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天水地理标志特产 天水特产有哪些便于携带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天水地理标志特产 天水特产有哪些便于携带的更新时间:2022-06-05 09:07:50

一. 甘肃省 天水 秦州区 里脊

用鲜五花肉,切成小块,与粉面、蛋清搅拌和匀,再在植物油中炸。炸熟炸干后捞出,配以木耳、玉兰片、红绿辣椒等,浇上勾好的芡汁即成。一般流行有酸辣里脊和糖醋里脊两种。特点是色泽清亮,有半透明感,吃起来酥脆鲜美,油而不腻。

 

二.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脊兽

甘谷脊兽

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甘谷脊兽历史悠久,盛名远播,享誉西北。

明清以来,甘谷脊兽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俗称土桥子)是主要的生产基地,生产宗教脊兽的历史悠久。县内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的民谣。永安村主要生产宗教建筑脊兽和民用砖瓦,多半农户有生产作坊,而被称为“张大兽”的张海家族最为知名。

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早年渭源、陇西、宝鸡等地拜师学艺,与陕西张德高、北京王勤等名师切磋技艺,取多家之长,生产的脊兽庄重典雅,捏制的龙、凤、狮、马、狻猊、鱼、瞅儿、虎、鹤、鹰、鸽等脊兽,莲、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态,妙肖有生意。其制作的脊兽广饰于甘肃境内以及邻境的名山寺观及乡绅名宦大户人家屋宇,艺名远扬陇上。1932年,次子张全盛捏烧的脊兽用于陇西首阳山伯夷叔齐殿顶,品奇艺高,颇得民众称道,有名士书匾“巧成天然”。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宗教自由和对传统古建筑文化的重视,脊兽行业,勃然兴盛,张大兽的子孙仍操祖业,用画幅、卡片上的图形作蓝本,捏制的脊兽形式更为多样,形象更为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l984年,张大兽的三世孙仁义、高义、西来及四世孙云中、启云从河南引进琉璃挂釉技术,使甘谷脊兽在工艺创新上更上一层楼。张大兽的族孙新灵捏制的狮盖熏炉竹节笔筒、花瓶、非常雅致;花卉、鱼蟾活灵活现;弥勒佛坐像大腹便便、笑口哈哈,净水观音站像玉体飘洒,形神兼备。1989年8月仁义、云中的作品参加了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首届天水民间艺术展览,9月入选北京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出,并获荣誉证书。

三.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菜豆

菜豆是人们喜食的家常蔬菜,可供煮食、炒食、凉拌,还可进行干制、速冻等加工,是一种鲜嫩可口,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优质蔬菜,市场需求十分巨大。

甘谷菜豆生产基地位于南后山区,空气清新,土壤肥沃,腐殖质含量高,农田用水以自然降水为主,施肥主要以腐熟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复合肥,且基地四周无污染源,产地环境完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采用地膜覆盖种植,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 油菜后复种菜豆于6月上旬播种,8月中下旬收获上市。其产品色泽嫩绿、肉荚肥厚、皮色青翠诱人,纤维素含量极低,新鲜菜豆嫩荚富含叶绿素91.93mg、VC133.62 mg、有机酸172.0 mg、蛋白质含量高达4.27%、总糖为3.12%,含水量为90.24%,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提高免疫能力等药用价值,单位种植效益是当地小麦效益的10—15倍,其产品外销陕西、兰州、宁夏、青海等省区各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

四. 甘肃省 天水 麦积区 天水肉夹馍

是用软馍夹熟肉的一种快餐。软馍以精制面粉发酵后烙制而成。肉为大卤肉,以肋条肉为佳。将肉切成片状,夹入馍内,灌注少许卤汤,柔软可口,肥而不腻,味美醇香,老少皆宜。( 天水)

五.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韭菜

武山县韭菜种植面积由1978年3600亩发展到2005年的8万亩,其中塑料大棚韭菜6万亩,露地种植2万亩,种植区域已由原来渭河流域6乡镇发展到全县五河流域12乡镇203村,年总产量达1.47亿公斤,总产值达1.2亿元。建成了以洛门和山丹为中心的两个万亩无公害韭菜基地,建成冷藏运输韭菜、韭苔的冷冻库有8个,贮藏能力3000多吨。2003年我县韭菜通过环境考察和产品检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首家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2005年4月向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委员会提出了申请,申报“中国韭菜之乡”。6月20至22日,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刘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主任王西玉,中国农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玉玺,中国农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任轲,对我县韭菜生产状况进行了考察,并对我县在韭菜生产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5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节上,“中国韭菜之乡——甘肃武山”被正式授牌。
    为更好地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强化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武山县工商局城关个私分会引导农民为武山县特色蔬菜韭菜进行商标注册。
    韭菜注册商标为“周庄盘龙”,“周庄”是村名,“盘龙”是关于该地的一段古老传说。武山县工商局通过引导农民对蔬菜的商标注册,使农民对品牌农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有利于进行规模种植,进一步做大做强韭菜产业。

六. 甘肃省 天水 清水县 天水猪油盒

猪油盒是甘肃天水的名小吃,当地人都称之为清代宫廷点心。它是在宫廷点心“猪油饽饽”的基础上改制的。具有酥脆松软、滋味浓香、色泽艳丽、油而不腻、酥而不碎等特点。

七.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秦安酿皮

秦安酿皮

秦安酿皮是秦安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酿皮的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切以薄片,随碗搭配。一碗黄亮透明的酿皮子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艳味美、油浓汁足、凉爽利口、喷香解暑之特点。其食法可凉可热,四季皆宜。

八.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大葱

甘谷大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甘谷大葱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甘谷古称冀,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建县, 迄今有2680年,为全国县制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是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等名人先贤诞生之地,世称姜维故里。甘谷农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甘谷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北方大葱的适宜栽培黄金纬度区之一。甘谷种植蔬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甘谷大葱在明未清初就有种植。据甘谷县志记载:“清初主要蔬菜有芹、韭、葱、蒜、薤、茄、白菜、菠菱、甜菠菜、萝卜(黄、自、红、青4种)、芫荽、五撮、苣荬、马齿苋、茨(慈姑)、椿头、王瓜(黄瓜)、甜瓜、西瓜、冬瓜、南瓜、葫芦。葱蒜类有12个品种:红根韭、白根韭、马莲韭、四川冬韭、汉中冬韭、甜葱、白葱、小葱、龙葱、洋葱、红蒜、白蒜。” 甘谷大葱生产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特别是1987年就形成了一定的种植,1992年大规模种植,特选大葱、铁秆王等优良品种的引进,经本地改造、选种,成为高产品种,形成了以新兴镇雒家村为主的大葱种植基地,大葱种植面积1.8万余亩,平均亩产5000 kg,总产量6.88万吨。因其葱白长﹑产量高﹑品味浓郁在短短几十年中成为我县蔬菜的主打产品之一。

甘谷大葱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的。甘谷大葱葱白脆实、落地即断,甘甜多汁,辣度适中,香辛浓郁,富含营养,品质上佳。甘谷大葱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地处东经104°59′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甘谷境内山多川少,气候干燥,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大葱生产发育的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大葱的营养特质、辛辣物质的积累形成奠定了基础。

甘谷大葱产地地处甘谷县渭河南北浅山区、川台机灌地和川台地,该区域海拔1400-1600 m,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甘谷大葱产地为黄土梁状山地,土质为黄绵土,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有利于大葱的吸收和生长,独特的土壤条件,使甘谷大葱营养丰富。甘谷大葱植株高大,假茎较长,直立性强,外形粗壮挺拔。葱叶色鲜绿,管叶厚韧,质地脆嫩,落地即断,嚼之无丝。葱白脆嫩,质地细致,辣度适中,甘甜多汁,香辛浓郁,富含营养,品质上佳。“甘谷大葱”葱白长40—60 cm,直径1—2.5 cm。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扩物质、可溶性糖等。其中维生素C 0.25 g/kg,维生素A 0.12 g/kg,蛋白质14.17 g/kg,可溶性糖98.1 g/kg,游离氨基酸0.38 g/kg,磷0.25 g/kg,镁0.16 g/kg,钙0.63 g/kg,膳食纤维24 g/kg,干物质13.3%。农药残留、重金属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甘谷大葱的理化指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2013年,甘肃省甘谷县园艺技术推广站申报的“甘谷大葱”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渭河由西东横贯全县,境内长度41.6公里。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甘谷境内山多川少,气候干燥,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甘谷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交界,北与通渭县相连。甘谷大葱产地地处甘谷县新兴镇北浅山区,该区域海拔1400-1600m,为黄土梁状山地,土质为黄绵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1.5 ℃,年日照时数2131小时,无霜期196天,年降水量451mm;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空气清新、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良好、水质纯净无污染、区域内无工业污染,为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区。 甘谷大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涉及新兴、磐安、六峰、大像山镇、金山、八里湾、谢家湾、礼辛、安远9乡镇99村,目前,栽培面积达到1300公顷,年产量达到5850吨。

九. 甘肃省 天水 秦州区 秦州酿皮

   酿皮是秦州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天水各县区的每条街巷都有卖酿皮子的小馆、小摊,还有推车挑担、串户叫卖的。这种凉吃的食品,在夏秋炎热天气里,最受人们欢迎,食用者非常普遍。

    酿皮是用面粉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这样可以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一碗黄亮透明的酿皮子,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艳味美、油浓汁足、凉爽利口、喷香解暑之特点。酿皮食法多样,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肴,可凉可热,四季皆宜,深受大众欢迎。

十.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秦安花椒

秦安花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秦安花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秦安县属半干旱山区,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花椒属耐干旱的树种,通过多年来群众自发摸索,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花椒栽植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截止2008年底,花椒面积达到了21.65万亩,花椒产量达到840万公斤,花椒总收入1.68亿元,农民人均从花椒种植中得到的收入为293.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795元的16.3%,已成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1、独特的地理优势

花椒属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为喜阳性树种,适应性很强,在海拔2200米以下均能生长,喜光、喜干燥温凉气候,不耐严寒霜冻,但随着树龄的增大,抗寒力也显著增强,花椒耐旱不耐涝忌暴风。在年平均温度10—15℃,年降水量500㎜左右地区长势良好,结果量也高。花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喜深厚、肥沃湿润的砂质土,钙质壤土上生长最好,花椒树比一般果树适应性强,省时省工,病虫害少,果实含水量低,采收晒干后极耐贮藏和运输,一般三年即可挂果。

秦安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高度1120—2230米,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冬干夏湿,年平均气温10.4℃,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8.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78天,年降雨量507.3毫米,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于大红袍、秦安一号、油椒等多种优良花椒品种的栽培,是花椒的主要栽培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生产的花椒因色泽艳、颗粒大、麻味醇、质量好,深受广大客商的青睐。

2、传统与现代规模种植的基础优势

据《齐民要术》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可见花椒在秦安县栽培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秦安群众历来就有栽植花椒的传统习惯,1988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面向市场,建基地,创名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优势,“做土的文章发树的财”,大力发展花椒支柱产业,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花椒市场优势

秦安县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是连接兰州、西安、陇南、陇东的中心枢纽,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商贸活跃,历来商贾云集,是陇东南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加之秦安“货郎担”亦遍布全国各地,传统的经商意识,造就了一大批在花椒营销方面懂市场、善经营的人才。目前,全县已建起5个花椒专业市场、8家上规模的花椒营销公司、100多个收购网点和国内40多个销售网点,有花椒经纪人300多人。生产的花椒产品主要销往四川、重庆、新疆、青海、内蒙等省市,并远销俄罗斯、巴基斯坦及东南亚诸国。

4、花椒品牌优势

1997年选育的“秦安1号”花椒被列为全国林木良种。

2006年秦安花椒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秦安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的称号。

2009年“秦安花椒”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秦安花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西川镇、莲花镇、陇城镇、郭嘉镇、云山乡、刘坪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铺乡、王窑乡、千户乡、王尹乡、兴丰乡、中山乡、五营乡等1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