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北的平定特产小吃 平定县十大名小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北的平定特产小吃 平定县十大名小吃更新时间:2022-06-02 07:02:26

一.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二. 广东省 广州 白云区 小吃

小吃

三.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平定黑釉陶瓷

平定自唐宋以来就制作陶瓷器。随着沧桑历变,生产工艺日臻完善。民国年间利用本地资源生产紫砂陶器,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当时的平民工厂生产的紫砂陶器和其他陶瓷誉满北方。60年代,平定瓷厂生产的工艺美术瓷曾在广交会上受到好评,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70年代末80年代初,平定陶瓷厂生产的棕釉龙纹杯碟、龙纹咖啡色茶具、蟠龙花瓶、仿宋黑釉缠枝牡丹纹刻花瓶和卷草纹刻花嘟噜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其中棕釉瓷色调润泽,光亮明快;黑釉瓷剥底镏花,黑白分明。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年出口量达400多万件。

平定刻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是具有中国古代定窑系典型风格的,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特色陶瓷艺术。该瓷现有以黑釉刻花为主的包括棕釉、白釉、黄釉、仿哥开片釉、窑变釉、剪纸漏花加彩和木叶窑变釉等多种陶艺绝活。它是采用当地粘土(高岭土),用特殊的烧造工艺,纯手工制作的民间绝活。它以刀代笔,在坯胎未干前刻花,一气呵成。而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是一种用黑白色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展示纯粹地道的、独特的、有着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的陶艺装饰语言。平定黑釉刻花陶瓷与国内众多名窑的别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工艺和产品充分展示出中国古代定窑系--平定窑黑(白)釉瓷的烧造工艺,以及具有定窑风格的仿宋刻花瓷绝活并独具风致的产品。

它有烧造釉色稳定、釉面光亮润泽、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灵活流畅、纹样生动明快、图案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主题切中“民间、民俗”四字、品种齐全、式样千姿百态等特点 。

四.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五. 台湾省 基隆 基隆庙口小吃

基隆庙口小吃是指位于奠济宫附近仁三路和爱四路的小吃摊,约成“L”形,总长约4、5百公尺的区域,聚集不下300多个摊位,经过数十年的演变,这里的摊位不仅按顺序编了号,连招牌都整齐划一,各式小吃种类繁多,各家皆以独创口味招揽顾客,口碑远播,致使基隆庙口小吃名闻全省。奠济宫建于清风吹清同治12年(1873年),乃漳州籍先民为纪念来此开垦的先祖而建,香火鼎盛,但自从小吃摊声名大噪后,已有油烟盖过香火之势;然于大啖美食之余,别忘到奠济宫细细鉴赏这座百年庙宇,一窥先民精致的雕琢艺术。庙口小吃以仁三路的摊位历史较久,有很多是日据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共聚集了70多家小吃摊,皆有固定的摊位 整齐的招牌,自白天就开始营业;著名的小吃有独树一帜的虾仁羹、天妇罗、泡泡冰、豆签羹和三明治等,都让人垂涎不已。兴起较晚的爱四路则被规划为流动摊位区,但每摊位置固定,较具代表性的摊位有八宝冬粉、奶油螃蟹、原汗猪脚大王、红烧鳗羹,以及全家福的甜酒酿和元宵;后半段摊位则以服饰、鞋子、玩具、日用品为主,而与仁一路交接处,也有几摊老字号的小吃,此路段于下午4点半左右才开始营业。夜市白天时可通行汽、机车,下午5点开始管制,成为行人徒步区,因此游客最好在傍晚前来,最能感受庙口夜市的魅力。( 基隆)

六.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平定荆花蜂蜜

平定荆花蜂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荆花蜂蜜的简称,也叫荆条蜜。是四大名蜜之一(荆条蜜、枣花蜜、槐花蜜、荔枝蜜);也是我国大宗蜜源中每年最稳收的蜜品之一。立秋前后,秋高气爽,荆花丛中,蜜蜂穿梭其间,采花露酿制成荆花蜜,浅琥珀色,入口留香,回味无穷,因其质优被称为“一等蜜”。荆花蜂蜜采自华北地区,南方少见。有清热去燥、解毒去痛之功效。

荆花蜜的蜜源为荆条花,荆条是一种灌木。荆条别名荆子、荆梢子、荆棵。马鞭草科。落叶灌木。掌状复叶,小叶边缘有缺刻状锯齿;圆锥花序,花篮紫色,核果。分布很广,是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的主要蜜源。一般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沟、谷底、河流两岸路旁和荒地。耐旱,耐瘠薄,但以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水分充足处生长更好,流蜜较多。天然成熟荆条蜜在荆花开放季节,每群蜂可产荆条蜜15至50公斤。

荆条蜜含有较多的葡萄糖,所以容易结晶。葡萄糖是脑部细胞消耗最多的养份,所以荆条蜜对于脑力工作者、学生、上班族都非常适合。荆条蜜能促进体力恢复,也非常适合饭后容易困倦、体力消耗大、精神压力大者。

所在地域: 山西

申请人: 平定县蜂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平定县位于阳泉市南部。东邻河北省井陉县,南接本省昔阳县,西连寿阳县,东北同盂县接壤,西北与阳泉市郊区毗邻。县境内群山环绕,沟壑纵横,东部地势险要,山高谷深,悬崖峭壁,峰峦巍峨,谷呈V形。山地约87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5%,丘陵次之,约407平方公里,点占总面积的30%,水地平地7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5%,是一个典型的土石山区。辖区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有丰富的荆条资源。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平定县冠山、石门口、冶西、锁簧、张庄、柏井、东回、巨城、岔口、娘子关等10个乡镇、80多个自然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5′55″-114°02′33″,北纬37°39′30″-38°07′30″。地域内蜂蜜受保护面积50000公顷(1万箱),年产量800吨左右。

七.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平定冠山连翘茶

连翘,又名黄金条;每年早春时节开放着金灿灿的小黄花,花落后开始吐嫩绿芽,将嫩绿芽经过配料加工、泡制就可以成 为能够饮用的保健茶,名曰“连翘条”。

山西省平定境内有座冠山,山上遍布连翘,用它泡制加工成茶叶,常饮可生津解毒,清热泻火。相传,有一年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在烟雨楼喝了连翘茶,顿感心旷神治,全身异常舒爽。于是询问条由何处而来,方知是山西平定州冠山。随即下旨,把冠山连翘茶定为贡品,每年敬献50担,以供皇室饮用。制作连翘茶方法不复杂,就是将连翘嫩芽经过挑选,用清水洗净,上笼蒸制5~10分钟,以不过熟和软烂为宜;经晾晒或烘烤成半成品;然后煨糠,筛去粉末,再经窖花、提花、包装等工序,即为成品。其特点为:生津止渴,清热泻火,清凉提神。( 太原)

八.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拉面

拉面

拉面,又叫抻面,是山西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相传,拉面源于山东省胶东半岛的福山一带,因有“福山拉面”之称。拉面传入京都,受到皇帝的赞赏,赐名“龙须面”,于是拉面又成为御膳房的常备食品。至于拉面何时传入山西或本来就由山西土生土长,无从考究。但山西人善于制作拉面和普遍爱吃拉面的习惯,却是外地人不能相比的。至今晋中、晋北一带,仍然保留着婚嫁用拉面待客、生辰用拉面祝寿的传统习惯。

制作拉面,首先要求配料准确。一般的配料标准是:标准粉五斤,兑水三斤至三斤二两(冬增夏减),食盐一钱五分,碱面五钱左右。和面时,打出面穗,揉成面团,兑水扎软,饧半小时后,加碱水揉匀,然后慢慢揉成长条,合拢旋成麻花形,如此反复多次达到粗细均匀时,放在案板上用干面粉滚匀,去掉两头,双手各执一端,上下抖动,用力抻拉,拉开,并拢,再拉开,再并拢。一般拉成六十四根为宜。下锅时,一手执两头,一手钓中间,掀去头尾,落水煮熟捞出,浇上调料即成。高明的厨师,一分钟能拉水面团三斤、抻拉十二扣,计八条、八千一百九十二根,细着银丝,根根不乱,连接起来,竟有十二华里长。

九.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哈萨克的烤饼

哈萨克的烤饼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烤制的一种厚饼,味道特香。这种饼也是哈萨克人喝奶茶时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面粉、牛奶或羊奶、羊尾油。做法:把酵面用水泡开和入面粉、羊尾油、牛奶或羊奶揉好面,放入羊皮口袋中发酵(也可用厚的棉织物包起来发酵)。面稍发后即开始做饼,不放碱。一般他们发面不多,一次只做2—3个,随烤随吃,使饼始终保持新鲜。饼的大小根据哈萨克人的“卡盘”(类似汉族人用生铁铸成的平底锅)大小来定。“卡盘”呈圆形,直径在25—30厘米,厚在5—6厘米。面揉好后,放人“卡盘”内,用手压平。上面再扣一个和下面大小一样的“卡盘”。把“卡盘”放在己燃红的牛粪火堆上,上面也放—堆燃着干牛粪。由于受热力均匀,上下不用翻饼,约20分钟即熟。饼厚一般在6—7厘米。特点,饼呈金黄色,味香松软而可口;食时,一般用刀切成小块给客人食用。客人一般不要自己动手去掰,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伊犁哈萨克)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