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松江特产商店 松江梅林土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松江特产商店 松江梅林土特产店更新时间:2022-05-22 00:11:22

一. 上海市 松江区 “老来青”大米

“老来青”大米,种植于黄浦江上游水质保护区沿岸,生长在水净、地净、空气净的“三净”环境中,它以我国老一辈水稻专家陈永康培育的水稻品种“老来青”为商标,经过苏、松两地多年合作培育而成,其米香味浓郁诱人,营养丰富,做成米饭晶莹如玉,粘而不腻,熬粥更是凝头十足。再加以现代的包装,实为米中之王。



保存: 常温下90天



食用方法:淘洗后,加入1:1.3比例的水烧熟食用。

二. 上海市 松江区 仓桥水晶梨

仓桥水晶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仓桥水晶梨是新一代生梨,具有汁多味甜、清香爽口的特点,是上海市松江区一大,由上海农科院林木果树研究所精心培育。仓桥水晶梨肉质嫩白细脆、营养丰富,经检测,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无机盐,长期食用有生津、益肺、止咳、顺气、润喉、美容等保健效用。

保存:常温5天,冷藏25天

食用方法:清洗即可食用

仓桥水晶梨产地范围为上海市松江区永丰街道(原仓桥镇),车墩镇南门村、米市渡村、打铁桥村、联民村、联庄村、洋泾村、长溇村、得胜村8个村,叶榭镇兴达村、堰泾村、井凌桥村、四村村、八字桥村、徐姚村6个村,泖港镇泖港村、黄桥村、新建村、焦家村、南三村、曹家浜村6个村,石湖荡镇金汇村、东夏村、新姚村、洙桥村4个村现辖行政区域。

三. 上海市 松江区 农家土糕

农家土糕

松江自古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盛产的优质稻米名扬于世。在明清时,松江仓桥一带就形成了官粮储运和粮食交易的中心,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

生活在松江的农民每到春节,都有一种习俗,便是用当地的优质糯米,磨粉做成一种特有的土糕食用,并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吉祥之物,其意为“糕”升发财,希望能在新的一年中大家带来好运。

农家土糕选用优质糯米,经古老的掏、磨、晒、搓、蒸等多道工序,纯手工制成,其糕色洁白剔透,入口滑糯,香甜有弹性,并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营养极其丰富,口味非常独特,因此千万年广为流传,它浓郁的乡土气息,造就了独有的土产,更成为当今馈赠之礼品。

四. 上海市 松江区 松江大米

松江大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松江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松江人世世代代以大米作为主食。松江水稻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松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水稻栽培经验。唐宋以后,松江一直是全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水稻产量始终处于领先水平,同时,松江大米以品佳质优闻名全国,成为历代进贡朝廷的贡品。

松江大米

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泖港镇、石湖荡镇、新浜镇、小昆山镇、佘山镇共6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松江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沪松府〔2013〕127号

上海市松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企业标准:Q/VGAT1-2013《松江大米》

五. 上海市 松江区 叶榭卤蛋

叶榭卤蛋

叶榭位于松江南端,紧靠黄浦江上游,属上海市生态水质保护区,这里水网纵横,河流交错,地理生态环境很好,特别适合家禽的繁殖生长,自古当地农民就有饲养鸡、鸭、鹅等家禽的传统,并沿用自然散放,喂食昆虫、百草及谷物,使这里的禽类保持无污染,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食用安全鲜美。特别是当地的草鸡蛋个大圆润,蛋壳红泽,及富营养价值,深受推宠。

叶榭卤蛋就是选用了当地的草鸡红壳蛋,配加了金掌鹅卤汁与多种天然原料,结合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真空包装技术而精心制成。此蛋食用方便,鲜嫩润滑,鹅香味浓,口味极其独特,令食用者回味无穷,是松江旅游、休闲、风味小吃的新品,值得一尝。

六. 上海市 松江区 麻糬

麻糬是一种糯米制的食物,相当软而有黏性,看起来接近圆形。



麻糬的外皮是用圆糯米或糯米粉为主要材料,以澄粉加热开水为黏著剂作成,所以基本上是白色的,也有使用食用色素或添加其它素材让颜色有变化的麻糬。



麻糬的内馅则相当多样化,较常见的包括红豆沙、绿豆沙、芝麻、芋泥等,所以一般是当作甜食,然而也有店家用咸口味的内馅(如肉松)作麻糬。依不同的地区、店家,做法和口味上也会有些许不同。刚制作完成的麻糬口感最佳,暴露在空气一段时间後会开始变硬。手工制作的麻糬大多注明最迟要隔天食用,机器制作的则可以保存较久。

七. 上海市 松江区 松江四鳃鲈

松江四鳃鲈 “西风吹上四鳃鲈,雷松酥腻千丝缕”。南宋诗人范成大笔下的四鳃鲈就是产自黄浦江支流 松江里的鲈鱼。松江鲈鱼虽小,产量又不多,但名声颇大,这主要是因为此鱼肉质细肥嫩, 洁白如雪,没有细毛刺,滋味鲜美绝伦。千多年来,有许多文人骚客颂扬过它。晋朝文学 家张翰在外做官时,一阵秋风吹过,勾起他思念故乡之情,竟弃官返里,闭门不仕。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有词曰:“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清朝乾隆皇帝两次下江南, 都特地赶到松江府吃四鳃鲈,予以极高评价,并指令年年供奉鲈鱼。

这种鱼体型不大呈纺锤形,长约十二厘米,重不过二、三市两,头大而扁平,眼小而生于 上方,口宽呈扇形,无鳞,背部呈黄褐色,腹部呈灰白色,身披四、五条黑色斑纹。奇特的是,松江鲈鱼出水后鳃房里仍贮着水,若置于稻糠里,可活四、五天。因为这种鱼两鳃 前后各有一道凹痕,其形与色如同鳃孔,在鳃盖上又有条橙红色的条纹,看起来极似四片 外露的鳃叶。因此,古时人们认为松江鲈鱼有四鳃,

其特点:松江鲈鱼肉嫩而肥,鲜而无腥,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一种,为中国四大名鱼。

八. 上海市 松江区 枣泥酥

原料:面粉,黑枣



调料:糖,精制油,熟猪油



制作:黑枣洗净,放入锅中煮透,剥皮去核,放入绞肉机内绞成细蓉,锅中放沸水,先将糖熬熔化放入枣蓉炒成枣泥馅。面粉分别拌和成水油面,油酥面,包捏后擀皮卷成长条,摘坯捏扁包入枣泥馅呈圆饼形,四周涂上蛋液,粘上白芝麻,面上涂蛋黄液,缀上黑芝麻,放入三成热的油锅中炸至酥饼浮起即可。



特点:外皮酥松,枣香浓郁。



推荐酒家:绿波廊酒楼

九. 上海市 松江区 松江棉布

元朝初年,松江府(现上海市松江区)乌泥泾有位叫黄道婆的妇女,从海南岛回到了故乡。黄道婆在海南岛向黎族姐妹学会了一整套纺织技术,并在若干年以后,把海南岛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回了家乡。她回到松江后,就热心地向当地的老百姓传授如何制作纺织工具,使各道工序都有了新的工具,代替了以前的手工。同时,她也教人们如何纺纱织布,使纺织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效率大为提高的生产过程。松江府很快就摆脱了落后的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松江棉布由原来粗糙、单一、稀松变得精致、牢固、美观。在黄道婆的悉心传授下,松江布成为质地优良,花饰灿美,远近闻名的畅销品。从事棉纺织业的人口激增,松江府新兴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由于不断地普及推广,松江棉纺织业日益兴盛,产量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松江棉布在全国声誉鹊起。

松江棉布比较著名的有四种:

三梭布:出自松江车墩一带,幅阔三尺余,特点是光洁细密。其中府城东门外离车墩不远的双庙桥有个叫丁娘子的,弹棉花极纯熟,花皆飞起,用以织布,尤为精软,因而人称“飞花布”,又称“丁娘子布”。

番布:出自乌泥泾,为黄道婆所传授。质优价昂,“一匹有费至白金百两者”。明朝成化年间,常常以此为礼物行贿朝廷高官及接近皇帝的大臣,而且布织得越来越精美,甚至织出龙凤、斗牛、麒麟等图案。

兼丝布:以麻丝或黄草丝与棉纱混合织成,多以麻为经,以棉为纬。适宜于染色。织成的布兼有麻丝的挺括与棉纱的柔软。

药斑布:又称“浇花布”,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蓝花印布。初出于青浦重固一带,明代起松江城中多有流行。

十. 上海市 松江区 马弄口豆腐干

马弄口豆腐干

马弄口豆腐干是古城松江的传统土,至今以有百余年的历史,具有韧性足,富有弹性,咀嚼清香可口,回味鲜,凉拌、切丁、片、丝拌入马兰、芹菜,风味独特,是外出旅游之佳品。

配料:优质黄豆、白糖、特酿豆瓣酱、黄酒、精盐、香辛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