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正宗阳江特产刀 阳江刀什么材质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正宗阳江特产刀 阳江刀什么材质最好更新时间:2022-04-23 19:10:59

一.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十八子

十八子

二.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蚝饭

蚝饭

阳西人喜欢吃蚝饭。蚝饭的煮法,是先将米在锅中煮熟,然后放蚝肉伴料在镬中爆炒,熟后放饭中拌匀即成。阳西蚝饭浓香、爽脆,功能补肾壮阳,阳西人百吃不厌。蚝饭的制作关键是配料和掌握火候,刚熟即可,煮久了肉不脆,蚝夹生又带腥味,非有经验厨师不易把握。

三.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阳江豆豉

阳江豆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豆豉,是阳江,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纪的《食经》一书中还有“作豉法”的记载。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看重。《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 阳江豆豉,与阳江的漆器、小刀一道被誉为“阳江三宝”。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她带着浓郁的香味,走进全国大小城市: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她飘洋过海远销港澳、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许多海内外客人,正是通过香醇味美的阳江豆豉,进而对阳江产生浓厚兴趣。

很长时间,阳江豆豉是阳江人厨房里少不得的调味佳品。不管做什么菜,添一小把豆豉,便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一颗半粒豆豉下肚,口舌生津,齿颊留香,回味悠长。在调料品种更加丰富的今天,豆豉依然为市民所喜爱。

其中罐装豆豉有以下几种味道:蒜辣型、麻辣型、蒜蓉型、甜酸型、葱香型、姜香型。

现在所知的豆豉共有两种。一种是黑豆制成的豆豉,而令一种是用白豆或者黄豆制成的豆豉。

都是阳江市民喜爱的调味料.

阳江豆豉起源

关于阳江豆豉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段凄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平冈人王三德的老祖先娶窦氏为妻,生下一个儿子后就得病死了。剩下窦氏带着儿子,住在漠阳下游一间又矮又破的土地庙里,靠乞讨度日。一天,娘儿俩讨来许多煮熟的黑豆,窦氏娘舍不得吃完,就把剩下的黑豆收藏在瓦罐里。一晃过了一个多月。一天遇上刮风下雨,没法出门讨吃。窦氏记起黑豆,打开瓦罐一看,黑豆已经发了一层厚厚的霉。日子太苦,发霉的豆子也不能浪费啊。窦氏把霉洗干净,吃了一点点稍稍填下肚子,剩下的重新放进瓦罐。为免得熟豆子再发霉,她特意在上面撒了一把盐。

又过了十几天。娘儿俩出远门乞讨归来,刚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屋里屋外到处找,发现是瓦罐中的熟黑豆散发出来的。拿出一尝,香浓可口。这意外的发现令窦氏兴奋不已。从此以后,窦氏都用这种办法处理讨来的豆子。她去世以后,她的儿子把泡制熟豆的方法教给父老乡亲。为了纪念窦氏,乡亲们把这样制出的熟豆称为“窦氏豆”,后来简称“窦氏”。因为是豆制品,改名“豆豉”。

岁月流传,窦氏的事迹早已不可稽考。传说不管是真是假,都给豆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阳江豆豉能够挺立数百年而不倒,主要是原料和产品的风味有独到之处。先说原料,生产阳江豆豉选用的都是阳江本地区所产的黑豆。因为其皮薄肉多,颗粒适中,皮色乌黑油润,豉肉松化,豉味浓香醇厚,味道鲜美可口,余味绵长。此外,在高温浓缩下,其它种类的豆豉会成为糊状,而阳江豆豉依然颗粒玲珑,豉味更加浓香。如曾获国家金质奖的广东“豆豉鲮鱼”罐头,就是以阳江豆豉为主要辅助原料制成的。不少地方生产的豆豉中含有水分,阳江豆豉却是干的,这样更卫生,运输更方便。由于在国内同类产品中独具一格,品质优良,阳江豆豉被港澳客商誉为“一枝独秀”。

和所有的豆豉一样,阳江豆豉能和百味,它既能给菜肴增香添色,又能刺激食欲,只要放进少许,就能使食品别有一番风味。阳江豆豉豉肉松化、味道鲜甜、鲜香可口、富于营养,乃是蒸鱼、肉、排骨和炒菜之调味佳品,所以,长期以来,阳江豆豉成了家喻户晓的调味佳品和食品加工的理想原料。

阳江豆豉生产制作历史已有近千年,是“阳江三宝”之一,历史悠久、中外驰名。选用本地产的黑豆为原料,以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历时二个月的时间发酵酿制而成;色泽乌黑油润、豉肉松化、豉味浓香、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是调味佐膳佳品,也是食品加工行业的主要原料,使用豆豉来生产各种鱼罐头、酱料等食品。产品远销港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38个国家和地区,以其优良的品质被客商誉为“一枝独秀”。

阳江豆豉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

1.黑豆:主要采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的黑豆,颗粒饱满均匀,经过风净晒干。

2.食盐:符合国家食用盐标准规定。

3.水:水源取自漠阳江,水质应符合国家关于饮用水的标准规定。

二、生产工艺流程及要求

1. 筛选:将黑豆在筛选机上筛选至无杂质、无砂石。

2. 浸泡:用清水浸泡,水温10℃至35℃,一般冬天浸约6小时,夏天浸2至4小时之间,浸泡后豆的含水份应在40%至45%之间为适宜。

3. 蒸煮:将豆蒸煮到松化率≥85%。

4. 冷却:使用风扇或自然冷却将蒸煮熟的豆吹凉至35至45℃。

5. 制曲:自然接种,控制好曲房温度,时间3至4天,使品温达到38至40℃,曲料长满白菌丝,进行第1次翻曲和倒簸箕。翻曲后为常温,5小时后开始升温。曲料品温再次上升到37℃,控制温度,曲料品温下降到34至35℃,保持1天后进行第2次翻曲。翻曲后为常温,第二天出曲,曲料水份为21%左右。

6. 洗曲:将成熟的豆豉曲经洗豆机用水洗净,直至露出豆曲乌亮光泽且只留下豆瓣内的菌丝体。

7. 配料:加入食盐,搅匀后氯化钠含量≤15%,装入豆豉埕里,并层层压实,最后用塑料薄膜封口、加盖。

8. 发酵:豆曲在室外自然条件下发酵,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发酵时间一般掌握在30至38天左右。

9. 晾晒:将发酵成熟的豆豉从埕中倒出,自然晾干,水分含量控制在35%左右。

10. 回油:将已晒干的豆豉(表皮粗糙)用竹围囤积堆放,堆放时间5至10天,使其回油后表皮乌黑油润,具有豆豉特有香味。

11. 挑选:筛除杂质。

12. 包装:称重和包装。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泽乌黑油润有光泽,豉肉松化,豉味浓香醇厚,味道鲜美可口,余味绵长。

2.理化指标:水分≤35g/100g,氨基酸态氮(以氮计)≥1.0g/100g,总酸(以乳酸计)≤4.0g/100g,食盐(以氯化钠计)≤14.5g/100g,蛋白质≥20g/100g。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四.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泥虫粥

“泥虫”有滋阴补肾和养颜的功效,“泥虫”是产于海边的泥土中,餐厅有几十种作法:像泥虫炒菌、椒盐泥虫、泥虫鲫鱼汤……。而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泥虫粥了,“泥虫”入口脆夹爽,有很浓的海鲜味却没有沙子,这是因为每条泥虫都很花功夫的,每一条泥虫都要通干净翻好肠。泥虫粥的通常做法是用瘦肉姜丝虾仔花生煲一煲粥,粥上台的时候再将泥虫葱花和香菜放进去,不一会儿泥虫就浮上粥面,条条肥美,那粥也鲜甜无比,由于泥虫不但味道鲜美而且非常壮阳,这让它成为了宵夜极品。

五. 山东省 威海 乳山市 育黎刀切面

育黎刀切面是山东省乳山市育黎镇的。刀切面是一种既常见又普通的饭食,可以说家家会做,人人常吃,但乳山市育黎镇制作的刀切面却独具风味,在境内外颇有名气。

育黎镇位于乳山西北部,距市区约18公里,是境内较大的集镇之一。这里制作的刀切面配料讲究,做工精细,非普通刀切面可比。育黎刀切面之所以优于普通刀切面,有不少独到之处。其一,讲究刀法,做工精细,刀切的面条细而均匀,可与现时的机切面相媲美。其二,讲究配料,普通刀切面调面只兑水、碱,外无它料,而育黎刀切面在调面时,除了兑水、碱外,还要加掺加食盐、鸡蛋等其它配料,并且配料比例因季节而异,做出的面条淡黄滑嫩,韧而不断。其三,煮时讲究火候,火候适中煮成的面条“清而不烂”。面条出水后浇上不同材质、味道鲜美的卤汤,吃起来别具风味。

旧时,因同行相争互相保密,育黎刀切面只有本镇几家饭馆会做。如今这独特的面艺秘诀已公开,育黎刀切面的调面配料比例及制作方法已流传于社会。每当古历逢五、十育黎集,大街两旁出售育黎刀切面者最多。

六.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一夜情

追根溯源,“一夜情”的原名叫“一夜埕”,是一道原料为咸水鱼的普通菜式,最早由南海渔民制作而成。出海打鱼的渔民因担心海鱼变质,遂将海鱼整条扔进装着海盐的埕(一种器皿)中腌着达到保鲜效果,待鱼在埕里腌了一夜之后再取出来烹饪食用,故而称之为“一夜埕”,当地人大多称之为“一夜水”(指泡了一夜的盐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阳江饮食娱乐和旅游产业进入迅猛发展期,“一夜埕”中与广东话“情”字同音的“埕”,被当地饮食业策划人士偷换过来,变成了今天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颇具“噱头”的称谓,一定程度上令这道普通的鱼肴菜式“大行其道”,成为当地饮食业家家必备、风行至今仍令游客垂涎的最牛菜式。

饮食界人士称,撇开“”的噱头不说,这道集咸、香、鲜、嫩等味觉于一身的鱼肴风味菜,本身尝之就令人“回味无穷”。一条用盐腌过一夜的鱼,被煎得两面金黄,既有咸鱼之香,又不失鲜鱼之甜,实为下饭之佳品。

七.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高垌马水橘

马水橘又称阳春甜橘,是广东阳春市传统名产水果,它原产于阳春市马水镇塘岩村,此地都是漠阳江畔的积层,半沙泥土层深至几米,土质粒细、松软、肥沃,十分适宜橘树生长。至今有300多年种植史。马水桔以其形美、色艳、皮薄、化渣、少核、汁多及清甜芳香,清热润肺,利水去湿,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马水橘质优,是中国最迟熟的柑橘品种,被称为广东四大名桔之一,名扬港澳市场,畅销南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是广东省无公害质量认证的岭南佳果之一。

阳春市委、市政府率先在马水镇和圭岗镇建起了万亩马水桔示范基地,在基地的辐射下,种植面积扩展至全市16个镇,马水橘的种植面积由1995年的3万亩发展到2003年的16.18万亩,年产量达20万吨,产值达8.3亿元。

2002年阳春市马水橘被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4年,阳春市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马水橘之乡”,经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审定,授予马水桔为“中华名果”,“广东省名牌产品”;在2008广东省优质柑橘评比活动中获得金质奖;2011年,阳春市圭岗镇高垌村(马水橘)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八.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焖竹笋

焖竹笋

竹笋是阳西,产地在塘口、新圩一带,阳西人对选食用笋很讲究,他们栽着一种笋竹,以专门供取笋用。

竹笋的制作过程较为简单。取新鲜嫩笋,剥皮,大的要剥开,用泔水加食盐泡浸,等笋软熟后(大约半月),捞出来清水泡浸。竹笋的煮法是取竹笋鲜嫩部分,切丝,放镬伴肉炒,熟后即为成品。

阳西竹笋鲜嫩、脆口、无渣,县城、各镇餐馆都备这一名菜。这里除选用正宗笋竹外,炒笋的技巧也很重要,必须掌握火侯,上好佐料才能做好菜式。

九.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春湾板栗

春湾镇是阳春市唯一的板栗产区,一年一熟,由于特殊气候和土壤,该镇板栗与邻近市县相比,其外表乌黑,色泽油亮,像涂了一层油似的,也俗称油栗。其特点肉质金黄,既酥又粉、味香松口,是我市群众中秋赏月常备食品。每年的中秋国庆前夕,该镇板栗都源源不断供应上市。

春湾板栗的采收是一件苦差,一般要经过采摘、晾晒、砸果三个步骤。春湾板栗树杆高大,板栗果挂得高,果皮浑身长满刺,稍有不慎你就得伤痕累累,村民们采摘时穿上厚重衣服,带着帽子,爬到树上手执竹竿或木棍把一个个板栗打下来,然后把板栗果放在地上晾晒几天,待到果皮因脱水爆开,再用镰刀或锤子将果皮砸开,这样一颗颗板栗就脱壳而出。

据统计,该镇板栗种植面积约2500亩,主要集中在卫国、山中间、区垌、大岗坪等村委会,其中山中间村种植面积最多,约500亩。今年板栗产量约2.5万斤,价格比去年略下降,每公斤14-20元,价格仍比广西、罗定等市县的板栗高出1-2倍。该镇种植户解释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今年是农历闰年,比往年多一个月,板栗较往年成熟早、与往年中秋节有一个时间差,市场吞吐量不大;二是板栗种植面积少、产量不多,再加上近年受广西、罗定等邻近省市板栗冲击,春湾板栗未能形成生产规模和品牌效应,市场占有量不大。

十.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叶贴

叶贴是———广东阳江的一种特色小吃。将包好馅的糯米团压在一片木菠萝的叶子上,然后放进锅里蒸熟。叶贴有咸甜之分。咸的叶贴一般呈白色,甜的叶贴则呈黄色,因为揉面粉时特别添加了黄糖。它们的馅不同。咸的叶贴一般是眉豆或花生、萝卜干做馅,甜的叶贴多是花生和糖作馅。过年的时候,人们很喜欢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制作这种糕点,其地位在阳江人的眼里可不比油角煎堆低!

时下,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了,口味也越来越刁钻。简单的叶贴不及虾饺、烧卖来得红火,酒楼里也很少见到这种特色小吃的身影了,只能偶尔在市场边摆摊的老奶奶的扁担上发现它的踪迹。不过,那满载回忆与温情的小吃,我们可以思变求存,把那份情与意传承下来……

材料:糯米粉500克,煮熟的番薯1个,瘦肉250克,腊肠2条,胡萝卜250克,马蹄150克,冬菇5个,菠萝叶若干。调味:盐、花生油、酱油少许,水若干。

【做法】:

1、先把两杯分量的清水煮开,放下一些糯米粉熬成糊状,取出,和上剩下的糯米粉及煮熟的番薯一起搓,番薯可以使和出的面团更滑嫩;

2、把瘦肉、腊肠、胡萝卜、马蹄、冬菇切成粒状,落油下锅炒至八分熟,放上适量的盐、酱油调味;

3、从面团取出一小撮,以手搓开,放下馅料,像包包子一样封口,把包好的糯米团放在饼印上定下型,然后再放在菠萝叶上,放置在蒸锅里;

4、中火蒸煮20分钟即可。

阳江人喜欢用木菠萝的叶子做叶贴,一是因为这种叶子有解毒消肿的功用,二是木菠萝叶在阳江颇为常见,采摘方便,而且它有清香的味道。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