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无锡土特产适合带回家的 无锡土特产哪里买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无锡土特产适合带回家的 无锡土特产哪里买最好更新时间:2022-04-17 04:52:22

一.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宜兴糖芋头

大浦的“香梗芋”,鲜藕,蜜桂花,红米血糯少许。实为时令佳味。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少奇主席到江南视察,宜兴特意送上了香梗芋,香梗糯,颇得好评。

二. 江苏省 无锡市 锡山区 脆皮银鱼

脆皮银鱼是江苏无锡的一个特色美食菜。银鱼是太湖,肉嫩无骨,味道鲜美。此菜系将银鱼通条拖上调好味的面糊,下六成热的油锅中慢炸而成,外皮香脆,鱼肉鲜嫩。银鱼属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对高脂血症患者食之亦宜。中医上认为其味甘性平,善补脾胃,且可宜肺、利水,可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虚劳诸疾。

三. 江苏省 无锡市 梁溪区 红烧鱼头汤

红烧鱼头汤

选大花莲鱼头,佐以中草药和其他调料,以地方紫砂锅文火煨之,味香肉鲜口感好。

四. 江苏省 无锡市 锡山区 太湖船点

太湖船点是江苏名点,著名米制食品。由熟米粉裹馅心后,捏成各种形状,蒸制而成。馅心有荤、素、咸、甜之分。太湖船点起源不迟于明代,因作为太湖游船上的点心而得名,后经历代名师不断研究改进,将花卉瓜果、鱼虫鸟兽等各种形象引入船点,终于形成了小巧玲珑、栩栩如生,既可观赏、又可口尝的特色点心。

五. 江苏省 无锡 惠山 惠山泥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惠山泥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是江南风景胜地,游人来到高山,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著名的惠山泥人。

据说从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了。清朝以后,泥人的生产和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这种泥土不仅细腻韧糯,可塑性强,而且千而不裂,弯而不断。早在北宋照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现在的惠山泥人,发展到用石膏制作,解决了惠山泥资源短缺的问题。

惠山早期泥人大致有1、人像和各种动物。前者售于佛教信徒作供奉用,后者作为儿童玩具。它们的长度一般在3—7厘米:造型简朴,粗犷略带夸张,绘彩色调鲜艳、单纯,对比强烈,显露出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其代表作是一对男女儿童,即泥塑大阿福。两个泥娃头绾双髻,笑容可掬,赤足盘膝,怀抱异兽,娇憨稚气,运人喜爱。

关于泥人阿福,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惠山有四只怪兽,即毒龙、恶虎、臭鼋和刁马,经常伤害人畜,践踏庄稼。后来有对名力阿福的双胞兄妹入山与四怪搏斗,四怪被除,兄妹俩亦因流血过多,离开人间。人们捏制了他俩生前形象,以作纪念。大阿福经过历代艺人的再三创作,栩栩如生,给人以健康、幸福和美好的感受。

惠山泥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手捏戏文、京剧脸谱、人物动物、实用玩具(带温度计或者卷笔刀之类)等,这些作品小巧玲珑,人见人爱,价格使宜,是访亲问友的最好礼品。

惠山的主要街道——横街和直衔有许多泥人店,成为远近闻名的“泥人一条街”,每天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旅游参观团和游客。惠山泥塑除供应当地旅游市场外,还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各国。

六. 江苏省 无锡市 惠山 惠山油酥

惠山油酥,原名“重油烧饼”,无锡著名。相传元末明初,由惠山寺僧人创制,因其形状似寺内“四大金刚”塑像的肚脐,被僧人誉为“金刚肚脐”一直沿袭至今。惠山油酥采用纯素油,精白粉、芝麻、果仁、瓜丝等原料,经烘制而成。它品形规整,色泽金黄,酥松香甜,甜中带咸,具有独特风格,数百年盛销不衰。( 无锡)

七. 江苏省 无锡市 梁溪区 无锡排骨

菜系:苏菜

口味:鲜香味

价格:40-80元

特色:

无锡排骨是一道相当费工的火候菜,菜肴外观金黄发亮,香气扑鼻而来,只要小尝一口,马上就被酥烂鲜美的排骨肉所深深吸引住。

原料:

子排300克,葱1根,姜115克,桂皮0.5克,八角1粒,酱油2大匙,淀粉水1大匙,鸡精1小匙,米酒2大匙,细砂糖1大匙,番茄酱3大匙,盐适量。

制作方法:

1.葱洗净,整根拍碎,再切成长段;姜洗净、切成片状。

2.子排洗净、切块,加入酱油2大匙抓拌一下,分别投入热油锅中炸成金黄色,捞出。

3.锅中倒入1大匙油烧热,放入葱、姜爆香,加入子排和所有材料,再加入适量的水以大火煮滚,转中火将子排煮熟,挑出中药材及葱、姜片,留下子排及汤汁,加入淀粉水1大匙勾芡,最后加入鸡精1小匙,米酒2大匙,细砂糖1大匙,番茄酱3大匙,盐适量煮匀即可端出。

小贴士:

子排炸至颜色变成金黄色时,可先捞起来约5秒,让热气蒸散一些,再放回油锅炸1分钟,如此炸出来的排骨才会外酥内嫩,口感更好。

八.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宜兴乌米饭

传说:目莲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百思不得其法,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地咀嚼 ,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目莲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就不会遭狱卒抢吃。于是目莲就将采摘的树叶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而目莲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目莲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宜兴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饭,并一直流传至今。

宜兴民间制作乌饭的南烛树叶(宜兴俗称“乌饭草”),主要生长在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一带,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掺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宜兴吃乌饭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宜兴县志》亦有记载:“四月初八吃乌饭,此日演戏称‘乌饭献’。……又传,目莲以青精树(一名南天烛)叶浸糯米煮成‘乌饭’,瞒过鬼卒救其母,此俗传至今。”

宜兴乌饭是宜兴地方的特色美食,同时也是宜兴民间创造的一项独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在宜兴周边有较大影响。

本品具有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明目、乌发等功效,适宜体质衰弱者食疗调补。

九. 江苏省 无锡 宜兴 紫沙陶器

宜兴紫砂陶器始于宋代,元朝时,紫砂陶器的烧制工艺逐渐成熟,已开始在器物上题词雕刻。明代中期,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清代时,宜兴紫砂陶工艺愈益精湛,开创了采用篆刻、书法和绘画作装饰的新风格。20世纪初,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亦颇兴盛,有10多座龙窑常年生产,1932年产量高达220多万件。品种有茶壶、茶杯、花瓶、花盆、沙锅、人物雕塑等上千个品种,造型大方,色彩古雅。用紫砂茶壶泡菜不变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持握不烫手,使用年代越久,色泽越发光润。

宜兴紫砂陶是采用一种不同于红色黏土的天然五色陶土——紫砂泥。基本颜色有朱、紫、米黄三种。泥中含有石英、高岭土、云母、赤铁等矿物质和各种氧化物。在1200℃左右的高温中烧制时,随着温度的变化,砂泥的颜色也随着变化,呈现出黄如梨皮,褐如墨菊,绿如松柏,赤加红枫,紫如葡萄,以及白砂、海棠红、朱砂紫等色。

紫砂陶代表作《紫砂百寿瓶》在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弦得金质奖。

十. 江苏省 无锡市 梁溪区 糖芋头

糖芋头,是无锡传统名点。它创制于1858年,它选地方产上等芋头的芋籽,去皮、洗净、放碱,烧至芋籽呈紫红色时再转为火焖,放入红糖和甜桂花,煮沸即成。具有芋艿酥烂、色泽鲜红、甜汤鲜洁、香味四溢等特点,是老少皆宜的应时小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