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咸阳机场的特产值得买么 西安咸阳机场必买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咸阳机场的特产值得买么 西安咸阳机场必买特产更新时间:2022-05-07 06:54:10

一. 陕西省 咸阳 杨凌 雪花糖

雪花糖是由灶糖加芝麻改进而成.灶糖是古人专为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用,后逐渐演进为雪花糖,历来受省内外人称赞,向为馈赠亲友之佳品.雪花糖系节令性产品,每年入冬,即陆续生产上市,到来年春暖停产,使其能保持酥脆爽口,香甜味长之特点,且具有健胃、润肠、止咳化痰之功效.雪花糖的配料:小米100斤,芝麻50斤,大麦芽10斤.近年来,有的糖坊还增添了核桃仁、桂花、青红丝、果子露、香精等佐料,使其味道更加香甜可口,绚丽美观,为优质雪花糖.雪花糖制作程序是先将小米用水泡透,上笼蒸熟,再拌上碾面的大麦芽使其发酵,再装进有隙孔的大瓮里,倒进开水把米汁淋出来,倒入锅里,用碳火去熬.等熬稠后取出扯成糖胚,再将糖胚放入锅里加火溶化,掺入炒熟去皮的芝麻搅拌均匀,提到案板上摊成糖板,用刀切成薄如纸张般的连刀纹,工序即毕.卖时不用刀切,只用手轻轻一掰就行了.( 杨凌)

二.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三. 陕西省 咸阳 彬县 彬县荞麦凉粉

彬县荞麦凉粉

彬县地方风味特色小吃。用荞麦加水制作而成。家庭制作其主要工序有:①脱皮。先将荞麦脱皮、簸净,筛掉细面留下糁子。②酥糁。用饭碗按14碗荞麦糁,拌入微量水潮湿15分钟,使其变软。③搓揉。把潮湿后的荞麦糁反复搓揉,拌匀后搁置9小时左右。④做熟。准备七脸盘水,倒入锅内烧开,加入适量碱面,将沉淀好的荞麦糁倒入锅内加热一小时后,出锅到脸盘中晾凉,即成凉粉。⑤凉调。将晾好的凉粉用凉粉专用搂子搂成丝,加入盐、醋、蒜末、味精、辣椒油、酱油等调料即成清凉爽口的风味小吃。凉粉也可切成条状食用,冬季还可以用平底锅热炒食用,平时可晾晒凉粉干。凉粉干可以凉调,也可以热炒、做汤。食后清凉爽口,增进食欲,醒脑提神,同时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2003年4月,彬县城关镇东关村一组农民纪银虎制作的荞麦凉粉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四. 陕西省 咸阳 杨凌 鸡血面

材料:宰鸡1只,面粉,鸡肉、花椒、姜片、精盐、葱花、香菜各,葱白2根,醋、白酱油、味精、胡椒粉各少许。

做法:1.碗内加凉水,滴入鸡血,用筷子搅匀。2.锅内放入鸡肉,加花椒、姜片、精盐、葱白煮烂,捞出晾凉,撕成小块。3.鸡血加水把面和好,擀成薄饼蒸熟,切成细条放入碗内,上面摆上鸡丝。4.锅内加原汁鸡汤、白酱油、胡椒粉、葱花、香菜、味精烧沸,起锅浇在面碗内即成。

特色:汤清味醇,香辣适口,是关中风味小吃。

五. 陕西省 咸阳 彬县 彬州梨

彬州梨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彬县地方名特水果。原名“老遗生”梨,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彬县分布广泛。5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新品种,目前主栽品种以酥梨为主,到2003年全县彬州梨栽植面积2.3万亩,年产量2.8万吨。彬州梨单果重300-500克,最大的500克以上,素以果面鲜黄、果皮薄、果肉白、果核小、汁多无渣、酸甜适口、香甜浓郁而驰名省内外,为历代贡品。经测定,彬州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3-14%,硬度13.5磅。1957年,彬县人民将彬州梨寄给毛泽东主席品尝,0中央办公厅复信,鼓励发展彬州梨生产。1991年彬州梨参加陕西省果品评优会获得第一名。1995年彬州梨再次参加全省水果评优会,获得陕西省优质果品称号。彬州梨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地域范围

彬县位于东经107°49′-108°49′,北纬34°51′-35°17′之间,地处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版图形似一正写的“人”字。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境内流长104公里,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彬州梨主要分布于彬县泾河川道及各支流水系沿岸,其分布区域包括城关、新堡子、太峪、义门、新民、炭店、小章、香庙、龙高、永乐、西坡、北极、底店、车家庄、水口等15个乡镇,东起龙高镇土陵村,西至城关镇咀头村,南起底店乡西庙头村,北至永乐镇永乐村,生产面积共6666.7公顷,年总产量150000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彬县海拔高度715-1501米,其中泾河川道海拔在715-1000米之间。境内川原相间,土层深厚,质地良好。土壤多为黄壤土、黑垆土、黄盖粘黑垆土。全县土壤平均pH值8.58,有机质平均含量1.015%,全氮含量0.017%,全磷含量0.137%,全钾含量2.74%。

(2)水文情况:彬县境内共有12条河流。其中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长104公里,为彬州梨的生产提供了大量的河滩地。另外比较大的河还有马

家河、安家河、拜家河等,这些河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没有污染,为彬

州梨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3)气候特点:彬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3℃,气温年较差27.7℃,日较差11.7℃;年平均日照2199.3-2298.8小时,总辐射115.181-117.546千卡/小时,光能资源丰富。无霜期176-180天。年平均降雨量579.6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七到八月。

(4)人文历史情况:彬县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梨在彬县栽培已有数百年到上千年历史。明代嘉靖年间的彬州司马张金度在《劝农即事》诗中写到:“…百年生聚兹更始,七月豳风未可忘。喜煞故园梨枣在,熟时还要上公堂”。清人谭嗣同写了一首《彬州》诗,“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溪边白复红。一百里间春似海,狐城掩映万花中”。这首诗至今在彬县及周边县区广为流传。1957年中秋节,毛泽东主席品尝邠州梨后,指示0中央办公厅复信,鼓励彬县大力发展邠州梨。历史悠久,闻名遐耳的彬州梨在解放前主要是指实生的地方古老品种。50年代彬县开始引进了一批结果早、产量高的梨优良品种。80年代,彬县梨面积迅速扩大,又引进了国外优良品种。由于彬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梨果汁多味浓,甘甜适口,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青睐。人们习惯上把彬县生产出来的梨,统称为彬州梨。彬州梨目前保存的地方品种有9个,即老遗生、水遗生、平梨、夏梨、涩巴梨、光皮梨、秤锤梨、木梨和银梨。生产上的栽培品种以砀山酥梨为主,其它品种包括有雪花梨、长把梨、马蹄酥、秦酥梨、早酥梨、丰水、幸水、水晶梨等30多个品种。彬州梨外形美观、个大香甜、汁浓核小、肉厚无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以上,1999年被评为“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多次被评为陕西省优质

水果,多次获杨凌农高会后稷金像奖。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彬州梨适宜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域栽培。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食品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NY5013-2006)要求。

(2)品种选择:品种以目前保存的9个地方品种为主,即老遗生、水遗生、平梨、夏梨、涩巴梨、光皮梨、秤锤梨、木梨和银梨,同时可选择砀山酥、早酥、八月红、秋水晶、六月酥、锦丰、中梨3号、绿宝石、南水等。

(3)生产过程管理:

①栽植:栽植密度为株行距2.5-3米×4米,每亩栽植55-60株。授粉树配置20%,栽植行向为南北行。

②土壤管理:一是深翻改土。分为扩穴深翻和全园深翻,每年秋季果实采收后结合秋施基肥进行。二是果园生草。选用草种有白三叶、黑麦草、碗豆等,宜于春末夏初、初秋雨后趁墒在行间条播或撒播。三是果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早施、重施基肥,适时适量追肥。要求所使用的肥料不应对果园环境和果实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梨园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有:农家肥:包括厩肥、厕肥、沼气肥、绿肥、作物桔秆肥、饼肥等,除沼肥、绿肥外,其它肥料堆沤腐熟后使用,有害元素含量不得超标。商品肥料:包括有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微生物肥、无机(矿质)肥(化学肥料)、叶面肥等。其它肥料:不含有害物质的食品、鱼渣、牛羊毛废料、骨粉、氨基酸残渣、骨胶废渣、家禽家畜加工废料,糖醋厂废料等有机物料制成的,经农业部门登记允许使用的各种肥料。禁止使用肥料: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垃圾或含有金属、橡胶、塑料等有害物质的垃圾。硝态氮肥和未经腐熟的人粪尿。国家或省上明文禁止使用的肥料和未获准登记的肥料产品。施肥量以当地土壤条件和施肥特点来确定,盛果期梨园按产量计算施肥量,每生产100公斤优质梨果需纯氮1公斤,磷钾各0.8公斤。每产100公斤梨果,应施有机肥150-200公斤。

③水分管理:灌水主要时期是萌芽期或花后幼果膨大期,采果后到封冻前。灌水量要求为灌水过后,梨根际范围的土壤全部湿润为好,即以田间最大持水量60%作为灌溉指标。灌溉方法有穴贮肥水、微灌、渗灌、滴灌等。

④整形修剪:梨园常用的树形有改良纺锤形和细长纺锤形。亩栽50株以

下,宜选择“改良纺锤形”。即干高70-80cm,树高3.5米左右,冠幅为行距3/4,中心干较顺直,与主枝比3-4:1.在中心干上选培小主枝10-12个,开张角度80度。冠下3个小主枝斜向行间,枝展1.2-1.5m,冠中上部7-9个枝,枝展1.0-1.2米。亩栽64株以上,宜选择“细长纺锤形”。即干高90-100cm,树高3米左右,冠幅为行距3/4。中心干顺直,与主枝粗度比3:1。在中心干上选培小枝14-15个,开张角度70-85度,树冠下、冠上略短,冠中略长,呈“纺锤形”。

修剪的主要措施:抬高主干,加粗中心干;理清调顺枝头,疏除害枝;控制树高,缩小冠幅;减少骨干枝数量,加大主枝角度;保持主枝下大上小,单轴延伸,插枝补空,螺旋上升。

⑤保花保果:主要措施有:在初花、盛花期各喷一次0.3%硼砂加0.1%尿素加1%庶糖(蜂蜜最好)混合液。开花前1-2日,在果园内相距500米放置一箱蜜蜂,可满足5-10亩果园授粉。还可引进凹唇壁蜂,角额壁蜂,50-60米挂放一个蜂巢。结合疏蕾,采取花粉,在花开的当天上午进行人工点授或机械喷粉。

⑥疏花疏果:根据枝果比、叶果比或果间距离定果。砀山酥梨枝果比3.5:1,叶果比为25-30:1,果间距20cm留一个果。第一步疏花枝:结合复剪按果枝比3-5:1疏除过多、过弱花枝,剪截串花枝。第二步疏蕾疏花:对选留的花序保留1-2个边花蕾或花朵,其余花蕾花朵疏除。第三步疏果定果:先疏除小果、侧斜、畸形、病虫果,在5月20日前定完果。

⑦果实套袋:应选套袋增值高的品种;选园貌整齐,管理水平高的果园;选树龄较轻、健壮偏旺、结构良好的树体;选果形端正,完好无病的边果进

行套袋。另外套袋前要及时喷药,可选择世高3000倍或多抗霉素1500倍或菌立灭乳剂600倍加灭幼脲3号1500倍或速螨酮4000倍。

⑧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采用化学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用药原则:允许使用AA级和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农药类产品;在AA级和A级绿色食品

生产资料农药类产品不能满足植保工作需要时,允许使用以下农药及方法:

中等毒性以下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

矿物源农药中的硫制剂,铜制剂;有限度地使用部分有机合成农药,按照有关农药使用准则,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选用低毒和中毒等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一种作物生长期只允许使用一次;严格控制好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注意不同作物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

禁止使用A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梨生产禁止使用的农药。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彬州梨成熟后就可以采收,一般判断成熟度的方法有看果皮的色泽、测果肉的硬度、计算果实发育的天数等。采收时要按“先外后内,先下后上”的顺序采摘,且多用梯登,避免脚踩枝碰芽叶。阴雨天气和露水未干时不要摘果。采果方法是用手掌轻托果实,食指抵住果柄基部,轻轻用力向食指按压的方向斜歪一下,可使果柄与果枝自然分离。采果应轻拿轻放,避免人为损伤,果实须保留果柄;随采果随选果,将病虫、畸形、过小或残损伤果拣出。采收后的果实应立即运往阴凉处预冷,切忌日晒、雨淋,在散除“田间热”后再进行分级包装。

(5)生产记录要求:彬州梨生产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彬州梨个大匀称、外形美观。单果重100-300g。成熟时呈亮黄色,果面洁净,无病虫为害、果面干瘪和机械伤。

(2)内在品质指标:彬州梨酥甜、汁浓、核小、肉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在14%-17.1%;彬州梨硬度一般为12.96/cm2左右,较耐贮藏。

(3)安全要求:彬州梨执行《无公害食品仁果类水果》(NY5011-2006)中的卫生要求。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分级:按照国家标准《鲜梨》(GB10650-1989),将彬州梨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个等级。

(2)包装:包装材料主要为纸箱。所用的箱板、隔板、蜂窝状隔板、果垫、包装纸及其印色、胶水、封箱胶纸等应清洁、无毒。箱体两端留气孔4-6个,直径15mm左右。

(3)标识:产品应有明确标签,内容包括:产品名称、产品的执行标准、生产者及详细地址、产地、净含量和包装日期等,要求字迹清晰、完整、准确。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彬州梨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4)其它:贮藏的适宜温度为0℃-5℃,湿度为90-95%。贮藏方法有冷库贮藏、土窑洞贮藏、气调库贮藏等。贮藏、运输执行《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056-2006)。

六.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七. 陕西省 咸阳 三原 羊肝夹膜

羊肝夹膜

羊肝夹膜,它以筋韧柔软,鲜美适口,营养丰富,别具风格为特点,素为人民所喜爱。且博得群众给予“蚂蚁上树”的雅号。

八.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九. 陕西省 咸阳 彬县 大觐枣

彬县地方名特果品。在彬县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诗•豳风》中有“八月剥枣”诗句。明诗云:“百年生聚滋更始七月豳风未可忘喜杀故园梨枣在,熟时还要上公堂。”目前,树龄300年以上的大觐枣药用极高,自古以来为历代贡品。大觐枣色泽鲜艳,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汁浓,营养丰富。鲜果含糖量20.6%,干果含糖量78.43%,含蛋白质1.2-2.3%,脂肪0.2-0.4%,并含有铁、钙、磷等矿物质,为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每100克中含维生素D3000毫克,营养成份高于其他枣类。大觐枣重鲜果单果最重达50克,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美誉。在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上被誉为"枣王"。彬县大觐枣分布面积,主产区在泾河川道。彬县目前有大觐枣面积1.2万亩,年产量1000吨。彬县大觐枣是食用、药用的佳品,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品。

十. 陕西省 咸阳 杨凌 菜疙瘩

菜疙瘩的作法和菠菜面相似,将新鲜的绿色蔬菜菜叶切碎后加入适量面粉一起和面,和的稍微软一些(比粘稠状稍硬即可),可加入少许盐,然后将面平铺的蒸笼上蒸,大约蒸10-1分钟即可,用小刀或铲子划成小块,蘸调料汁吃。

做调料汁可以在碗里加上:盐、味精、酱油、香油、醋、五香粉、油泼辣子、蒜末、葱末等其他佐料,然后用热菜泼到碗里。

说起来这个菜疙瘩本是穷人家的菜,据说是在当年“糠菜半年粮”的艰辛日子里,-无奈而“创造”出来的。大致就是把很多种野菜搅和到一起,揉成菜疙瘩,故成名。这年头吃野菜成了时尚,也讲究个菜型,自然不会再揉成一疙瘩看不出是啥东西,都是用精选的野菜调出来,口感肯定比揉成团子要好很多。

菜疙瘩的做法

1.菠菜洗干净,沥干水分,切碎

2.将面粉放入切碎的菠菜中,在加入少量的冷水,揉成面团,面团比较硬些。面粉与蔬菜的比例可自己调节,只要面粉能把菜揉成面团就行,煮的时候也散不开

3.将揉好的面团饧一会,是为了面团能筋道些

4.用一小勺挖一小块团,放入开水锅中,勺子挖出的面块大约与鹌鹑蛋一般大,形状各异,很随意

5.一块块的小菜疙瘩放入锅中煮2-3分钟

6.煮熟捞出,浇上自己喜欢的卤汁,我感觉还是搭配油泼辣子、醋调料好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