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宜宾特产大全 宜宾土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宜宾特产大全 宜宾土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4-30 06:57:06

一. 四川省 宜宾市 高县 金江茶叶

金江茶叶产于四川省宜宾,该茶叶远销前苏联、欧美、日本、中东、东南亚及港澳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遍及华北、东北、西北等省区。

畅销砖茶深受西藏、内蒙古等兄弟民族土的欢迎。

产品多次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奖。“早白尖”工夫茶1985年获二十四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1994年获北京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

该厂同时出产的茶叶产品有:红茶、绿茶、普洱茶、茉莉、珠兰花茶、沱茶、康砖茶、金尖茶、青砖茶、袋泡茶、保健茶等十多个品类和上百个不同的花色包装。

二. 四川省 宜宾 翠屏区 宜宾红茶

宜宾红茶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功夫茶之一,与“祈红”,“滇红”齐名。宜宾红茶主要有两种,一为四川功夫红茶,其特点是生产季节早、采摘细嫩、做工细致。尤以早白尖一级功夫红茶品质最佳,素以“条索紧细、色泽乌润、香气鲜爽、滋味醇厚、汤色红艳、叶底红匀”驰名国际,50年代即在英国伦敦等国际市场上获得好评,1985年获世界食品金质奖。“节日之夜”(三级)、“宫殿牌”(四级)在国外信誉良好,现畅销欧、美、澳、非各大洲,持久不衰。一为红碎茶,乃鲜嫩茶叶经揉紧切碎而成为匀整的颗粒状,其特点是“颗粒紧结匀齐、色泽鲜、香气浓、汤色红艳、滋味特醇”。1986年,在第25届世界食品评选会上获银质奖,畅销英、美、法、澳、新加坡、巴基斯坦、日本、苏丹、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宜宾地区现有100余种出口商品中,宜宾红茶是最大宗、最稳定、创汇最多的传统产品,1952年至1985年累计出口57-92万担。同时,其产量和出口创汇均居四川同类产品首位

( 宜宾)

三. 四川省 宜宾 翠屏区 宜宾天麻

药性药效:天麻是名贵中药材,《本草纲目》、《本草图经》记载:“天麻俗称赤箭,助阴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它有息风,定惊,治眩晕眼黑,伤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小儿惊病动风等,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血管弹性,并可预防早老性痴呆”。

宜宾天麻是四川宜宾驰名中外的。天麻是名贵中药材,俗称赤箭。宜宾天麻具有助阴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扩张血管、增强血管弹性等功能,对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小儿惊病动风等具有治疗作用,并可预防早老性痴呆。

四. 四川省 宜宾 筠连县 海参酥

海参酥,酥点,特点:皮酥馅鲜美,形态美观。烹制法:炸。

水发海参切成小指甲片,熟鸡肉、冬笋尖、冬菇均切成小片。锅内烧化猪油少许,将鸡肉下锅微炒,下高汤、海参、冬笋、冬菇、胡椒粉、盐、酱油烧好成馅。

油水面做成重30克的剂子,包人油酥面,擀裹成条,切成两半,刀口向下擀成圆皮,包入馅心后封口,搓成长条做成海参形,入猪油锅内炸熟即成。

操作要领:制馅时味要调好,包馅不漏;炸制火候不宜太大。可配银丝汤、金丝汤食用。

五. 四川省 宜宾 高县 沙河豆腐

沙河豆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沙河豆腐产于四川省高县沙河镇,具有数百年生产历史。由于独特的水质和制作工艺,使沙河豆腐具有皮绵肉嫩、色泽纯净的特点。可烹制近百种美味菜肴,其豆腐全席久负盛名。沙河豆腐不愧为一枝独秀的“川南名肴”。

高县沙河豆腐,是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沙河镇的著名,该品具有数百年生产历史。由于独特的水质和制作工艺,使沙河豆腐具有皮绵肉嫩、色泽纯净的特点,有“川南名肴”之美称。

高县沙河豆腐的起源:

沙河豆腐起源于解放前1946年,很多沙河人喜欢做豆腐、吃豆腐,它的做法有很多,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菜系。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沙河人侯永宽对沙河豆腐做了一定的改良,从而受到有很多客商、过路的驾驶员喜爱,由此,沙河豆腐菜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广。CPv

高县沙河豆腐的做法:

制作沙河豆腐首先是精选本地优质黄豆,再用本地山泉在木桶中浸泡黄豆4小时左右,随后用手工石磨将黄豆进行磨浆,磨浆后立即烧浆,烧开浆后第一道工序为打渣,接着加水,等烧开后又打渣,这道工序完后用麻布提浆,接着用水瓢把黄豆浆舀到土缸里面,用稀释后的胆水慢慢地滴入其中,并不停搅拌,这样搅拌四五次后,豆腐已经成形。接下来用木制的锅盖盖到土缸上,约10后分钟把锅盖掀开,用木瓢舀豆花放入沙木制的长方形模具中,模具内放一块麻布,面板上盖压紧,这样鲜嫩的豆腐块就成型了。

沙河豆腐产地范围为四川省高县沙河镇现辖行政区域。

六. 四川省 宜宾 江安县 江安竹簧雕刻

江安位于四川省南部,长江南岸,所产的楠竹具有纹路精密,竹青如绸缎,竹簧如象 牙骨的特色,是竹簧雕刻的上乘原料。竹簧经过处理,黄橙莹润晶亮,具有淡黄象牙 色泽,被誉为“竹象牙”。江安竹簧雕刻工艺产品品种丰富多彩。今有竹器雕刻、竹簧镶嵌、竹簧雕刻、竹丝镶 嵌、竹筋皮制品等5大类,140个品种,300个花色。图案题材有反映山川名胜的“峨 眉风光”、“都江堰”等;有用带麻雀斑纹的红豆木、乌木、楠木等优质材料作配料, 组合成花卉草木;有取材于古代传说的“麻姑献寿”、“哪吒闹海”等;还有象征吉祥 如意的动物,如龙、凤、熊猫等图案,栩栩如生。近年来,江安竹雕艺人们继承空雕、浮雕、浅雕等手法,创造了竹簧镶嵌、画笔勾刀 等新工艺,把原来的浅雕、浅浮雕发展到着色、彩色竹雕、彩绘和主体浮雕,突破了 楠竹本身形态的束缚,造型别致,雕工精细,独树一帜。

七. 四川省 宜宾 高县 叙府糟蛋

    糟蛋习称“叙府糟蛋”,为清同治中(1860年左右)今市郊菜坝乡张竹君所创制,是将鸭蛋浸泡于配好作料的醪糟甜酒汁中一至三年而成。其传统生产工艺要经过3个阶段和10道工序,主要品类有南糟蛋、大众糟蛋、陈年糟蛋三种。糟蛋的主要特点是“蛋质细嫩柔和、蛋黄殷红、蛋白橙黄、醇香清幽、油沙可口、食味鲜香、余味绵长”,为佐酒助膳佳肴。宜宾糟蛋曾远销上海、南京、港澳、南洋等地。解放后生产的“金鸭牌叙府糟蛋”1982年获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和1984年两度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1985年,曾组织糟蛋4万个向国外出口。( 宜宾)

八. 四川省 宜宾 珙县 楠桥蚕桑

蚕桑,即养蚕与种桑。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相传是嫘祖(黄帝正妻)发明。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就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

楠桥村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底洞镇,这里是一片片绿油油、错落有致的桑园,一条条阡陌纵横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一栋栋碧瓦红墙镶嵌的小洋楼被掩映在满岭翠绿的桑园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和醒目,一条蜿蜒曲折的已硬化的南风公路横穿全村境内,像一幅山村新画卷,使山村的旧貌换上了新颜。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全村村民积极试验养蚕新技术,将传统的春、夏、秋和晚秋,4季之间有间隔的方法改进为现在的第一季蚕刚到第二眠的时候,就开始育第二季蚕了,同时实行小蚕共育。这样多批次滚动养蚕,既增加了批次和产量,又减少了桑叶浪费。改变传统的年3-4次养蚕布局为年5-8次。今年,这项新技术已经在全县推广。天然彩色蚕茧试养成功。2009年上半年,楠桥村在去年推广的“工厂化”养蚕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引进彩色蚕茧进行试养,村支部书记李跃康成为第一位试养人,并取得成功,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扩大了养殖规模。

九. 四川省 宜宾 兴文县 兴文猕猴桃

兴文猕猴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兴文猕猴桃在高、低海拔地区均能正常生长与结果,生态适应性良好,且丰产、稳产,果实品质优良,抗高温干旱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但在低海拔地区栽培,果肉红色变淡,以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栽培最能体现其果实红心的特性。8月下旬陆续上市,采用温控法可贮至翌年二月。红心猕猴桃果心横截面呈放射状红色条纹形似太阳,光芒四射,美艳夺目,看之饱眼福,食之饱口福,含有补血养颜功效的红色素。

兴文猕猴桃分布于现辖行政区域所有乡镇。1980-1981年,兴文县进行猕猴桃资源普查,利用两年时间查清了我县野生猕猴桃分布面积约15.3万亩,共约110万株,其中零星分散面积13.8万亩,较集中面积约1.5万亩,挂果株45万株。由此开始了集中种植,并取得了可喜成绩:2012年,兴文猕猴桃参加成都国际猕猴桃节“龙门山脉猕猴桃品鉴”活动,获“红心组”二等奖, 2014年获中国“绿色食品”认证,2015年获宜宾市“名优特新”农产品称号,目前正在申报农业部“名优特新”农产品。另外,2012年我县“川南地区红阳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获宜宾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兴文县石海酒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猕猴桃果酒加工企业,远销国内多地。目前,全县已发展猕猴桃果酒加工、冷藏储运企业3家,农民合作社14 个,2011年成立了“兴文县香山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2013年评为“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015年评为农业部“全国优秀合作社”。

历史渊源

兴文猕猴桃种植历史悠久,据《兴文县志》记载及民间传闻,兴文猕猴桃作为古僰族和当地苗族的主要水果已有2000余年历史。古僰族主要分布在现今的九丝城镇、仙峰苗族乡、毓秀苗族乡、僰王山镇等高海拔区域,该区域为野生猕猴桃生长地,是兴文猕猴桃的主产区。在古僰族繁荣昌盛的时期,兴文猕猴桃成为古僰族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在明朝万历年间,为更好的统治西南地区,明王朝派出重兵绞杀古僰族,在粮食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当地当地野生兴文猕猴桃就成为古僰族维持生计的重要食物。《兴文县农业志》中相关记载:“猕猴桃作为兴文县的特色资源……兴文猕猴桃营养丰富,鲜果中有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和Vc、VB、VE和钾、钙、镁、磷等矿物质”。兴文猕猴桃作为当地苗汉人民传统水果,可以直接吃、酿酒吃,其中兴文猕猴桃圣果酒更是苗族同胞待客、宴请的上品酒水,飘香千年而不散。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