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寒假带什么特产回家 放假回家带什么东西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寒假带什么特产回家 放假回家带什么东西更新时间:2022-06-16 05:32:37

一. 山东省 聊城 莘县 朝城平家水饺

朝城平家水饺是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朝城镇的。朝城平家水饺采用6-8个月鲜嫩羊肉、上等香葱、江楼香油、加以祖传滋补配方调料、精面细皮、手工制作而成。馅大皮薄、入口鲜香、不腻不膻、回味无穷。

莘县朝城平家水饺已有400年历史,由明两京尚书江东引进皇宫。有诗赞曰:“平家水饺进朝堂,万岁食之赞声朗;盛名佳话天下知,皆因阁老家武阳。”

二. 河南省 商丘市 夏邑县 冉家五香糟鱼

冉家五香糟鱼是夏邑县老城里冉献东祖传制作,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相传在清乾隆年间列为贡品。

五香糟鱼选择夏邑城湖200克左右重的肥嫩鲫鱼为原料,整鱼不去鳞片,剖腹去内脏,经腌制、油炸、放入多种佐料精工焖制而成。其色金黄微带赤,香味浓郁而醇正,骨酥刺烂形不变,鱼肉鲜美营养高。热吃不腻,凉吃不腥,实为宴席美肴、佐餐佳品。

三. 山东省 烟台 招远 臧家草莓

臧家草莓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这不,夏甸镇臧家的草莓大棚就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夏甸镇臧家村是个人多地少、远离城区、交通不便的小村庄,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在市里和镇上农业部门的支持引导下,他们又开始种植投资低、见效快、容易管理的反季大棚草莓,并且很快由几十个发展到五百多个大棚,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莓专业村。

名声在外的臧家草莓,在隆冬季节成为市场上的-货。村民们虽然从早忙到晚,但人人心里却是甜蜜蜜的,他们说,“冬闲”变“冬忙”累是累了点,但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信心也更足了。

为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近几年,他们又在种植模式上进行了创新,由冬春季的一茬草莓,改为“草莓——甜瓜”两茬作物,经济效益得到显著地提高,平均亩收入达到1.2万元,比一茬草莓,亩增加4000元以上。现在全村大棚总面积近500亩,仅此一项,全年瓜菜收入达到6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400元。

四. 台湾省 台南 石精臼府城蔡家米糕

蔡家米糕源自于嘉义油饭创意,以蒸熟的糯米洒上自制的肉燥、鱼松、花生及腌黄瓜、香菜等小菜,米糕香Q、肉燥味美有咬劲,搭配去油解腻的小黄瓜,口感丰富而香软。由石精臼迁移至此,仍有不少老顾客专程寻来,显见其魅力。( 台南)

五. 贵州省 贵阳 开阳县 雷家豆腐园子

相传为贵阳一位叫雷三娘的妇女首创,迄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制作时选用上等黄豆浸泡六至十小时,磨成浆汁,加上“菜油脚子”(即菜油的沉淀质),沸煮并加入酸汤,起锅后再按一定比例掺入花椒、八角、茴香、桂皮、草果、山奈配置而成的五香粉末及味精、葱花等拌匀,抓出绒豆腐轻轻捏拢、压扁,缓缓放入热油中翻炸。雷家豆腐园子色呈焦黄,外脆内嫩,心似蜂窝。食用时用酱油、葱花、辣椒、麻油、醋配成蘸水,趁热蘸食,爽脆嫩滑,香气扑鼻,佐饭下酒均宜。贵阳的街头巷尾,时有小贩捏篮叫卖,并备有细篾丝,三五个一串,十分方便。

六. 山东省 泰安 宁阳县 宁阳苏家石刻

苏家石刻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苏家家族几代手工艺人的加工,形成了一套石刻制作的技艺,并延续发展,产品远销兖州、汶上、肥城等周围县市区。苏家石刻巧妙的利用其石头的自然纹理,采用镂空的雕刻手法,制作成字、画等石件。百余年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苏家石刻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雕刻难度大,出品周期长,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价值。

七.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黄平县 黄平革家蜡染

黄平的革家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并使其成为革家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革家妇女以蜡染做主要装饰,她们的头巾、围腰、窗帘、衣服、裙子、旅行包都是蜡染制成,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床单、包袱、书包、桌布等也都使用蜡染;就连背孩子的背带也是染得精巧细致的蜡染,黄平革家蜡染“素有贵州东线旅游一枝花”的美称,长期以来,一直以它素雅大方,富于夸张的艺术形象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眯,黄平革家蜡染的图纹组合主要以线条、几何图形、民族信仰、图腾为主,更多的则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兽,还有就是神话或民间传说,所有图纹都十分夸张,线条也极为古朴流畅。

革家蜡染的图形摆布十分奇特,有分头尾和上下为幅的画法,也有极其对称的平面画法,不同的画法就有不同的欣赏方式。如平面画法,就是在一块正方形的蜡画布上作画,无论里面画得如何繁杂精密,从任何一个方位欣赏都是一样对称,但画却各不相同,从左看象鱼,从右看象是虾,正着看却是蝴蝶,倒着看又恰如虫子,由于革家蜡染造型工整,而且生动简洁,加之制作者采用独特的勾、叉、旋、圆、点、线作装饰,素来以它独有的民族特色受到世人的喜爱。蜡染在革家聚居的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革家人积累了丰富的蜡染制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以其独树一帜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黄平的革家蜡染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革家群众,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染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属于民间工艺品;另一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属于工艺美术品;第三类是艺术家制作的纯属观赏型的艺术品。这三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也是很少见的。 黄平革家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先秦两汉时期,革家蜡染便开始在史料0现,特别是明清以后,各地修志风兴起,革家蜡染这一民间工艺,更是频频被编入志书,从此,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

古老的蜡染工艺在黄平革家被保留下来,一直流传到现在,应感谢作为创作者的革家妇女。是她们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蜡染图案。在黄平的重安、重兴及其他革家人聚居的村寨,妇女们都是制作蜡染的能手,蜡染是他们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在革家,姑娘从三四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蜡染,七八岁就能开始动蜡刀制作了,尽管革家是一个没有文字的待识别民族,但他们的历史,除了在古歌古词中流传和刻制在银饰品上以外,余下的则是靠妇女用蜡染的形式蜡制在服饰上,所以有人说,革家妇女的服饰,实际就是一部民族的历史。革家蜡染的材料大都采用机织白布,也有采用民间自织品特别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还有就是用绵绸、府绸的,革家蜡染防的染剂主要是蜂蜡,有时也掺和一些白蜡使用。蜂蜡是一种产自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溶化,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可做蜡染的防染剂。蜡染的染料是蓝靛。黄平盛产蓝草,这是一种蓼科植物,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黄平不少集镇上建有以蓝靛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蓝靛买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 革家蜡染的绘制工具不是毛笔蘸蜡,因为这样做蜡容易冷却凝固,用的是铜制的画刀,这样用的目的,实际是为了便于保温。这种铜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为了绘制各种线条的需要,还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蜡刀。

革家蜡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分为点蜡和浸染两个步骤: 点蜡:先把白布平铺在一块平面光滑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再把盛有蜂蜡的土陶碗放在火盆旁,用火盆里的火使蜡熔化,然后用蜡刀蘸蜡作画,俗称点蜡花,革家妇女点蜡花,一般没有固定图案,全凭想象点制,但他们最爱点画的是民族崇拜的太阳,以及革 家传说中的城堡,还有就是龙凤和本民族的日常生活习俗,一般的革家妇女则是想什么画什么,画什么嘴里还不停地唱着什么,往往是一首赞美飞鸟的山歌唱完,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也画成了。 浸染: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要染三天,连续技术处理十多次后,煮沸水洗 ,脱蜡现图,染出来的布,未点蜡花的地方是蓝色底,点过蜡花的地方是白花图案。 黄平革家蜡染一般都是蓝、白间与桔黄色刺绣。在做成衣裙时,配上姑娘头上的射日红缨帽和箭形白银簪、贯首铠甲式披肩、加上形如盾牌的围腰、红黄相间的绑腿、一副独特的革家古装就出来了,而蓝白、红黄相间,甚是耀眼醒目、独特别致。

黄平革家蜡染生产全部是手工操作,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来代替。事实表明,用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发展蜡染艺术是行不通的,只能在生产大批量的蜡染式花布上具有优势。而作为民间工艺品和艺术品的蜡染,自古以来一直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导致蜡染制品制作周期长、数量少。然而,也恰恰因此使得蜡染制品珍贵和难得。随着社会发展,在革家人居住的黄平、凯里等地区,甚至在世界范围内,“蜡染艺术热”正在兴起,革家姑娘罗登英、廖德英等十余人曾多次被邀请到贵阳、上海、北京等地作蜡染艺术指导,并到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作蜡染制作表演,当今国内和国际艺术市场对蜡染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黄平的革家人也看准这一时机,正欲依托本民族这一优势,做大做强蜡染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革家蜡染这一民族奇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关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八. 海南省 白沙 黎家竹筒饭

海南黎族传统美食,是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调味品烤的饭食。

黎族民间,多在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现经烹调师在传统基础上改进提高,使之走上宴席餐桌,声誉甚高,成为海南著名的风味美食。

九. 山东省 聊城 高唐县 潘家驴肉

潘家驴肉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县文史记载,高唐县尹集镇徐官屯村潘姓人家乃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自高唐城南迁来,道光初年(公元一八二一年)我潘氏族人宰杀马、牛、驴等大牲已初具规模,从牲畜的宰杀到熟肉的制作和销售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条龙流水作业生产线,加工的熟肉质量不断提高,煮肉用的配料由过去的六、七种,增加到二十多种,所以人们赞誉“潘家的驴肉出锅十里飘香”,这就是“十香驴肉”的由来。改革开放后我潘氏族人携子孙重操就业,潘家第八代传人潘瑞福在继承传统做工的秘诀基础上,锐意求新,发展了潘家的传统工艺,于2007年创建了高唐县潘家肉制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潘佳”商标,公司生产的驴肉色泽鲜亮,肉质鲜嫩可口,其肉香而不腻,烂而不散。深受社会各界人士赞誉,远销北京、上海、石家庄、郑州、广州、哈尔滨等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公司现有加盟代理商近300家,经销点2000余家,被高唐县委办公室评为“高唐县传统名吃”,被聊城市旅游局评为“聊城市特色旅游商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