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保山土特产大全 保山必买十大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保山土特产大全 保山必买十大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5-11 12:37:23

一. 云南省 保山 施甸县 保山烟叶

保山烟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山烟叶种植历史悠久。在明代著名药物学家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中记述了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明正统十三年(1448)明军西征麓川(今瑞丽)期间,有明军“吸烟避瘴”情形,可知当时滇西(含今保山)已种植烟草,吸食草烟。随着美洲烟草逐渐向欧亚大陆的传播,缅甸、印度在1599年后引种成功。当时腾冲等县种植的“濮子烟”即由南方丝绸之路从缅甸、印度等地引入。据《腾越州志》记载,从明万历末年(1620)至清亁隆元年(1736)的一百余年间,腾越各县的烟草已发展到“夷地皆种树”,并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一项“常年产物”。到清光绪年间(1875~1908),腾冲等地的凉晒烟除农民自种自吸外,已能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烟丝投放市场,并出口缅甸、泰国。 民国35年(1946),保山茂恒商号经理回家乡施甸创建保山殖边合作农场,引进美国烤烟品种大金元,试种成功,面积300亩。民国36年推广种植1000多亩,民国38年发展到2000亩。民国37年,省政府将保山(含今 施甸县)、腾冲、龙陵3县列为烤烟种植推广区,当年全区烤烟面积发展到40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烤烟种植面积曾一度迅速扩大。1958年后,因-时期受“五风”和“以粮为纲”的影响,烤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1961年全区基本停种。1985年,中共保山地委决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视发展烟草生产。1985年~2005年,保山烤烟生产历经了试种推广、快速发展、稳步发展三个阶段,烟草业被逐步培育为保山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1986年在保山、施甸、腾冲等县(市)设置试范点,共试种烤烟718亩,收购烟叶6.18万千克,其中上中等烟叶占65.5%。1988年,推广种植烤烟51 217亩,收购烟叶310.57万千克,其中上中等烟叶占74.40%,烤烟生产进一步发展。至1990年,全区种植烤烟7.61万亩,收购烟叶354.5万千克,其中上中等烟叶占70.87%,为保山烤烟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世纪90年代,保山烟区烤烟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增长。1992年,烤烟种植面积突破35万亩,收购烟叶3 514万千克,种植户由上年6.04万户增加到10.68万户,区域化连片种植面积17.96万亩,种植田烟7.23万亩,实现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0.8%。1997年,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53.5万亩,全区有75个乡(镇)、31万户、106万人种烤烟,烟叶收购量达4806万千克,单产90千克,农特税1.74亿元,烟叶收购量、单产、农特税均创历史纪录。 进入21世纪是保山烤烟稳定发展阶段,2000年种植23.61万亩,收购烟叶2614.5万千克,平均单产110.7千克,烟叶综合等级合格率78.02%。2005年烤烟种植31.99万亩,收购4148.5万千克,平均亩收购129.69千克,其中上中等烟比例占87.89%,评吸结果得到省内外厂家的认可,与昆明、常德、长沙、南京等20多个厂家建立了稳定的烟叶购销关系,保山烤烟生产走上了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轨道。 保山烤烟种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保山烟叶“清甜香润”风格特征突出,烟叶外观金黄、桔黄、叶片正面与背面颜色差异较小,叶尖与叶基部的色调基本一致,光泽鲜明,组织疏松,油份适中,叶片厚薄适中,烟叶醇化潜力好,是烤烟型卷烟制品主配方的原料。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湖南中烟集团、云南中烟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等综合质量评价:“保山清甜香润烤烟化学成分含量处于适宜的范围之内,烟叶安全性较好”、“保山清甜香润烤烟香气明快、清新,底韵厚实、丰富,香气质感较好,烟气浓度较厚实饱满,透发性较好,有一定甜润。内在化学成分较协调,感官质量总体较好,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具有作为主料烟叶的质量特征“。2007年-2011年保山烟区累积为全国卷烟工业企业生产清甜香润烤烟536.2万担,烟农累计销售收入达40.04亿元,五年创烟叶农特税8.81亿元,清甜香烤烟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山市人民政府指出保山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和关键点就在烤烟产业,烤烟兴,产业兴,烤烟发展,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烤烟发展,农民增收有保障。

地域范围

保山烟叶产地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境内,涉及腾冲县、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隆阳区四县一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100°02′、北纬24°08′-25°51′之间。种植区域范围面积12万公顷,年种植面积4万公顷,年产量180万担(9000万公斤)。

二. 云南省 保山 昌宁 昌宁泡核桃

昌宁不仅是茶叶种植的人间天堂,而且还是泡核桃生长的理想王国,泡核桃栽培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元末明初。全县13个乡镇都适宜种植泡核桃,境内泡核桃种植的活化石——仙岳核桃王,据林业部门的科技人员测算,树龄在700年以上,这三棵古朴苍老的核桃树,每棵每年还能结果2000个以上,它们是昌宁细香核桃最古老的代表。昌宁细香核桃下树早、皮薄、色泽鲜亮、肉质饱满而深受消费者欢迎。

1991年,昌宁细香核桃被国家外经贸部评为“全国出口创汇优质产品”;1998年,国家林业部将昌宁列为全国经济林名特优商品林基地县;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2005年昌宁泡核桃种植面积已达40.18万亩,居云南省第三位;产量达5108吨,居全省第二位,产品远销广东、江苏、浙江、上海、香港等国内市场和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产值达7000多万元。泡核桃产业已成为昌宁最具发展优势的新兴产业。

三.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和顺头脑

传说,明朝灭亡后一代名医傅山隐居故里,自制了一道“八珍汤”让体弱多病的母亲服用,效果很好,母亲很快康复,此事被一家山西太原的饭馆老板知道了,就前去讨教,傅山经过一番思考,同意将方子给他,但前提是将饭馆的名字更名为“清和元”,“八珍汤”也换了“头脑”为名。后来,一旦傅山这边有体弱多病的人来看病,他就授意这些病人去吃“清和元的头脑”,意思是吃清朝和元朝统治者的头脑。这个说法带有那个时代一些反元复宋或反清复明的汉人的狭隘思想。现在让我们抛开这道菜被赋予的民族主义色彩,来看一下它的营养效果。

由于这道菜是一位名医所创,是典型的药膳,加上和我国的中医药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它的滋补性超强。那这个菜到底“长”什么样?本人给没有吃过的人描述一下:就是在一碗面糊里,加入三大块羊的腰窝肉、一块藕鲜和一条山药,另外吃的时候还要撒上3公分左右的韭菜段。话说到这里,这个菜还在山西境内呢,后来,才从山西辗转传到了腾冲,加上了当地的人文色彩后,就成就了具有强烈腾冲色彩的“和顺头脑”,而它最初隐含的那些政治元素和复仇意识也在朝代的更迭中逐渐弱化,直至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在腾冲的侨乡和顺,每逢农历的正月初二,女婿去丈母娘家拜年的时候,丈母娘都要特别做一碗头脑给女婿吃,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女婿有头有脑,体体面面,聪明智慧,小两口吉祥如意,日子甜蜜。


四. 云南省 保山 昌宁 保山豆粉

“保山的豆粉筋骨又好、又糯、又细,辣子、大蒜、花椒作料样样齐,那股味道老远闻着口水就滴,吃饱了回家打个嗝、喘口气还透出满口的香气。”这是一首流传在保山夸赞当地小吃豆粉的民谣,足以看出保山人对豆粉的情有独钟。

色泽美

传统而正宗的保山豆粉为下村豆粉,用当地老品种豌豆磨面打成浆,煮至一定稠度,然后舀入一个长方形木制托盘,让其自然凉冻几小时后便凝结成型。豆粉表面呈浅黄色,内部色泽稍淡,浅黄中泛白,颜色十分均匀。

切豆粉用的刀是一把长约二十多厘米,宽约二三厘米的轻薄小刀。切时先在刀刃两面抹点凉水,割成方块,取出一块端抬于左手掌上,右手则快速划动,动作极像艺术表演。豆粉条长三四厘米,身子方方的,如竹筷般粗细,片片光滑柔糯,互不粘连,长短一致,粗细均匀,老食客一看就知是上佳之品。

作料多

据保山城假姨妈豆粉店的老板介绍,保山豆粉所放的作料最初只有一两种,后来慢慢地增加到了今天的十余种:油红辣椒、麻油、舂花生、花椒油、芫荽、蒜泥、炒芝麻、盐巴、味精、酱油……拌均匀后即可食用。吃起来有麻辣的畅快提神,有花生芝麻的脆香味道,有酸辣的开胃增食,有生菜的凉嫩爽口,还有其他各种作料的混香醇美,真是妙不可言。

吃法爽

保山豆粉的吃法很多,有煎豆粉、炸豆粉、烩豆粉等,既可作为风味小吃解馋,也可成菜上桌,热吃凉拌,咸吃辣吃,或荤或素,根据各人口味,做不同的选择,让人随心所欲,大饱口福。还可以拌米线、豆芽、韭菜、肉丝或其他菜,也可干拌而食,或倒入卤汁或加入酸水,吃起来各有千秋。

除了吃丝丝豆粉外,许多人还喜欢吃锅巴豆粉。在熬浆时沉底的部分因稍稍有点煳,就把它单独制做,软软的锅巴豆粉里掺和着些皮特别好吃。还有一种特别的吃法就是先放其他作料拌吃,等豆粉吃完,再往碗里倒入人工酿制的米醋,直接喝下去,有点辣、又有点酸和甜,畅快淋漓。

老字号

正宗的下村豆粉叫做“澄浆豆粉”,看着就非常温润,口感柔韧鲜爽。下村豆粉有几家老字号,其中人人称道的是“驼子豆粉”、“假姨妈”、“一撮毛”三家,他们的店名可不是自己起的,而是老百姓叫出名的。这些老字号的豆粉丝细可绕筷,质地、刀工堪称一流,作料搭配绝妙。“驼子豆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保山城内小北门街卖。现在驼子已经60多岁了,做豆粉、卖豆粉劳碌了40多年,早已赋闲在家。“一撮毛”家的豆粉有时还能吃到,“假姨妈”原来在正阳南路百货大楼一小巷内设摊,如今搬到了正阳北路,开了专营店。

五. 云南省 保山 施甸县 施甸水豆豉

施甸水豆豉是施甸城乡人家尤其是山乡人家的“当家腌辣”,以大豆(黄豆或黑豆)蒸煮发酵后加入姜丝、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渍而成。保山各县市农家亦多腌渍此物,加工方法及配料均大同小异,但其色其味却以施甸者为佳:那鲜淋淋、红彤彤的色相,那酸香回甜、滋味隽水的口感,的确惹人食欲。故当地有句熟语:“一颗水豆果儿下三嘴饭。”也许是由于这佐餐佳品太过美妙之故,在保山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水豆果儿”(即水豆豉)常常还成了施甸人的代称--就保人们称腾冲人为“棕包”一样。水豆豉讲究个“鲜”字,不耐久贮,故也有人家将煮熟并充分发酵的半成品晾干封存,分期加料腌渍,则常年可得。

六.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山林素席

保山多禅院,僧尼们戒荤食素,营养上比不了俗人,但吃的花样却也不凡,并在长期的山居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风味的边地山林“斋文化”,素席,便是这种世外饮食文化的集中体现。

顾名思义,“素”,既是对食品原料的限制——只能用“植物蛋白”,也是对食品特色的提示——清淡,而“席”,则非出家人通常果腹疗饥之“斋”,还得讲点“排场”,换句话说,素席便是清清淡淡的植物蛋白烹制的色香形味俱全的盛筵。

保山山林素席,以九隆山之梨花坞及来凤山之来凤寺两处最为驰名。其主要原料是豆腐,配以营养价值很高的南瓜子(去皮)、核桃、鸡纵、香菇及洋芋等时鲜果蔬,采用蒸、炸、烩及挤压造型等多种方法精心烹制而成,花色品种很多。有趣的是,僧尼们不知出于何等样初衷,还颇有创意地将诸多很素淡的菜肴“包装”得很“油腻”,使得一些初尝此席者兴味横生:分明是来吃素的,可筷一落,这是“鸡大腿”,那是“腊香肠”,还有“红烧排骨”、“火腿切片”、“油炸螃蟹”……据说,还有“熊掌”、“鱼翅”等“大补”名菜呢!俱荤形而素实,堪称“三界之外”的入世之筵——事实上,享此口福者亦大多为红尘中人。

山林素席营养丰富,且具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颇受食客好评。尤其是近些年来城里城外“先富起来”的人平素鸡鸭鱼肉吃得腻了,节假日或初一、十五到寺院里包上桌清淡爽口的素席换换口味,已成了一种新的时尚。而保山素席之名亦因众多旅游观光者的口碑不肠而走,传遍四方——梨花坞的一位素席大师还数度应邀远涉重洋,到瑞士等国掌勺献艺并传秘诀。

七. 云南省 保山 隆阳区 口水羹

故名思义,“口水羹”就是加进了口水的粥糊。(嘿嘿!希望不要就此将您吓跑!)“口水羹”是笔者自作主张为其另起的一个别名,为了使读者对这东东有个形象直观的了解,而用了这个直意的代名,用得未必贴切。在腾冲,它的真实名称应是“炒面渣”(借用渣:音zha发第三声)。此字在方言里,是专门用于表示食物种类中譬如粥、羹.....等此类糊状熟食的笼统称谓。不过,这里用渣来代替,只是因为两个字发音比较接近,而字义却是大相径庭的!我们这个地方,中原文化引入较早,传统思维和旧观念显得根深蒂固,某些方面甚至是被“发扬光大”了的。即便普通人的一生,也必需历经多次的封建“礼信”!有些居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打从娘胎里爬出,这些旧事物总无时不在地困扰着人们。从婴儿时期的“满月”、“百天”、“满岁”到长大后的成人礼,然后从五十岁开始,每隔十年都要进行的生辰祭祀活动,一直到百年归终后的“风光大葬”。其间,诸如盖房起屋“喜乔迁”,男婚女嫁“三十六”,甚至死后都要做“五七”、“周年”、“脱孝”等等名目繁多,大大小小的各种“功课”!少说也会有十来次呢,乖乖!谁家里但凡有桩大事小情,那就是食者的节日了!通常情况下,每家至少要么祭出“四盘四豉”,要么就上“八道碗”!随便摆个七八十桌是很普遍的事情!不管是吃得动的,“吃不动”的,人可以不来,主要是“人清”一定要到!没钱挂礼的,最起码要翻出块以前自家请客,别人送来却一直舍不得用过的“丝光垫单”,到坐客人家“人清处”记上,后面注明送礼人的大名,之后方可心安理得地入席就餐。要不然,如主人家的席面缺盐少油,令你食得不爽!则你就连出门之后想破口大骂的“例权”也要被自动取消,以后摆酒如想请请这家人,人家最多送你一个字

---

“呸!”

随着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天“滋润”起来,吃酒的场合更是越去越多了!气氛也更浓烈!可是,一盘盘的大餐却愈加“难动”了!道理十分简单:今天的人们,不再把那昔日里“风采无限”的“大酒席”当盘“菜”了!现在那些食者,己是不一般的“斯文”,哪怕是最讲究的“三滴水”!也丝毫吊不起他的任何胃口,多数人就那么寥寥吃些主餐前的甜白酒、糕点之类,正席多半是少有动弹的,最后心情好就喝点饮料,把那包压席烟几个人散散,稍后便起身与主人套话几句,随即扬长而去!待食客散尽,剩下主人家那几双呆眼是傻定了的!此时的情形是:“人清”倒也接了不少,通常说来,结婚、“抬重”这类的“大礼”,都会使主人略有赢余的。可偏偏这里是个崇尚“节俭”之风的起处,放眼望去铺天盖地的尽是一桌桌菜肴(很多菜可以说原封未动!),就要倒进泔水桶时,一家人的叹息之声竟也此起彼伏!(嘿嘿!原来浮华虚荣方为上上之风矣!)

说到这般时分,大家跷首以盼的“炒面渣”也将露出水面了!可以说,此物是以前饥荒年间的一件副产品。生于七十年代初往前那拨人,应该是会记忆犹新的,由于生活的苦,现实的“酷”,人性也是扭曲着的!风俗传统不得不讲,为了维系本家在家族中的地位,那些礼数就必需要到,以至于借钱赊米也要硬着头皮做排场!却总是入不敷出。那年头穷呀!做客的人,多是送一尺土布或者两包“阴阳心”饼子,却足以让一家上下蜂拥而至“吃大户”了!主人心上的苦水,还得自己悄悄去屋后的阴沟里倒掉呢!但人的脑子终归活络,苦日子里也能熬出些许人生“精华”来。就说“炒面渣”这玩意,不知是谁在哪个时候,一不留神便成了这东东的始作甬者。那些舍不得扔的剩菜,热来热去眼看就快变质了。他却把己淘过的剩米晾干拿到锅中炒热,然后到磨坊碾成米粉,回来再把所有残羹剩菜一齐倒入大锅中熬煮!随后把米粉撒入加上一点盐巴味粉再熬个半晌。忽然间,竟有一股奇异的香味,不可思议地从锅中溢出!待熬成稠糊状后,盛到碗中加一点红辣椒油......那份香呀!那口感呀!总之你绝对不可能相信,它的原料竟是如此这般不值一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晕菜越多越正点,多食却也不腻!两三碗下去,肚子豉了,还想拎个小桶什么的拿回家慢慢热着吃,居然还越热越好吃,越热味道更醇香呢!

现在的人呀,早不把那通酒席当回事了!但随后的“炒面渣”,却少有不爱吃的。即便有,也只是那些骄嗔做作,在本地被称作“貂婵”(刁馋)的那部份!其实,他们也从不否认“炒面渣”的好味道,只是心里那种对“口水菜”的所谓“过敏”反应作祟,迫使自己“残忍”地将其无端排斥掉罢了!

据说,腾冲的一位老乡,几年前在深圳开了一档叫“八宝珍”的酒楼,生意一直火得不得了!前久有亲友过去探望,竟发现“炒面渣”就是这里唯一的招牌菜!只是所用材料都是新鲜做出的,用我们老家的方式进行“深加工”后即时热卖!隔壁几间以前业绩不错的快餐馆,也被他家冲个七凌八落,从此便一厥不振!这些可都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只是不知道我那位老乡,知道我说过这些话后,他心里到底会感激我,还是会呕我的气呢!

八. 云南省 保山 昌宁 鸡(土+从)

鸡(土+从)素有“山珍”之称,菌属,味鲜美。全区各县均有出产,尤以昌宁为最。由于产量极盛,当地人除鲜吃外,还以传统方法制出耐储便食的油鸡(土+从)罐头,色味俱佳,入口生香,被消费者视为上选的馈赠佳品。( 保山)

九.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固东荥阳纸伞

腾冲县固东镇的荥阳村,是一个100多户人家的古老村落。历史上,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因制作纸伞而名扬滇西和缅北。村庄人家祖上几乎家家都做纸伞,他们做的纸伞工艺精细,轻巧耐用,价钱低廉。运销滇西各地和缅甸,颇受人们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纸伞作为生活用具的角色已经悄然隐退,而它的艺术欣赏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云阳村的几位纸伞艺人,固守着这一个古老的传统行业。相信荥阳纸伞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撑一柄油纸伞观火山湖,登云峰仙山,想想就很有诗意。

十. 云南省 保山 施甸县 紫胶

施甸县山地面积较广,海拔相差较大,气候呈立体性,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适宜种植紫胶。紫胶是工业上用途最广泛的原料之一,从紫胶中提取的色素是化妆品的上等颜料,同时也是食品加工中最好的色素,种植紫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施甸在沿江河谷一带大力发展紫胶产业,收效良好。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