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正宗那曲特产交易平台 那曲特产采购价格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正宗那曲特产交易平台 那曲特产采购价格表更新时间:2022-05-09 18:34:51

一. 西藏 那曲 安多县 安多绵羊

安多绵羊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多绵羊是西藏那曲安多县的。

安多绵羊(多玛绵羊)

西藏自治区安多县雁石坪镇、玛曲乡、岗尼乡、玛荣乡、多玛乡、色务乡共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安多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安多绵羊(多玛绵羊)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请示》,安政发〔2014〕45号

安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多绵羊(多玛绵羊)养殖技术规范》的通知,安政发〔2013〕32号

二. 河北省 廊坊 大城县 大城县正宗驴肉

大城县驴肉是地方名优,俗称“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均为美味佳肴。大城驴肉源于明代,祖传方法制作,配料讲究,风味独特,有清香怡人,美而不腻之感,是大城饮食“三宝”之一。清朝总管太监李莲英(大城籍)曾将大城驴肉献予慈禧太后,得誉“地上珍品”之称,从此大城驴肉名声大振,路经之客必购品尝。改革开放以来,大城驴肉得以开发,采用传统加工制作方法,经高温消毒,真空包装后行销全国,已成为旅游食品,餐桌佳肴,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三. 西藏 那曲 申扎县 蘑菇炖羊肉

每年雨季,在藏北草原,蘑菇遍地丛生,而且品种繁多。取洗净的鲜菇与切成小块的羊肉加入调料一起炖,肉有菇香,菇有肉味,其香诱人,回味无穷。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之为“赛夏”的蘑菇是菇中上品,用这种蘑菇与羊肉同煮,则羊肉无膻、腥之气;与鸡肉、猪肉同炖,则更是香味四溢,汤鲜肉美,令人百吃不厌。此食品为“藏北三珍”之三。

四. 西藏 那曲 色尼区 吧啦饼

吧啦饼又称吧啦藏饼,为西藏风味的酥油糕点。历史上吧拉藏饼在满蒙地区流传。以后传入北京地区,现已成为京式糕点的传统风味糕点。

原料配方:

特制粉50千克白砂糖25千克核桃仁5千克瓜仁500克桂花2.5千克碳酸氢铵、碳酸氢钠及水均适量

制作方法:

1.调制面团:先将糖、水和碳酸氢铵放入和面机内搅拌,再放入熟猪油、桂花和桃仁继续搅拌,呈均匀液状,最后放入面粉,碳酸氢铵应先用水溶化,以防和面时混合不均,碳酸氢钠可随面粉缓缓放入。

2.顶剂:用顶钟迅速顶出定量的面剂。

3.成型:将每块面剂团按平,在表面印附3个瓜仁、中心按一凹状的圆坑、打印红戳,即可码入烤盘。

4.烤制:将盛有生坯的烤盘放入炉烘烤,入炉温度为170~180℃,出炉温度为210~230℃,烤制12分钟左右便可出炉。

质量标准:

色泽:深麦黄色,底面浅黄褐色,裂纹处呈乳白色,不焦边,火色均匀。

形态:扁圆形,摊裂均匀,面上附有3个瓜仁,红戳清晰。

组织:起发均匀,疏松,不青心。

口味:酥松,油润利口,有桃仁和桂花香味,无异味。

五. 西藏 那曲 安多县 虫草松茸鸡

虫草松茸鸡

虫草松茸鸡由名贵药材冬虫夏草、松茸和藏土鸡制成的藏餐“虫草松茸鸡”,具有很高的药性作用。

六. 西藏 那曲 色尼区 西藏酥油

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



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



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 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七. 西藏 那曲 申扎县 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

在黑河两岸、纳木措周围和巴青河谷地带,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蕨玛”的植物,茎红、叶绿、花黄、根部结一种像花生米似的红色小果,这就是藏北的“人参果”。此物性甘温,健脾胃,滋阴补肾,营养丰富,物美价廉。用人参果煮粥,清香可口。每当过年过节,或客人来访时、主人常用“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招待客人。主人先把米饭煮好,再拌上融化的酥油,加上白糖和人参果,即可食用。这种饭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老幼皆喜爱食用;此食品为“藏北三珍”之二。

八. 西藏 那曲 色尼区 红花羊排

原料:藏红花少许、羊排骨2斤、盐8克、水搅豆粉2钱、生姜5克。做法:先把少量藏红花放入冷水中浸泡。羊排骨切成块状,在化好的酥油中烧好,放入盐、生姜、水,快要烧熟的时候加上事先浸泡好的藏红花和水搅豆粉,再烧至出沸泡即可端上菜碟,火侯中等。

九. 西藏 那曲 色尼区 西藏贝母

生长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灌木丛和高山草地上。每年8、9月份采挖。贝母性微寒、味甘苦、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可同其它食物配合进补身体,属名贵中药材。



十. 西藏 那曲 班戈县 藏族头饰

藏族头饰规范、严谨、风趣,又因地区、年龄、婚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说起来饶有兴趣,下面例举几种头饰,以飨读者。

姑娘的头饰。藏族姑娘同汉族姑娘一样辫一根独辫子,辫子的根部用红头绳扎成约四寸长的发枕,藏名叫“呷纠”。唯独不同的是藏族姑娘独辫子成三角形盘于头顶,更显得美观、大方、素雅。

已婚妇女头饰。姑娘是独辫子,已婚妇女则是双辫子,没有发枕,红头绳长于发辫,然后将两根辫子从脑后左右交成圆形盘于头顶,显得端庄、大方、成熟。

牧区妇女头饰。牧民妇女头饰没有婚否标记,不管老少都辫成若干细辫子,象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一样,然后将若干细辫子分为两根,并配以大红大绿的头绳,将珊瑚、蜜纳、松耳古、九眼珠等昂贵珠宝尽其串在两根发辫上,从后背拖齐裙边,若盘在头顶,盛似一顶珠光宝气的桂冠,非常气派。

守孝头饰。汉族守孝男女均戴黑纱,藏族则不同,只有在妇女头饰才能辨别。当年守孝辫发辫用绿头绳(姑娘亦如此),翌年用淡红色头绳,第三年恢复用红头绳。

老姑娘头饰。藏民老姑娘头饰既不同于已婚妇女,亦区别于青春年少的姑娘,老姑娘亦是独辫子,配以淡红色头绳,盘于头顶,只是没有发枕。

男式头饰。藏民男子普遍留有长辫子,他们将头顶上的头发留着长辫,而将头顶以下的发剃去,男子的辫子不用红头绳,而是用黑头绳,同头发融为一色。辫法亦不相同一般妇女的辫子分为三小束辫就而成,而男子的辫子则分为四小束或五小整辫就而成,所以男子的发辫成扁平的编织型,显得紧卷有力。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