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新沂邳州睢宁特产 邳州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新沂邳州睢宁特产 邳州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2-05-02 20:07:08

一. 江苏省 徐州市 邳州 邳州银杏

邳州银杏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邳州境内银杏种植历史悠久,四户镇白马寺古银杏为北魏正光年间所植,树龄.已有1500余年。2007年银杏成片园26万亩,定植银杏总株数达1000万株,银杏果年产量达1100吨,年产优质银杏干青叶12000吨,银杏盆景180万盆。10万亩连片银杏园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园”,银杏叶生产基地在全国率先通过国家GAP认证。. 邳州境内银杏种植主要分布铁富、港上两镇,两镇栽种面积为20万亩,这也帮助邳州成为全国栽种银杏面积最大的县。 2010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邳州银杏”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邳州市地处江苏北部徐州和连云港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5′50"-

.118°10′40",北纬34°07′-34°40′48″,属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和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土壤多中性至微碱性,有机质含量丰富,极适宜农作物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一批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商品性佳的知名农产品。.

产地范围

邳州银杏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江苏省邳州市所辖行政区域。.

二. 江苏省 徐州 邳州 邳州板栗

邳州板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邳州板栗

江苏省邳州市炮车镇、陈楼镇、铁富镇、官湖镇共4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邳州板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划定范围的请示》,邳政报〔2012〕64号

江苏省地方标准:

《邳州板栗》(草案)

三. 江苏省 徐州市 新沂市 东坡回赠肉

东坡回赠肉,是徐州州传统名菜。这是先用五花猪肋条肉,切成大方块,经焯水刮洗干净后置砂锅中,配以多种调味及鲜汤,先用旺火烧沸,后转小火焖至酥烂。原汁鲜香醇厚,食之回味无穷。

相传,东坡回赠肉为苏东坡任徐州时所创。据史料记载: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任徐州知州。在刚上任不到四月的苏东坡,当年正碰上黄河决口,洪水顺泗水直奔徐州城下,接连天降暴雨,水位猛涨,眼看城池和黎民百姓处在非常危急之中。这时,身为徐州父母官的苏轼,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亲荷畚锸,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和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苏东坡曾在《答吕梁仲屯田》诗中云:“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奔流浑,夜闻沙岸呜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又云:“故道堙灭疮痍存,明年辛苦更应甚。”真实地记述了此次抗洪的生动情景。

抗洪胜利后,城里百姓为了感谢这位与民朝夕相处、甘苦与共的“父母官”,纷纷杀猪宰羊,担酒牵羊,敲锣打鼓地送到知州衙门,赠给东坡先生,以表心意。而“廉洁”的苏东坡并不拒绝,一一如数收下,并亲自指点厨师把这些送来的猪、羊肉,分别改刀烹制成熟,回赠给参加抗洪的黎民百姓。故后人称之为“东坡回赠肉”。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美味,无不叫好。据民国初年的《大彭烹事录》对回赠肉曾以诗云:“狂涛淫雨侵彭楼,昼夜辛劳苏知州,敬献三牲黎之意,东坡烹来回赠肉。”这就是记述此菜的来源出处。
历代文人为回赠肉题诗不胜枚举。其烹肉之法,后经厨师不断改进,采用纯五花猪肋条肉为主料制作,烹技精益求精,使这一传统美肴更臻善美。

四. 江苏省 徐州市 邳州 孤桐

这是4000年前出现在邳州的树种。据《禹贡》记载:"峄阳山,遍生孤桐。"峄阳山即今岠山(汉称葛峄山),当时遍山生长的这种桐树,木质优良,用它制琴,琴音特别清朗。所以史书说"是制琴良材"。成为向国王献贡的物产,名扬九州。全国少有,故称孤桐。

后来历代史书都提到它。晋代伏滔曾特来峄阳山参观孤桐,他在《西征记》里说:当时他见到孤桐还有"盘根错节存在"。 现在邳州仍有桐树,俗称泡桐。喜欢沙质松软土质,怕水浸,耐肥力,生长旺盛,木质粗松,不能生长在山上。而4000年前的孤桐却是生长山上,是否为同一类,难以肯定。

五. 江苏省 徐州市 邳州 邳州凉皮

邳州的凉皮和其他地方的凉皮完全是两个概念

其他地区的凉皮是夏天吃,但邳州的凉皮是一年四季不衰,最诱人的是凉皮的汤和辣椒等佐料,冬天用热汤,夏天用凉汤,椒用油煎然后配已花生芝麻在一起碾碎,放上熟油或香油,刚刚吃的时候没有觉得什么,但一旦停下来会觉得心里空空的。

六. 江苏省 徐州市 新沂市 姜家辫子辣汤

姜家辫子辣汤是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的特色美食。姜家辣汤以麻、辣、鲜、香为特色,其原料多达数十种。姜家辣汤口感轻,质地稠,入口爽滑,配料精致。

清光绪年间,姜洪俊扎着一条大辫子,每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辣汤。由于辣汤味道鲜美,被当地人称为“辫子辣汤”。因名声远播,于1885年被聘于宫廷御膳房,专职汤类。直到1900年前后,离京回乡。

1940年左右,辣汤手艺传承到第二代姜怀远的手中。因连年战事,他先后在徐州、邳州、南京、苏州等地靠卖辣汤为生。1980年前后,重返新沂,在今天建邺路附近的两间瓦房内再次经营其辣汤。姜家辣汤历经百年发展,2001年,姜家辣汤应邀参加在徐州市举办的彭城美食节。活动期间,创纪录地每天销售近3000碗,获“最受消费者欢迎奖”;2006年,在新沂接受台湾天森电视台“中华名小吃”专题摄制组采访;其间,又接待了《扬子晚报》、《徐州日报》、徐州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如今新沂姜家辫子辣汤以麻、辣、鲜、香四大特色蜚声海内外。

七. 江苏省 徐州市 新沂市 捆香蹄

捆香蹄,产自江苏省新沂市的传统。一种捆香蹄肉类制品。它是以剔除中间主骨,保留蹄皮及趾骨的新鲜猪蹄为主原料,在其内包裹有腌制的猪精肉及熟皮丝相混合的馅料,经卤煮、杀菌得成品。本发明外形美观,保留了猪蹄的形状、味美、香气浓,保质期长,是一种即开即食的肉制品。其特征是以剔除主骨保留蹄皮及趾骨的新鲜猪蹄为主料,在其内充填经香辛料卤制的猪精肉及皮丝制成的馅料。

捆香蹄保留原猪蹄形状,内裹精肉及皮丝,用盐、糖、味精、香料 等放入鸡汤中煮熟。外表完整,采用独特的工艺、先进的嫩化技术和科学配方,精心研制而成,切片完整,皮香肉嫩,咸淡适中、风味独特,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质,是区域间最有代表性的名。

朱元璋逼就捆香蹄

传说朱元璋幼年时曾在新沂沈圩舅舅家放牛,与邻居王屠夫交情甚笃。每次朱元璋放牛回来,王屠夫总要送些好吃的东西给他,其中朱元璋最爱吃的就是熟猪蹄。

一天,一位倒骑毛驴的白发老头来到王屠夫的肉摊,抓起熟猪蹄就吃,一口气吃了一盆,吃完倒骑毛驴扬长而去。王屠夫追上问他要银子,白发老人不慌不忙地说:“要银子没有,要话倒有一句‘骨从蹄中剔出来,保你永远发大财’。”说完,就不见了踪影。王屠夫虽觉老头来历蹊跷,但话却有道理。经过一番琢磨,便动手把蹄爪剖皮,剔去筋骨,填满瘦肉,配齐香料,然后用布捆扎起来,放到鸡汤里煮。煮熟后其形仍如猪蹄,香美可口,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生意兴隆,果然发了大财。朱元璋更是常吃不厌。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专请王屠夫进宫为他做捆猪蹄,王屠夫死活不去。朱元璋恼羞成怒,以捆猪蹄的“猪”字与“朱”同音,下令禁止他做捆猪蹄。王屠夫心想,捆猪蹄人人爱吃,销路又好,这生意哪能不做了呢?捆猪蹄这么香,便把“猪”字改为“香”字,“捆猪蹄”就变成了“捆香蹄”。

八. 江苏省 徐州市 邳州 八义集羊肉汤

八义集羊肉汤是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八义集镇的特色美食。邳州八义集羊肉汤的特点是:色泽乳白、汤质鲜美、营养丰富、不膻不腥、味道醇香异常。

八义集羊肉汤制作精细,在用肉(均是本地放养的小山羊)、烧煮、配料、加工、器皿等方面均十分讲究。原汁原味的八义集羊肉汤是冲出来的:一口大大的锅,上面围着半米高的一圈铁皮,把整副羊架和羊杂放进去,用大火烧(以木柴火为好),顶出血沫,尔后将佐料(白芷、肉桂、草果、陈皮、杏仁等)下锅,同时外加大葱、生姜适量,以小火慢慢地炖,让骨头的味道完全融到汤里。汤煮好了,用一个很大的海碗,放上辣羊油,切几片薄薄的羊肉,把滚烫的汤往碗里一冲,加上一点盐菜(香菜)和佐料,一碗香喷喷、辣乎乎的羊肉汤就成了。绝不可以加青菜、粉丝之类的配料,那会伤了汤的味道,八义集的羊肉汤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汤。老街的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八(义)集羊(肉)汤不断火”,正宗的八义集羊肉汤一个炉子每天只能出不到一锅的汤。那汤白白的像麦片,稠得很,用筷子沾着汤可以把汤拉成一条线,长到半尺也不会断,味道也真绝了,喝上一口全身舒畅。

八义集羊肉汤在淮海战役中曾独占鳌头,和战区老百姓手烙的煎饼一道,源源不断地被送往前线,两者一泡即快速制得佳肴美味,为我军将士杀敌致胜赢得了宝贵时间。据说,建国以后,粟裕、陈毅、1等几位将军路经徐州时,曾对八义集羊肉汤大加赞赏,点名要求再次品尝。从此之后,八义集羊肉汤馆在徐州附近四处开花,往来客商进出这块兵家必争之地,都要停车驻足,猫进国道边的羊汤馆,在满头大汗的辣味膻味中,过把羊汤瘾。

八义集羊肉汤制作技术虽然简单,但同样的厨师、羊肉、工序、佐料、大锅……,出了八义集,却总熬制不出“八义集羊肉汤”的味道,正如八义集臭豆腐“一出远门就变味”一样。道理说来也很简单,无论是羊肉汤还是臭豆腐,培育它们的不仅仅有技艺、原料、器具,更有八义集独具特色的水、土、光、热、风俗、精神、传统、习惯……,如同娇弱的细芽,只有植根于八义集的古镇土壤上,这两种美食才能交相迸发出强盛的生命力,茁壮成长。

九. 江苏省 徐州市 睢宁县 睢宁粉皮

睢宁粉皮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的。睢宁沙集粉皮原料主要来自绿豆、地瓜或土豆中的淀粉。睢宁水粉皮以做成凉菜为主,配上少许菠菜叶,辅以红辣椒丝、蒜泥、食醋、香油等,独具佳肴特色。冬季热炒或做汤。

睢宁粉皮,又称“沙集粉皮”,传称“张家粉皮”,是一种地道的农家菜。相传,睢宁水粉皮起源于宋代政和年间。徽宗皇帝微服私访来到东路淮阳,那时还是一片沙滩叠积,十分冷清荒凉。徽宗走得又饥又渴,可此地既没有驿站餐馆,也没有酒肆茶间,于是就让随从到附近一百姓人家寻便饭充饥,正巧是从事加工水粉皮的张姓人家,男人已将做好的水粉皮担出门叫卖了,女主人只好将剩下零碎的水粉皮略作整理,辅上佐料招待客人。徽宗皇帝食后觉得酸辣绵软,咸淡适中,清凉可口,十分惬意,连称:“好菜,好菜!”问为何物?女主人答:“是水粉皮。”徽宗大喜,于是传旨将水粉皮列为御膳房常菜。那张姓人家一直居住在今日睢宁东部沙集镇,也一直保持张家粉皮工艺世代相传。

睢宁粉皮的传统制作技艺古老,极具苏北地方特色。从原绿豆加工至成品粉皮,需要六道工序。即:选豆→浸泡→磨浆→沉淀→调糊→旋制等。这种传统水粉皮,具有玉洁冰清的体态,柔软滑润的质地,鲜嫩清凉的美味之特点,使人百吃不厌。睢宁水粉皮的食用方法多种,尤以凉拌居多。若调料以放辣椒为主,则称辣皮,若调料以放原醋为主,则称凉皮,冬令时节,水粉皮也可热炒或做成各种汤类,美味同样令人叫绝。

睢宁沙集镇传统粉皮世家后代张海峰,在祖传制作技艺基础上,又经潜心研制,生产出粉皮系列产品:如粉皮糕、粉皮丸、干粉皮、鲜粉皮等,一律真空包装。2008年2月2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贸源”牌商标,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而且还走进新加坡、纽约等国际市场。

十. 江苏省 徐州市 邳州 八义集臭豆腐

八义集臭豆腐是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八义集镇的特色小吃。八义集臭豆腐以八集酱菜厂生产的最为出名,其入鼻虽奇臭无比,至口却润若无物,沾舌则回味悠长,进喉已是妙不可言,在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闻着臭、吃着香,品了一缸再一缸”。

提起八义集街头两样具有传奇色彩的特色小吃,即便是在方圆数百里之外,也足以令人交口称赞、垂涎欲滴——所谓八义集臭豆腐“臭名远扬”,八义集羊肉汤“千里飘香”。这一香一臭两样美食,已在古镇街头悄然传承了数百年,声名远播之处有口皆碑。很多外乡人慕名而来,大朵快颐,甚至流连忘返。

八义集臭豆腐,原名刘祥胜豆腐乳,其发明人刘祥胜本是睢宁县古邳人,约在一七四O年,古邳一带洪水泛滥,颗粒无收,刘祥胜父子逃荒来到八义集,依靠祖传的豆腐乳秘方,扎根于八义集的甘甜水质、优质黄豆和适宜气候,成功调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特色豆腐乳,一经推出,大受乡民的欢迎,遂在周围地区广泛流传开来,历经数百年盛名不衰。

和现在许多城市小巷内油炸现卖的臭豆腐不太一样,八义集臭豆腐其貌不扬,每块切成火柴盒形状,色泽青灰、肉质松软、气味别致(即使是常年做臭豆腐的老师傅在启缸时也都要捏着鼻子)。但臭豆腐的味道的确是天下一绝,入鼻虽奇臭无比,至口却润若无物,沾舌则回味悠长,进喉已是妙不可言,等到了肠胃,则浑身毛孔舒泰,醇厚香气四溢,正所谓“闻着臭、吃着香,品了一缸再一缸。”若在黄昏之时,葡萄架下,吃一口细嫩的蒜苗,沾一点臭豆腐,就一口煎饼再加上一点小酒,真是惬意到了家,一天的劳作疲惫顿时烟飘云散了,端的是渺渺乎似腾云驾雾、飘飘然如羽化成仙。

正宗的八义集臭豆腐,都是从小作坊里出来的。臭豆腐虽小,做起来却煞费工夫:点过卤水的豆腐,发酵后,加入必要的佐料,竖放在地下室的木板架子上,保持相宜的温度,使其发酵长出2~3公分长的菌须,然后放进盐缸里腌七、八个月,方可启缸出集。在古镇街头,常可看到上了年纪的老师傅,推着一辆独轮车悠然走在青石板上,车上放着一个不太大的瓷坛,坛子里装着一块块其臭无比的臭豆腐。无需吆喝,坛子盖一开,方圆几百米都闻得到这若有若无的独特臭味,你几摞、我几摞,一缸臭豆腐很快就被来自四面八方的主顾抢购一空。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