍及全县十个乡镇,形成了老、中、幼三大核桃生产区域。核桃产量和栽植面积逐年增加,截止目前,全县核桃达320株,折合21万亩,其中挂果树85万株,年产量300万公斤,年收入24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328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25%,核桃仁年出口创汇80万美元。人均核桃面积、株数、产量、收入四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核桃生产已成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临汾)

核桃之乡古县抓住本土产业优势并大力实施核桃富民战略,人均产量居全国第10位,连续15年人均面积、株数、产量、收入在全省夺得四个第一,被林业部授予“全国经济林发展先进县”称号,成为我省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

古县位于山西的南部,东与安泽接壤,西和洪洞相邻,古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天下第一牡丹”的三合牡丹、树龄已逾千年的四大树王、战国名相蔺相如墓、隋唐时期罗成阵亡之地淤泥河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近年来,古县立足核桃传统产业的优势,把核桃发展作为全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和四大兴县目标之一,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集中连片、规模生产、龙头带动、品牌增值”为原则,重点抓好基地规模发展、产品加工增值和销售网络建设三个关键环节。为提高科技含量、鼓励农民种植核桃,该县全面实行了以营养隔离带为重点的综合管理措施。组织科技人员每年对全县的所有核桃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在政策支持上,实行核桃苗木直补政策,由以前的每株1元提高到1.2元,大大增强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在栽植模式上,采取专业队栽植的方式。按照“春季看工程,夏季看成活,秋季看保存,秋后总兑现”的办法实行报账制管理,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0%以上。龙头企业带动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古县核桃是开发保健食品和营养的上等原料。该县古岳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引领一方生产的龙头企业,在核桃就地转化升值上大做文章,他们在省食品所的帮助下,生产出的“古岳牌”琥珀核桃仁等系列产品,不仅为果农找到一条销路,更成为市场供不应求的-货,他们已在深圳、石家庄、太原等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销售网点,同时每年出口量占到60%以上,在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很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全县核桃栽植面积达到23万亩,755万株,初步实现了农民“人均百株核桃树”的目标,年产量达375万公斤,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800元。10大优质万亩核桃基地也已经建成。

地域范围

古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部霍山脚下,太岳山的中南段,东依安泽,西与洪洞,南连浮山、尧都,北界霍州、沁源。古县核桃的地域范围包括县辖岳阳、北平、古阳、旧县等7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8′-112°10′,北纬36°02′-36°36′。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55.6公里,海拔高程在590-2346.8米左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