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兰州西固区有什么特产 兰州西固夜市小吃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兰州西固区有什么特产 兰州西固夜市小吃最好更新时间:2022-05-13 03:15:40

一. 甘肃省 兰州 红古区 葫芦雕刻

在兰州的小葫芦上雕刻上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或美术作品。其雕刻工艺经70多年的发展,现已能表现出中国画的勾、点、皱、染等各种技法。产品远销世界各国。

二. 甘肃省 兰州 皋兰县 兰州刻葫芦

兰州刻葫芦:为用手工在葫芦上刻画的工艺品。兰州小葫芦为经多次改良培植的优异品种,大者如鸡卵,小者若算珠,皮质细腻,外表光滑,圆美可爱。其形美色雅,刻画精湛。该工艺在清代民间已有流传。

三. 甘肃省 兰州 西固区 兰州西瓜

兰州西瓜,更是品种繁多,种植历史至少在300年以上,兰州西瓜分为“上河瓜”和“旱砂瓜”两类。 “上河瓜”主要分布在西固区沿黄河一带,“旱砂瓜”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北的旱砂田里。

四. 甘肃省 兰州 榆中县 榆中菜花

榆中菜花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榆中菜花产区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处的黄土高原,甘肃省中部,属兰州市三县五区之一,榆中菜花种植区包括榆中县的来紫堡乡、定远镇、和平镇、三角城乡、城关镇、连搭乡、夏管营镇、小康营乡、金崖镇、青城镇、新营乡、清水乡、银山乡、马坡乡等14个乡镇。栽培面积12万亩,年产榆中菜花30万吨。菜花,又叫花菜、白菜花,学名花椰菜,上世纪初从地中海沿岸引进我国进行栽培种植, 1949年在榆中县就已种植了菜花,栽培种植历史已有70多年,是 “兰州高原夏菜”的主要品种。榆中菜花花球洁白紧实,无绒毛,花枝短、孔隙小,球内无绿色小夹叶,花球高圆,球形指数接近1,球面平缓,无明显突起,单球重1-1.50kg,品质鲜嫩,口感清香有淡淡的甘甜味和清香味,风味浓郁,爽口香脆,属菜中精品,维生素C含量在330mg/kg以上,可溶性总糖含量在29.8g/kg以上,粗蛋白含量在18.5g/kg以上。

榆中菜花产区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处的黄土高原,甘肃省中部,属兰州市三县五区之一,在兰州东郊,县城距兰州38公里,地跨东经103°49′15"—104°34′40",北纬35°34′20"—36°26′30"之间,县境内南北长96.6公里,东西宽66.4公里,总面积3301.6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480—3670米之间。东接定西、会宁、靖远县,西以马衔山为界与临洮毗邻,西靠七里河区、城关区,北隔黄河与皋兰县、白银市相望。全县辖8镇15乡,268个行政村,1619个村民小组,共有4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8万人。有汉、回、满、东乡、撒拉等13个民族,汉族占99%,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水浇地36万亩,保灌面积28万亩,山旱地7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榆中菜花种植区包括榆中县的来紫堡乡、定远镇、和平镇、三角城乡、城关镇、连搭乡、夏管营镇、小康营乡、金崖镇、青城镇、新营乡、清水乡、银山乡、马坡乡等14个乡镇。全县从事蔬菜栽培的农户有6万多户,栽培面积11万亩,年产量27.5万吨,至2010年发展规划达到12万亩,年产榆中菜花30万吨。

五. 甘肃省 兰州 榆中县 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有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子油红)、四绿(香菜绿)、五黄(面条黄亮)的五大特色,每一样,尤其是汤、面和肉,都是讲究极大,如今各地无良商人偷工减料,使得本来很好的一个吃食就此在外地彻底败坏名誉。 牛肉面的最大秘密在于汤,自本世纪初马保子做出第一碗牛肉面至今,这汤的配方是代代相传,秘而不宣。所谓清汤并非开水混盐,而是几十种佐料与牛肉原汤配制而成,也许您不相信,这其中唯独没有大香!正如武功,它的至高境界就是返璞归真,这“清”自然淳厚无比。兰州位于黄河上游的一个河漫滩上,由于来自高原的细砂的过滤作用,是省会以上级城市中地下水质最好的,别小看这好水,一样的调料,用用南方充满漂白粉味道的水试试,一定也是倒胃口的事情。甘肃的气候有昼夜温差大,比较干旱的特点,虽然人在这里呆着没江南那么安逸,但是非常适合高品质一年熟小麦的生长,由于生长周期长,麦性比较“硬”,蛋白质含量高不少,虽然麦子产量有点可怜,面的品质却好得很,夹杂了一种特殊的配料后(类似草木灰的东西),才能拉出又细又长爽滑筋道的面条来。兰州的食用牛肉主要是甘南和青海牦牛,水美草肥气候寒冷加上饲养非常天然,肉质比平原地区饲料催肥的牛不止好一点。 所以不论怎样外地如何是作不出真正地道的牛肉面的。所以现今吃牛肉面还得去兰州,也许今后有解决的办法。牛肉面的一种特殊拉法叫做“荞麦棱棱子”,即三棱形,很别致,而且因为荞麦的爽滑和形状的特殊,吃起来似乎更好些。据说牛肉面有多种药用,俺是深有体会,如果肚子不适,吃一碗就立刻见效。除了马子禄外,兰清阁也是名气很大的,牛肉面宴就是兰清阁推出的,使小吃登上了大雅之堂,另外金鼎的连锁店也不错。但是作为曾经的兰州人,还是建议你去找一家门口有个大胡子老回回收票的店里,花上一块七毛,保证满意而归┈┈这才是兰州人眼里大众化的牛肉面。说来有趣,这些忠实的穆斯林卖牛肉面攒够了钱,便去趟麦加朝圣,回来再卖牛肉面,开始新的循环。( 兰州)

六. 甘肃省 兰州 七里河 兰州籽瓜

籽瓜属低糖瓜类,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形状与西瓜类似,但比西瓜小,籽就是畅销的大板瓜子。

籽瓜是一种润肺、暖胃的保健食品,《本草纲目》记载:“籽瓜性味甘”;《本草求真》记载:“籽瓜肉汁可润肺,解心脾胃热,止消渴,消除溃肿”。现代医学证明,籽瓜富含果酸、核黄酸、尼可酸等18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利尿、润肺、健脾的功效因子,具备低脂、低糖、低热的特性,对糖尿病、肥胖症也有辅助医疗作用。目前,籽瓜的利用主要以收取瓜籽为目的,利用率仅为5%左右,其瓤、皮均未被利用。若综合开发利用,其产值可提高8倍以上。

兰州籽瓜,是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瓜种,是兰州的一大,是西瓜种里的一个变种,瓜形与西瓜相似,但比西瓜小,单瓜平均重量2~3公斤,表面光滑,色浅绿,套有深绿色条纹。瓜肉色黄白,较甜,含籽量多,籽大。 籽瓜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瓜肉具有止咳祛痰、利尿解温、治疗胃病的特殊功效。籽瓜浑身是宝:瓜子可加工成籽瓜原汁罐头、低糖籽瓜罐头等。瓜皮可做瓜条、米饯。兰州籽瓜生产于兰州郊区皋兰、永登及其周围的靖远、会宁、景泰、红古、临夏、民勤、古浪、武威、永登等地。目前皋兰县年种植面积在2万亩以上。

七. 甘肃省 兰州 永登县 羔披毡衫

羔披毡衫

羊乡贡品“羊羔披毡衫”

“毡衫”是永登等地的牧人用羊毛特制的遮风挡雨的毡披风。而“羊羔披毡衫”则是形象化了的一种永登风味菜肴。据史料记载,靖远、永登和河西一带的羔羊肉,早在唐代已成为宫廷贡品。如今,永登的坪城、七山、东山等地,仍以“羊乡”著称。

“羊羔披毡衫”的一般做法是:把新鲜羔羊肉挂至屋檐下,让它“塌一塌水气”。过一两天拿下,烧完羊羔毛,洗干净,剁成块;在锅里倒上清油,等油烧到浮沫消失后,将洗净切成丝的红辣椒和肉块一起下锅爆炒,同时调入调料,等肉炒到四五成熟,再添上适量的水,用一块擀得圆圆的铜钱薄厚的面块(此即“毡衫”),盖在羔羊肉上,用文火焖熟,等面块蒸至熟透纳入汤汁后,即可上桌。这样做出的羔羊肉,色泽红润,肉质鲜嫩滑溜。

八. 甘肃省 兰州 皋兰县 松花蘑菇

松花蘑菇又名"鸡冠蘑",是一种珍贵的香覃类真菌,多寄生于兴隆山区的阴坡或半阴坡的松树之上或潮湿地面上。因其上大下小的块状茎顶端长满丫丫叉叉,状如花朵,艳若花色,故名"松花"。 松花蘑菇大小如拳,形状奇特,多呈淡黄、淡红、墨绿、紫色,有的则上红下黄;味道清香,脆嫩鲜美,同其它蘑菇一样,素炒、炒肉、炖肉均可。用凉拌松花下酒,则清爽沁心;而松花炖鸡常为宴席上的一道良馔佳肴。( 兰州)

九. 甘肃省 兰州 永登县 烫面饼子

所谓烫面,是与发面相比而言的,发面要经过发酵的过程,烫面是随时和面随时用。用发面做饼子,基本上是今天和面,第二天烙饼子;用烫面做饼子则来得快,用开水和面马上就可以烙饼子了。发面饼一般是家里人自己吃,一次烙得较多些;烫面饼大多是招待客人,一般是趁热一次性就吃完了。

过去,家里来了客人,没什么现成吃的,赶紧烫点面,在锅里加上油,把面饼放进去,翻来翻去,最后烙出来时,一块圆形的饼子变得形状不太规则,颜色看起来焦黄焦黄的。这种饼也称“破布衫”,是对出锅后饼的形状的形象描述。尽管饼的形状不成样子,但因为这样烙出的饼渗油充分,入味比较深,如果再加上苦豆子或玫瑰酱,那更是美上加美、香上加香了。到苦水旅游,这种饼几乎是所有农家乐主打的招牌主食,受到许多人的青睐。

十. 甘肃省 兰州 永登县 软儿梨

隆冬腊月天,正是凉州的“软儿梨”应市的时候。沿街的干鲜果摊上,“软儿梨”和红艳艳的苹果、黄澄澄的冬果梨为伴,显得最没姿色,看上去灰褐鼓皱,太阳一晒软糟糟一包,跟腐坏了似的。不识货的人,谁会花钱买这“坏梨”吃呢凉州人对它可是情有独锤,越是大雪纷飞,哈气成霜的三九寒天,越是喜欢吃软儿梨

这软儿梨,是梨中独一种,果子是圆形,小而汁多的,叫“神不知”;青中泛黄的是“蜡苔”;青黑皮儿的叫“墨梨儿”。霜降以前,小心摘下不使磕碰,码到地窖里,一层麦草一层果子,待沉睡了两三个月,果子完成了后熟期,脱掉涩味,闻起来一股酒香。这时候就可以放在不见烟火的阴凉屋里冻了。一冻果皮儿就变成黑褐色,沁出了果蜜,果农叫“出汗”了。这时的软儿梨可一点不软,冻得石头似的,运输储存都非常方便,不怕压,不怕碰,但有一条,怕热

数九腊月,人们空时间多,尤其过年那几天,磕瓜子、吃核桃、啃柿饼,大人娃娃吃得嘴角上火,口干舌燥,昏沉欲睡,何以解忧消火最数软儿梨。梨儿梆硬,砸得盆沿“噔噔”作响,咬一口非崩掉牙不可。吃软儿梨的办法非常有趣,先舀来一盆清水,把梨“噼哩扑通”搁进凉水,只听见“喳喳”一阵乱响。凉州方言叫“拔”,不一会儿,梨儿里面的寒冰全都给“拔”出来,明晶晶的包在梨外面,成了一个大破璃团。这时轻轻敲去冰壳,梨儿已变成一包蜜汁了,抽去梨柄,出来个小眼,嘴对着嘴儿,一捏,一吸,“兹儿兹儿”梨汁全都浸进口中,冰凉彻骨,沁透了五脏六腑

逢年过节,难免“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得忘乎所以,找不见自家街门,这软儿梨醒酒是一绝。大抵几个软儿下肚,那压不住的懵懂酒气,便尽尽化在软儿的冰澈甘咧、清甜淡泊之中了

软儿梨还是一味止咳良剂,遇有咳呛不止,痰多气涩,弄几个软儿梨来,加几块好冰糖,放进砂罐,隔水蒸透,晾凉后连汤一同吃下,立见疗效。若咳嗽的重,还可在梨中加几克麻黄草,不苦口的这剂良药亦很“利于病”

1941年冬,于右任偕张大千、高一涵等一行lO多人由兰州赴敦煌,途经河西,见软儿梨生得特别,一尝之下甚是滋润甘美,异乎寻常,兴之所致,草就《河西道中》一首,“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几战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 武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