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诗诗青海特产 300种青海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诗诗青海特产 300种青海特产更新时间:2022-05-25 10:07:04

一. 青海省 果洛 果洛大黄

神奇、美丽、富饶的果洛藏族自治州,风光幽美奇异,有插入云天的陡峭雪山,有遮天盖地的原始森林,有蜿蜒流淌的源头溪流,有宛如明镜的海子湖泊,有广袤千里的金色草原。素有"植物王国"之美称。果洛历史悠久,果洛藏语意为“反败为胜的头人”。远在黄河源头的河谷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为西羌牧地,南北朝时,为党项牧地中心地带。唐、宋时期,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节制。明属“朵甘思行都指挥使司”管辖,明末清初果洛黄河以北牧地被青海蒙古和硕特部所居,果洛隶青海办事大臣。公元1721年后,当今的班玛、久治、达日隶属于四川成棉龙茂道松潘漳腊营。由于果洛地处偏远,环境闭塞,历代封建王朝没有在这里真正建立过政权,实行直接统治,长期游离在各大政治集团之外,大小部落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态,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直到1952年解放前夕,这里仍处在封建部落割据状态。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是游牧、狩猎、和采集业,生产方式原始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穷。在长期的狩猎和采集过程中将部分野生药用植物进行积累,换取生活来源或简单的医用。据史书记载,在草原宗教生活中采集大黄不但作为医用,而且用大黄流行占卜,在玛多莫格德哇遗址中发现一些石头排成圆圈,在石圆圈附近,出土了一些类似大黄残留物,显然在这儿曾进行过一些丧礼或或有关宗教仪式。根据以上推断,果洛先民通过宗教活动已初步掌握了用大黄进行医治或食用的方法,几百年来,果洛草原头人之间为了扩充草地资源相互残杀,由于少数头人牲畜不断增加,从而也增加了牲畜因疾病而死亡,为了减少牲畜的死亡率,大黄成了医治牛羊的良方,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消食,当地牧民将大黄切成片,作为大黄茶进行饮用,至今,在以肉食为主的果洛地区部分牧民任然喝用大黄制成的茶来降脂。在果洛民间对大黄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大兴地精的各路神仙,地藏仙与地仙女,请引领我歌辞我福。此地乃是玛域福泽地,是将向往四溢的宝地,我是岭国智慧的受护神。此歌是岭国情器赞,在此要叙述草药。夏盛奇药大黄的由来,在森尖珠母诞生的格莫。曾长出过一只大黄,从此每逢盛夏,大黄之宝满山野,形如鹿角叶茂盛”。传说:很久以前,一商队从赤岭(今湟源一带)来到果洛达日地区,商队首领是个果洛通,旁晚在帐篷住宿,见有少女鞭打一老者,商人上前责问:“你何故这般打骂老人”?那女子道:“我责罚自己的儿子,与你何干”?闻者皆大吃一惊,原来此女子竟年近八十,老汉也已是花甲之年,他受责打是因为不遵守族规服用草药,弄得未老先衰,商人吃惊又好奇,鞠躬请教:“敢问女士,不知服的是何种灵丹妙药”?女子只是说:“这是一味藏药,是寺院“热宝且”(译—-),哪里得来的,它不是草,像鹿角,在我们草原上到处都有”,商人见女子不肯透露细节,忙跪拜道:“在下是赤岭(今青海湟源地区)郎中,家中老父年迈,命我带商队来贵地换一些养颜,便秘,积食的藏药,真是保佑今日遇见您,我愿将全部货物换你的草药”。女子见来着诚心一片,便以实情相告:“这草药名叫“军木扎”(译音)坚实,又称“将军”,四季可服用”。食用后使女人与花相配,男儿与许仙相容。后来,果洛生产的大黄名声越来越大,深受牧民的喜爱。果洛州班玛县著名藏医丘智合先生在他的藏医专著中专门叙述了大黄的药用及食用的的方法。果洛大黄除具有泻火解毒、活血消瘀等传统功效外,还具有突出的抗菌、抗病毒、抗衰老、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特别适用是糖尿病患者和保护肾脏的作用。使其从单一药用植物资源的局限中摆脱出来,得以向特色食品、饮料、保健品等产业领域扩展,资源实际需要量日趋增加,而人工栽培大黄用工少,投入小,收益大,无需精细管理。林缘山脚、闲置荒地、房前屋后、圈窝子旁都可种植,种植大黄即可改善退化草地,保护生态环境,也可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农牧民收入。果洛地广人稀,日照强烈,气候特别适宜栽培大黄,潜力极大。果洛野生大黄面积400多万亩,人工种植20多万亩,年产量达120万吨,年产值达1.8亿元以上,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地域范围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东经96°54′~101°51′,北纬32°31′~35°37′。以高山区为主,区内海拔4000—5000米的地区约占全区面积的80﹪左右。巴颜喀拉山绵亘在果洛州南部,阿尼玛卿雪山逶迤于果洛州北部,年宝叶什则屹立于东南。州内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山地、河谷、盆地三大类。西邻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和北部同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接壤,东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邻,东部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相毗邻,南面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紧紧相依。东西长约448公里,南北宽约334公里,土地面积为8078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1.22%,可利用草场面积8860.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12%。野生果洛大黄在全州6县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玛沁县大武镇;甘德县上贡麻乡、下贡、麻乡、岗龙乡、柯曲镇、青珍乡;达日县建设乡、窝赛乡、特合土乡、吉迈镇、莫坝乡;久治县智青松多镇、门堂乡;班玛县吉卡乡、达卡乡等地区的河谷滩地、漫坡及平原地带,面积约400万亩。人工种植果洛大黄主要分布在玛沁县大武镇、达日县窝赛乡、班玛县玛柯河乡等地区的退化草地,面积约20万亩。

二.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雕刻

当你来到青海,走进农户家中时,看到的都是木制的小平房,一户连着一户。走近家门,青海人最讲究的是大门,有砖砌的不同的形状的花或用木头雕刻的花纹,在木板上雕刻各种花形,这木头不是一般的木头,是木质比较硬的杏木或桦木。这门很有讲究,门大、花纹精细就能反映这家的经济条件状况,说明这家生活富有,当你走进家院,你会看到一排土木结构的平房或砖混结构的平房,同样,在房檐下柱子、梁上雕刻精美的花纹,龙凤图案、牡丹图案等,象征吉祥如意。这些雕刻尤其在一些寺庙的建筑中显得神圣庄严。这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三. 青海省 果洛 玛沁县 酿皮

    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酿皮除有“蒸酿皮外”,还有“馏酿皮”。馏的酿皮,金色发亮,薄细柔脆;而蒸的酿皮,色褐沉着,浑厚肥大,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若论及西北的特色小吃,我想“酿皮”是首选之一。吾乡人读“酿”作“让”音。然而,进了陕秦之地,称做“面皮”;入了嘉峪关,又道“凉皮”。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称法,都只概括了这种美食的一个方面。

     酿皮的原料甚多,从绿豆面、高粱面到麦面,似乎只要是富含淀粉之物,皆可入选。故称为“面皮”,乃指其原料皆为面食。

    酿皮的制作相当繁复。我记得幼年时,母亲曾为我们制作过一次。不过,仅此一次——因为要做出一份色香味形皆美的酿皮,实在是大费周章,劳师动众得很。首先,要将面粉(或绿豆粉等)和成面团。之后,用极细且净的白布包裹着,在清水盆中不停地反复揉搓。面团中的淀粉成分不断从白布中渗出,在盆底积了厚厚一层糊。将再无淀粉渗出的白布打开,里面只剩一小块如冻豆腐般的面筋。蒸熟的面筋可是酿皮不可缺少的伴侣——少了它,就如同咖啡不放奶,感觉上会差很多。

    接着将先前积下的淀粉糊用清水轻轻漂洗后,依份量缓缓倒入一张又大又平的平底盘中,摸得又匀又平。之后,将数个大平盘上笼蒸熟。此时,淀粉糊已成了一大张亮晶晶的“面饼”。将这“饼”轻轻揭下,逐一相叠。彼此之间须涂抹熟菜油,以妨相粘。待其冷却后,便算是完成了主料的制作。“酿”字一义为“蒸”,故而“酿皮”是说明“蒸”是其加工过程中一项重要步骤。

    至于“凉皮”之称,不言而喻,则是指其食法为放凉后拌作料而食。

四. 青海省 黄南 中华沙棘茶

中华沙棘(hipophnerhamnoiddes)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2900-4500米以上的河谷阶地及山坡冲积石砂土间。是纯野生的酸打垒醋柳果,含多种生物活性物,其中含维生素14种,氨基酸22种,脂类32种、有机酸、单糖类12种、酚和黄酮类30种、脂肪酸7种、蛋白质4种及29种微量元素。

性温味酸涩,有清热止咳、活血化瘀、补脾益胃之功。用于跌打损伤、呼吸困难、咳嗽痰多、消化不良、瘀肿等。藏医多用于子宫病、月经不调、肺结核、胃溃疡及胃酸过多等症。由于沙棘含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疲劳、抗癌、增加活力的作用,对于治疗冠心病,防治坏血病,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止咳平喘都有较好作用。

五.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湟中蚕豆

湟中蚕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湟中县种植蚕豆历史悠久,因空气洁净、水质纯净、自然条件适宜,蚕豆粒大,光泽好,无虫蚀,蛋白质含量高,无污染。比省外同类产品具有更好的商品性,是青海省的优势农作物和主要出口农产品。全县蚕豆常年播种面积16万亩,占全省农业区蚕豆面积的22%,品种主要是青海3号、青海9号和青海10号,这几个品种属高产、大粒、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25—146天,株高110—155厘米,分枝强,单株有效分枝3.5—4个,单株双荚1.9个,每荚2.5粒,籽粒白色有光泽,百粒重160—200克,粒大质佳,籽粒蛋白质含量32.7%,淀粉41.8%,脂肪1.4%,蛋氨酸1.03%,苏氨酸0.88%,苯丙氨酸1.04%,赖氨酸0.66%。初级干籽粒蚕豆主要出口日本等国,以“湟中蚕豆”标牌而出名。

地域范围

湟中蚕豆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青海省湟中县境内。东经101°09′32″至101°54′50″,北纬36°13′32″至37°03′19″,东临西宁市;南接贵德县;西连湟源县;北与大通县接壤。全县南北长91公里,东西宽68公里,幅员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湟中蚕豆种植主要集中在拦隆口、多巴、李家山、海子沟、上五庄、共和、甘河滩、汉东、大才、鲁沙尔、西堡、田家寨、土门关、上新庄、群加等乡镇。是我省主要蚕豆生产区之一。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应符如下的规定:种皮表面乳白色,光滑,有光泽,两面凹陷;种脐位于较大端,褐色或黑褐色。质坚硬,内有子叶2枚,肥厚,黄色。2、内在品质指标(检测数据):应符合表1(略)的规定。3、安全要求:应符合表2(略)的规定。

六. 青海省 玉树 玉树市 玉树芫根

玉树芫根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玉树芫根

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记载,芫根一般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距今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具有清热解毒、滋补增氧的功能。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芫根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对人体非常有益。长久以来,芫根一直是藏民族特有的食材和药材。牧民们常用芫根做汤、做面。而如今,芫根已经被打造成为芫根饮料、芫根腌菜等特色产品走出了产地,形成了地方特色产业。

蔬菜

地域范围

玉树芫根地理标志地域范围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内可种植玉树芫根之区域。玉树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玉树藏语意为“遗址”。地理位置大致介于东经89°27′~97°39′,北纬31°45′~36°10′,北与本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相连,西北角与新疆的巴音郭楞自治州接壤,东与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互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西南与西藏昌都专区和那曲专区交界。自治州东西最长738公里,南北最宽处406公里,土地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8.2%。现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共10镇,35乡。芫根种植面积约3.8万亩。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品质 玉树芜根生长快,产量高,营养好,肉质细嫩,皮薄脆甜,适应性强,抗寒和抗病能力强,耐贮运,为饲料、蔬菜兼用作物,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玉树芫根呈扁圆形,表皮光滑,无裂口,单个重250g以上,肉质致密,脆嫩,微甜,有辛辣味,具有味甘性温、清热解暑、滋补增氧、明目利湿、开胃消食、解醉醒酒、减肥的作用。2、内在品质 芫根富含钙、磷、铁等营养成分,蛋白质含量≥5%,总糖含量≥45%,总氨基酸含量≥19%,必需氨基酸丰富、含量高,富含三萜(0.19g/100g),三萜具有人体抗缺氧的功能,经常食用对人体非常有益。芫根具有味甘性温、清热解毒、滋补增氧之功效。3、安全要求:玉树黑青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组织生产,具体标准如下: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七. 青海省 海西州 德令哈市 青海冬果梨

青海的冬果梨是白梨系统中的一个品种,因它摘下放置至冬吃,味道特别甘美,因而得名“冬果”。冬果梨既不喜欢高温多湿的气候,也不耐严寒低温。以民和为中心的地区,夏天没有酷暑温,冬季气候比较温和,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冬果梨的集中栽培区。

冬果梨树冠高大,枝繁叶茂,树势强健,树龄长久,200多年的老树,仍能开花结实,果农们称它为“老寿星”。河湟岸,常见100年以上的冬果梨树,依然梨实满枝,硕果累累,单株产量有的高达500至1000公斤。

民和县川口镇附近产的冬果梨,质量最佳。果实呈卵形或倒卵形,个大而整齐,平均个重250克左右,大者超过500克。初摘时,果色鲜绿,果皮光滑,覆有一层薄薄的腊质;贮藏后变为黄色或金黄色,有大而密的果点,突出果面。果实的梗洼浅窄,萼洼深圆。果肉白色,质细脆嫩,汁多浆丰,酸甜适口,香味浓郁。果心较小,石细胞少,品质佳良。冬果梨是晚熟品种,一般到10月中、下旬成熟。刚采收的梨果,味淡质硬,含酸较多,缺乏甘美甜香的气味,应放置一段时间,让其充分成熟以后再吃。冬果梨极耐贮藏,放存得法,能贮放到翌年新梨上市,可以周年满足市场需要,且可长途运输。果农通常把冬果梨贮贼于温凉湿润的地窖里,在鲜果缺乏的冬春季节,取出食用或出售。有诗赞曰:“新梨收时啖旧梨,甜若蜜露甘似饴,神仙尝得冬果梨,不住天上愿谪地”。梨通常宜于生食,但冬果梨煮熟来吃,却独具风味。严寒季节,雪冷风冽,此时若能做上一碗与冰糖、葡萄干同煮的冬果梨,热气腾腾,风味甘美,又香又甜,别致诱人。吃后满口生津,浑身生热,并能止咳暖胃,消痰润肺

八. 青海省 海南 羌活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 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 的干燥根茎及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羌活 为圆柱状略弯曲的根茎,长4~13cm,直径0.6~2.5cm,顶端具茎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形似蚕;或节间延长,形如竹节状。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有多数裂隙,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油润,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髓部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微苦而辛。
宽叶羌活 为根茎及根。根茎类圆柱形,顶端具茎及叶鞘残基,根类圆锥形,有纵皱纹及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茎处有较密的环纹,长8~15cm,直径1~3cm。有的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顶端具数个茎基,根较细。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味较淡。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能与主治】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九. 青海省 海东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青海梗皮

梗皮 ,是用红薯粉作的。树木枝条或草藤根茎总是带有分叉,去掉分支后,分叉部位仍然是一个肿结。一根枝条或一根草藤上总是有多个这样的肿结,这样的枝条或草藤就是“梗”。严格的说,梗皮是红薯的草藤晒干后粉碎研磨成红薯粉,然后调配而成

梗皮制做的场景大体如下:

大锅里放着列子、里面扑一层纱布、因为要防止漏下去、 当然要放着粘米粉一起兑水、不能太稀不能太稠、等到锅里的水开了就用勺子把兑好的红薯粉放进去、不能太厚、用手旋转列子、让它充分受热、也使粉皮的厚度更均匀、等到粉皮从嫩粉色变成深粉色透明撞就好了、大概一分多钟、这时候取出来、要小心列子是烫的、将粉皮放进冷水里涮一下、便可切盘了;

一般是调以盐、酱油、醋、蒜水、油泼辣子、芝麻花生,夏天可放一些黄瓜丝或绿豆芽做搭配,具体的胡椒花椒之类的调料随自己添加

和其它酿皮比,梗皮更有嚼头, 辣子配上醋很香很好吃,当然红薯的绿色属性,更让梗皮多了份健康食品的标签

在青海,梗皮也是占了半边天的;市里、各县都有梗皮店,虽然都不大,环境也不太卫生,但食客的热爱与生意的火爆,都可成为市井一话题.

其实,梗皮是来源于陕西的南部小城汉中,对于水韵江南的汉中盆地,红薯的草藤在汉中原本是屑食用的,偶有人用来做成小吃调剂而已,不想随着走高原的谋生大军,竟在青海高原扎了根,并修成了一门凉披流派;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以墙内开花多在墙外香了

十. 青海省 海北 祁连县 裸鲤


青海湖裸鲤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俗称:湟鱼、花鱼、狗鱼、无鳞鱼。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体裸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背鳍具发达而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青海湖裸鲤为冷水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浅水中,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入冬则潜居于深潭、岩石缝中。适应性强,对生活条件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较小的水塘和较浅的湖边都能生活,在咸淡水里也可生活。幼鱼孵出后,即成群游泳,多集群于河口浅水地区。幼鱼阶段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成鱼杂食性,青海湖中所有的动植物都是其食料,主要食物对象为硅藻、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类、端足类、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等,甚至其幼鱼及条鳅也为之吞食。由于青海湖地处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水温低,食料生物贫乏和生长期短,故此鱼生长缓慢,除第一年生长达3.5厘米外,一生中的体长生长无明显的阶段,4龄以下体重增长较快,体重250克者平均为8-9龄,500克者约为10龄;一般能长到50-60厘米,重约5公斤,25龄;最大个体长可达95厘米,重约6.5公斤。群体中雄鱼多于雌鱼,繁殖力较低,怀卵量平均为16242粒。有明显的生殖洄游,每年3月下旬至8月由青海湖进入河中繁殖。产卵场所一般在流速缓慢,底质为石砾、卵石或细纱,水深在0.1-1.1米清澈见底的河道中。在繁殖季节内,当水温低于6℃或超过17.5℃时,便无繁殖活动。产卵旺季为5月中至6月中;产卵活动是昼夜进行,以23时至次日3时为最旺盛;卵产于聚卵窝内,卵沉性,微粘。

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支流中,克鲁克湖、扎陵湖、鄂陵湖也有出产。它是青海省极为重要的经济鱼类。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湖周围几十万亩草原被开垦为农田;流入青海湖的108条河流被人为拦河筑坝,阻塞繁殖通道,许多河流干涸断流,致使湟鱼无法到淡水中产卵,造成大量湟鱼在河口地带死亡。有关资料表明,青海湖现有湟鱼资源量约为7500吨,不足开发初期的1/10,而目前,鸟岛栖息的鸟类每年要吞食近千吨的湟鱼,湟鱼资源的衰竭无形中使鸟类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