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家乡的红薯特产 家乡土特产红薯的介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家乡的红薯特产 家乡土特产红薯的介绍更新时间:2022-05-17 01:55:23

一.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二.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三. 山西省 晋中 平遥县 平遥红薯

平遥红薯简介

红薯的学名叫甘薯,属旋花科,甘薯属甘薯种、蔓生草本一年生植物(北方),我县的甘薯生产一般采用苗床育苗,应用无性器管繁殖,甘薯是喜光作物又是喜温怕冷作物同时也是较耐旱作物,一般正常年份亩产均2000公斤,最高可达4000公斤。平遥全县除孟山乡因气候寒冷及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不适宜种植外,全县13个乡镇都有不同面积的种植、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香乐、宁固、杜家庄、中都、段村、卜宜、洪善、南政等乡镇,常年种植面积在15000亩左右,总产量为3000万公斤左右,品种为当地农家品种自留种,大约有1 / 5实行销售(烤红薯),产品质量以段村镇为主的丘陵或半丘陵区砂壤上的品质最佳。

四. 新疆 伊犁 霍城县 霍城红薯

霍城县惠远镇是远近有名的红薯产地,已有30多年种植红薯的历史,目前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左右,仅湟渠村就种植3000亩,该村一半以上的农民依靠种植红薯走上了富裕之路,不少家庭近几年年收入超过1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惠远镇拥有种植红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光热充足,灌溉便利,土壤属于沙质土,特别适合红薯生长,出产的红薯鲜艳光泽,甘甜爽口,很受市场青睐。

惠远镇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地环境以及紧邻218国道的交通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胡萝卜、大葱、红薯、山药四大特色经济作物,并在种植管理水平、新品种引进以及特色农业运作上下工夫,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形成“一村一品”特色。惠远镇目前已申请注册了“伊惠”牌特色农产品商标,同时在伊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过了基地备案,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促进了惠远镇特色农业的规范化、高效化发展。

红薯的营养很丰富,含有糖、蛋白质、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和钙、磷、铁等,经常食用红薯能够增强免疫功能,红薯还具有防癌抗癌以及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的功效。此外,惠远镇还引进种植了营养价值更高的紫薯,种植面积近千亩。

为了延长销售时间,惠远镇很多农民还建起了地窖储藏红薯,在春节前后销售,增加收入。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越来越重视,惠远镇的红薯在市场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欢迎。

作者:陈友铭

五. 新疆 昌吉 呼图壁县 五工台红薯

五工台红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呼图壁县五工台镇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五工台红薯在五工台镇种植多年,在新疆境内,据《呼图壁年鉴》载红薯以天山北麓的五工台镇种植面积较大,开始仅在松软土地上有少量的种植,一是作为防荒、充饥;二是作为一种粮食的补给,长期延续种植,随着西树窝子村种植农户发现红薯较适宜在本地种植并且优质高产,逐步向周边村扩大。听当地的老人讲,关于红薯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个姑娘长得很丑,体弱多病,从小没有名字,大家都叫她丑姑娘。眼看小女孩就成了年近三十的老姑娘。村里人耻笑她,连家里人也嫌弃她。看着村里的同龄人一个一个结婚生子,自己却无人过问,为此,她天天以泪洗面。她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同饮一江水,同吃一洼粮,就她长得那么难看,老天爷怎么这样不公平!一天,她实在承受不了这样痛苦的煎熬,就寻了短见。不知过了多久,她神智清醒过来,以为是到了阎王殿。可是睁眼一看,还是生活在人间,想不到活着难,想死更难。她感到饥饿难忍,于是起身来到山坡处,看见山坡上长着一大丛野生番薯,顺手就挖了几个番薯。这里的番薯与村里的番薯大不相同,薯皮是红色的,薯肉是白色的!吃了几个红薯,感觉香脆清甜,十分润口。她想,回到村里去还是当人家笑柄,不如索性在这里住下来,反正这里有番薯可以充饥。于是搭起了简易草棚安居下来,饿了吃点番薯,困了在草棚休息,这样的日子不知过了多久……大概几个月后,她想爹妈了,便回到村子里,村里人都以为她死了,一看到她都惊呆了,差点不敢相认,原来丑姑娘不仅还活着,而且皮肤变得红润,白里透红,活脱脱的一个大美人。大伙都围了过来问她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她便向村里人讲了她的奇遇,然后带着大家沿着她回来的路线找到那一片番薯地。大伙将那一片番薯滕全部采收回去栽种,从此以后,村里人不再饿肚子了。 五工台红薯因其独特品质享誉全国,红薯营养价值高,品质好,口感极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每到秋季,外地各销售点收购红薯。每年与中亚一些国家都签订红薯收购合同,真正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五工台镇西树窝子村红薯种植有着近30年历史,独特的沙质土壤和气候条件使这里种植出的红薯外表光亮、入口绵甜,糖分高、茎丝少,很受人们青睐,西树窝子红薯也因此在当地一直不愁销。

五工台红薯

地域范围

五工台镇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五工台红薯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五工台镇境内的西树窝子村、十户村、大泉村、小泉村和百泉村现辖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地处天山北麓,准葛尔盆地西南缘,东与园户村镇、呼图壁县城接壤,南与雀尔沟镇相连,西与五工台镇乱山子村相连,北与芳草湖总场毗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86°5′—87°8′,北纬43°16′—45°20′,南北最大长度为3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为15公里,总面积为4020.27公顷。保护面积3211公顷,总产量640吨。

六. 陕西省 延安 子长县 子长红薯

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和亚油酸等,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遗憾的是,人们大都以为吃红薯会使人发胖而不敢食用。其实恰恰相反,吃红薯不仅不会发胖,相反能够减肥、健美、防止亚健康、通便排毒。每100克鲜红薯仅含0.2克脂肪,产生99千卡热能,大概为大米1/3,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同时又能有效地阻止糖类变为脂肪,有利于减肥、健美。红薯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吸收,能刺激肠道,增强蠕动,通便排毒,尤其对老年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吃红薯时要注意一定要蒸熟煮透。食用红薯不宜过量,中医诊断中的湿阻脾胃、气滞食积者应慎食。

七. 河南省 洛阳市 汝阳 汝阳红薯

汝阳红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汝阳红薯是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的。汝阳红薯外形好,口感好,耐储藏,产量高。汝阳红薯具有“面、沙、香、甜”的特点,非常好吃。

汝阳县位于河南省西部,辖3镇12乡,总人口40.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6万,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其中常年红薯种植面积10万亩,红薯总产13421万公斤。全县现有红薯三粉加工龙头企业2家,加工专业村2个,农民经纪人300多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个,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4万户,占全县农户的43.7%,全县来自红薯产业化的产值达1.2亿元。过去不被人看中的红薯产业已经成为汝阳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也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

汝阳县现有双阳三粉有限公司、仁顶淀粉厂2个红薯加工企业,大安罗凹、上店西街两个红薯专业村,大安、上店、柏树三个加工基地,加工能力上百万斤的鲜薯加工专业户有6户,累计全县加工鲜薯生产能力过3500万公斤,生产淀粉及淀粉制品583万公斤,年实现产值2919万元。

2006年汝阳县为推动红薯产业化的发展,创建汝阳红薯名牌,注册了“青龙沟”商标。商标的注册使汝阳红薯产业化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叫响了汝阳红薯的品牌,形成了规模效应,增加了汝阳红薯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拓展了市场,使得红薯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八.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家乡莲藕饼

将莲藕刨丝,配上冬菇粒、虾米等配料。拌匀后,将其制作成圆形饼状并放入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就成为甘香可口的家乡小吃。( 番禺)

九. 云南省 临沧 镇康县 亚热带的党参

党参为植物党参和中药材的统称。党参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种,中国约有39种,药用有21种、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现代研究,党参含多种糖类、酚类、甾醇、挥发油、黄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碱,具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但气滞、肝火盛者禁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用。

十.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