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濮阳特产广告语 家乡土特产广告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濮阳特产广告语 家乡土特产广告词更新时间:2022-05-01 05:58:45

一. 河南省 濮阳市 南乐县 南乐芝麻糖

芝麻糖以南乐西关产品称著,南乐县传统风味之一。芝麻糖以小麦培麦芽榨汁制作而成,状呈“8”形,芝麻掩体,味香甜而口酥。

二. 河南省 濮阳市 濮阳县 桃园建民耗辣椒

河南省桃园建民食品有限公司濮阳县的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创立于2000年9月,是一家以辣椒制品与调味品研制、生产和销售为主的食品企业。经多年的发展,公司现已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创始人刘建民先生在继承传统烹饪技艺的基础上,结合十几年从厨经验,潜心研制了“耗”这种新型的辣椒加工技术,由此开创了北方辣酱的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产品风味。

在“桃园建民”品牌之下,拥有“耗辣椒”和“风味系列”两大系列,先后开发出牛肉耗辣椒、鸡肉耗辣椒、鲜葱耗辣椒、爆辣椒、爆仔鸡、牛肉酱、麻辣酱等几十个系列产品。“耗辣椒”系列产品曾先后荣获了“濮阳名吃”、“河南名吃”、“中华名小吃”、“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等多项荣誉;“桃园建民”品牌也被授予“河南省著名商标”称号;董事长刘建民先生也因此摘取了“濮阳市特级烹调师”、“濮阳市十佳高级名厨”、“河南名师”“中国厨师国际美食节金鼎名厨”等多项桂冠。

公司以“丰富大众餐桌文化、提高国人生活品质”为己任,依托当地丰富的湿性辣椒、花生等农产品资源,开创中国耗辣椒第一品牌。

爱吃的人爱生活诱人的猪排肉粒,浓浓的纯正酱香味。即开即食,夹馒头、配面食、拌米饭,蒸、炒、焖、炖各种肉类,蘸时令青菜,回味无穷的田园风味。

2000年被濮阳市消协等十家单位评为“濮阳名吃”

2001年10月被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十一家单位评为“河南名吃”

2001年被河南省旅游局授予“河南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2002年被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授予“河南乡镇企业名优”称号

2003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2004年9月“中国厨师之乡国际美食节”荣获“风味小吃金奖”

2005年被世界张氏恳亲大会指定为专用调味品

三. 河南省 濮阳市 清丰县 双庙凉粉

用绿豆或红薯淀粉掺水在锅内熬成稠糊状,盛于盆内冷凉成透明体块状,俗称“凉粉块”吃时划成小块,可加蒜汁、醋、香油等调着吃,俗称“调凉粉”,也可加油、葱花炒熟吃,俗称“炒凉粉”。另外,做好盛在盆内冷凉的凉粉,可用圆孔笼屉等工具加工成蝌蚪状装在盛有清水的盆里,食用的时候加蒜汁、醋、香油、芝麻酱等调着吃,俗称“面鱼儿”,清丰双庙凉粉味道清香、口感爽滑。凉粉较稠,煮不烂,既能凉调、炒、煎,还能涮锅吃,这也是双庙凉粉在我市小有名气的原因。

四. 河南省 濮阳市 范县 范县花生

花生又名花生的种子(俗称:花生仁)长寿果、长果、番豆、无花果、地果、唐人豆。

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并且和黄豆一同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以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适宜制造各种营养食品。

现在又有一种彩色花生,又称多彩色花生,多色花生,五彩花生。

彩色花生是普通花生因果仁外皮颜色变异而产生多种颜色而来。彩色花生主要分为富硒黑花生、白玉花生、珍珠花生等几个品种,其中按果仁外皮颜色又能分为黑、紫黑、白、紫红、红白,彩粒等几个色系。五彩花生有黑色、雪白、白底红花纹、黑底黄花纹、黄底黑花纹等颜色。长出的秧蔓与普通花生没有区别,只是叶片稍大一些。按粒色可分为两粒黑,四粒黑,两粒彩,四粒彩,两粒花,两粒白等。

五. 河南省 濮阳市 华龙区 濮阳裹凉皮

西北多有城市盛产凉皮,但大都是凉拌而食。把凉皮裹着吃的,是濮阳人;当然,宁夏的大武口卷凉皮也与濮阳人创意的裹凉皮异曲同工,濮阳裹凉皮也有了它乡的好姐妹

濮阳有着中华帝都.华夏龙都之美誉,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楚丘(今濮阳),楚丘一度成为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宫廷乐师于“桑间濮上”创造的乐曲“郑卫之音”,风靡华夏。

如今,濮阳人创意的裹凉皮,也许是得益于精神的解放的结果吧

在濮阳,一年四季都有人吃凉皮,但吃凉皮的最佳时间还是夏季。筋道的凉皮配上酸爽冰凉的汤汁、香甜的芝麻酱,就能驱赶夏季的燥热烦闷。相传有人因为不能吃凉,就买来凉皮自己在家卷着吃,后来被人看见了,纷纷询问,裹凉皮也就渐渐流行起来。

经过多年的加工,裹凉皮已经不是单单把凉皮卷起来了事。裹凉皮最重要的一种原料是碎花生,把花生炸熟,碾碎,加入盐等调味品搅拌均匀方可使用。合格的碎花生要脆,要碎,要香,要有味。做裹凉皮不仅有独特的配料,裹凉皮用的原料―――凉皮也经过了再三的改良,才能把各种材料包裹在内。

裹凉皮要的就是一个巧字,一个裹好的凉皮要面皮剔透,能隐约看见所裹之物;面皮还要完整,不能破开,不能漏洒汤汁;黄瓜丝、碎花生等物要涂抹均匀,味道调制得当,咬下去咸淡一致。这样的凉皮才好吃,也才算合格。

对于很多在外乡求学或工作的濮阳人来讲,回到家乡的时候,总是想去街上吃一个凉爽可口的裹凉皮。用他们的话说,“这才是正宗的凉皮”,“别的地方的都没这个味儿”。

裹凉皮不仅是濮阳人心心念念的一道美食,很多外地人来到濮阳,在吃过裹凉皮后也很难再忘记这个味道,“很香、很辣、很过瘾!”

裹凉皮成为濮阳的符号;一张小小的裹凉皮,让在外的游子提起家乡时多了一些谈资、几许回味、种种念想。家乡的味道就是裹凉皮的味道,对家乡的思念具体成了对裹凉皮的思念

裹凉皮的缘起于当地的第一兵器制造工厂,属于国营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工厂因国家政策由青海省湟中县整体搬迁至濮阳市,除了搬来的机械设备,随同来的还有一批青海籍的工人。后来,一机厂破产,一些工人选择了回去,更多的是选择留在濮阳。留下的人将青海特有的酿皮当做维持生计的买卖,将做好的酿皮用车拉着沿街叫卖。据一机厂的老人讲,最多的时候,每天出去的车子有上百辆;

六. 河南省 濮阳市 清丰县 清丰黑古陶

清丰县双庙乡龙城黑陶厂是中原地区唯一生产黑陶厂家,该厂黑陶工艺品在继承吸收了龙山黑陶及历代陶瓷工艺之精华,借鉴了青铜器、竹木器等多种工艺之造型,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它集雕塑、堆塑,浮雕、贴花,刻花等雕,镂、剔多种工艺于一身,其成品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击如磬,造型古朴端庄、典雅秀丽。使黑陶工艺制品达到了空前水平,倍受中外专家、学者和客商推崇,其产品远销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七. 河南省 濮阳市 范县 张氏烧鸡

张氏烧鸡经十几年的研制开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选料精良,干香味佳,冷热适口,肉质鲜嫩,热烂脱骨,南北适口,老幼皆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为餐桌宴席和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张氏烧鸡于2004年11月被中国食品文化研究会、国际风筝联合会认定为《世界蓝天杯十大驰名精品》,同时被授予《指定专用精品生产单位》。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

八. 河南省 濮阳市 清丰县 清丰豆沫

豆沫的特色:咸香利口,营养丰富。

豆沫的做法:1、将小米淘净泡透,同焙制好的花椒、八角掺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米浆。花生米泡涨后煮熟,黄豆泡涨后磨成豆瓣,豆腐用油炸后切成丁,海带洗净切成丝煮熟,菠菜洗净切成小段,芝麻炒黄。2、锅内加清水约15千克,放入花生米、豆瓣、海带丝、精盐,待水沸豆瓣将要熟时,把小米浆用清水5千克搅拌开,倒入锅内,然后下入粉条烧沸,同时下入豆腐丁、菠菜,撒入芝麻搅匀即成。食用时,每碗淋入和开的芝麻酱。

制作要领:1、小米浸泡至用手能捻碎为宜;2、米浆边入锅边搅动,沸后改用小火慢煮。

九. 河南省 濮阳市 范县 濮城杂拌

濮城杂拌是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濮城镇的特色小吃。濮城杂拌属濮城名吃之一、以健康、营养荤素搭配合理,地方风味纯正为特点。

范县的小吃最有名的还是濮城镇杂拌。

十. 河南省 濮阳 台前县 吴坝大蒜

吴坝大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台前县吴坝乡大蒜协会申请的“吴坝大蒜”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地理标志”注册。吴坝大蒜的特点是蒜头大、皮薄、质细辣味香,蒜泥汁多,且粘稠不干,被人们视为上乘调味品,生熟食用俱佳,具有抗寒能力强,休眠期长,耐贮藏等特点。

台前县吴坝大蒜出蒜薹,黄河大堤下的万亩蒜田里数万名男女老少忙碌地采摘着成熟的蒜薹。

吴坝乡便民服务中心大蒜产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组织经纪人将几十辆货车开进田间地头,直接向群众收购蒜薹。一位经纪人说:“今年订单不少,北京、济南、沈阳甚至韩国的都有。”

刚卖过蒜薹的李孝忠老汉数着钞票高兴地说:“今年种了5亩大蒜,这三天能卖4000斤,仅蒜薹收入6000元,再过半月出大蒜,每亩收入少说也得5000元。”另一个正在过磅的老汉搭话说:“今年还算一般行情,去年我一亩地收入一万还窜头咧。”

吴坝乡是个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滩区乡。2005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是黄河对岸东平县斑鸠店镇农民收入的十分之一,农民内心着急,却又苦于没有项目、没有资金、没有技术。

2006年,乡党委、乡政府在对当地土质论证后认为种植大蒜是个出路,就带领部分村干部去山东省寿光县考察大蒜种植经验。回来后,又从信用社贷款60万元先期扶持100户农民种植大蒜300亩。

为了应对市场风险,提高大蒜品质,乡里从山东多次聘请专家指导生产,动员村干部和资金宽裕的农民投资上千万元建起5个恒温库。同时,乡便民服务中心专门成立了蒜业服务队,分为技术服务、土地流转、肥料检验、良种培育、市场销售5个小组,全程为蒜农服务,形成了产、供、销稳定的大蒜市场。

“这几年从‘蒜你倒霉’到‘蒜你狠’,酸甜苦辣俺都尝到了。”周庄村村民周庆斌说,“能做到行情好时多卖钱、行情差时不赔钱,乡里和村里的干部出了大力、帮了大忙。”2008年,当大蒜形势处于低谷时,乡政府从各项办公经费中挤出60万元,按每亩补贴200元的政策鼓励农民种大蒜。

如今全乡大蒜种植面积达到了1.1万亩,产品远销国外。“吴坝大蒜”在享誉一方的同时,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便民大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