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绿色的农家土特产 地道农家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绿色的农家土特产 地道农家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5-04 03:14:39

一.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二. 江西省 上饶 婺源县 婺源的特色菜

婺源的主要特色菜有:糊豆腐----------- 特点:色香味齐全,常作为宴席上第一道下酒菜。粉蒸菜 ---------- 特点:味道不同于锅炒,香醇可口,为传统地方菜。粉蒸菜 ---------- 特点:肉嫩味美,滋阴补肾,营养丰富。粉蒸肉 ---------- 特点:肉香味醇,常吃不腻。粉蒸鱼----------- 特点:鱼肉起丝状,鲜嫩味美。清炖荷包鲤鱼----- 特点:红艳之色不变,鱼肉嫩而汤味鲜,壮阳补肾,营养丰富清炖甲鱼--------- 特点:香味诱人,肉汤鲜美,蛋白质丰富,滋阴养血
( 上饶)

三. 河南省 新乡市 长垣县 赵堤绿色食品大米

长垣县赵堤镇特色农业围绕绿色精米做文章,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命名的“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达3万亩,涌现出了绿色精米厂等一批从事精米深加工和销售的涉农龙头企业。“赵堤”牌大米2002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赵堤精米以其“软筋香甜、无公害、无污染”闻名遐迩,赵堤“大米之乡”的美称享誉各地。

四. 浙江省 衢州 江山 农家香芋

主料:江山香芋

特色:五彩闪亮

外脆里嫩

清香爽口

品质独特

五.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六. 广东省 江门 鹤山 马头农家盆菜

马头农家盆菜

农家盆菜左右两边分别是金黄的紫苏炆鹅和紫苏炆鸡,中间是一圈黑色的冬菇围着一排红白相间的烧肉,外围是一圈翠绿的鱼肉酿青椒,食物的颜色搭配和卖相造型都几好,比起那些随便堆在一起盆菜单从卖相上就胜一筹。紫苏炆鹅和紫苏炆鸡很入味,肉质爽口不肥腻,有种很奇怪的香味,尤其是锅底的木瓜、柚子皮和芋苗干,充分吸收了多种肉汁和配料,软软的甜甜的。用盆菜汁焯白菜和捞饭,味道一流。

老板说道,盆菜用的材料大部分是自己出产,鸡、鹅是自己养的,木瓜、白菜也是自己种的,不会添加激素,品质绝非市场上的肉菜可比,所以称作农家盆菜。度假村还有一些“看家”菜,如将军鹅、坑螺炆鸡以及忆苦思甜农家菜。

七.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卓资县 绿色山宝蘑菇

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降水相对充足,山麓植被密集,植物种类多样,菌类众多,主要有花脸蘑、榛蘑、猴头蘑菇、松伞蘑等

花脸蘑,主要生长在缓坡和草甸子里。如果连降阴雨,间隔晴天,气温闷热,湿度较大,正是花脸磨盛产之际。人们往往会在一夜之间,便惊奇地看见,那灰蒙蒙,兰乎乎的“小伞”竟把地皮都盖住了,一片连一片,一朵挨一朵,有时多得连庄稼地里都有。

花脸蘑采回家后,可以趁鲜爆炒、熬汤,也可晒干或用食盐腌制。凉晒的蘑菇炖小鸡肉格外好吃,但更多的人采集到后回家立即洗干净,烧开水焯一下,捞出来凉透,放进坛子里腌上,腌出来的蘑菇有种独特的鲜味,令人难忘。

榛蘑,这种蘑菇主要生长在林地、山坡、沟帮地带。柞树林或灌木丛,尤其是柞树林采伐过以后,树墩子上最愿意生长榛蘑。在盛产年份,漫山遍野,可地皮拾。人们也是纷纷采摘,好生热闹。在养马年代,许多放牧工一边放牧,一边采蘑菇。采多了摊在塑料布上或草地上晒着,等下班已半干了,装进放牧袋带回家,有时放牧袋盛不下用衣服、裤子装回家。全家欢庆丰收,自家吃不了,出售或赠客送礼。有一些原籍辽宁、山东的职工,把花脸蘑、榛蘑和猴头蘑晒干后,在春节前寄回老家,与遥远的亲人共分享。

在榛蘑生长期间,还伴有“趟蘑”、“圈蘑”、“红脸蘑”、“黄花蘑”、“白蘑”和“松伞蘑”等。

“趟蘑”和“圈蘑”有白色的和灰色的。这种蘑菇个大、肉多,有的像盘子或碗口大。它们以排队形状而得名。排成一条直线者叫“趟蘑”;排成一个园圈者叫“圈蘑”。这种蘑菇由于个大,产量高,发现一片,一圈又一圈,一趟又一趟,一采就是几大筐。

猴头蘑菇,这个名字没起错,它的长相确实象猴子头。它生长在柞、桦树上,不易被发现,没有经验的人很难采到。猴头蘑一生就是一对,这一对并非是在一棵树上,绝大多数是在对面的另一棵树上,它们之间的距离没有定数,或许很近,就在眼前,或许挺远,十米二十米的。所以有的人只采到一个,并不是另个没有,而是没有找到。猴头蘑成双配对,遥遥对视,如同天上的牛郎织女星。正因为这样,有的青年男女喜欢上山采猴头蘑菇,其中缘故,大概与爱情有点联系吧!

松伞蘑。松伞蘑不是北方土生土长的“坐地户”,而是南蘑北迁的后来者。松伞蘑顾名思义,它是松林生长的形状象小伞的紫红色的蘑菇。这种蘑菇是出类拔萃的上乘蘑菇。它生长在红松大和樟子松要地带,生长得干净俐落,而且水份较少,容易凉晒,而且味道鲜美,人称“给口蘑菇不吃肉”。

八.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九. 河北省 廊坊 文安 “古洼绿珠”牌“AA”级绿色有机食品红小豆

文安县农业局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古洼绿珠”牌“AA”级绿色食品红小豆,产于“天津红”红小豆的主产地——文安大洼。文安地处京、津、保三市交汇处,海河流域下游,冀中平原,素有盛产“天津红”红小豆金三角的美誉。隶属河北省廊坊市,丰沃的土壤,清澈的水源,无污染的大气,使该产品的生产具备了最佳生态环境。“古洼绿珠”牌“AA”级红小豆的特点是籽粒饱满、色泽鲜艳、出沙量高,纯天然品质,无农药、化学肥料残留。含有淀粉、可溶性糖、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维生素A、B1、B2及人体需要的各种氨基酸和矿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多营养、多功能的营养类食品。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浓,消肿解毒”的功效,主治“水肿、脚气、黄疸、便血、泻痢、痈肿”等病症
( 廊坊)

十. 广东省 梅州 梅县 农家梅菜扣肉

农家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以肥而著名。如果你正在节食减肥,这个菜可不适合你。

一般第一次品尝

此菜的人,都会因为它的肥腻而止筷。然而当你大胆地咀嚼一块,满嘴流油的时候,你会感觉他绝对没有红烧肉那么的肥腻。梅菜吸油,五花肉又会带着梅菜的清香

,梅菜和肥五花肉的搭配真的可以说是合味(客家话)。

梅菜扣肉,有人把他归为客家菜,有人把他归为赣菜,但管他是什么菜系,它的确是南方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道家常菜。

梅菜扣肉,只是扣肉里面的一种,比如用普通的菜干、咸菜,甚至干豆角,再甚至可以不放这些配料

(比如:东坡肉),但是纵观这些扣肉的做法,各有各的风味、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在民间和饭店制作最多的还是梅菜扣肉。

很多人也许认为梅菜扣肉无非是咸菜扣肉,其实这没有错,但也没有完全对,梅菜扣肉中使用的梅菜是腌制和晒干后的梅菜干,所以梅菜干是咸菜大家族里的一种,而且是咸菜中的上品。上次有人问我梅菜

是客家名城梅州的吧,梅菜是惠州的,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中原人南迁从赣

南、闽西进入广东,客家人便开荒耕作,求得生存,当时生活十分贫寒。有个姓卢的娘子正在河边洗衣,孩儿们饥肠漉漉,哇哇地哭着要吃饭,娘子不禁心酸,凄楚泪珠滚落河中。这时

候有个仙女从天而降,安慰了娘子几句,并拿出一包菜种送予给她,然后抽身前行。卢娘子十分感动,并忙呼:“恩人姓甚名谁,日后好生报答。”仙女笑答:

“广济苍生,何劳报答,姓梅是也。”随即腾云而去。

卢娘子按照梅仙女的指示,回家把菜种种下,不几天菜种就发芽出叶,到了腊月菜长得又大又肥,采来煮食,鲜甜嫩滑,分外可口,孩子们饱食一顿,喜欢得直蹦跳。亲朋好友问及此乃何物,卢夫人道,是梅仙女送的菜种,就叫“梅菜”吧。此后经亲朋好友引种,很快在东江流域一带传开,广为种植,从此有了梅菜。这虽是个传说,但可以看出梅菜有着悠久的历史。

说了这么久的梅菜,我们来谈谈这扣肉吧,扣肉?难道是有东西扣在肉上面?哈哈,扣肉之所以叫扣肉这要从他的制作方法上领会,在制作扣肉的最后一道工序,也就是上盘,厨师们(比如我)会把扣肉从蒸笼里面取出,并另用一个大盘盖住,然后上下一颠倒,把碗一揭开,好了,具体的形状不用我说了吧,我想仅从外表看,那是非常煽动食欲的。别看上下一颠倒那个动作,不练个几年,很难成功,不成功还是幸运的,最惨就是烫伤手(我是“受害者”),所以在你扣肉的之前,还是先练习练习。

好了,最后,我把梅菜扣肉的制作方法介绍给大家,绝对正宗,是我0经验之谈

【主料】五花猪肉700克,梅菜100克。【调料】植物油600克(实耗约60克),大油120克,鸡汤100克,湿淀粉10克,白糖20克,酱油30克,蒜茸少量。【作法】(1)

将肉用汤煲在文火上煮到6~7成熟,取出来。用酱油涂抹上色。(2)

炒勺倒入植物油,烧到7~8成热,把煮好的肉放入,炸到大红色,捞出来以后,随即放进清水中漂透(用流动清水漂至没有浮油为准,这是本菜制作的关键环节)。(3)

将肉切成长10厘米、厚0.8厘米的大块薄片,皮向下逐块拚摆在碗里。(4)

将梅菜洗干净切碎。炒勺放旺火上倒入大油,爆香蒜茸,下入梅菜、白糖炸匀,取出来放在肉上面。(5)

用鸡汤、酱油调成汁,倒入肉碗内,上笼屉用旺火蒸40分钟。(6)

倒出原汁,将梅菜扣肉复扣于盘里。原汁加入湿淀粉勾芡,淋入肉面上即成。【特点】颜色酱红油亮,汤汁粘稠鲜美,扣肉整齐隆起,食之软烂醇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