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宁夏中卫最出名的特产 宁夏中卫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宁夏中卫最出名的特产 宁夏中卫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5-31 11:12:52

一. 宁夏 中卫 沙坡头区 向日葵

向日葵(xiangrikui)(Helianthus annuus)亦称葵花。菊科,向日葵属。1年生草本,高1~3米。茎直立,粗壮,圆形多棱角,被白色粗硬毛。叶通常互生,心状卵形或卵圆形,先端锐突或渐尖,有基出3脉,边缘具粗锯齿,两面粗糙,被毛,有长柄。头状花序,极大,直径10~30厘米,单生于茎顶或枝端,常下倾。总苞片多层,叶质,覆瓦状排列,被长硬毛,夏季开花,花序边缘生黄色的舌状花,不结实。花序中部为两性的管状花,棕色或紫色,结实。瘦果,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稍扁压,果皮木质化,灰色或黑色,俗称葵花子。性喜温暖,耐旱。原产北美洲,世界各地均有栽培。种子含油量极高,味香可口,可炒食,亦可榨油,为重要的油料作物。有食用型、油用型和兼用型3类。花托、茎秆、果壳、可作工业原料等。

二. 宁夏 中卫 海原县 海原硒砂瓜

海原硒砂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地域范围

海原硒砂瓜产于海原县兴仁、徐套、蒿川、关桥、兴隆、高崖、李旺、西安、曹洼等九乡镇。海原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9′45″-106°10′10″,北纬36°06′40″-37°04′32″,海拔1830-2955米。兴仁镇、徐套乡、蒿川乡位于全县北部,与中卫市中卫城区及中宁县接壤;兴隆乡、高崖乡、李旺镇位于全县东北部,与吴忠市的同心县接壤;关桥乡、西安镇、曹洼乡位于全县中部。生产面积1.27万公顷,年总产量13.5万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海原县土壤属于灰质土,土质为轻砂壤和粘壤土,0-20cm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高。土壤pH值在7.5-8.5之间。土壤肥力状况良好,其地质发育史早在元古初期或更早一些时期,县境内坳陷区沉积了厚达7749米的地槽型碎岩和化学岩,并伴有中基性海底喷发岩和线成侵入岩,后期振荡或下降又有碎酸盐岩沉积;其后由于经历了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达到片岩、大理岩。与此同时,受剥蚀构造作用,形成县境内中山和低山地形。

(2)水文情况:海原县县内外缘河流多为间歇河,水量小,季节性变化大,遇到暴雨即发洪水,雨后流量猛减,直至干涸断流,位于月亮山西北的杨明河、麻春河、贺堡河常年有地表水流,南、西华山相间的园河地常年有

地表水流。清水河位于南华山东南边,西河为其主要支流,面积5162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2750.1万立方米,全县地下水动储量为3807万立方,相对富水区有清水河平川、兴仁、西安洼地以及南西华山的山前洪积扇等,动储量3163万立米。

(3)气候情况:海原县年降雨量300mm左右,年蒸发量大,年平均气温7.6℃,≥10℃的有效活动积温2621℃,无霜期165天。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干物质制造和积累,适宜硒砂瓜生长需求,加之土地压砂,砂中含有硒、铁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生产的瓜类含糖量高、沙甜爽口,营养丰富、商品价值高,种植的硒砂瓜主要以施优质农家肥为主,种植区域附近无厂矿企业,无工业污染残留,空气环境状况良好,补灌用水、土壤均达到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产地要求。

(4)人文历史情况:海原硒砂瓜已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栽培经验,加之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硒砂瓜产业在我县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和经济发达地区对餐后水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优质的硒砂瓜颇受人们的青睐。目前,硒砂瓜产业已成为海原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特色产业,在县域经济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兴仁、徐套、蒿川、关桥、兴隆、高崖、李旺、西安、曹洼等九乡镇,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硒砂瓜产地环境条件》(NY5110-2002)的要求。

(2)品种选择:以抗病、抗旱、优质、丰产、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品种为主。未经审定的品种和转基因黑豆品种,不得采用。品种布局要中、晚熟品种搭配、精品与一般品种搭配,大型瓜与中小型瓜搭配,以求多方位,多

渠道占领市场。

(3)生产过程管理:海原硒砂瓜生产过程必须执行《无公害食品硒砂瓜生产操作规程》(NY5111-2002)。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硒砂瓜以外销为主,在成熟至八成熟时,就

可采摘。在采摘前20天内严禁喷洒各种防病防虫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5)生产记录要求:海原硒砂瓜的生产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海原硒砂瓜果形不一,有圆球形和长椭圆形等。大小不等,色彩多为绿色,有黑色斑纹相间,也有纯黑色的。

(2)内在品质指标:海原硒砂瓜瓜瓤呈鲜红色,籽黑、皮薄、肉嫩,香气浓郁,含糖量达11%。以其甘甜、味纯、质优被誉为上品。

(3)安全要求:海原硒砂瓜执行《NY5109-2002无公害食品硒砂瓜》标准。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海原硒砂瓜加贴农产品地理标志“海原硒砂瓜”标识,多为散装,也有袋装,耐贮耐运。

三.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四.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五. 宁夏 中卫 沙坡头区 南长滩软梨子

南长滩软梨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南长滩软梨子

软梨子又名软儿梨、香水梨、消梨,种植历史悠久,属于中卫南长滩“三宝”之一。

软梨子在中卫种植历史悠久。据《中卫县志》记载,明朝弘治年间梨树在中卫就有栽培,历史不下六百年。据清乾隆《中卫县志》记载,“有枣、梨、桃、沙果、秋子、苹果、桑葚、葡萄、杏、沙枣和枸杞”“民国年间,永康、徐庄、枣林、沙滩、南长滩、蔡桥、新墩等地枣园、枸杞园、沙果园分布较多,红枣、枸杞、长把梨、香水梨遐迩闻名”。目前香山乡南长滩产区还留存350年以上的古树。2008年12月,中卫香山乡南长滩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宁夏首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据专家考证,此地梨树、枣树系成吉思汗灭西夏后拓跋氏的幸存者到此避难时所种。树龄已达三五百年,最大的树3人合抱不过来,树冠达300平方米。

地域范围

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中卫市香山乡等1个乡镇8个行政村组。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4°17'00″-106°10'00″、北纬36°09'00″-37°43'00″。区域生产面积3000公顷,年产量9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南长滩软梨子果实近圆形,平均果重125克左右。鲜梨黄中带绿,青中泛红,果皮较厚,若藏至冬季冻成黑色“冰球”,融化后果肉则成一包香水,食用时撕破表皮,吸吮果肉,其味如甘露。 2、内在的品质特征:软梨子可鲜食,果肉硬,味道酸涩,但冷冻后更美味,其性凉、味甘、微酸,具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之功效。可溶性固形 物15.6%-16.4%、维生素C 0.87-0.93mg/100g、酸0.35%-0.59%。 3、安全要求: 产地环境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 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5013-2006)标准; 食品污染物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标准; 农药残留量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标准; 产品质量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鲜梨》(GB/T 10650-2008)标准。

六. 宁夏 中卫 沙坡头区 红烧牛肉

红烧牛肉

红烧牛肉是中卫地区各族人民都比较偏爱的一种佳肴,其味、色、香俱全,醇香可口,广受青睐,制作方法有生烧和熟烧两种。

七. 宁夏 吴忠 青铜峡市 宁夏红花

红花,又称草红花。双子叶植物,菊科,干燥的管状花,长约1.5厘米,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长5~7毫米,雄蕊5枚,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主产河南、浙江、四川等地。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活血通经药。

八. 宁夏 中卫 中宁县 中宁圆枣

中宁圆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宁县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苹果种植面积13.8万亩,年产量30万吨以上。红枣种植面积15.7万亩,年产量20万吨以上。圆枣又名“金丝枣”,皮薄核小,质脆肉嫩,汁多味甜,酸甜适口,恰逢中秋节前后成熟上市,填补了同期国内鲜枣市场的空白,成为中秋佳节俏销国内的精品果枣。“中宁圆枣”已被注册为证明商标。

九. 宁夏 吴忠 利通区 宁夏谷子

小米,亦称粟米,通称谷子。谷子去壳即为小米。



小米又称要米,小米熬粥营养价值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由于小米不需精制,它保存了许多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米中的维生素B1可达大米的几倍;小米中的无机盐含量也高于大米。



功效

小米因富含维生素B1、B2等,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疮的功能。

小米具有防止泛胃、呕吐的功效。

它还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帮助她们恢复体力。

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



适用人群

是老人、病人、产妇宜用的滋补品。



适用量

每餐50克。



特别提示

宜与大豆或肉类食物混合食用。

小米粥不宜太稀薄。



小米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并不比大米更好,因为小米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不理想,赖氨酸过低而亮氨酸又过高,所以产后不能完全以小米为主食,应注意搭配以免缺乏其他营养。

十. 宁夏 中卫 海原县 高崖西甜瓜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高崖乡草场村地处陕甘两省交界的北部深山区,有1588口人,人均耕地5.6亩,年均降水量300毫米。这里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品种繁多,环境优美。草场村种植甜瓜有近百年历史,当地农民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确立西甜瓜为该乡的主导产业。

从1998年开始,草场村引入拱棚种植西甜瓜技术,2003年又得到旱作农业示范项目支持,拱棚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以草场村为核心建设高崖乡自治区级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新建压砂地设施甜瓜1.2万亩。

2010年,高崖乡草场村共有小拱棚12600余座,将全部种植西甜瓜,种植甜瓜8056亩,甜瓜年产量达120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900万元,亩纯收入近4000元,人均1.4万元;目前,高崖乡草场村西甜瓜产业产值占全村经济总量的81%,占全乡经济总量的60%以上。种植户人均纯收入5000余元,高于所在乡镇平均水平20%以上。

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高崖乡草场村(西甜瓜)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甜瓜,因富含营养素、消暑解渴,口感甜美而受人钟爱。在宁夏,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高崖甜瓜的美名。生长在庙山之下、受石峡口库水的滋润、高崖甜瓜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成就了甘甜、味醇的品质。100年前,行走在丝绸之路上南来北往的客商,经过高崖时,都忘不了饱餐一顿高崖甜瓜,一洗旅途辛劳。口耳相传,高崖甜瓜经久不衰、驰誉千里古道。今天,这一土已经被高崖乡发展壮大成特色优势产业,其规模、品种、品质、产值均亦非当年可比。

高崖乡是海原县设施农业发展最早的乡镇之一,2007年以来,全乡依托扬黄灌区水源优势和多年种植压砂地甜瓜的优势,以草场村为核心,打造新老园区两基地,着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通过抓示范、强基地、促流通,增效益,共建设各类设施棚1800亩,全部种植甜瓜。项目区建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成为全县设施农业建设的典范。基地设施甜瓜5月下旬开园上市销售,比大田种植提前上市近30天。

为了实现硒砂瓜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2009年,高崖乡建成西甜瓜新品种及新技术展示示范园区,开展品种引进试验、栽培模式研究、肥水管理等试验研究,先后从全国十几家专业育种机构引进西甜瓜品种31个,其中:甜瓜22个、西瓜9个。进行品种比较、展示示范,为西甜瓜品种更新换代提供替代品种,并配套推广膜下滴灌、吊蔓整枝等种植新技术示范,为全县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和引领作用。

2014年,全乡西甜瓜种植9300亩,其中甜瓜4800亩。为更好促进营销,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销售模式,高崖乡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建立农产品合作社、打造高崖甜瓜品牌、认证绿色无公害食品等一系列方式,加强促销。目前,基地设施甜瓜已成熟上市。预计亩产量设施甜瓜可达3000斤,大田地膜种植甜瓜亩产量2000斤。

(同心客商同期声)

高崖甜瓜,昔日只是宁夏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今天,它已经出山入川,畅销周边十多个省市,成为更多人盛夏的解暑佳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