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湘西龙山的特产 湘西龙山特产专卖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湘西龙山的特产 湘西龙山特产专卖更新时间:2022-05-19 05:16:51

一.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洗车河豆制品

洗车河是龙山县土家族原生态保护区,这里自然风光奇丽,景色迷人,民风古朴,受传统民族饮食文化影响,千百年来,人们利用洗车河清澈细腻的泉水加工豆制品已成传统,生产的豆腐白嫩鲜美,质细软滑,有韧性而声名鹊起。清朝《龙山县志·物产》载:“菽,众豆之总名通作豆。有磨汁为豆腐青,皆以洗车最为有名”,现传统制作的产品有:洗车河干豆腐、洗车河刘大姐霉豆腐,洗车河豆衣皮等。其中洗车河豆腐干质地软韧,摔而不裂,有弹性,堪称一绝。与腊肉切丝爆炒或溜汤,为上乘佳肴。洗车河刘大姐霉豆腐采用了特殊的制作工艺,口感俱佳,包装精湛,采用了传统古朴的紫砂陶罐装,食完后既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在2005年龙山旅游产品展销会上受到全国四百家旅行社的一致赞美。

二.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紫砂陶器

紫砂陶器

龙山县紫砂陶土资源居全国之首,故陶器产品历史十分悠久,从里耶溪口台地新时期遗址,里耶战国、东汉古城遗址古墓葬中,发现的大量古陶器和陶件可以证实,其中白泥坝窑厂沟和虎巢溪陶瓷质地、花纹、柚色均属上乘。该县生产的紫砂陶系列产品式样美观、质地优良,不亚于江苏宜兴紫砂陶器,其产品远销美国、西德、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等14个国家,现产品发展到4大类10个系列213种规格,包括酒类包装、茶具、花瓶、花钵花盆、日用陶瓷、陶瓷工艺品及耐火材料。1992年被省轻工业厅评为“四新”产品一等奖,因国企改革,县陶瓷厂处于半停产状态,急需诚招国内外客商共同研制开发。

三. 湖南省 湘西州 吉首 湘西椪柑

湘西椪柑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主产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台州、怀化等地。酸甜适度,风味浓郁,肉脆化渣,果皮黄至橙黄,色泽美观,蜡质层厚,耐贮性好,通过短期贮藏后风味更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鲜食有益人体健康,亦可加工成果汁、罐头等,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吉首)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境内风景优美,峰峦叠嶂,林木苍天,溪河纵横。以奇异的山水,纯朴的民风闻名于天下。享有“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美誉。据历史考证,湘西种橘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湘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非常适宜柑橘生长,是中国最适于发展柑橘种植的天然产地。同时,境内拥有广阔的富硒土壤,是中国三大天然富硒带之一,是湖南唯一的天然富硒区,是中国果品协会认定的“中国椪柑之乡”。

湘西柑桔为历代朝廷贡品,1949年后曾大量出口,享誉甚高。中国的椪柑产量世界第一,湖南的椪柑产量又居中国第一,湘西的椪柑产量又是全省第一,并占全国份额的13%。据2007年初统计的数字,全州椪柑面积63万多亩,产量41万多吨。同时,以椪柑为主的柑橘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兴旺发达。湘西的柑橘生产,特别是椪柑种植,已经成为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到2008年,以椪柑为主的湘西柑桔面积已达到107万亩,其中椪柑82万亩,年产量65万吨,年产值约7.8亿元。湘西州内有泸溪县椪柑有限公司、富泰公司、金圆水果有限公司、红山椪柑公司、保靖县喜阳集团、永顺县湘西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门从事椪柑的营销、加工。

湘西生产的椪柑素有“桔中之王”之美称。果实大小适中,呈扁圆形,果色橙黄,果皮易剥离,色泽鲜美肉质脆嫩化渣,汁多味浓,风味浓郁,可溶性固形物高。且耐贮运,果实储藏到翌年3-4月仍然鲜艳美观,风味不变。并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经湖南省科委测定,果实可食部分达到72-79%,可溶性固形物达13-14%,总糖10.65%,总酸0.84%,糖酸比达12.7:1,维生素c含量为23.4-25.68g/100ml,品质极优。经中科院长沙现代化农业研究所与农业部农产品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检测,硒含量为0.001-0.043mg/kg,达到高富硒水平。

20世纪八十年代,由湘西州农业科技人员选育出的“吉品椪柑”、“辛女椪柑”“8304”三个椪柑优良株系,1990年获湖南名牌农产品;2003年被评为中国消费市场公认畅销品牌,荣获中国绿色食品2004上海博览会畅销产品奖,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品牌和中国名优品牌;1999年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湘西椪柑”品牌现已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地域范围

湘西自治州位于东经109°10′-110°23′、北纬27°44′-29°38′,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受地形地貌及山区水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域性小气候优势明显,特别是泸溪、吉首、凤凰、保靖、永顺、龙山、古丈、花垣等县市海拔350米以下的水域沿岸和山间盆地的椪柑主产区,受水体效应等因素形成的区域性小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总生产面积42000公顷,年总产量420000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由于湘西椪柑主产区多位于水域沿岸或山间盆地,这些区域的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达2%以上,自然肥力高,含有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提高产品品质的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含有对人体特别有利的硒、锗、锌、钙、铁等微量元素,而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含量较低,均能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质量标准,加上境内工业企业少,水质和空气质量好,是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椪柑的理想区域。

(2)水文情况:湘西自治州州境内大部分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没有人为及工业污染,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且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形成地表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格局。境内年降水量213.7亿

立方米,区域内平均年径流量为132.8亿立方米;干流长大于5公里、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444条,主要河流有沅江、酉水、武水、猛洞河等。州内有大小溪流1000多条,由西北向东南汇入澧、酉、沅、武四水。湘西州境主要河流水系,南有沅江干流过境,酉水干流、武水干流横穿西东,花垣西乡河的上中游段由南向北经茶洞入境。

(3)气候情况:湘西自治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椪柑主产区的年平均温度在17℃左右,最低不低于-4℃,超过35℃的高温天气极少,气温要素非常适合椪柑的生长发育和越冬越夏。同时,这些地方漫射光多,光能利用率高,年日照时数1300-1400小时,太阳年辐射量为70221.1-76134.7千瓦/平方米,且秋冬辐射能量多,其中9-10月辐射量比3-4月大26-35%,非常有利于湘西椪柑的成熟及糖分的转化。全州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降雨时段集中在春季和初夏,与作物生长需求相吻合,降水有效性好。

(4)人文历史情况:湘西自治州椪柑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楚国士大夫屈原曾在《橘颂》中赞誉“后皇嘉树生南国。”湘西椪柑品质优良,因其种植在富含稀土元素无污染的大山深处土壤中,具有果形美、口感好、清香浓郁、化渣爽口的特点。湘西椪柑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湘西自治州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湘西椪柑产业开发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农业部等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湘西椪柑作为产业开发的重点产业,得到了快速发

展,2007年全州椪柑面积达63万亩,已接近全国椪柑总面积的1/4,总产量达到42万吨,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年累计销售收入额近3亿元,年累计出口额达

到137万美元。湘西州因此被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果树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椪柑之乡”。椪柑产业为湘西州农业农村面貌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性变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湘西州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财政增税等所起的作用日趋显著。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武水及沱江河流域栽培区、凤滩库区及猛洞河流域栽培区、

里耶盆地及花垣河流域栽培区。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柑桔产地环境条件》NY5013-2006的要求执行。

(2)品种选择:突出适应湘西州栽培的“8306”、“8304”、“260”等三个优良品种。

(3)生产过程管理:湘西椪柑生产过程必须按照《无公害食品柑桔生产技术规程》NY/T5015-2002执行。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湘西椪柑在每年的11月中旬开始采收,采果时要求采用“两剪法”,采后经分级后可立即上市销售或进行贮藏保鲜延后销售。

(5)生产记录要求:湘西椪柑的生产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全面记载并保存好,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果皮橙红或橙黄色,果大扁圆形,果皮蜡质层厚,皮薄易剥,光泽鲜美。包括形状、大小、色彩等外在性指标。

(2)内在品质指标:肉质脆嫩,化渣爽口,酸甜适度,清香浓郁,耐储藏。经湖南省科委测定,果实可食部分达72%-79%,可溶性固性物达13%-14%,总糖达11.6%-11.72%,总酸0.52%-0.77%,维生素c达23.4-25.68mg/100ml,品质极优。

(3)安全要求:湘西椪柑执行《无公害食品柑果类果品》NY5014-2005标准。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湘西椪柑按果实直径大小、外观分级。采用包装物根据客商要求用纸箱或竹筐。标志使用人在其销售的包装物上统一标注“湘西椪柑”农产品地理标志,其贮藏、运输执行《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056-2006)。

四. 湖南省 湘西州 古丈 湘西菊花石雕

菊花石雕集天然菊花石与人工雕刻艺术融为一体独有的艺术珍宝。(湘西)

五. 吉林省 辽源 东丰 野生的山菜

东丰县地处吉林省中南部、长白山余脉,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半山区县份,属季风区中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县内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素有“山区小粮仓之称”;林业生产在全省和全国久负盛名,森林面积达1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07%,是全省林业先进县、全国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县之一、全国生态建设县之一。半山区的地理环境,为林品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六.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龙山土家织锦

土家族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使其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多种门类。它们既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创造,又为其所享用。从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风俗习惯之中,默默地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现着土家族人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

在土家族人聚居地区,姑娘出嫁,娘家除打发一套木器嫁妆外,还要打发铺盖。这些铺盖中最珍贵的是土家织锦被盖。这些织锦被盖既有长辈亲属陪送的,也有姑娘自己学会织锦后,在织机上一线一梭亲手创作攒积下来的。这种姑娘自己手织的织锦被盖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爱征,更是土家族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聪明、勤劳的标记,一种人品价值的尺度。因此,织土家锦就成为土家族姑娘们一种普遍习惯。在一些地区,很早以前出现的“女勤手织,户多机声”的情形,现在,有了新的发展。

土家织锦是在木制斜腰机式织机上织成的。这种织机由机架、机杼、滚子、坐板等主要部件组成。织锦姑娘坐在坐板上手拿牛骨或银、铜等金属挑刀,旁边摆一只麻篮,麻篮里摆好彩线便开始织锦。土家织锦讲究配色,一般以红、蓝、青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棉线、丝线或者毛线作纬线,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

土家族姑娘长到十二、三岁便坐上了织机坐板,系上了腰带,在大人的传授下开始学织锦了。少则三五个月,多则年余,小姑娘便成了基本掌握织锦技巧,能单独上机的小织女。至于技艺的娴熟精妙,掌握传统图案的多少,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体现,就全靠织女本人的灵敏性和刻苦研磨精神了。

织锦姑娘们通过辛苦劳动,世代淘选积累,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二百余种,其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土家织锦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的依承交融,土家族人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成了土家织锦的题材范围。

一、表现动物的题材

土家族人大都世代居住山区的,因而,对于栖息山林的飞禽走兽同饲养的家禽家畜几乎一样的熟悉。于是表现各种动物的图案成了土家织锦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石必(小兽)花、猴手花、野鸡尾巴花、阳雀花、大小狗牙齿花、猫脚迹花、马必(小马)花、虎头花等。

二、表现植物的题材

土家族人爱美,爱自然,爱绿色生命,喜爱种植与丰获,并在劳动中,把自己的创造与大自然的杰作融为一体。土家织锦传统图案中,出现大量的表现植物的画幅,就是土家族人这一习惯的体现。如梅花、藤藤花、韭菜花、玫瑰花、月月红、金勾莲花、臭牡丹花、各种菊花、八角香花、刺花、梭罗树、胭脂花等等,在织锦姑娘的巧手编织下,美丽鲜艳得使蝶恋蜂惑。

三、表现生活用具的题材

土家族人热爱生活,也善于生活。走进土家木屋,你见到一件件既平常又实用的家具用器,表现在土家织锦图案中绝妙得耐人寻味。如桌子花、椅子花、粑粑架花、棋盘花、桶盖花、箱子花、豆腐架子花等等,样样织进了织锦图案。

四、表现了土家族风俗习惯的题材

如每到秋收过后,土家族山寨常常看见在弯曲的山道上,走着的迎亲队伍中,新娘的花花轿子和督官、送亲客、打旗帜的、打镏子的、吹唢呐的、骑马的、牵马的、抬嫁妆的(箱子、柜子、桌子、椅子子、被盖、花瓶、梳妆台)等等形象却进入了土家织锦《迎亲图》的画面,把土家织锦巧妙地植根于民俗之中。

五、表现土家族历史政治的题材

历史上,土家族长期受治于土司制度,封建土司也分大小等级,土家族人把土司王看作是权利与统治的中心,于是土家织锦中就有了“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等图案。印是统治权利的象征,对印的认可与畏惧是土家族人的一种文化心里。“四凤抬印”是四只生气勃勃的凤凰拱抬着一颗方形大印。“土王五颗印”,是土王的中间一颗大印连着四方的四颗小印,寓意着权利的核心是土王,土王辖四方小土司。这种层次意识在许多土家族习俗中都有表现。比如长幼有序、看重家族等等习惯。

六、深受汉文化影响和启迪的题材

无论从心里状态还是处世习惯来看,土家族人是开放型的民族,因而,受汉文化影响较快。比如,土家族人的喜欢吉祥、功名意识等等习惯与汉文化是同一的。于是“福禄寿喜”、“长命富贵”、“鲤鱼跳龙门”、“二龙抢宝”、“一品当朝”、“双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喜子花”、“龙船花”、“龙云图”等等进入了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

摘自《中国土家族习俗》

七.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包谷酸炒腊肉

包谷酸是湘西人的叫法,在湘西州龙山县某些土家族聚居地区又将它叫做“杂辣子”。

我的老家在湘西州龙山县的八面山上,每年秋收之后,当地百姓都会制作包谷酸。包谷酸制作特别简单,但也各有各的特点。制作时,先用石磨将玉米粒磨成粉,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打米机,但是人们还是认为用石磨磨出来的玉米不失原味。将磨好的玉米粉中加入少许的盐和辣椒,进行搅拌,这就完成了第一道工序。最后将原料放进事先清洗好的陶罐中盖上盖加水密封,一罐包谷酸在时间中开始原酿。

每年母亲总会在家中制作一罐或者几罐包谷酸,只因我和弟弟俩人从小喜欢吃这道土。记得儿时,还没有离开家乡,家中每天必备的菜就是包谷酸。每每母亲在火坑里炒包谷酸时,看着那金黄金黄的颗粒,兄弟两早已垂涎三尺。兄弟两最喜欢用它来拌饭,浓郁的香味盖过了青菜的苦涩。中午饿了,包谷酸也是必备的佳肴。从橱柜中拿出一碗包谷酸,你一口我一口,三下五除二,两人看着空空如也的碗,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而如今,在外工作了,很少回到家中,母亲却一如既往地做着包谷酸,只为在外归来的儿子能够吃到喜爱的美食。去年冬季回家,母亲又从罐子里掏出了一碗包谷酸,然后拿起刀对着我说:“今天给你来点不一样的,包谷酸炒腊猪腿。”选了一块上好的猪腿肉,洗净,切成片,放入油锅中爆炒。炒好了之后用碗盛着暂时搁在一旁,再将包谷酸放入没有油的锅中干炒,当包谷酸中的水分被蒸发了之后,将放在一旁的腊猪腿倒进锅中,这浓浓的腊肉的香味混合着包谷酸的香味教人再无法挪动半步。回忆的味道中添加了新的味觉,这是专属母亲的味道。

短暂的团聚之后又是离别,离别前,母亲又将一大包包谷酸炒腊肉放进我的行李中。

作者:陈 雄

八.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夜关门

多年生豆科木本植物。茎高六十厘米左右,状如千年矮。有牵藤的单株 的多枚的三种,二回羽状复叶,形小,夜间闭合,故名"夜关门"。我县沙质土壤地区均有生长。梢梗八月着白花,扁子荚果。为治甲状腺肿良药,药用时事前备好二、三匙甜酒用碗盖住,取根一至二两熬浓,冲入甜酒内,如饮"盖碗茶",服一至二剂(每隔 十天服一剂)o( 龙山)

九.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湘西血灌肠

湘西血灌肠在湘西又叫做灌肠粑粑,还有人把它称作血粑鸭,但很多朋友只是知道它的名气,并不知道它的作法,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介绍。

湘西血灌肠的做法:

第一:需要精选2到3斤的尚好糯米,先将其洗干净,然后用温水泡上1到2个小时。

第二:将新鲜的猪血(一定要是新鲜的猪血)沥到小碗当中,等到猪血凉后淋在沥干水的 糯米上并且把它搅拌均匀,等到这两项做好以后再加上一些清水就完成了。

第三:把制作好的血肠用水蒸上几分钟,等到糯米蒸熟以后就可以享用了,如果在血灌肠上面加上一点大蒜和调料味道就更加绝了。

湘西血灌肠吃法:

第一:血灌肠可以炒着吃,味道非常绝。

第二:在湘西当地有这么一种吃法,就是把血灌肠油炸以后加上辣椒,那味道想着就流口水。

第三:当然血灌肠也可以当做饭吃。

第四:其中在湘西最著名的血灌肠做法是和鸭肉合在一起做火锅,这道名菜相信狠毒来过湘西旅游的朋友都尝过,当然味道也不用我过多的形容。

如果游客朋友们来到湘西旅游,来到湘西游玩,这道湘西特色小吃血灌肠千万不要错过哦。

十.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石蛙焖汤

石蛙,俗叫“石梆”或叫“梆梆”,产于山区溪沟岩穴,形若蟾蜍,叫声若狗,眼珠杏红,腹淡黄,背面呈黑色,长有肉疙塔,大者有斤余。剥皮去脏后,小炒焖汤,汤沸下蛙皮加佐料。肉嫩骨红,香味若鸡,食后久存余香,是对小孩助消化的佳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