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家乡的特产宝鸡300字 宝鸡的风味食品作文600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家乡的特产宝鸡300字 宝鸡的风味食品作文600字更新时间:2022-04-14 10:12:53

一.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二.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酥饺

岐山酥饺

原料配方

面粉500克猪油175克莲蓉馅150克熟面粉25克白糖100克香油25克熟芝麻50克花椒面精盐红色素少许

制作方法

1.把熟面粉、糖、芝麻、香油、精盐、花椒面拌匀成椒盐馅。

2.把250克面粉倒在案板上,加125克猪油拌匀,拌成干油酥。

3.把剩余的250克面粉加50克猪油和110克温水,和成水油酥,揉匀,饧10分钟。

4.把干油酥和水油酥分成两等份,把其中一块水油酥加少量的红色素揉成面团(呈粉红色),再把两块干油酥分别包入两块水油酥内,稍按,擀成长方形薄片(约3毫米厚),从上向下卷起,卷到头后用水粘住,呈筒形状。再分成每个12.5克的面剂,把小剂按扁成皮,粉红色剂皮,打入莲茸馅,包成饺子形状;白色剂皮打入椒盐馅也包成饺子形状。把两色饺子并在一起,边缘锁上花边即成生坯。

5.把油烧至六成热时,把生坯下锅炸制,待酥饺鼓起浮出油面时即熟。取出沥干油,码于盘内。

产品特点色彩美观,香甜各异。

三.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哈萨克的烤饼

哈萨克的烤饼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烤制的一种厚饼,味道特香。这种饼也是哈萨克人喝奶茶时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面粉、牛奶或羊奶、羊尾油。做法:把酵面用水泡开和入面粉、羊尾油、牛奶或羊奶揉好面,放入羊皮口袋中发酵(也可用厚的棉织物包起来发酵)。面稍发后即开始做饼,不放碱。一般他们发面不多,一次只做2—3个,随烤随吃,使饼始终保持新鲜。饼的大小根据哈萨克人的“卡盘”(类似汉族人用生铁铸成的平底锅)大小来定。“卡盘”呈圆形,直径在25—30厘米,厚在5—6厘米。面揉好后,放人“卡盘”内,用手压平。上面再扣一个和下面大小一样的“卡盘”。把“卡盘”放在己燃红的牛粪火堆上,上面也放—堆燃着干牛粪。由于受热力均匀,上下不用翻饼,约20分钟即熟。饼厚一般在6—7厘米。特点,饼呈金黄色,味香松软而可口;食时,一般用刀切成小块给客人食用。客人一般不要自己动手去掰,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伊犁哈萨克)

四. 陕西省 宝鸡 渭滨区 宝鸡搅团

搅团要好七十二搅。用玉米面、荞麦粉等做成不同品种的“水围城”、“鱼鱼”,可以烩着吃、炒着吃、凉调着吃。豆花泡馍豆花泡馍是宝鸡名小吃,用浓汁豆浆加佐料,将形似金叶馍片和豆花滚汤烩成一碗,浇上辣汁,豆花洁白,馍片

五.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挂面

岐山挂面:工艺独特,面条细白,耐煮味香,食用方便,是岐山地方名吃之一。

选用优质小麦特粉,经过揉条,搓条,上棍等十道工序精制而成。面条白细,耐煮味香,携存,食用方便。在清光绪时期是向皇室进贡的地方名产之一。一九三一年曾参加过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在陕西,歧山挂面已形成十多个比较集中的加工基地。

六. 陕西省 宝鸡 眉县 眉县大樱桃

眉县大樱桃是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的。“晓文一号(曾用名:冰糖樱)”大樱桃果实鲜红色,肉质较硬,果核较小,完熟后离核,果肉黄色,质细多汁,味甜爽口,风味浓香,品质优。

陕西省眉县大樱桃基地是集科研开发、推广示范、果品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单位,基地自1986年引进欧洲大樱桃进行栽植培育以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科研合作,在齐镇建立眉县无公害大樱桃基地8000亩,带动眉县地区发展大樱桃已达1万多亩,在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创新园(杨凌农高会E馆)建立大樱桃示范园5亩,在岐山县建立优质大樱桃苗木繁育基地500余亩。为四川、湖北、河南等二十多个地市推广“晓文一号”、红灯、拉宾斯等三十多个大樱桃品种2万余亩,为广大农民致富开创了一条崭新之路。

特别是近年来基地自行创新培育成功的“晓文一号”大樱桃专利新品种,无论从果品品质质量、果形大小、色泽、高丰产特性等诸多方面所表现出的综合品种优势,将引领我国大樱桃种植业发展的新的潮流。

基地总结的《大樱桃优质高效丰产栽培技术》使原来七、八年才能结果的大樱桃可实现“三年见果,四年受益,五年丰产”,达到了早果又丰产的技术成果。并获得2009年“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基地2003年获宝鸡市科技局“大樱桃种植科技示范园”称号、2004年陕西省老科协、宝鸡市老科协、眉县老科协“大樱桃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宝鸡市科协、眉县科协“大樱桃科技示范基地”、2008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及陕西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认证。基地合作社被宝鸡市政府评为“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2010年大樱桃树苗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评为“第十七届杨凌农高会优秀产品”,基地被宝鸡市共青团委、眉县共青团委授予“农村青年科技示范基地”,2012年被陕西省农业厅评为“陕西省第二批百强合作社”,陕西省果业协会评为“陕西省旅游观光果园”、被眉县县委、县政府和齐镇政府连年评为果业工作“先进单位”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宝鸡三迪幼儿园“课外教育基地”。

七.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八.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面

陕西的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经很驰名。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闻名,用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种调味品制成。其基本制作工艺是:面条要用手擀成,并达到面薄条细、筋韧光滑、软硬适度的标准。做臊子是先将猪肉切成薄片,入热油锅烹炒,同时加入生姜、食盐、调料面、辣面和陈醋炒透即成。把豆腐、黄花菜、木耳炒好为底菜,鸡蛋摊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时先将面条煮熟捞入碗内,打入底菜,再浇汤,放臊子和漂菜

岐山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谓煎、汪即面条要热的烫嘴、油要多,才能体现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种高碳水化合物、高饱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面食

在古城西安乃至三秦大地享有盛誉的西安永明岐山面馆是西安市规模最大的一家岐山面馆,永明岐山面继承三千年西岐故里遗风,并运用现代科技进行了工艺创新,使永明岐山面具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不喝汤,回味长”的15字特色,以极富营养价值的天然植物的五端(根,茎,叶,花,藻)和五色(红,黄,白,绿,黑)再配以数十种名贵调料烹制而成,营养成分平衡,营养价值极高,实属价格低廉的大众营养快餐。( 西安)

九.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臊子面属岐山风味名吃,以其做工精细,用料讲究,色香味形俱佳而久负盛名。臊子面从做工烹调到色香味形眼观口感可以用“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九个字概括。该小吃始于西周早期,相传是周文王的母亲,为招待周文王的亲朋和左邻右舍所做的一种面食,距今已三千多年历史。

岐山臊子面香味飘香省内外,其肉臊子的制作算得上是一门绝活。先将肥瘦各半的猪肉切成肉丁,然后用文火烂,不能炒,更不能煮。

在这方面流传有“紧锅馍,慢锅肉”之说。即蒸馍时要用紧火烧,烂肉却是用温火,还要慢慢翻搅,性急不得。这样才能使肉“出油”,达到去腥生香吃起来不腻的效果。等肉烂到八九成时再下花椒、桂皮、生姜、八角等佐料并加陈醋,这样一锅酸香四溢的肉臊子就成了。另外红萝卜、蒜苗、豆腐、黄花菜和黑木耳都是汤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岐山臊子面的历史典故

相传周朝时,文王姬昌带人出外狩猎,在渭河畔遇见一条蛟龙从水中腾空而起,张牙舞爪,残害无辜。周文王令将士一齐射箭,一时空中箭鸣不止。顷刻之间长五丈重千斤的蛟龙眼瞎喉断,从空中跌落下来。由于蛟龙肉食后有延年益寿和驱恶除邪的作用,文王让厨师将蛟龙剁成厘米见方肉丁,加上佐料烂(音“兰”)成臊子,把煮好的面条捞在碗里浇上汤和蛟龙臊子。

只吃面,不喝汤,再把汤倒进汤锅,如此循环不但将士们吃上了蛟龙面,就连当地乡亲也沾了光,品尝了鲜美的蛟龙面。从此,西岐人仿效这种吃法,将猪肉烂成臊子,浇汤而食,这就是世代流传千百年至今的臊子面。还有一种传说是,岐山有户人家娶了个贤慧能干的媳妇,她做的面条家人食后无不称赞滑爽鲜美。后来,她的小叔做了地方官员,邀请同僚到家里做客。当人们吃了嫂子擀的面条后,赞不绝口。从此“嫂子面”便出了名。由于“嫂”与“臊”谐音,嫂子面便叫成了臊子面。

十. 陕西省 宝鸡 凤县 凤县浆水面

凤县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它一直是凤县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芹菜为佳,白菜、萝卜缨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葱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凤县特有的小吃。



吃浆水面的最佳时节是农历的三月到七月。进入夏收时节,人在田里出大力、在日头底下流大汗,回家吃上三两碗清爽滑溜、酸辣可口的浆水面,便会困顿尽消、凉爽透顶,对恢复体力极有帮助。浆水面深受老百姓欢迎,不仅因为它好吃,而且还因为它的神奇功能:浆水含有多种有益的酶,它不仅能利肠润肺、醒酒解腻,消暑解渴,对高血压、泌尿病也有一定疗效。

推荐特产